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软体排沉排施工的动力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393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技术:
涉及软体排沉排施工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软体排沉排施工的动力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软体排沉排施工主要是利用排体自身重力克服排体与铺排船甲板、翻板的摩擦力,实现排体下放。通常情况下,为了有效减少大型铺排船的移船次数,应尽可能加大船舶翻板装置的宽度,从而减少滚筒卷排次数,增加单次加筋带、砂肋条拼接数量,最大程度缩短排体拼接所消耗的时间。但是,随着翻板与甲板宽度增大,排体与其接触面积相应增大,摩擦力也相应增大,当排体下放过程中自身的重力分力小于排体与船体甲板和翻板的摩擦力时,特别是雨天,排体浸水后与甲板吸附力增大,导致排体难以下放。因此,仅依靠重力沉排的施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施工效率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目的是:提出一种适用于软体排沉排施工的动力牵引装置,以解决软体排沉排施工过程中,排体自身重力分力小于排体与船体甲板、翻板的摩擦力时,软体排无法下放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软体排沉排施工的动力牵引装置,包括铺排船的甲板和翻板,还包括:

左绞车和右绞车,所述左绞车和右绞车均安装在所述甲板上、且左右间隔分布;

左滑轮ⅰ和右滑轮ⅰ所述左滑轮ⅰ和右滑轮ⅰ左右间隔旋转布置于所述翻板的板面上,且所述左滑轮ⅰ和右滑轮ⅰ在所述翻板上的位置可左右调整;

左牵引缆,所述左牵引缆从所述左绞车引出并与所述左滑轮ⅰ绕接;以及

右牵引缆,所述右牵引缆从所述右绞车引出并与所述右滑轮ⅰ绕接。

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翻板的板面上固定设置有间隔分布、且其长度左右延伸设置的左直线滑轨和右直线滑轨,所述左滑轮ⅰ滑动连接在所述左直线滑轨上,所述右滑轮ⅰ滑动连接在所述右直线滑轨上。

所述左滑轮ⅰ和右滑轮ⅰ的旋转轴线均垂直于所述翻板板面。

所述翻板上于所述左滑轮ⅰ和右滑轮ⅰ的外侧枢转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左滑轮ⅱ和右滑轮ⅱ,从所述左绞车引出的所述左牵引缆依次绕接所述左滑轮ⅱ和所述左滑轮ⅰ,从所述右绞车引出的所述右牵引缆依次绕接所述右滑轮ⅱ和所述右滑轮ⅰ。

所述甲板上枢转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左滑轮ⅲ和右滑轮ⅲ,从所述左绞车引出的所述左牵引缆依次绕接所述左滑轮ⅲ、所述左滑轮ⅱ和所述左滑轮ⅰ,从所述右绞车引出的所述右牵引缆依次绕接所述右滑轮ⅲ、所述右滑轮ⅱ和所述右滑轮ⅰ。

所述左滑轮ⅱ和右滑轮ⅱ的旋转轴线均垂直于所述翻板板面。

所述左滑轮ⅰ、右滑轮ⅰ、左滑轮ⅱ、右滑轮ⅱ、左滑轮ⅲ、右滑轮ⅲ、左牵引缆和右牵引缆均分别设置有三个。

所述左滑轮ⅲ和右滑轮ⅲ旋转轴线均平行于所述翻板板面。

所述左牵引缆和所述右牵引缆的引出端均连接加筋带环。

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牵引装置工作时在排体下放方向产生一定牵引力,与排体重力分力叠加,实现排体顺利下放。相对于传统仅依靠排体重力分力沉排施工工艺,本申请解决了由于排体结构造成船舶甲板、翻板摩擦力大于排体下滑力时,排体无法沉放的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动力牵引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左绞车,2-右绞车,3-左滑轮ⅰ,4-右滑轮ⅰ,5-左牵引缆,6-右牵引缆,7-左直线滑轨,8-右直线滑轨,9-左滑轮ⅱ,10-右滑轮ⅱ,11-左滑轮ⅲ,12-右滑轮ⅲ,13-甲板,14-翻板,15-加筋带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申请这种适用于软体排沉排施工动力牵引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该动力牵引装置设置于铺排船的甲板13和翻板14上,其主要由左绞车1、右绞车2、左滑轮ⅰ3、右滑轮ⅰ4、左滑轮ⅱ9、右滑轮ⅱ10、左滑轮ⅲ11、右滑轮ⅲ12、左牵引缆5和右牵引缆6构成。其中:

左绞车1和右绞车2均安装在甲板上,其二者一左一右间隔分布。

左滑轮ⅰ3和右滑轮ⅰ4分别设置有三个,左滑轮ⅰ3和右滑轮ⅰ4旋转设置在翻板14的板面上、而且左右隔开分布。此外,左滑轮ⅰ3和右滑轮ⅰ4在翻板14上的安装位置可以左右调节,具体地:翻板14的板面上固定设置有隔开分布的三根左直线滑轨7和三根右直线滑轨8,左直线滑轨7和右直线滑轨8的长度平行于翻板14板面左右延伸设置,前述左滑轮ⅰ3和右滑轮ⅰ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左直线滑轨7和右直线滑轨8上。左滑轮ⅰ3和右滑轮ⅰ4的旋转轴线均垂直于翻板14板面。

左滑轮ⅱ9和右滑轮ⅱ10分别设置有三个,左滑轮ⅱ9和右滑轮ⅱ10旋转设置在甲板13上、而且左右隔开分布。同时,左滑轮ⅱ9和右滑轮ⅱ10位于上述左滑轮ⅰ3和右滑轮ⅰ4的外侧。左滑轮ⅱ9和右滑轮ⅱ10的旋转轴线也都垂直于翻板14板面布置。

左滑轮ⅲ11和右滑轮ⅲ12分别设置有三个,左滑轮ⅲ11和右滑轮ⅲ12旋转设置在翻板14的板面上、而且左右隔开分布。左滑轮ⅲ11和右滑轮ⅲ12的旋转轴线均平行于翻板14板面布置。

左牵引缆5和右牵引缆6分别设置有三条,三条左牵引缆5分别对应绕接上述的三个左滑轮ⅲ11、左滑轮ⅱ9和左滑轮ⅰ3,三条右牵引缆6分别对应绕接上述的三个右滑轮ⅲ12、右滑轮ⅱ10和右滑轮ⅰ4。具体地:左牵引缆5从左绞车1引出后依次绕接左滑轮ⅲ11、左滑轮ⅱ9和左滑轮ⅰ3,右牵引缆6从右绞车2引出后依次绕接右滑轮ⅲ12、右滑轮ⅱ10和右滑轮ⅰ4。

沉排施工时,先根据软体排宽度将左滑轮ⅰ3和右滑轮ⅰ4沿左右方向移动至靠近排边的位置后固定,然后将左牵引缆5和右牵引缆6的引出端系牢在软体排两侧预先设定的加筋带环15上。启动左绞车1和右绞车2,通过牵引缆拉动排体,至一定的下放位置后,利用滚筒刹车装置制动滚筒旋转,解开软排体两侧加筋带环的左牵引缆5和右牵引缆6,再启动滚筒装置,依靠排体下垂至一定位置所产生的重力作用使排体顺利下放。

上述左滑轮ⅲ11和右滑轮ⅲ12用于将牵引缆抬升一定高度而远离船体,起到防止牵引缆拖地摩擦的作用。左滑轮ⅱ9和右滑轮ⅱ10起到引导牵引缆走向的作用。左滑轮ⅰ3和右滑轮ⅰ4用于调整牵引缆引出段的引出角度,使牵引缆引出段尽量平行于软体排的下方方向,如此使得左绞车1和右绞车2更加省力,更便于对软体排的牵引。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出一种适用于软体排沉排施工的动力牵引装置,包括铺排船的甲板和翻板,还包括:左绞车和右绞车,所述左绞车和右绞车均安装在所述甲板上、且左右间隔分布;左滑轮Ⅰ和右滑轮Ⅰ,所述左滑轮Ⅰ和右滑轮Ⅰ左右间隔旋转布置于所述翻板的板面上,且所述左滑轮Ⅰ和右滑轮Ⅰ在所述翻板上的位置可左右调整;左牵引缆,其从所述左绞车引出并与所述左滑轮Ⅰ绕接;右牵引缆,其从所述右绞车引出并与所述右滑轮Ⅰ绕接。本申请解决了软体排沉排施工过程中,排体自身重力分力小于排体与船体甲板、翻板的摩擦力时,软体排无法下放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陶冲林;赵甲;冯庆;李少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29
技术公布日:2018.03.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