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1361发布日期:2020-01-31 18:2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上浮体收放装置,特别涉及吊升式的水上浮体连续收放的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舰、海上平台等海上建筑或大型船只,根据海上作业时的实际所需,通常需要配备体积较小且行动灵活的设备以配合相关工作,如海上浮标、工作挺、鱼雷、水下潜航器或无人艇等,尤其在公务船(海关、海监、渔政、海事及公安边防船等)及船舰上,更是尤为常见。在公务船或常规船舰上通常需要配备至少一艘高速海上小艇作为工作挺,用以弥补公务船或常规船舰等大型船只体积大且航速较低而导致无法在浅水域或者狭窄水域内执行任务的不足,而针对兵力运输舰船或两栖登陆舰船而言,其需要搭载批量登陆艇或无人艇。以上的工作挺、登陆艇或者无人艇等浮体在到达海上预定区域时,都会被下放至海中,在执行完任务后,又被回收至公务船或船舰上。目前,这些登陆艇、工作艇或无人艇等浮体的收放通常采用吊机式、吊艇架式或艉滑道式,其中,吊机式或吊艇架式海上浮体收放装置,一般采用吊机、吊艇架等进行收放作业,速度慢、操作繁杂且安全性不够,无法在较高海况或母船航行时进行收放作业,不能满足公务船执法时所需快速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而艉滑道式浮体收放装置,特别是针对海上小艇的收放,主要是以船体尾部作为辅助滑道,在船体尾部设置“凹”形滑槽,靠海上小艇冲排或牵引方式来实现海上小艇的收放,且艉滑道只设置单一的倾斜轨道,依靠海上小艇的快速冲排至轨道上后,再通过牵引方式完成回收,然而,在冲排过程中,因冲击力大,海上小艇容易与艉滑道上的轨道之间发生刚性碰撞,导致轨道造成损坏,另外,在高海况下,海上小艇也难以对准倾斜的轨道,以致海上小艇回收不便。另外,无论是吊机式、吊艇架式或者艉滑道式收放浮体的方式,都只能实现单只个浮体(如工作挺)的收放,不能实现多个浮体的连续收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收放简便、安全性高且能连续收放浮体的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包括连接在船尾部的固定架,在固定架上设置有可沿固定架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主架,在主架的尾部设置有第一缺口,在主架上设置有可沿主架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托盘,且在主架尾部第一缺口处设置有可相对主架升降的吊架及浮式限位碰垫,在吊架和浮式限位碰垫下降至工作状态时,浮式限位碰垫位于吊架的外侧上方,吊架、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形成容纳浮体的坞池。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在需要收放浮体(如工作艇)时,主架相对固定架朝向尾部移动,直至主架上的第一缺口移出至固定架之外,随后下放吊架及浮式限位碰垫,使吊架下放至水中,而浮式限位碰垫漂浮在水面上;在需要放出浮体时,移浮体小车将浮体放置在托盘上,随后托盘相对主架朝向尾部移动至吊架上方,吊架升起,使吊架与浮体接触并向上托起浮体,使浮体与托盘脱离,此时,托盘相对主架朝向首部移动,准备下一浮体的输送,在托盘移开后,吊架下降带动其上的浮体下降直至吊架再次下放至水中,而浮体浮于水上,此时浮体即可脱离吊架而自行运动,浮体离开吊架后,吊架即可就位,准备为下一浮体的放出做准备,实现浮体的连续放出;而在需要收回浮体时,浮体移动至由吊架、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形成的坞池中,吊架上升,上托浮体至预设高度后停止,随后托盘移动至吊架对应位置处,吊架下降,使吊架上的浮体与托盘接触,随后吊架下降并再次下放至水中,而浮式限位碰垫则再次浮于水面上,为回收下一浮体做准备,接着托盘移动带动浮体移动回首部,移浮体小车将托盘上的浮体卸下,托盘移开,并为下一浮体的运送做准备,实现浮体的连续回收。通过吊架、托盘以及浮式限位碰垫的共同作用,实现浮体的连续收放,结构简单,操作便利,而通过浮式限位碰垫的作用,可有效引导浮体进入吊架、主架以及浮式限位碰垫形成的坞池中,并位于吊架上,同时还保证浮体不与主架或吊架发生碰撞,即使在高海况或母船运行过程中也能快速收放浮体,安全性能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载有浮体的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未载浮体的截面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托盘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浮式限位碰垫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吊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吊升式水上浮体连续收放装置,如图1至图10所示,包括连接在船尾部的固定架1,在固定架1上设置有可沿固定架1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主架2,在主架2的尾部设置有第一缺口3,在主架2上设置有可沿主架2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托盘4,且在主架2尾部第一缺口3处设置有可相对主架2升降的吊架5及浮式限位碰垫,在吊架5和浮式限位碰垫下降至工作状态时,浮式限位碰垫位于吊架5的外侧上方,吊架5、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2形成容纳浮体的坞池。所述固定架1的截面为u型,便于主架2及附属的托盘4、吊架5以及浮式限位碰垫的活动。所述主架2的截面也呈u型,便于托盘4、吊架5以及浮式限位碰垫相对其运动。在主架2的尾部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柔性防护碰垫6,有效减轻主架2及浮体7因碰撞引起的损伤,并防止浮体7偏离主架2,并开始将浮体7引导进入吊架5、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2形成的坞池内。主架2的首部设置有第二缺口8,以便于移浮体小车由主架2下方上托浮体7,使其与托盘4脱离,便于托盘4移动出去,同样也便于移浮体小车将浮体7移动离开主架2。

