一种运输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497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运输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平台,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集装箱运输船的船尾舱位来运输
特殊宽度尺寸集装箱的运输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采用集装箱运输船来运输集装箱时,如图1所示,在集装箱运输船船尾的 甲板1上一般都设有前后布置的绑扎桥2,而在该两绑扎桥2之间通常安装有船舶系泊用的 绞缆机(图中未示),所以在船尾从甲板1往上一般需要留出一定高度的空间8,其上才能 堆放集装箱。因此, 一般是在船尾上设置高出甲板1 一定高度的高台3,以便将铰缆机安装 于其间的空间8内。并且,在该高台3上利用角件底座4、5限定出一个个船尾舱位,每一船 尾舱位内具有至少一组角件底座组,该角件底座组由多个角件底座4或5组成,并具有对应 于一 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的第一标准长度和第一标准宽度。具体地说,左右两侧的 四个角件底座4可以限定出一个可以堆放符合IS0标准的40'标准集装箱的舱位,而四个 角件底座5则可以限定出一个可以堆放符合ISO标准的45'标准集装箱的舱位。
但是,由于上述角件底座4、5是与40'/45'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对应,因此无法 运输除40'/45'以外的其他集装箱,尤其是具有特殊宽度尺寸的集装箱,特别是超宽且长度 不小于40'的非ISO特种集装箱及设备的运输,从而导致运输船在充分配载的情况下,船尾 舱位的利用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运输平台,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船尾舱 位运输集装箱,尤其是运输特殊宽度尺寸的集装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运输平台,其特点在于,该运输平台应用于集 装箱运输船船尾舱位上以运输超宽集装箱,其至少包括一框架,具有一框架宽度;至少一 标准固定角件组,设于该框架的底面上,该至少一标准固定角件组与位于该船尾舱位内的 至少一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其中对应配合的标准固定角件组和角件底座组的尺寸均与一 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该框架宽度也与该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宽度对应;多 个顶角件,设于该框架的顶面上,该多个顶角件在该框架宽度方向上呈多排布置,且至少其 中一排顶角件可与相邻船尾舱位上的另一运输平台的一排顶角件构成一超宽堆码角件组, 与该超宽集装箱的底角件相配合。 优选地,该多排顶角件的其中两排顶角件可构成至少一标准堆码角件组,与该ISO 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相配合。 优选地,该多排顶角件的其中一排顶角件可与相邻船尾舱位上的另一运输平台的 一排顶角件构成至少一标准堆码角件组。 优选地,该船尾舱位内具有第一角件底座组,其尺寸与第一ISO标准集装箱对应, 并由四个第一角件底座构成,且该四个第一角件底座两两分别分布于该船尾舱位的前端和后端;该框架至少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且该第一横梁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前端的 第一角件底座上,该第二横梁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后端的第一角件底座上,且该第一横 梁和第二横梁的顶面设置有所述顶角件,底面设置有第一标准固定角件组,与所述第一角 件底座组对应配合。 优选地,该船尾舱位内还具有第二角件底座组,其尺寸与第二ISO标准集装箱对 应,并由四个第二角件底座构成,且该四个第二角件底座两两分别分布于该船尾舱位的前 端和后端;该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且该第三横梁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前端 的第二角件底座上,该第四横梁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后端的第二角件底座上,且该第三 横梁和第四横梁的顶面设置有所述顶角件,底面设置有第二标准固定角件组,与所述第二 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 优选地,该船尾舱位内具有第一角件底座组,其尺寸与第一ISO标准集装箱对应, 并由四个第一角件底座构成,且该四个第一角件底座两两分别分布于该船尾舱位的前端和 后端;该框架至少包括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且该第一矩形框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 前端的第一角件底座上,该第二矩形框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后端的第一角件底座上,且 该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顶面设置有所述顶角件,底面设置有第一标准固定角件组, 与所述第一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 优选地,该船尾舱位内还具有第二角件底座组,其尺寸与第二ISO标准集装箱对 应,并由四个第二角件底座构成,且该四个第二角件底座两两分别分布于该船尾舱位的前 端和后端;该框架还包括第三矩形框和第四矩形框,且该第三矩形框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 位前端的第二角件底座上,该第四矩形框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后端的第二角件底座上, 且该第三矩形框和第四矩形框的顶面设置有所述顶角件,底面设置有第二标准固定角件 组,与所述第二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 优选地,该框架还包括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第四 横梁的至少其中一个的底面上,或设置于所述第一矩形框、第二矩形框、第三矩形框、第四 矩形框的至少其中一个的底面上。 优选地,位于该船尾舱位前端的该第一矩形框和第三矩形框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梁 连接;位于该船尾舱位后端的该第二矩形框和第四矩形框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梁连接构。
