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阶次半潜型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2408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多阶次半潜型平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包括上部平台,下浮体,所述下浮体包括环形浮筒,互为交叉连接的横向浮筒及纵向浮筒布置于所述环形浮筒内,从上部平台内侧向圆心处延伸形成第二停泊平台;位于所述上部平台及下浮体之间连接多个沿圆周并间隔排列的立柱;位于所述上部平台的外周对称设置向外延伸的凸台部,位于所述上部平台上,在所述凸台部处布置第一停泊平台。本发明利用布置于下浮体上的海水抽吸系统有效实现了海水的压载和排放,在遇到恶劣海况时增加吃水量提高本发明平台的自重,使露出海面的高度大为降低,大大提高了在恶劣海况时的抗风能力;通过横向浮筒与纵向浮筒组合交叉形成的“十”字形结构与环形浮筒连接,构成下浮体,保证了上部平台的有效载重。
【专利说明】多阶次半潜型平台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海上浮式平台,尤其涉及多阶次半潜型平台。
【背景技术】
[0002]半潜型平台也称立柱稳定平台,其抗风浪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适应的水深范围广,装载量大,广泛应用于海洋油气资源的钻探、开采作业。现有的半潜型平台主要由下浮体、中间立柱及上部平台构成,当在深水区海洋的作业时,为了防止波浪砰击,保证上部平台的甲板不被波浪打湿,必须增加整个上部平台的高度,从而造成了因平台高度较高使得船舶停靠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船舷的布置需要在较低处,因此无法满足该半潜型平台的高度。另外当遇到恶劣海洋环境(例如台风)的影响,上部平台也会由于结构强度不够导致抗风及耐波性能差,易产生柔性变形或倾覆,影响平台的使用功能。

【发明内容】

[0003]本 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多阶次半潜型平台,不仅解决了船舶停靠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增加平台的抗风能力及耐波性。
[0004]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包括上部平台,下浮体,所述下浮体包括环形浮筒,互为交叉连接的横向浮筒及纵向浮筒布置于所述环形浮筒内,从上部平台内侧向圆心处延伸形成第二停泊平台;位于所述上部平台及下浮体之间连接多个沿圆周并间隔排列的立柱;位于所述上部平台的外周对称设置向外延伸的凸台部,位于所述上部平台上,在所述凸台部处布置第一停泊平台。
[0006]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0007]所述第一停泊平台的高度大于第二停泊平台的高度,所述第一停泊平台为由互为连接的I平台及II平台组合形成阶梯形,所述I平台的高度A大于II平台的高度B,所述I平台的高度值范围为3-10m,所述II平台的高度值范围为不小于IOm ;
[0008]所述立柱的横截面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0009]所述立柱内部设有连通上部平台与下浮体的管线通道、电梯、行走通道;
[0010]所述第二停泊平台由第一直边、第二直边及弧边组合构成的半封闭扇形结构,所述第二停泊平台的高度低于上部平台的高度;
[0011]所述横向浮筒及纵向浮筒的两端均与环形浮筒的内侧连接;
[0012]在至少两个间隔排列的立柱之间,于所述上部平台的下部形成用于小游艇通行的航行通道;
[0013]位于所述下浮体的环形浮筒上至少设置两个压载水舱及海水抽吸系统,所述海水抽吸系统为抽吸式水泵及配套设备;
[0014]于所述上部平台的上表面还布置上层建筑;
[0015]所述上部平台的形状与环形浮筒的形状相同。[00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布置于下浮体上的海水抽吸系统有效实现了海水的压载和排放,在遇到恶劣海况时增加吃水量,提高本发明平台的自重,从而使本发明平台露出海面的高度大为降低,大大提高了在恶劣海况时的抗风能力;通过横向浮筒与纵向浮筒组合交叉形成的“十”字形结构与环形浮筒连接,构成下浮体,保证了上部平台的有效载重,上部平台设计为圆环形或围合型结构与环形浮筒对应,大大提高了耐波性及风浪中的结构强度,防止恶劣海洋中产生变形及破坏;布置于平台上的第一停泊平台与布置于下浮体上的第二平台区由于高度不同构成多阶结构,有效解决了各类船舶停靠困难的问题,航行通道的布置实现了结构较小的游艇出入方便,快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0019]图2为图1的侧视图。
[0020]图3为图1的俯视图。
[0021]图4为图2的侧视图。
[0022]图5为本发明中第一停泊平台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发明中上部平台与第二停泊平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1、上层建筑;2、上部平台;201、凸台部;3、立柱;4、环形浮筒;5、第一停泊平台;501、I平台;502、II平台;6、航行通道;7、管线通道;8、电梯;9、行走通道;10、第二停泊平台;11、压载水舱;12、海水抽吸系统;13、横向浮筒;14、纵向浮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包括上部平台2,下浮体,于上部平台2的上表面布置上层建筑I。如图4所示,下浮体包括环形浮筒4,互为交叉连接的横向浮筒13及纵向浮筒14布置于所述环形浮筒4内,横向浮筒13及纵向浮筒14的两端均与环形浮筒4的内侧连接。如图1、图4所示,位于上部平台2及下浮体之间连接多个沿圆周并间隔排列的立柱3 ;在至少两个间隔排列的立柱3之间,于上部平台2的下部形成用于小游艇通行的航行通道6。立柱3的横截面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在立柱3内部设有连通上部平台2与下浮体的管线通道7、电梯8、行走通道9。
