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3814发布日期:2018-11-30 18:59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辅助工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



背景技术:

船载小艇操作方便,因而船上均配置有船载小艇。传统的,船载小艇一般选用吊机、吊艇架等进行收放。这些收放装置的缺点是收放作业速度慢、安全性较低且无法在较高海况下执行作业。为适应舰船对船载小艇快速响应及高海况下执行任务的需求,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已被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护卫舰、巡逻舰和公务执法船普遍采用。

目前,国内现有的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在回收小艇时需要人力将绞车绳索系固在小艇上,然后依靠绞车将小艇从海面牵引至存放位置。由于母船及小艇均处于复杂海况中,两者的相对运动使系固和牵引存在着时间长、成功率低以及安全隐患大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以在小艇上安装挂钩,小艇驾驶室内安装脱钩按钮,在母船的滑道斜坡上设置牵引拖架,并且牵引拖架上设置有自动捕捉装置,当小艇沿着滑道上冲时,小艇上的挂钩激活自动捕捉装置并实现刚性连接,然后通过牵引拖架将小艇牵至存放位置;当需要放艇时,驾驶员在小艇的驾驶室按下脱钩按钮,小艇利用自身重力沿滑道滑入水中。通过牵引拖架和小艇上的挂钩的自动捕捉并连接,使捕捉位置在母船体的内部,最大程度地避开了最危险的尾封板位置,安全性更高,同时牵引拖架能自动将小艇牵引至存放位置,并且放艇时可实现自动脱钩,解决了人力挂钩难,牵引过程危险的问题,同时,自动化的操作还能提高小艇收放的效率,缩短工时。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动力控制装置、滑道装置、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以及牵引拖架,其中,

滑道装置包括导向杆、尾门滑道以及尾滑道,导向杆和尾门滑道均设置于母船体的尾门上,尾滑道设置于母船体上,同时,尾滑道沿母船体上的存放位置的斜坡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

牵引拖架设置于母船体中且位于尾滑道上,同时,牵引拖架的底部设置有车轮,母船体上设置有牵引轨道,牵引轨道的布置方向和尾滑道的布置方向平行,车轮设置于牵引轨道中且沿牵引轨道的长度方向运动;

动力控制装置包括液压泵站和驱动油缸,液压泵站设置于母船体的舱室内,驱动油缸沿牵引轨道的方向布置,同时,驱动油缸的一端固定于母船体上,另一端固定于牵引拖架的底部;

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包括自动释放艇钩、缓冲装置、转动复位结构以及捕捉横杆,自动释放艇钩设置于小艇主甲板首部正中位置,转动复位结构的一端设置于牵引拖架的顶部的正中位置,转动复位结构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缓冲装置,且缓冲装置上设置有捕捉横杆,捕捉横杆可与自动释放艇钩配合。

上述的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其中,液压泵站还包括控制台,控制台设置于母船体甲板上,且控制台电连接于液压泵站上。

上述的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其中,转动复位结构包括转动板和复位弹簧,转动板的中部与牵引拖架铰接,转动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背离转动板的一端固定于牵引拖架上。

上述的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其中,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为对称结构,包括两并列且间隔设置的缓冲装置和两并列且间隔设置的转动复位结构,捕捉横杆横置于两缓冲装置之间。

上述的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其中,自动释放艇钩的脱钩按钮设置于小艇的驾驶舱室内。

上述的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其中,牵引拖架在牵引小艇前,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距尾封板的距离为斜坡长度的五分之三。

上述的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其中,每个牵引拖架对应一套尾滑道,每套尾滑道至少设置有四条滑道。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将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中的自动释放艇钩设置于小艇的主甲板的首部正中位置,且牵引拖架在牵引小艇前,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距尾封板的距离为斜坡长度的五分之三,保证了小艇和母船体的捕捉位置在母船体的内部,最大程度地避开了最危险的尾封板位置,安全性更高,同时捕捉过程自动实现,解决了人力挂钩难,牵引过程危险的问题,并且自动释放艇钩的脱钩按钮设置于小艇的驾驶舱室内,放艇时可自动脱钩,设置动力控制装置带动牵引拖架运动,实现了小艇存放的自动化操作,收放效率更高,更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牵引拖架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牵引拖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牵引拖架的又一视角的结构图。

附图中:1、母船体;2、斜坡;3、尾门;4、牵引拖架;41、牵引轨道;42、车轮;5、尾滑道;6、尾门滑道;7、导向杆;8、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1、自动释放艇钩;82、缓冲装置;83、转动复位结构;84、捕捉横杆;831、转动板;832、复位弹簧;9、液压泵站;91、驱动油缸;92、控制台;10、小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7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牵引拖架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牵引拖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牵引拖架的又一视角的结构图。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包括:牵引拖架4、牵引轨道41、车轮42、尾滑道5、尾门滑道6、导向杆7、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自动释放艇钩81、缓冲装置82、转动复位结构83、捕捉横杆84、转动板831、复位弹簧832、液压泵站9、驱动油缸91以及控制台92。

具体的,母船体1上设置有小艇10存放位置,且小艇10的存放位置为斜坡2,并于斜坡2的底部设置有尾门3,实现了对小艇10的存放。

具体的,尾门3上设置有尾门滑道6和导向杆7,尾门滑道6沿斜坡2的长度方向设置,尾门滑道6设置于尾门3上且位于小艇10的路径的中间,导向杆7设置于尾门3上且位于尾门滑道6的两侧,尾门滑道6和导向杆7均能对小艇10进入到母船体1前进行导向,保障小艇10收放的安全性。

