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翼可伸长的鱼雷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5285发布日期:2018-11-24 10:4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深海浮式平台或深水网箱的锚泊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尾翼可伸长的鱼雷锚。

背景技术

鱼雷锚是动力贯入锚的一种,一般长约15m,重达130吨。锚自身的形状类似鱼雷,故得名鱼雷锚。锚身一般有4个尾鳍。鱼雷锚锚身形如圆柱状,内部中空,可以填充高密度的材料如混凝土、废金属等来增加自重和降低锚重心而维持其稳定性,下端部呈锥形状,便于贯入海床土体中。

鱼雷锚贯入海床后,其抗拔承载力主要来源为:自重及表面积与海床土体的摩擦力。提高鱼雷锚抗拔承载力的方法有:1)提高鱼雷锚的自重。但锚体重量过大后,对运输与施工机械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往往不经济;2)把鱼雷锚贯入海床更大的深度。深度越大海床土体的强度越高,其与锚体表面的摩擦力越大。但已有的施工措施已尽可能的使鱼雷锚贯入至最大深度。3)提高鱼雷锚的表面积。在自重与贯入深度一定的情况下,鱼雷锚的表面积越大,其与土体的摩擦力越大,抗拔承载力越大。但鱼雷锚的表面积越大,施工沉贯时的阻力也越大,导致贯入深度减小。况且传统鱼雷锚的表面积是固定的,无法简单的扩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尾翼可伸长的鱼雷锚,其尾翼的空腔内嵌入夹板,在鱼雷锚贯入海床后夹板可以拉出,使工作期间鱼雷锚的表面积增大,增加鱼雷锚与土体的摩擦力,从而提高其抗拔承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尾翼可伸长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轴竖直的锚身,锚身的下端同轴连接有锚头,锚身的外侧设有多个尾翼,每个尾翼内有平行于锚身轴向的空腔,且空腔上侧延伸至尾翼顶部形成腔口,所述锚身内部中空,锚身上端设有与锚身内部中空同轴连通的孔洞,还包括同轴设置在锚身上端的端头,端头顶部设有内凹,内凹中设有系泊杆,端头底部同轴连接有圆轴,所述圆轴向下穿过孔洞伸入锚身内,且圆轴下端被限位在锚身内部,端头外侧设有多个夹板,每个夹板分别沿轴向向下延伸并超过端头底面,夹板数量与锚身外侧尾翼数量相同,且夹板一一对应嵌入尾翼的空腔中。

所述的一种尾翼可伸长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圆轴与锚身上端孔洞间隙配合。

所述的一种尾翼可伸长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所述锚身上端孔洞直径小于锚身内部中空直径,圆轴下端在锚身内部同轴连接有防脱盘,所述防脱盘直径小于锚身内部中空直径,防脱盘直径大于孔洞直径,防脱盘在锚身内部的最大移动距离小于夹板嵌入空腔内的最大深度,由防脱盘实现圆轴下端限位在锚身内部。

所述的一种尾翼可伸长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的轴向长度大于端头轴向长度,夹板一侧上部与端头焊接相连,且夹板的顶部边缘不高于端头的顶面;夹板的位置、数量分别与尾翼的位置、数量相同;夹板的宽度与厚度分别小于空腔的宽度与厚度,夹板能嵌入相应尾翼的空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为:施工时,夹板嵌入空腔内,端头的底部与锚身的顶部紧密相连,所提鱼雷锚的表面积与传统鱼雷锚的表面积基本相同,即施工难度并未增加;施工结束后,在锚链拉力的作用下端头与夹板一起向上被拉长,夹板从空腔中伸出,夹板被拉出的部分为新增的与土体接触的部分,即所提鱼雷锚与土体接触的表面积有所增大,必然提高了鱼雷锚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最终提高了鱼雷锚的抗拔承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夹板拉出后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夹板拉出后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下部结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上部结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上部结构仰视图。

图9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的尾翼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的夹板套入尾翼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剖面图。

图12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夹板拉出后的剖面图。

图13为本发明所提鱼雷锚依靠自重贯入海床示意图。

图14为施工时张拉锚链拉出夹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锚身;2、锚头;3、尾翼;4、夹板;5、端头;6、系泊杆;7、圆轴;8、防脱盘;9、空腔;10、填充物;11、锚链;a、海床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14所示,一种尾翼可伸长的鱼雷锚,包括中心轴竖直的锚身1,锚身1的下端同轴连接有锚头2,锚身1的外侧设有多个尾翼3,每个尾翼3内有平行于锚身轴向的空腔9,且空腔9上侧延伸至尾翼3顶部形成腔口,锚身1内部中空,锚身1上端设有与锚身1内部中空同轴连通的孔洞,还包括同轴设置在锚身1上端的端头5,端头5顶部设有内凹,内凹中设有系泊杆6,端头5底部同轴连接有圆轴7,圆轴7向下穿过孔洞伸入锚身1内,且圆轴7下端被限位在锚身1内部,端头5外侧设有多个夹板4,每个夹板4分别沿轴向向下延伸并超过端头5底面,夹板4数量与锚身1外侧尾翼3数量相同,且夹板4一一对应嵌入尾翼3的空腔9中。

圆轴7与锚身1上端孔洞间隙配合。

锚身1上端孔洞直径小于锚身1内部中空直径,圆轴7下端在锚身1内部同轴连接有防脱盘8,防脱盘8直径小于锚身1内部中空直径,防脱盘8直径大于孔洞直径,防脱盘8在锚身1内部的最大移动距离小于夹板4嵌入空腔9内的最大深度,由防脱盘8实现圆轴7下端限位在锚身1内部。