优选地,该多排顶角件中包括两排外侧顶角件,分别布置在该框架两相对外侧 上;以及至少一排中间顶角件,位于该两排外侧顶角件之间。 优选地,其中一排中间顶角件与相邻的另一运输平台上的一排外侧顶角件/中间 顶角件形成所述超宽堆码角件组。 优选地,该两排外侧顶角件构成一可与该第一 ISO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相配合的 第一标准堆码角件组。 优选地,该两排外侧顶角件还构成一可与该第二ISO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相配合 的第二标准堆码角件组。 优选地,该第一角件底座组的尺寸与40' /45'的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 优选地,该第一角件底座组的尺寸与40'的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该 第二角件底座组的尺寸与45'的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
利用本发明的运输平台,可以将超宽集装箱堆叠在运输平台上。根据超宽集装箱 箱体的宽度尺寸,通过对运输平台上中间顶角件的位置调整,可以使40'、45'、48'、43'超宽 集装箱紧凑的堆放在运输平台上。 利用本发明的运输平台,还可以放置ISO标准箱,在标准箱上再堆叠40' 、45'、 48'、43'、53'超宽集装箱。还可以在ISO标准箱上再放另一平台,再堆叠各种长度的超宽集 装箱,如30'、7450mm、7820mm、30'+10'联箱、7450+7450联箱、7820+7820联箱等各种长度的 超宽集装箱,从而解决各种长度的(含超宽)集装箱的运输。 因此,本发明的运输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上层空间,多层叠箱,提高船尾舱位的利用 率,降低运输成本。并可解决超宽且长度不小于40'的非ISO特种集装箱及设备存在的运 输(特别是ISO海运)困难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的集装箱运输船船尾舱位纵切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堆叠40'超宽集装箱的侧部示意图; 图3为从图2中I方向看的端部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的前端框的侧视图; 图4B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的前端框的端视图,其中沿框架的宽度方向在该框架 的顶面上设有多排顶角件,包括两排外侧顶角件及数排中间顶角件,并且在框架的底面上 设有与角件底座配合的标准固定角件组; 图5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堆叠45'超宽集装箱的侧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堆叠48'超宽集装箱的侧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堆叠43'超宽集装箱的侧部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上堆叠ISO标准集装箱,并在标准集装箱上再堆叠超宽
集装箱的端部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上堆叠ISO标准集装箱,并在标准集装箱上再堆叠 40' /45' /48' /43' /53'超宽集装箱的侧部示意图;以及 图10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上堆叠IS0标准集装箱,并在标准集装箱上再堆叠另一 平台,其上放置30' /7450mm/7820mm长超宽集装箱的侧部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运输平台上堆叠ISO标准集装箱,并在标准集装箱上再堆叠另一 平台,其上放置30' +10' /7450mm+7450mm/7820mm+7820mm长超宽联箱的侧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运输平台主要应用于集装箱运输船船尾舱位上以运输超宽集装箱。在本 发明中,如图l所示,该船尾舱位上可以具有一组40'位角件底座组,由四个角件底座4组 成,两两分布于该船尾舱位的前端A和后端B,且该40'位角件底座组的尺寸与一 40' ISO标 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当然,根据实际运输需要,该船尾舱位上还可以具有一组由四 个角件底座5组成的45'位角件底座组,其尺寸与45' 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 在本发明中,为了方便说明,以该船尾舱位上同时设置40'位和45'位两组角件底座组进行