具体的,在母船体1内且位于小艇10的存放位置的斜坡2上设置有尾滑道5,其中一小艇10的存放位置的斜坡2上对应一套尾滑道5,每套尾滑道5包括若干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滑道,每套尾滑道5中的滑道均沿斜坡2的方向倾斜设置,同时,每套尾滑道5对应有一牵引拖架4,牵引拖架4能牵引小艇10在尾滑道5上滑动,将小艇10移动至存放位置,实现小艇10的存放。

具体的,母船体1内且位于尾滑道5的两侧设置有牵引轨道41,牵引轨道41平行于尾滑道5长度方向设置,牵引轨道41上设置有牵引拖架4,牵引拖架4的底部设置有车轮42,车轮42与牵引轨道41配合,实现牵引拖架4沿牵引轨道41的设置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小艇10的牵引和存放。优选的,每一牵引拖架4对应的一套尾滑道5均包括四条相互平行且间隔的滑道,对小艇10的牵引作用更好,支撑强度更高,安全性更高。

更加具体的,在母船体1内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的动力控制装置,动力控制装置包括液压泵站9和驱动油缸91,驱动油缸91沿牵引轨道41的设置方向布置,驱动油缸91的一端固定于牵引拖架4的底部,驱动油缸91的另一端固定于母船体1上,同时,液压泵站9设置于母船体1的舱室内,并且液压泵站9连接于驱动油缸91上,通过液压泵站9为驱动油缸91提供压力,实现驱动油缸91驱动牵引拖架4运动。并且在母船体1中还设置有控制台92,且控制台92电连接于液压泵站9上,通过控制台92实现对液压泵站9的控制,从而达到控制牵引拖架4的目的。

更加具体的,在牵引拖架4的上部的中间设置有一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包括自动释放艇钩81、缓冲装置82、转动复位结构83以及捕捉横杆84,自动释放艇钩81设置于小艇10主甲板首部正中位置,转动复位结构83的一端设置于牵引拖架4的顶部的正中位置,转动复位结构83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缓冲装置82,且缓冲装置82上设置有捕捉横杆84,捕捉横杆84可与自动释放艇钩81配合,实现牵引拖架4通过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与小艇10刚性连接,且捕捉连接过程自动完成,效率更高,更省时省力。

更加具体的,转动复位结构83包括转动板831和复位弹簧832,转动板831的中部铰接于牵引拖架4上,转动板83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复位弹簧832,且复位弹簧832的另一端均连接于牵引拖架4上,使得转动板831发生转动后能在复位弹簧832的作用下实现复位。

更加具体的,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为对称结构,此时,转动复位结构83、缓冲装置82均成对设置,两转动复位结构83或两缓冲装置82均呈并列且间隔设置,此时,捕捉横杆84横置于两缓冲装置82之间,进一步加强了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的强度,安全性更高。

更加具体的,每一自动释放艇钩81上均连接有一脱钩按钮,并且自动释放艇钩81的脱钩按钮设置于小艇10的驾驶舱室内,便于驾驶员在实用小艇10时,能直接在驾驶室内实现小艇10的释放,使小艇10通过自身重力快速下滑出,操作更方便,效率更高。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可并列设置多套,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数量的选择。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在小艇10存放之前,牵引拖架4在动力控制装置的作用下将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带到距尾封板3的距离为斜坡2长度的五分之三的位置,此时小艇10在尾门滑道6、导向杆7以及尾滑道5的作用下沿着滑道上冲,小艇10上的自动释放艇钩81与牵引拖架4上安装的捕捉横杆84自动匹配并刚性连接,并且小艇10的冲击力被缓冲装置82吸收,同时,在动力控制装置的作用下驱动牵引拖架4在牵引轨道41上运动,从而将小艇10牵引至存放位置。在此过程中,小艇10有一定的上冲速度,航向稳定性好,姿态容易控制,并且在小艇10大部分艇身驶上舰尾滑道5后,波浪载荷对小艇10的影响大为降低,母船捕捉小艇10并进行挂钩相对容易,且由于上冲时间短,回收过程中处于危险状态的时间相对短;当小艇10需要放下时,驾驶员在小艇10的驾驶室中按下脱钩按钮,自动释放艇钩81和捕捉横杆84脱开,小艇10即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滑道快速自动下滑入水,稳定性和安全性更高。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捕捉尾滑道式小艇收放装置,包括设置于尾门3上的导向杆7和尾门滑道6,同时,在母船体1上设置有倾斜的尾滑道5,并且在尾滑道5两侧设置有牵引轨道41,牵引轨道41上布置有牵引拖架4,牵引拖架4的底部连接有动力控制装置,牵引拖架4的上部设置有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并且自动捕捉和挂钩装置8中的自动释放艇钩81设置于小艇10主甲板首部正中位置;通过自动导向杆7以及相关滑道的作用,保证了小艇10能以一定的相对速度上冲并实现自动释放艇钩81和捕捉横杆84的自动捕捉并咬合,有效避免了小艇10在水中的逗留时间,减小了波浪载荷的影响,稳定性好,安全性和效率高;同时,小艇10下放通过脱钩按钮便能实现,下滑速度快且稳定,效率和安全性更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