所述浮式限位碰垫包括多个碰垫9,多个碰垫9间隔设置且布置成u型,且多个碰垫9通过连接至主架2上的连接绳10串联为一体,其中,分别布置在u型两侧边端部的碰垫9外侧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刚性托架11。碰垫9采用柔性材料制得,浮体7位于吊架5、浮式限位碰垫以及主架2形成的坞池中时,多个碰垫9将浮体7包围在其内,通过多个碰垫9对浮体7在垂直于主架2长度方向上进行限位,同时也通过u型结构的浮式限位碰垫有效引导浮体7移动至吊架5之上,而由于碰垫9是柔性的,因而又可以保证浮体7不受碰撞损坏,确保收放浮体7的安全性;另外,分别布置在u型两侧边端部的碰垫9外侧设置刚性托架11,可以通过刚性托架11增加浮式限位碰垫整体的刚性,保持浮式限位碰垫在水中的u形结构,限制浮式限位碰垫相对主架2以及吊架5的位置;此外,处于u形底部的碰垫9两侧的连接绳10通过绳索连接至主架2上,以进一步定位浮式限位碰垫,防止其偏移。另外,多根垂直限位绳30穿过刚性托架11与吊架5后与主架固连,以限制浮式限位浮体与吊架相对主架移位。

所述碰垫9形状为圆管状,可使碰垫9与浮体7圆滑接触。

所述吊架5的首段设置有导向架,所述导向架包括左挡架31和右挡架32,左挡架31和右挡架32均呈由下至上向外倾斜的状态,在浮体7位于吊架5上后,浮体底部两侧壁分别与对应侧的左挡架31或右挡架32接触。在浮体7进入吊架5上时,依靠浮式限位碰垫及吊架5上的导向架进行引导和定位,通过浮式限位碰垫及吊架5上的导向架的共同作用,有效缓冲浮体7进入吊架5时的冲击力,同时对浮体7和吊架5进行有效保护,提高收放浮体7的安全性。在母船尾部设置有铰链式下翻尾门29,通过机械驱动实现其打开或关闭,在浮体7回收至吊架5上且向吊架5首部滑行时,通过铰链式下翻尾门29及浮式限位碰垫中位于首部(即朝向母船的一端)的碰垫9来共同对浮体7进行首部定位,便于预判对浮体7进行吊升的时机。

