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海上撤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7332发布日期:2019-03-30 09:25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用海上撤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用海上撤离系统,涉及海上救援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海上撤离系统是综合性海上救生设备,主要装备于客船,用于船舶发生紧急情况时协助人员迅速撤离遇难船。撤离系统的释放速度决定了整套撤离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到船舶遇难后船员的生存率。在现有的撤离系统大多结构复杂,并且释放过程繁琐,可靠性低。大部分依旧采用传统的充气滑道,这种滑道一旦发生漏气,就极不安全。而大部分人在下滑过程中,衣服上的装饰极易划破滑道导致漏气,存在安全隐患。而现有的垂直滑道的尺寸与重量较大,同时大量的电动控制系统也使得系统的价格大幅飙升,使其不适于安装在船舶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海上撤离系统结构复杂、释放过程繁琐、尺寸及重量较大,导致整个撤离系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一种船用海上撤离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船用海上撤离系统,它包括舱门及第一锁紧机构,它还包括系泊绳、救生筏、支架、外撤离平台、滑道、救生平台、绞车、两个滑轨、两根钢缆以及两组滑轮组,撤离系统未启动状态下,舱门通过第一锁紧机构固接在船体上,救生筏挂设在舱门内侧,支架水平固接在甲板上,外撤离平台通过滑轨滑动设置在支架上方,滑道呈收缩状态竖直穿装在外撤离平台上,滑道的顶端固接有定位卡板,滑道的底端通过两根钢缆及两组滑轮组中的两对滑轮定位支撑在外撤离平台内,救生平台设置在滑道内底部,绞车固接在支架上,外撤离平台位于舱门与绞车之间,两组滑轮组关于外撤离平台对称设置,

舱门的底端与绞车之间通过两根钢缆及两组滑轮组连接,滑道的两侧固设有若干套管,且滑道通过若干套管套设在钢缆上,救生筏与绞车之间通过系泊绳连接且系泊绳缠绕设置在救生筏的外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本申请为纯机械式结构,可靠性好,且方便实用,能够高效安全的将滑道部署到位;减轻撤离系统整体重量,减小尺寸,使之在安装于船舶上时尽可能减小对稳性与操纵性的影响;同时减小甲板使用面积,简化撤离系统结构,实现经济性与简易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一(撤离系统未启动状态下的半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二(撤离系统启动状态的半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示意图一(撤离系统未启动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示意图二(撤离系统启动后滑道尚未展开状态);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示意图三(撤离系统启动后滑道半展开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示意图四(撤离系统启动后滑道全展开状态);

图7为缓降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滑道的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8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船用海上撤离系统,它包括舱门1及第一锁紧机构2,它还包括系泊绳3、救生筏4、支架5、外撤离平台6、滑道7、救生平台8、绞车9、两个滑轨10、两根钢缆11以及两组滑轮组,撤离系统未启动状态下,舱门1通过第一锁紧机构2固接在船体上,救生筏4挂设在舱门1内侧,支架5水平固接在甲板上,外撤离平台6通过滑轨10滑动设置在支架5上方,滑道7呈收缩状态竖直穿装在外撤离平台6上,滑道7的顶端固接有定位卡板7-1,滑道7的底端通过两根钢缆11及两组滑轮组中的两对滑轮定位支撑在外撤离平台6内,救生平台8设置在滑道7内底部,绞车9固接在支架5上,外撤离平台6位于舱门1与绞车9之间,两组滑轮组关于外撤离平台6对称设置,

舱门1的底端与绞车9之间通过两根钢缆11及两组滑轮组连接,滑道7的两侧固设有若干套管7-2,且滑道7通过若干套管7-2套设在钢缆11上,救生筏4与绞车9之间通过系泊绳3连接且系泊绳3缠绕设置在救生筏4的外侧壁上。

本申请的撤离系统未启动时,舱门1处于关闭状态并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舱门1使用,在撤离过程中,撤离系统启动,将舱门1开启作为救生平台8的配重块使用。