6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这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即实际上可以根据需要仅设置40'位 角件底座组或仅设置45'位角件底座组。 本发明的运输平台至少包括有一框架、至少一设置在框架底面上的标准固定角件 组、以及设置在框架顶面上的多个顶角件,其中该多个顶角件在框架宽度方向上呈多排布 置,其中一排顶角件可与位于相邻船尾舱位上的另一运输平台上的一排顶角件构成一超宽 堆码角件组,与一超宽集装箱的底角件配合。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多排顶角件中的 两排顶角件还可进一步构成至少一标准堆码角件组,与至少一 ISO标准集装箱的尺寸相对 应,以堆叠该至少一 IS0标准集装箱。而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标准堆码角件组由 该多排顶角件中的一排顶角件与相邻舱位的另一运输平台上的一排顶角件构成。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运输平台100的框架主要包括 分别放置在船尾舱位前端A和后端B上的角件底座4(5)上的前端框100A和后端框100B。 结合图4A所示,前端框100A是由两个矩形框101和103通过连接梁105连接而成,后端框 100B是由两个矩形框102、104通过连接梁106连接而成。结合图4B所示,矩形框103由两 个竖梁1031、1032和两个横梁1033、 1034连接而成,其他矩形框结构类似。在本发明的另 一实施例中,当船尾舱位上仅设置有40'位角件底座4时,该运输平台100的框架可以仅包 括矩形框101和102。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当船尾舱位上仅设置有45'位角件底座 5时,该运输平台100的框架可以仅包括矩形框103和104,这些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前端框100A、后端框100B的底面上设置有标准固定角件,并且,如图2所示,其 中的标准固定角件211、221构成了40'位标准固定角件组,可与船尾舱位上的40'位角件 底座4通过船上的半自动旋锁51配合连接;而标准固定角件231、241构成了 45'位标准固 定角件组,可与船尾舱位上的45'位角件底座5通过船上的半自动旋锁51配合连接。
在前端框100A、后端框100B的顶面上则设置有多个顶角件3H、321、331、341,这 些顶角件在框架的宽度方向上成排布置,如图4B中,这些顶角件被布置成P1 P4四排,而 Pl排和P2排分别位于框架的外侧,构成外侧顶角件,而P3、 P4排位于Pl、 P2排之间,构成 中间顶角件。并且,该多排顶角件中的一排顶角件可以与相邻舱位上的另一运输平台上的 一排顶角件构成所述的超宽堆码角件组,用以运输超宽集装箱。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构成该框架的矩形框101 104也可以为横梁所代替, 即该框架可以由分别对应放置在前端A和后端B上的角件底座4上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 构成,或由分别对应放置在前端A和后端B上的角件底座5上的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构成, 或由分别对应放置在前端A和后端B上的角件底座4、5上的第一横梁、第三横梁和第二横 梁、第四横梁构成。并且,在该第一 第四横梁的顶面设有所述顶角件,底面设有所述标准 固定角件组,例如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底面上形成40'位标准固定角件组,在第三横梁 和第四横梁的底面上形成45'位标准固定角件组。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中,船尾甲板1被分为多个区域,例如分为区域A1、A2、……, 每一区域内包括多个船尾舱位,且区域内相邻两个船尾舱位之间具有较小间距,两个区域 之间的两个相邻船尾舱位之间具有较大间距。由于每个船尾舱位的宽度为一标准宽度(即 为该舱位内宽度方向上两个标准固定角件4(5)之间的距离,该标准宽度与该ISO标准集装 箱的标准宽度相对应),因此,本发明可以设计使本发明的运输平台具有一预定宽度,使之 与该标准宽度对应,如此即可利用多个运输平台的组合使用来运输多个超宽集装箱。具体地说,本发明利用设置在第一个船尾舱位上的运输平台100a上的顶角件323a所对应的一 排中间顶角件,与相邻的第二个船尾舱位上的运输平台100b上的顶角件311b所对应的一 排外侧顶角件,构成了运输超宽集装箱61a的超宽堆码角件组,即顶角件323a、311b与超宽 集装箱61a的底角件621a、622a通过旋锁固定;利用设置在第二个船尾舱位上的运输平台 100b上的顶角件323b所对应的一排中间顶角件,与相邻的第三个船尾舱位上的运输平台 100c上的顶角件323c所对应的一排中间顶角件,构成了运输超宽集装箱61b的超宽堆码角 件组,即顶角件323b、323c与超宽集装箱61b的底角件621b、622b通过旋锁固定;而利用设 置在第三个船尾舱位上的运输平台100c上的顶角件324c所对应的一排中间顶角件,与相 邻的第四个船尾舱位上的运输平台100d上的一排中间顶角件,构成了运输超宽集装箱61c 的超宽堆码角件组,即顶角件324c与超宽集装箱61c的底角件621c通过旋锁固定。依次 类推,利用运输平台100a 100h上的顶角件构成的超宽堆码角件组,可以用来运输、超宽 集装箱61a 61g。 如图4A、4B所示,为了进一步加强框架的整体强度,本发明还可以在矩形框101 104上选择性地设置加强结构108,在图中,该加强结构108设置在矩形框103的底面上。
如图4A、4B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Pl、P2两排外侧顶角件还可以构成至 少一标准堆码角件组,可以用于堆码一ISO标准集装箱。结合图2所示,位于矩形框101、 103上的两排外侧顶角件(如图4B中的P1、P2排)构成了一40'位标准堆码角件组,可 用于堆码一 40' ISO标准集装箱;而位于矩形框103U04上的两排外侧顶角件(如图4B中 的P1、P2排)则构成了一45'位标准堆码角件组,可用于堆码一45' ISO标准集装箱。当 然,可以理解的是,构成该标准堆码角件组的顶角件并不局限于P1、P2排上的顶角件,其也 可以由一运输平台上的一排顶角件和与该运输平台相邻的另一运输平台上的一排顶角件 构成,这些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图2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应用实施例,其是应用本发明的运输平台100来运 输40'超宽集装箱61。当然,本发明的运输平台IOO也可以用于运输其他超宽集装箱。
