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用防晃动驾驶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2066发布日期:2018-09-15 00:12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船舶用防晃动驾驶舱。



背景技术: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也越建越大,船舶的动力参数也越来越高。

然而随着船舶的不断变大,船舶受到海洋水流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在遇到大风大浪的天气时,船舶往往会随着风浪一起上下摆动,然而船舶的上下摆动也极大地提高了船舶的驾驶难度,船舶驾驶员在驾驶舱中几乎不能站立,这也使船舶在遇到大风大浪时基本上不能前行,只能停留在原地。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舶用防晃动驾驶舱,具备在遭遇大风浪的天气能防止驾驶舱晃动等优点,解决了传统船舶在遇到大风浪时无法前行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遭遇大风浪的天气能防止驾驶舱晃动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优选的,一种船舶用防晃动驾驶舱,包括转动台和支撑台,所述转动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圆环形框架,所述圆环形框架的内侧壁开设有一号凹槽,所述一号凹槽的内侧滑动连接有一号转轮,所述一号转轮的背面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一号转轮的一端的外侧固定套接有轴承,所述轴承远离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驾驶舱本体,所述驾驶舱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平衡电机,所述驾驶舱本体的底部固定插接有一号通管,所述平衡电机输出轴的底部贯穿一号通管的内侧并延伸至一号通管的底部,所述平衡电机输出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块,所述支撑台顶部的中部固定插接有二号通管,所述二号通管的内侧活动插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顶部与转动台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底部贯穿二号通管的内侧并延伸至二号通管的底部,所述转动杆外侧的底部固定套接有蜗轮,所述支撑台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输出轴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的正面与蜗轮的背面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转动块位于驾驶舱本体底部的正下方,所述转动块的材质可为铁或钢。

优选的,所述一号凹槽为环形槽,所述一号转轮共两个,且两个一号转轮分别位于一号凹槽内壁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的顶部呈圆形开设有二号凹槽,所述二号凹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强磁铁。

优选的,所述转动台两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轮轴,所述轮轴的外侧活动套接有二号转轮,所述二号转轮的底部与强磁铁的顶部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为两根,且两根支撑腿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台底部的两侧。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舶用防晃动驾驶舱,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船舶用防晃动驾驶舱,通过一号凹槽、一号转轮、支撑杆、轴承和转动块的配合使用,使此装置在遭遇大风浪时,通过开启平衡电机使转动块飞速旋转,转动块的飞速旋转产生惯性使驾驶舱本体能够始终保持平衡,通过一号凹槽和一号转轮的配合使用,使此装置在向左后向右发生倾斜时驾驶舱本体能够通过一号转轮和转动块的转动能够保持不动,通过轴承的设置,使此装置在向前或向后摆动时,能够通过轴承和转动块的配合使驾驶舱本体能够始终保持与平衡,从而避免了驾驶舱本体的晃动,使此装置在遭遇大风浪时驾驶舱本体能够保持稳定,从而使驾驶人员能够控制船舶继续前行,从而解决了传统船舶在遭遇大风浪的天气时无法前行的问题。