所述吊架5的首部还设置有防碰滚轮33。浮体7进入吊架5时,进一步依靠防碰滚轮33以及浮式限位碰垫中位于首部(即朝向母船的一端)的碰垫9联合对浮体7进行止动和定位。

所述吊架5上表面还设置有用柔性材料制成的柔性座墩34,以防止浮体7与吊架5发生碰撞而损伤。

所述托盘4包括左托盘12和右托盘13,左托盘12和右托盘13分别与主架2的对应侧可移动连接。将托盘分为左托盘12和右托盘13,可使二者之间形成间距,以供吊架上托浮体7时,浮体7可穿过二者之间的间距后上升到高于二者的位置,在吊架5脱离浮体后,便于浮体7下降并与左右托盘接触,实现左右托盘对浮体7的支撑。

在左托盘12与浮体7接触的上表面和右托盘13与浮体7接触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浮体7接触的柔性支撑垫块14,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浮体7在移送过程中与托盘4相对打滑而损坏浮体7,也有效避免浮体7下降至左右托盘上时二者产生相互的刚性碰撞,避免损坏浮体7和托盘4。

在柔性支撑垫块14远离浮体7的一侧且于对应侧的左托盘12的上表面或右托盘13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限位橡胶滚轮15,在浮体7降落于托盘4上后,通过其两侧的限位橡胶滚轮15限制其移动。

在左托盘12的侧壁上以及右托盘13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伸入主架2对应侧内的滑槽内的承载行走滚轮16,从而使托盘4相对主架2能够轻松移动。

在左托盘12的侧壁上以及右托盘13的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水平防倾滚轮组,防止托盘4带动浮体7移动过程中倾斜,保证托盘4维持水平且移动平衡。所述水平防倾滚轮组包括上水平防倾滚轮17和下水平防倾滚轮18,分别设置在托盘侧壁的上部和下部,通过左右两侧四个水平防倾滚轮共同作用,进一步实现托盘4的平稳移动。

在固定架1与主架2之间设置有驱动主架2相对固定架1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较多,可以是左右两套液压马达19结合齿轮20及齿条21组成,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左右两套液压马达结合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以及链条组成,也可以是左右两套液压马达结合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以及皮带组成。以上结构均通过液压马达的正反转带动相应传动结构运行,从而实现主架2相对固定架1的前后移动。而以上结构与固定架1及主架2的连接均为现有技术。另外,主架2或固定架1上设置滚轮,通过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促使主架2通过滚轮更轻松地相对固定架1移动,有效减轻第一驱动机构向前或向后牵引主架的牵引力,其中滚轮也可以通过低摩擦系数的耐摩擦条替代,而滚轮或耐摩擦条的安装是现有技术。以上液压马达也可采用正反转的驱动电机替代。

在主架2与托盘4之间设置有驱动托盘4相对主架2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较多,可以是左右两套液压马达22结合主动链轮23、从动链轮24以及链条25组成,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左右两套液压马达结合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以及皮带组成。以上结构均通过液压马达的正反转带动相应传动结构运行,从而实现托盘4相对主架2的前后移动。而以上结构与托盘4及主架2的连接均为现有技术。以上液压马达也可采用正反转的驱动电机替代。

在主架2与吊架5之间设置有驱动吊架5相对主架2升降的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的结构较多,而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主要采用两套液压缸26结合钢索滑轮27的驱动结构,将两套液压缸26分别设置在主架2前段的两侧,并将钢索滑轮27布置在主架2后段的两侧,每侧设两根钢索28,钢索28一端与对应侧的液压缸26连接,另一端穿过钢索滑轮27后,其中一根钢索28与吊架5首部连接,另一根钢索28则与吊架5尾部连接,从而实现吊架5的升降。而液压缸、钢索滑轮相对主架底面的的高度设置,则根据实际吊升吊架高度所需而设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