滑轨10采用重型滑轨10并设置有第二锁紧机构,在撤离系统未启动时船舶的运动响应不会影响到外撤离平台6与支架5的相对移动。

整套撤离系统左右对称。

所述救生平台8为充气筏系统,包括充气筏、气瓶、充气装置,在未充气时可完全收纳在滑道7下部内,充气开关连接在配重的舱门1上。

救生筏4通过筏支架125支撑在舱门1的内侧面上,通过系泊绳3穿过救生平台8反向固定在绞车9上,从而当绞车9释放钢缆11时,系泊绳3可同时被绞车9收紧,以使救生平台8展开后,救生筏4能够靠近救生平台8,防止其离救生平台8过远影响救生使用。所述救生筏4包括手电筒、一个或多个防水密封袋及备用电池,手电筒与备用电池被防水密封袋包裹后,置于备用袋中。救生平台8未充气时可完全收纳在末端滑道7钢圈框架内,充气开关连在舱门1上,通过舱门1的下放在浮力的作用下在适当的位置开始充气。

系泊绳3用于收紧救生筏4,防止救生筏4远离救生平台8。

钢缆11用于释放外撤离平台6、滑道7以及舱门1。

绞车9为三段式绞车9,水平设置的绞车9中间段用于收紧系泊绳3,左右两段用于释放两根钢缆11。绞车9可手动控制,也可以其上安装制动器用于控制其转动。

撤离系统启动后,舱门1垂设在船体外侧并下落到海面以下作为配重,滑道7顶端的定位卡板7-1卡设在外撤离平台6上,滑道7的底端展开垂设在船体外侧,救生平台8充气展开后漂浮在海面上,同时救生筏4展开。

本申请中在撤离系统启动后,开启舱门1,系有钢缆11的舱门1下落至海面下,随着舱门1的下落,钢丝绳通过安装在外撤离平台6底端的滑卢轮带动外撤离平台6沿着滑轨10向舱门1外滑出,滑轨10到达极限位置,此时滑道7完全位于船体以外,依靠自身重力下落并逐渐展开,顶部通过定位卡板7-1固定在外撤离平台6上。

本申请为纯机械式结构,可靠性好,且方便实用,能够高效安全的将滑道7部署到位;减轻撤离系统整体重量,减小尺寸,使之在安装于船舶上时尽可能减小对稳性与操纵性的影响;同时减小甲板使用面积,简化撤离系统结构,实现经济性与简易性。

两个滑轨10平行设置在外撤离平台6底端且均垂直于舱门1方向设置,滑轨10的长度小于外撤离平台6的长度,且当滑轨10向舱门1外滑动至极限位置时,滑道7整体均位于船体外侧。外撤离平台6的移动及停止移动不需要借助其它的结构,利用钢缆11及滑轮即可实现移动,当滑轨10到达极限位置后即可停止移动,结构简单方便,无须过多的控制,便于救援逃生。

一种船用海上撤离系统还包括固接在外撤离平台6上方且沿外撤离平台6滑动方向分布的两个第一支撑架13、固接在支架5上方且对称设置在外撤离平台6两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架14,每组所述滑轮组均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至第七滑轮22和水平设置的第八至第十一滑轮26,其中第一滑轮16、第二滑轮17、第八滑轮23及第九滑轮24均设置在支架5上,第三滑轮18及第十滑轮25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4上部,第十一滑轮26设置在远离舱门1的第一支撑架13上部,第四滑轮19设置在靠近舱门1的第一支撑架13上部,第五滑轮20及第六滑轮21均设置在滑道7底端,第七滑轮22设置在支架5上方靠近舱门1的一侧,