[0027]位于上部平台2的外周对称设置向外延伸的凸台部201,位于上部平台2上,在凸台部201处布置用于停靠大型船舶的第一停泊平台5。第一停泊平台5为由互为连接的I平台501及II平台502组合形成阶梯形,I平台501的高度A大于II平台502的高度B,I平台501的高度值范围为3-10m,II平台502的高度值范围为不小于10m。如图3、图6所示,从上部平台2的内侧向圆心处延伸形成用于小游艇停靠的第二停泊平台10,第二停泊平台10由第一直边Cl、第二直边C2及弧边C3组合构成的半封闭扇形结构。上述第一停泊平台5的高度大于第二停泊平台10的高度,位于下浮体的环形浮筒4上至少设置两个压载水舱11及海水抽吸系统12,所述海水抽吸系统12为抽吸式水泵。上述上部平台2的形状与环形浮筒4的形状相同。[0028]如图3、图4所示,本发明中立柱3的数量为11个,立柱的实际数量根据上部平台2及下浮体的实际尺寸及重量决定,图3、图4中位于上层建筑I的下方,在上部平台2与下浮体之间各连接三个立柱3,位于横向浮筒13及纵向浮筒14的交叉处,于上部平台2与下浮体之间连接一个立柱3,纵向浮筒14的两端与上部平台2的连接处,于上部平台2与下浮体之间对称连接两个立柱3。上述上部平台2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为生产生活区、仓储区,而下浮体为淡水、水压压载,燃料及物资等储备区。
[0029]本发明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
[0030]如图3、图4所示,小游艇从航行通道6进入第二停泊平台10,通过第二停泊平台10进入位于立柱3内的电梯8及行走通道9。另外当遭遇恶劣海况时,通过海水抽吸系统12抽水,使海水存放于压在水舱11内部,从而提高本发明平台结构的自身重量,使下浮体、立柱3及上部平台2位于水线面以下,仅保留上层建筑1,从而保证上部平台的耐波及抗风性。
[0031]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
1.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包括上部平台(2),下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浮体包括环形浮筒(4),互为交叉连接的横向浮筒(13)及纵向浮筒(14)布置于所述环形浮筒(4)内,从上部平台(2)内侧向圆心处延伸形成第二停泊平台(10);位于所述上部平台(I)及下浮体之间连接多个沿圆周并间隔排列的立柱(3);位于所述上部平台(2)的外周对称设置向外延伸的凸台部(201),位于所述上部平台(2)上,在所述凸台部(201)处布置第一停泊平台(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停泊平台(5)的高度大于第二停泊平台(10)的高度,所述第一停泊平台(5)为由互为连接的I平台(501)及II平台(502)组合形成阶梯形,所述I平台(501)的高度A大于II平台(502)的高度B,所述I平台(501)的高度值范围为3-10m,所述II平台(502)的高度值范围为不小于10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的横截面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内部设有连通上部平台(I)与下浮体的管线通道(7)、电梯(8)、行走通道(9)。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停泊平台(10)由第一直边(Cl)、第二直边(C2)及弧边(C3)组合构成的半封闭扇形结构,所述第二停泊平台(10)的高度低于上部平台(2)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浮筒(13)及纵向浮筒(14)的两端均与环形浮筒(4)的内侧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间隔排列的立柱(3)之间,于所述上部平台(2)的下部形成用于小游艇通行的航行通道(6)。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下浮体的环形浮筒(4)上至少设置两个压载水舱(11)及海水抽吸系统(12),所述海水抽吸系统(12)为抽吸式水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其特征在于:于所述上部平台(2)的上表面还布置上层建筑(I)。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阶次半潜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平台(2)的形状与环形浮筒(4)的形状相同。
【文档编号】B63B35/44GK103803029SQ201410050248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3日
【发明者】叶永林, 田超, 顾学康, 吴有生, 颜开, 吴小峰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