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压载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9948发布日期:2019-04-24 00:2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布式压载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布式压载水系统,具体涉及半潜驳、半潜运输船、浮船坞等船舶的压载水系统,尤其是大型该类船舶压载水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量投入基础建设,诸如加强港口航道的建设,桥梁,道路建设等,催生了大型设备运输市场。半潜驳/半潜运输船就成为行业运输的中坚力量,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调节自身的压载水量来控制船体的上下浮动。在半潜驳、半潜运输船下潜后,将所需运输的货物由指定地点浮入船体甲板上方,然后船体上浮就可以实现货物装载的目的(或者由岸上过驳到船体甲板上,实现货物装载的目的),进而完成运输;到达目的地后排出压载水,控制船体下潜,利用浮力完成卸载的目的(或者将货物由船体甲板过驳到岸上,实现货物卸载的目的)。

浮船坞主要用于修理或建造船舶,使用方法和半潜驳/半潜运输船的定点沉浮进行货物的装卸情况类似。

上述半潜驳、半潜运输船、浮船坞都具有典型沉浮工况(半潜驳、半潜船通常还具有货物过驳装卸功能),均需要进行压载水的注入和排出,由此可见压载水系统是该类船舶的核心系统。

对于小型货物(浮船坞用于修船、造船时候,为了描述方便也将其服务的被修船、被建造船舶称之为货物),沉浮作业需要注入/排出的压载水量较少,因此该类船舶的尺度也较小,压载舱的数量也较少,压载系统通常设计1~4个压载泵舱,由压载泵舱引管路到各压载分舱,设置必要的阀门,组成压载系统的基本布置。

但是,对于大型货物(或者浮船坞需要修理、建造大型船舶)时候,沉浮作业需要注入/排出的压载水量较大,该类船舶的尺度也较大,压载舱的数量也较多,压载系统若还是按照常规设计1~4个压载泵舱,势必带来诸多不利:

(1)压载舱数量多,但是压载泵舱数量较少,由每个压载舱引压载支管到上述压载泵舱内,导致压载管系繁多;

(2)离压载泵舱较远的压载分舱,压载支管太长,吸入阻力大;

(3)压载泵舱数量较少,各压载支管在压载泵舱附近汇集,布置困难;

(4)压载系统管系繁多,增加空船重量、增加建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分布式压载水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布式压载水系统,所述分布式压载水系统包括若干个相同的单元式压载水系统,这些单元式压载水系统分别设置在船舶的各个压载泵舱内,并且相邻两个单元式压载水系统通过管路通道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单元式压载水系统包括:压载泵、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海水箱、第一压载吸口和第二压载吸口,压载泵舱包括第一压载分舱和第二压载分舱,管路通道设置在第一压载分舱和第二压载分舱之间,所述海水箱设置在第一压载分舱内,所述第一阀门通过管路与海水箱连通,所述第二阀门通过管路与第一阀门连通,所述压载泵通过管路与第二阀门连通,所述第三阀门通过管路与压载泵连通,所述第四阀门通过管路与第三阀门连通,所述第四阀门还通过管路与第一压载分舱连通,所述第五阀门通过管路与第三阀门连通,所述第六阀门通过管路与第二阀门连通,所述第七阀门设置在管路通道上,所述第七阀门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连通,所述第八阀门设置在管路通道上,所述第八阀门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连通,所述第一压载吸口设置在第一压载分舱内,并通过管路与第七阀门连通,所述第二压载吸口设置在第二压载分舱内,并通过管路与第八阀门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都为遥控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可分别与船舶控制室内的控制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个压载泵舱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船舶控制室内的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以不受船舶尺度限制,通过无限制叠加单元式压载水系统,形成船舶整体的分布式压载水系统,该分布式压载水系统原理精简、管路短、阻力小、注入/排出压载水效率高、船员压载操作直观简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单元式压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单元式压载系统的动力注入流程图;

图3为单元式压载系统的动力排载流程图;

图4为单元式压载系统的重力注入流程图;