钢缆11由绞车9到舱门1依次绕设在第一滑轮16、第八滑轮23、第九滑轮24、第二滑轮17、第三滑轮18、第十滑轮25、第十一滑轮26、第四滑轮19、第五滑轮20、第六滑轮21及第七滑轮22上,其中第一滑轮16与第八滑轮23沿滑轨10滑动方向分布且均位于绞车9与外撤离平台6之间的支架5上,第九滑轮24至第十滑轮25之间的钢缆1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十一滑轮26至第七滑轮22之间的钢缆1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每根钢缆11由绞车9经过竖直安装于支架5上的第一滑轮16转向,再经过水平安装于支架5上的第八滑轮23和第九滑轮24两次转向,到达两侧的第二支撑架14下方,经竖直安装于第二支撑架14的第二滑轮17和第三滑轮18两次转向,再经水平安装于第二支撑架14上的第十滑轮25一次转向,到达第一支撑架13,经水平安装在第一支撑架13上的第十一滑轮26和第四滑轮19两次转向,钢缆11穿过滑道7经过竖直安装于滑道7下方的第五滑轮20和第六滑轮21的两次转向,最后经过第七滑轮22连接于舱门1配重。

撤离系统启动时,第十一滑轮26、第四至第六滑轮21均随着外撤离平台6的移动作为动滑轮,其余为定滑轮。当滑轨10移动到极限位置时,第十一滑轮26、第四至第六滑轮21变为定滑轮。

滑道7最下端安装的一对第五滑轮20,其切线与第四滑轮19的切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第一支撑架13与第二支撑架14等高设置。

两个第二支撑架14均平行于外撤离平台6的滑动方向设置。

两个第一支撑架13中,靠近舱门1的第一支撑架13采用两边支撑结构,如门形结构,远离舱门1的第一支撑架13采用中间支撑结构,如T形结构,避免在外撤离平台6移动过程中阻碍钢缆11的走向。

支架5上还安装有两个第十二滑轮27,且两个第十二滑轮27沿外撤离平台6对称中心线设置,系泊绳3通过两个第十二滑轮27与绞车9固接,第十二滑轮27起到对系泊绳3导向的作用,

滑道7呈收缩状态时的高度低于第一支撑架13的顶端以及安装在第一支撑架13上的第四滑轮19设置。

一种船用海上撤离系统还包括缓降机构,所述缓降机构包括转轮28、曲柄29、第一连杆30、两个第二连杆31、两个挡板32及两个摩擦组件,所述转轮28水平设置且转动连接在外撤离平台6与绞车9之间的支架5上,且转轮28的中心轴线与外撤离平台6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曲柄29的一端固接在转轮28上,外撤离平台6的底部与曲柄29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30转动连接,两个挡板32均固接在支架5上且关于转轮28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转轮28的外侧对称固接有两个耳板33,两个摩擦组件对称设置在转轮28的两侧且分别位于第一滑轮16与第八滑轮23之间,每个所述摩擦组件包括固定壳体34及设置在固定壳体34内的T型连杆35、两个第一摩擦轮36、若干第二摩擦轮37,固定壳体34固接在支架5上,T型连杆35水平设置且与耳板33之间对应通过第二连杆31转动连接,两个第一摩擦轮36转动连接在T型连杆35的底端,若干第二摩擦轮37并排固接在壳体内,钢缆11夹设在两个第一摩擦轮36与若干第二摩擦轮37之间。采用摩擦缓降,第一摩擦轮36与第二摩擦轮37构成缓降器。T型连杆35被固定壳体34限制只能水平移动,通过转轮28的转动将外撤离平台6的大幅度移动转化为T型连杆35的小幅度水平移动,从而使两个活动的第一摩擦轮36与三个固定的第二摩擦轮37挤压中间的钢缆11,进而达到减速的目的,在转轮28的适当位置安装挡板32用于限制转动角度,使第一摩擦轮36不会过度挤压钢缆11而使整套撤离系统停止运动。通过缓降机构实现控制滑道7释放速度,提高撤离系统的安全性。

