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995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面垃圾清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水污染也逐渐的严重,特别是水面上漂浮的垃圾,不仅污染水资源,而且影响周围环境,不够环保。虽然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水面垃圾清理的设备,但是其体积庞大,投入成本高,并且维护成本大,操作繁琐,不适合小规模水面垃圾清理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包括漂浮块、设置于所述漂浮块上的螺旋桨装置、位于所述漂浮块上方的支架装置、设置于所述漂浮块一端的挡板、设置于所述漂浮块另一端的清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的第一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清理装置上方的第二驱动装置及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的控制系统,所述漂浮块上设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漂浮块设有两个且平行放置,所述螺旋桨装置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漂浮块的前后两端,所述螺旋桨装置包括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端部的若干螺旋桨,所述支架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漂浮块后端的第一支撑杆、设置于所述漂浮块前端的第二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端的第一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端的第二固定杆、设置于所述漂浮块前端的第三支撑杆、设置于所述漂浮块上的第三固定杆,所述挡板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之间,所述挡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下端处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之间,所述挡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前后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的下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上的第一输出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转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轮上的第一皮带,所述清理装置包括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清理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端部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上的第二输出轴、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端部的第三转轮、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轮上的第二皮带,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处理器、超声波传感器、电源、信号发射接收模块。

所述第一转轴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与所述漂浮块枢轴连接,所述螺旋桨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上,所述螺旋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固定杆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上,所述第三固定杆与所述漂浮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的后端上,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的前端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的前端,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外侧。

所述第一固定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的上方,所述第一固定杆处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设置于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撑杆的上端,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皮带套在所述第一转轮上及第一转轴上。

所述第二转轴处于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二转轴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部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侧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二转轴贯穿所述清理板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轮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转轴贯穿所述第二转轮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轮处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

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三转轮设有两个,所述第三转轮处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二皮带套在所述第三转轮上及第二转轮上。

所述处理器与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电源、信号发射接收模块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连接,所述超声波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所述超声波传感器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源与信号发射接收模块连接,所述电源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使用便利,能够有效的清除水面上的垃圾,清理效果显著,适合小规模水域垃圾清理的需要,同时可以将收集的垃圾进行压缩处理,减少垃圾所占的空间,进而可以收集更多的垃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清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螺旋桨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分解图;