如图5所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应用实施例,其是应用本发明的运输平台IOO来 运输45'超宽集装箱62。在第二应用实施例中,该运输平台100的标准固定角件211、231 与船尾舱位上的角件底座4、5通过半自动旋锁53锁定,而顶角件311、331分别通过半自动 旋锁53与该45'超宽集装箱62的底角件621、622锁定。 如图6所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应用实施例,其是应用本发明的运输平台100来 运输48'超宽集装箱63。在第三应用实施例中,该运输平台100的标准固定角件211、231 与船尾舱位上的角件底座4、5通过半自动旋锁54锁定,而顶角件311通过半自动旋锁54 与该48'超宽集装箱63的40'位底角件632锁定,而其48'位底角件631则悬空。
如图7所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应用实施例,其是应用本发明的运输平台IOO来 运输43'超宽集装箱64。在第四应用实施例中,该运输平台100的标准固定角件211、231 与船尾舱位上的角件底座4、5通过半自动旋锁55锁定,而顶角件311通过半自动旋锁55 与该43'超宽集装箱64的40'位底角件642锁定,而其43'位底角件641则悬空。
如图8所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应用实施例,其示出了本发明的运输平台100上 堆叠ISO标准集装箱65,然后再在ISO标准集装箱65上堆叠超宽集装箱66的端部结构。 在第五应用实施例中,该运输平台100a lOOd的标准固定角件与船尾舱位上的角件底座4(5)锁定,而运输平台100a上的一排中间顶角件311a与相邻的运输平台100b上的一排外 侧顶角件311b构成了堆叠ISO标准集装箱65a的标准堆码角件组,运输平台100b上的一 排中间顶角件313b与相邻的运输平台100c上的一排中间顶角件313c构成了堆叠ISO标 准集装箱65b的标准堆码角件组;运输平台100c上的一排中间顶角件314c与相邻的运输 平台100d上的一排中间顶角件313d构成了堆叠ISO标准集装箱65c的标准堆码角件组; 依次类推,通过相邻两个运输平台上的顶角件构成的标准堆码角件组可以堆叠ISO标准集 装箱65。然后,可以直接在该ISO标准集装箱65上堆叠超宽集装箱66。
如图9所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应用实施例,其示出了本发明的运输平台100上 堆叠ISO标准集装箱65,然后再在ISO标准集装箱65上堆叠40' /45' /48' /43' /53'超宽 集装箱67的侧部结构。在第六应用实施例中,该ISO标准集装箱如为40'标准集装箱,其 底角件651与运输平台的40'位顶角件311通过半自动旋锁锁定,而其顶角件653通过半 /全自动旋锁与该超宽集装箱67的40'位底角件672配合锁定。 如图IO所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七应用实施例,其示出了本发明的运输平台100 上堆叠ISO标准集装箱65,然后再在ISO标准集装箱65上通过另一平台堆叠各种长度的超 宽集装箱68的侧部结构。在第七应用实施例中,该ISO标准集装箱如为40'标准集装箱, 其底角件651与运输平台100的40'位顶角件311通过半自动旋锁锁定,而其顶角件653 与另一平台200底面的40'位底角件201配合锁定,而该平台200顶面的顶角件202与该 超宽集装箱68的底角件681配合锁定。该超宽集装箱68如可为30'/7450mm/7820mm长的 超宽集装箱。 如图ll所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八应用实施例,其示出了本发明的运输平台100 上堆叠ISO标准集装箱65,并在标准集装箱65上再堆叠另一平台300,其上放置一超宽联 箱700的侧部结构。在第八应用实施例中,该ISO标准集装箱如为40'标准集装箱,其底角 件651与运输平台100的40'位顶角件311通过半自动旋锁锁定,而其顶角件653与另一 平台300底面的40'位底角件301配合锁定,而该平台300顶面的顶角件302与一超宽联 箱70的底角件711配合锁定。该超宽联箱70如可为30'+10'/7450mm+7450mm/7820mm+78 20mm长的联箱。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型,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9
权利要求
一种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运输平台应用于集装箱运输船船尾舱位上以运输超宽集装箱,其至少包括一框架,具有一框架宽度;至少一标准固定角件组,设于该框架的底面上,该至少一标准固定角件组与位于该船尾舱位内的至少一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其中对应配合的标准固定角件组和角件底座组的尺寸均与一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该框架宽度也与该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宽度对应;多个顶角件,设于该框架的顶面上,该多个顶角件在该框架宽度方向上呈多排布置,且至少其中一排顶角件可与相邻船尾舱位上的另一运输平台的一排顶角件构成一超宽堆码角件组,与该超宽集装箱的底角件相配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多排顶角件的其中两排顶角件可 构成至少一标准堆码角件组,与该ISO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相配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多排顶角件的其中一排顶角件可 与相邻船尾舱位上的另一运输平台的一排顶角件构成至少一标准堆码角件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船尾舱位内具有第一角件底座组, 其尺寸与第一 ISO标准集装箱对应,并由四个第一角件底座构成,且该四个第一角件底座 两两分别分布于该船尾舱位的前端和后端;该框架至少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且该第 一横梁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前端的第一角件底座上,该第二横梁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 