所述滑道7包括蒙皮7-3及若干支撑组件,若干支撑组件由上到下正对设置在蒙皮7-3内,每个支撑组件均包括钢圈骨架7-4、扭力板7-5、扭力板骨架7-6、扭力弹簧7-7及两个卡扣7-8,钢圈骨架7-4及扭力板7-5均呈D形,扭力板骨架7-6通过两个卡扣7-8转动设置在钢圈骨架7-4直线端的顶部,扭力弹簧7-7套装在扭力板骨架7-6上,扭力板7-5设置在钢圈骨架7-4内且扭力板7-5的直线端与扭力板骨架7-6固接。通过扭力板7-5实现人员滑落时不断减速的目的,扭力板7-5与扭力板骨架7-6通过铆接相连。扭力板骨架7-6通过卡扣7-8卡紧,使扭力板7-5只能具有一个转动自由度。扭力弹簧7-7使扭力板7-5具有一定的弹力,能对下落的人体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以减小人的下落速度。钢圈骨架7-4与扭力板骨架7-6均为不锈钢材质,扭力板7-5为PVC材质,用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轻重量。蒙皮7-3为尼龙编制网,通过承重绳固定到钢圈骨架7-4上。钢缆11由上到下依次穿过每个钢圈骨架7-4上的套管7-2连接在作为配重的舱门1上,用以在风浪条件下稳定整个滑道7。

钢圈骨架7-4的直线端靠近第一支撑架13设置,且钢圈骨架7-4直线端的两侧对称固接有两个套管7-2,钢圈骨架7-4上还相对开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预留孔7-41,且两个套管7-2关于两个预留孔7-41所在的竖直平面对称设置。预留孔7-41用来固定承重绳。

若干钢圈骨架7-4均布在蒙皮7-3内。

它还包括内撤离平台15,所述内撤离平台15通过支架5固接在甲板上,外撤离平台6、第二支撑架14及绞车9均设置在内撤离平台15上方。便于在救援逃生过程中人员顺利并快速的通过内撤离平台15到外撤离平台6上。

救生筏4的数量为两个,且关于滑道7对称设置。装置整体左右对称,保证运行过程平稳。

工作原理:

首先打开第二锁紧机构,使外撤离平台6可自由移动,再打开绞车9的制动器以及第一锁紧机构2以释放配重的舱门1,通过筏支架125支撑在舱门1内侧的救生筏4随舱门1下落,舱门1通过钢缆11牵引绞车9转动,由于外撤离平台6上的两个第一支撑架13上的水平的第十一滑轮26受力不均,使得外撤离平台6通过滑轨10向船舷外移动。

外撤离平台6向船舷外移动的同时,拉动第一连杆30,从而带动曲柄29与转轮28,使得在第一连杆30的作用下,T型连杆35小幅度水平移动,使得与T型连杆35相连的两个第一摩擦轮36与三个第二摩擦轮37挤压中间的钢缆11,产生摩擦力,阻碍钢缆11过快移动。

当滑道7的钢缆11轴线与舱门1的钢缆11轴线重合时,转轮28与挡板32相接触,此时外撤离平台6停止移动,T型连杆35同时停止移动,此时缓降器所提供的摩擦力恒定,舱门1以匀速或小加速度匀加速下落,此时救生平台8与滑道7的钢圈骨架7-4沿钢缆11释放,当救生平台8下降的同时,救生筏4的系泊绳3经过救生平台8不断被卷入绞车9中,从而使救生筏4不断被拉近于救生平台8。

释放过程中,每个钢圈骨架7-4均通过套管7-2沿着钢缆11展开,滑道7顶端的定位卡板7-1卡在外撤离平台6所开孔洞上方,钢圈骨架7-4在承重绳的作用下逐级展开,当救生平台8接触到水面时,配重的舱门1继续下落,当舱门1与救生平台8的距离达到一定值时,连在舱门1上的充气开关启动充气,救生平台8展开。

人员下落时,在每一级钢圈上都会受到扭力板7-5的弹力,从而做到逐级减速,在到达末端滑道7的钢圈骨架7-4时,可以通过未包裹滑道7蒙皮7-3的地方进入救生平台8。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