2、该船舶用防晃动驾驶舱,通过蜗杆、涡轮、转动杆和转动台的配合使用,使此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旋转电机的启动使蜗杆带动蜗轮旋转,从而使转动杆带动转动台旋转,通过转动台的旋转,从而使驾驶舱本体能够左右转动,使驾驶人员在驾驶舱本体内能够更加方便的观察四周的海况,从而使此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的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中:1转动台、2圆环形框架、3一号凹槽、4一号转轮、5支撑杆、6轴承、7驾驶舱本体、8支撑板、9平衡电机、10一号通管、11转动块、12支撑台、13二号通管、14转动杆、15蜗轮、16旋转电机、17蜗杆、18二号凹槽、19强磁铁、20轮轴、21二号转轮、22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船舶用防晃动驾驶舱,包括转动台1和支撑台12,转动台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圆环形框架2,圆环形框架2的内侧壁开设有一号凹槽3,一号凹槽3的内侧滑动连接有一号转轮4,一号凹槽3为环形槽,一号转轮4共两个,且两个一号转轮4分别位于一号凹槽3内壁的两侧,一号凹槽3为环形槽的设置,使两个一号转轮4能够自由的在一号凹槽3的内壁滑动,从而使驾驶舱本体7能够在左右晃动,从而使此装置在遭遇风浪时,驾驶舱本体7能够在圆环形框架2的内侧滑动,避免了在遭遇风浪时驾驶舱本体7与圆环形框架2一起摆动的现象,使驾驶舱本体7能够始终保持平稳,使此装置的使用更加的方便,一号转轮4的背面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远离一号转轮4的一端的外侧固定套接有轴承6,轴承6远离支撑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驾驶舱本体7,驾驶舱本体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8,支撑板8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平衡电机9,驾驶舱本体1的底部固定插接有一号通管10,平衡电机9输出轴的底部贯穿一号通管10的内侧并延伸至一号通管10的底部,平衡电机9输出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块11,转动块11位于驾驶舱本体7底部的正下方,转动块11的材质可为铁或钢,此装置在遭遇大风浪时,通过开启平衡电机9使转动块11飞速旋转,转动块11的飞速旋转产生惯性使驾驶舱本体7能够始终保持平衡,通过一号凹槽3和一号转轮4的配合使用,使此装置在向左后向右发生倾斜时驾驶舱本体7能够通过一号转轮4和转动块11的转动能够保持不动,通过轴承6的设置,使此装置在向前或向后摆动时,能够通过轴承6和转动块11的配合使驾驶舱7本体能够始终保持与平衡,从而避免了驾驶舱本体7的晃动,使此装置在遭遇大风浪时驾驶舱本体7能够保持稳定,从而使驾驶人员能够控制船舶继续前行,从而解决了传统船舶在遭遇大风浪的天气时无法前行的问题,支撑台12顶部的中部固定插接有二号通管13,二号通管13的内侧活动插接有转动杆14,转动杆14的顶部与转动台1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转动杆14的底部贯穿二号通管13的内侧并延伸至二号通管13的底部,转动杆14外侧的底部固定套接有蜗轮15,支撑台12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旋转电机16,旋转电机16输出轴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蜗杆17,蜗杆17的正面与蜗轮15的背面相啮合,此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旋转电机16的启动使蜗杆17带动蜗轮15旋转,从而使转动杆14带动转动台1旋转,通过转动台1的旋转,从而使驾驶舱本体7能够左右转动,使驾驶人员在驾驶舱本体内能够更加方便的观察四周的海况,从而使此装置的使用变得更加的方便,支撑台12的顶部呈圆形开设有二号凹槽18,二号凹槽18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强磁铁19,转动台1两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轮轴20,轮轴20的外侧活动套接有二号转轮21,二号转轮21的材质为铁,二号转轮21的底部与强磁铁19的顶部滑动连接,二号转轮21的底部与强磁铁19的顶部滑动连接使此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强磁铁19在二号转轮21的底部产生吸力,从而使二号转轮21能够始终与强磁铁19的顶部接触,使二号转轮21只能在强磁铁19的顶部转动,从而使转动台1在转动时能够更加的稳定,避免了转动台1在转动使产生左右晃动的现象,从而使此装置在使用时更加的稳定,支撑台1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2,支撑腿22为两根,且两根支撑腿22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台12底部的两侧。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综上所述,该船舶用防晃动驾驶舱在遭遇大风浪时,通过开启平衡电机9使转动块11飞速旋转,转动块11的飞速旋转产生惯性使驾驶舱本体7能够始终保持平衡,通过一号凹槽3和一号转轮4的配合使用,使此装置在向左后向右发生倾斜时驾驶舱本体7能够通过一号转轮4和转动块11的转动能够保持不动,通过轴承6的设置,使此装置在向前或向后摆动时,能够通过轴承6和转动块11的配合使驾驶舱7本体能够始终保持与平衡,从而避免了驾驶舱本体7的晃动,使此装置在遭遇大风浪时驾驶舱本体7能够保持稳定,从而使驾驶人员能够控制船舶继续前行,从而解决了传统船舶在遭遇大风浪的天气时无法前行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