图5为单元式压载水系统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安装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布式压载水系统,其包括若干个相同的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这些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分别设置在船舶的各个压载泵舱100内,并且相邻两个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通过管路通道连通130。

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具体包括压载泵210、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第五阀门V5、第六阀门V6、第七阀门V7、第八阀门V8、海水箱140、第一压载吸口F1和第二压载吸口F2。

压载泵舱100一般包括第一压载分舱110和第二压载分舱120,而管路通道130设置在第一压载分舱110和第二压载分舱120之间。

海水箱140设置在第一压载分舱110内,并且在海水箱140上设有格栅150。

第一阀门V1通过管路与海水箱140连通,第二阀门V2通过管路与第一阀门V1连通,压载泵210通过管路与第二阀门V2连通,第三阀门V3通过管路与压载泵210连通,第四阀门V4通过管路与第三阀门V3连通,第四阀门V4还通过管路与第一压载分舱110连通,第五阀门V5通过管路与第三阀门V3连通,第六阀门V6通过管路与第二阀门V2连通,第七阀门V7设置在管路通道130上,第七阀门V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五阀门V5和第六阀门V6连通,第八阀门V5设置在管路通道130上,第八阀门V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五阀门V5和第六阀门V6连通,第一压载吸口F1设置在第一压载分舱110内,并通过管路与第七阀门V7连通,第二压载吸口F2设置在第二压载分舱120内,并通过管路与第八阀门V8连通。

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的工作原理如下:

参见图2,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动力注入时,开启阀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五阀门V5、第七阀门V7和第八阀门V8,其余阀门关闭,然后开启压载泵210,舷外的海水通过图示中的路径注入各分压载舱。

参见图3,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动力排载时,开启阀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第六阀门V6、第七阀门V7和第八阀门V8,其余阀门关闭,开启压载泵210,压载舱内的压载水通过图示中的路径排出舷外;

参见图3,单元式压载系统200重力注入时,开启阀第一阀门V1、第六阀门V6、第七阀门V7和第八阀门V8,其余阀门关闭,舷外的海水通过图示中的路径通过重力注入各分压载舱,该注入仅靠重力注入,而不需要开启压载泵210,注入时间较动力注入略慢,对注入时间要求不高的下沉作业使用非常经济。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本申请可达到如下效果:

可以不受船舶尺度限制,通过无限制叠加单元式压载水系统,形成船舶整体的分布式压载水系统,该分布式压载水系统原理精简、管路短、阻力小、注入/排出压载水效率高、船员压载操作直观简便;

由于每个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具有相同的原理和规格,组件互换性强;

由于每个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和其他单元式压载系统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压载作业安全性高;

由于每个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和其他单元式压载系统亦可相互备用,冗余性好;

通过若干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组成船舶分布式压载水系统,在过驳装/卸载货物时候,可以逐个调节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使船舶的压载水步进调节,压载水调节精准,保证在过驳货物时候船舶的平稳性;

通过若干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组成船舶分布式压载水系统,在船舶沉/浮作业时,各单元式压载水系统可以同时注入/排出压载水,保证在沉/浮作业时船舶的平稳性。

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分布实施例如下:

参见图6,一条典型的半潜驳/半潜运输船/浮船坞具有众多的压载舱,可以应用本申请一种分布式压载系统,具体为: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在每个压载泵舱100左右舷设置,从而构成一个大的压载模块410,然后根据该设置方式,从而可构成类似的构成压载模块420、430、440(根据船舶具体情况还可以继续累加),相邻两个压载模块之间通过设置隔离阀300进行隔离即可。

另外,本申请将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第五阀门V5、第六阀门V6、第七阀门V7、第八阀门V8都采用遥控阀门,将这些阀门可分别与船舶控制室内的控制器连接,这样通过船舶控制室就可直接控制各个单元式压载水系统200的工作状态。

另外在每个压载泵舱100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船舶控制室内的控制器连接,这样可以实现对分布式压载系统远程遥控监视和操纵,自动化程度高,船员劳动强度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