夹板4的轴向长度大于端头5轴向长度,夹板4一侧上部与端头5焊接相连,且夹板4的顶部边缘不高于端头5的顶面;夹板4的位置、数量分别与尾翼3的位置、数量相同;夹板4的宽度与厚度分别小于空腔9的宽度与厚度,夹板4能嵌入相应尾翼3的空腔9内。

本发明包括鱼雷锚与夹板4;所述的鱼雷锚由内部中空的锚身1外侧对称的焊接多个尾翼3而成,锚身1的下端设置锥形状的锚头2,锚身1的上端设置孔径比锚身1内部中空部位直径小的孔洞,尾翼3内部设置空腔9;所述的多个夹板4对称的焊接在与锚身1外径相同的端头5的外侧,端头5的上部内凹处设置系泊杆6,端头5的下端通过圆轴7与防脱盘8相连;组装时,防脱盘8嵌于锚身1内部后无法从锚身1上端的孔洞中拔出,各夹板4嵌入各相应尾翼3的空腔9中,形成圆轴7在锚身1内部、夹板4在尾翼3的空腔9内部可同步拉长或嵌入的整体结构。

上述提及的“外侧”、“下端”、“上端”、“上部”等方位词,是基于所提鱼雷锚施工时的姿态来确定的。施工时所提鱼雷锚悬吊于海床上方,且处于铅锤状态;贯入海床后,如倾斜角度较小,鱼雷锚也基本处于铅锤状态,如图13与图14所示。在此姿态下,来确定各方位词的具体指向,说明书中其它地方所提的方位词也按此姿态推定得到。上述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锚身1的内部中空,中空处装入填充物10,填充物10可选用高密度的材料如混凝土、废金属等,用以增加鱼雷锚自重和降低鱼雷锚重心,维持鱼雷锚贯入海床过程中的稳定性与铅垂度。应确保防脱盘8在锚身1内部运动时,不会与填充物10发生碰撞与接触。

端头5的高度不大于30cm,夹板4的高度大于端头5高度的4倍,夹板4上部与端头5焊接相连,且夹板4的上边缘不高于端头5的上边缘,如图7与图8所示。可见,夹板4仅上部一小段与端头5焊接相连,下部还有较长的部分处于自由状态,该部分后续将嵌入尾翼3的空腔9中。夹板4的位置、数量分别与尾翼3的位置、数量相同,使各夹板4能嵌入相应的尾翼3的空腔9中,如图5所示。

夹板4的宽度与厚度分别小于空腔9的宽度与厚度,夹板4能嵌入相应尾翼3的空腔9内。上述的“宽度”指夹板4沿锚身1径向的边长,“厚度”指夹板4的板厚。夹板4平行于锚身1中心轴方向的边长可称为长度,其长度显然大于空腔9的长度,因夹板4还有一部分外漏于空腔9的上方。

防脱盘8的直径小于锚身1内部中空部位的直径,防脱盘8的直径大于锚身1上端端部孔洞的孔径,圆轴7的直径小于锚身1上端端部孔洞的孔径,如图11与图12所示。可见,端头5基于圆轴7与嵌入锚身1内部的防脱盘8相连,整体可在锚身1内部进行往复式的活塞运动。防脱盘8的直径大于锚身1上端端部孔洞的孔径,使得防脱盘8无法从锚身1内部拉出。锚链的拉力,通过系泊杆6、圆轴7、防脱盘8、锚身1上端的孔洞四周传递给锚体,故这些部位的强度应满足各类工况下的承载要求,不能再锚链拉力的作用下发生屈曲与失效,且应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防脱盘8在锚身1内部的最大移动距离小于夹板4嵌入空腔9内的最大深度,即防脱盘8拉至上部被锚身1上端的孔洞抵住时,夹板4的下端应还嵌在空腔9内,夹板4不至于整体从空腔9内拉出。

防脱盘8在锚身1内部的最大移动距离即为夹板4能被拉出的最大高度,也是鱼雷锚新增表面积的来源。故防脱盘8在锚身1内部的最大移动距离不能太小,太小导致鱼雷锚新增表面积有限,对抗拔承载力影响不大;当然也不能太大,太大之后对整体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有减弱作用,相应增加鱼雷锚的造价。故应设计一个经济合理的防脱盘8最大移动距离。

所提鱼雷锚的施工方法如下:把锚链11的一端系泊在端头5的系泊杆6上,使用后续可解脱的辅助措施使端头5与锚身之间暂时紧密联系,从而确保垂直起吊夹板4处于嵌入尾翼3内最大深度的状态;基于锚链11起吊鱼雷锚使其垂直悬吊于海床上方预定高度处,然后释放锚链11,使鱼雷锚在自重作用下快速下沉并贯入海床,如图13所示;然后上拉锚链11,端头5挣脱与锚身之间可解脱的连接,端头5逐步被上拉,进而焊接于端头5外侧的夹板4也逐步从尾翼3的空腔9中拉出,直至防脱盘8抵住锚身1上端端部的孔洞时,即完成所提鱼雷锚的施工作业,如图14所示。

施工时,夹板嵌入空腔内,端头的底部与锚身的顶部紧密相连,所提鱼雷锚的表面积与传统鱼雷锚的表面积基本相同,可见施工难度并未增加;施工结束后,在锚链拉力的作用下端头与夹板一起向上被拉长,夹板从空腔中伸出,夹板被拉出的部分为新增的与土体接触的部分,即所提鱼雷锚与土体接触的表面积有所增大,必然提高了鱼雷锚土体之间的摩擦力,最终提高了鱼雷锚的抗拔承载力。

附图中仅展示了鱼雷锚及夹板的部分形状及部分连接方式的情况,按照所提思路,可以改变夹板的形状、数量与连接方式,形成其他相关类型的尾翼可伸长的鱼雷锚,其均属于本技术的等效修改与变更,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发明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