后端的第一角件底座上,且该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顶面设置有所述顶角件,底面设置有 第一标准固定角件组,与所述第一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船尾舱位内还具有第二角件底座 组,其尺寸与第二 ISO标准集装箱对应,并由四个第二角件底座构成,且该四个第二角件底 座两两分别分布于该船尾舱位的前端和后端;该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且该第 三横梁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前端的第二角件底座上,该第四横梁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 后端的第二角件底座上,且该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顶面设置有所述顶角件,底面设置有 第二标准固定角件组,与所述第二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船尾舱位内具有第一角件底座组, 其尺寸与第一 ISO标准集装箱对应,并由四个第一角件底座构成,且该四个第一角件底座 两两分别分布于该船尾舱位的前端和后端;该框架至少包括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且 该第一矩形框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前端的第一角件底座上,该第二矩形框对应放置在该 船尾舱位后端的第一角件底座上,且该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顶面设置有所述顶角 件,底面设置有第一标准固定角件组,与所述第一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船尾舱位内还具有第二角件底座 组,其尺寸与第二 ISO标准集装箱对应,并由四个第二角件底座构成,且该四个第二角件底 座两两分别分布于该船尾舱位的前端和后端;该框架还包括第三矩形框和第四矩形框,且 该第三矩形框对应放置在该船尾舱位前端的第二角件底座上,该第四矩形框对应放置在该 船尾舱位后端的第二角件底座上,且该第三矩形框和第四矩形框的顶面设置有所述顶角 件,底面设置有第二标准固定角件组,与所述第二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
8. 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框架还包括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第四横梁的至少其中一个的底面上,或设置于所述第 一矩形框、第二矩形框、第三矩形框、第四矩形框的至少其中一个的底面上。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位于该船尾舱位前端的该第一矩形 框和第三矩形框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梁连接;位于该船尾舱位后端的该第二矩形框和第四矩 形框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梁连接构。
10. 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多排顶角件中包括 两排外侧顶角件,分别布置在该框架两相对外侧上;以及至少一排中间顶角件,位于该两排外侧顶角件之间。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排中间顶角件与相邻的另一运输平台上的一排外侧顶角件/中间顶角件形成所述超宽堆码角件组。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两排外侧顶角件构成一可与该 第一 ISO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相配合的第一标准堆码角件组。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两排外侧顶角件还构成一可与 该第二 ISO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相配合的第二标准堆码角件组。
14. 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角件底座组的尺寸与 40' /45'的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
15. 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运输平台,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角件底座组的尺寸与 40'的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该第二角件底座组的尺寸与45'的IS0标准集 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平台,该运输平台应用于集装箱运输船船尾舱位上以运输超宽集装箱,其至少包括一框架,具有一框架宽度;至少一标准固定角件组,设于该框架的底面上,该至少一标准固定角件组与位于该船尾舱位内的至少一角件底座组对应配合,其中对应配合的标准固定角件组和角件底座组的尺寸均与一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尺寸相对应,该框架宽度也与该ISO标准集装箱的标准宽度对应;多个顶角件,设于该框架的顶面上,该多个顶角件在该框架宽度方向上呈多排布置,且至少其中一排顶角件可与相邻船尾舱位上的另一运输平台的一排顶角件构成一超宽堆码角件组,与该超宽集装箱的底角件相配合。
文档编号B63B25/22GK101792011SQ20091007794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4日
发明者赵雄, 陆新林, 陈旭日, 陈耀 申请人: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