图6为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包括漂浮块1、设置于所述漂浮块1上的螺旋桨装置2、位于所述漂浮块1上方的支架装置3、设置于所述漂浮块1一端的挡板4、设置于所述漂浮块1另一端的清理装置6、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3上的第一驱动装置5、设置于所述清理装置6上方的第二驱动装置7及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3上的控制系统(未图示)。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漂浮块1设有两个且平行放置,所述漂浮块1采用泡沫或者其他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的材料制成,以便使得本实用新型在水面上可以漂浮。在图1中,以漂浮块1的右端为前端,所述漂浮块1的左端为后端,面对读者的一面为左面,背对读者的一面为右面,所述漂浮块1上设有两个第一通孔11,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漂浮块1的前后两端。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螺旋桨装置2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漂浮块1的前后两端,所述螺旋桨装置2包括第一转轴21、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21端部的若干螺旋桨22。所述第一转轴21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11内且与所述漂浮块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转轴21可以在所述第一通孔11内稳定的旋转。所述螺旋桨22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转轴21的端部上,所述螺旋桨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21旋转时带动所述螺旋桨22旋转,所述螺旋桨22旋转可以带动本实用新型在水面上移动。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支架装置3包括设置于所述漂浮块1后端的第一支撑杆31、设置于所述漂浮块1前端的第二支撑杆3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1上端的第一固定杆33、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2上端的第二固定杆34、设置于所述漂浮块1前端的第三支撑杆35、设置于所述漂浮块1上的第三固定杆36。所述第三固定杆36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1上,所述第三固定杆36与所述漂浮块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31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1的后端上,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3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2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1的前端上,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36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3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1的前端,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3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2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杆3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1的上方,所述第一固定杆33处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1及第三支撑杆35之间,所述第一固定杆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34设置于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撑杆35的上端,所述第二固定杆34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上端固定连接。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挡板4呈长方体,所述挡板4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31之间,所述挡板4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4的下端处于左右两侧的漂浮块1之间,所述挡板4上设有若干贯穿其前后表面的第二通孔,方便水在挡板4的前后侧流通。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设有四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杆31及第二支撑杆32的下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位于螺旋桨装置2的上方,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用于驱动位于其下方的螺旋桨装置2,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包括第一电机51、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51上的第一输出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第一转轮52、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轮52上的第一皮带53。所述第一电机51为市面上常见的电机,其为伺服电机或者其他驱动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1上的第一驱动装置5的第一电机51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固定连接,该第一电机51的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51连接,使其可以带动第一输出轴旋转,所述第一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轮52固定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2上的第一驱动装置5的第一电机51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2固定连接,该第一电机51的第一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杆32及第三制成杆5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一转轮5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皮带53套在所述第一转轮52上及第一转轴21上,所述第一电机51带动所述第一输出轴旋转时,所述第一输出轴带动所述第一转轮52旋转,然后通过所述第一皮带53使得所述第一转轴21旋转,进而带动所述螺旋桨22旋转,以便驱动本实用新型移动。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清理装置6包括第二转轴61、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62上的清理板62、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61端部的第二转轮63。所述第二转轴61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轴61处于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撑杆32之间,所述第二转轴61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第二转轴61的端部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杆32的侧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二转轴61可以在所述第二支撑杆32之间稳定的旋转。所述第二转轴61贯穿所述清理板6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转轴61转动时可以带动所述清理板62随之旋转。所述第二转轮63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61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二转轴61贯穿所述第二转轮63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轮63处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2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5之间。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第二驱动装置7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上端。所述第二驱动装置7包括第二电机71、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71上的第二输出轴、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端部的第三转轮72、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轮72上的第二皮带73。所述第二电机71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7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71可以带动所述第二输出轴旋转,所述第二输出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轮7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二输出轴可以稳定的旋转。所述第三转轮72设有两个,所述第三转轮72处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2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5之间。所述第二皮带73套在所述第三转轮72上及第二转轮63上,所述第三转轮72旋转时,通过所述第二皮带73使得所述第二转轮63旋转。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处理器、超声波传感器、电源、信号发射接收模块。所述处理器为ARM处理器,其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3上,其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处理器与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电源、信号发射接收模块连接,所述处理器可以对超声波传感器检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做出判断,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第一电机51及第二电机71连接,从而可以控制第一电机51及第二电机71的开关,所述处理器可以控制信号发射接收模块发射及接收数据。所述超声波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35上,且对准前方,从而可以检测前方的垃圾,所述超声波传感器与电源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源与信号发射接收模块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源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3上。所述信号发射接收模块可以接收外部信号,并且可以向外部发射信号,其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3上。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使用时,所述处理器可以控制第一电机51的打开或者关闭,进而可以控制螺旋桨22的旋转,以便驱动本实用新型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移动的过程中,当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到前方有垃圾时,此时将检测的信号发送至处理器,由处理器做出处理及判断后,此时处理器控制第二电机71打开,然后通过所述第二输出轴、第三滚轮72、第二皮带73、第二转轮63使得所述第二转轴61旋转,进而使得所述清理板62随之旋转,所述清理板62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将垃圾收集到其后侧,从而可以将垃圾集中在所述挡板4、漂浮块1及第二转轴61之间,便于对垃圾进行清理,清理效果高,操作简单,使用便利。使用者亦可以通过终端发送信号至信号发射接收模块,方便其接收,然后通过处理器控制第一电机51及第二电机71的打开或者关闭,以便遥控本实用新型工作,使用方便。至此,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下面结合附图7对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第二实施例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7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大部分技术特征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二实施例中还包括太阳能板装置8及挤压装置9。

如图7所示,所述太阳能板装置8包括太阳能板81、设置于所述太阳能板81上的第四支撑杆82。所述太阳能板81呈倾斜状,所述太阳能板81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5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太阳能板81可以吸收太阳能,将其转换成电能,所述太阳能板81与电源电性连接,使得太阳能板81产生的电能可以存储在电源中。所述第四支撑杆82设有两个,所述第四支撑杆8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82的上端与所述太阳能板81固定连接,从而对太阳能板81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7所示,所述挤压装置9包括电缸91、位于所述电缸91下方的伸缩杆92、位于所述伸缩杆92下方的挤压板93、位于所述挤压板93下方的支撑板9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1上的连接杆37。所述连接杆37处于第一支撑杆31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1固定连接。所述电缸9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缸91与处理器连接,所述处理器可以控制电缸91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缸91与所述连接杆37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92的上端与所述电缸9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91可以带动所述伸缩杆92上下移动,所述伸缩杆92的下端与所述挤压板93固定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挤压板93上下移动。所述挤压板9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挤压板93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通孔,以便在挤压时垃圾中的水从第三通孔流出。所述支撑板94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板94处于所述漂浮块1之间,所述支撑板94的侧面与所述漂浮块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94处于所述挤压板93的下方,所述支撑板94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可供水流出。

如图7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技术特征的使用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区别技术特征的使用过程如下:所述太阳能板81可以将吸收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然后存储在电源中,节能环保。所述清理板62旋转时,可以将垃圾收集在所述支撑板94上,然后处理器可以控制电缸91打开,使得所述伸缩杆92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挤压板93向下移动,所述挤压板93向下移动从而可以挤压支撑板94上的垃圾,以便将垃圾压缩,减小其体积,从而可以收集更多的垃圾。至此,本实用新型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