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上墩横舱壁甲板上部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3748发布日期:2021-05-28 10:5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上墩横舱壁甲板上部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上墩横舱壁甲板上部加强方案。



背景技术:

由于成品油的种类繁多,每次变换运输油品时都需要对货舱进行彻底的冲洗,以防油品受到污染。为了方便洗舱,成品油船通常采用槽形舱壁,甲板骨架上翻结构(即设在甲板板的上表面),以保证舱内表面平整易清洗。

经研究发现无顶墩形式的mr型成品油船在槽形横舱壁附近甲板纵骨的总纵应力很高,通常较难满足规范要求,安全裕度不够。而通常采用的单纯通过加大甲板纵骨尺寸的方式对降低甲板纵骨总纵应力的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甲板纵骨安全裕度不够,仅加大甲板纵骨尺寸对改善高应力区域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上墩横舱壁甲板上部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舱壁上方的舱壁前一档强框与舱壁后一档强框之间的范围内,沿船宽方向设有多块相互平行的上甲板短纵桁;所述上甲板短纵桁的腹板通过位于舱壁前二档强框/舱壁后二档强框处的圆弧与甲板强横梁的防倾肘板的腹板连接;横舱壁上的甲板纵骨穿过舱壁前二档强框/舱壁后二档强框后插设于上甲板短纵桁内。

优选地,相邻两块所述上甲板短纵桁之间的间隔为3~4档甲板纵骨。

优选地,任意相邻两块所述上甲板短纵桁之间的间隔相同。

优选地,所述上甲板短纵桁穿过舱壁前一档强框/舱壁后一档强框后保持纵向连续。

优选地,所述上甲板短纵桁位于横舱壁上方的舱壁前一档强框与舱壁后一档强框之间的范围内部分的高度介于横舱壁腹板高度的倍之间。

更优选地,所述上甲板短纵桁的两端延伸至舱壁前一档强框与舱壁后一档强框之间的范围外部分的高度逐渐线性降低。

优选地,所述上甲板短纵桁位于舱壁前二档强框/舱壁后二档强框处的高度超出甲板纵骨高度的

优选地,所述上甲板短纵桁位于舱壁前二档强框/舱壁后二档强框处的防倾肘板与甲板纵骨相交处的根部开有钥匙孔。

优选地,所述甲板纵骨插设于上甲板短纵桁内的长度为任意相邻两个舱壁强框之间间距的0.4~0.6倍。

优选地,所述上甲板短纵桁的横剖面为l型,其腹板边缘处设有边缘加强筋,边缘加强筋的高度不小于上甲板短纵桁高度的0.25倍。

甲板纵骨与上甲板短纵桁之间采用对接焊接,且不留通焊孔,切口焊后填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槽形舱壁相交处的连接结构,与横向底墩斜板相连的纵槽采用直角槽形,直角槽形的腹板与横向底墩斜板对齐,其余纵槽采用常规槽形。

对于具有槽形舱壁的成品油船,这种槽形舱壁相交处的连接形式,使槽形纵舱壁腹板与横向底墩斜板、横向顶墩斜板(有顶墩时)/上甲板沿船宽方向设置的扁钢或t型材对齐焊接,保证了槽形纵舱壁与横向底墩/顶墩斜板(有顶墩时)或甲板板的有效连接,提高船舶安全性。同时,避免了在纵横槽形相交处设置底墩/顶墩内的复杂结构或设置围井或管弄,简化了建造工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设置局部短纵桁形式有效减小甲板纵骨在槽形横舱壁附近的应力水平,同时使甲板纵骨的高应力区域大大减小,有效保证上甲板槽形横舱壁附近结构的安全。

2.通过优化上甲板短纵桁与甲板纵骨的端部连接形式,避免结构应力集中与疲劳破坏,保证船体结构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上甲板短纵桁沿船长及船宽方向的分布示意图;

图2为上甲板短纵桁及其端部连接结构的结构形式示意图;

图3为上甲板短纵桁端部连接结构的细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上墩横舱壁甲板上部加强结构,本实施例以mr型无顶墩成品油船为例,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1)在横舱壁1上方舱壁前一档强框2与舱壁后一档强框3之间范围内,沿船宽方向每隔3档甲板纵骨8间距设置局部上甲板短纵桁6,上甲板短纵桁6穿过舱壁前一档强框2/舱壁后一档强框3,保持纵向连续;

(2)在横舱壁1上方舱壁前一档强框2与舱壁后一档强框3之间范围内,横舱壁1的上甲板短纵桁6的高度h介于横舱壁1高度的倍之间,本实施例中,横舱壁1的腹板高度为1350mm,上甲板短纵桁6该处的高度h为900mm;

(3)上甲板短纵桁6的两端延伸至舱壁前一档强框2与舱壁后一档强框3之间的范围外部分的高度h逐渐线性降低;上甲板短纵桁6位于舱壁前二档强框4/舱壁后二档强框5处的高度h超出甲板纵骨8高度h的本实施例中,上甲板短纵桁6位于舱壁前二档强框4/舱壁后二档强框5处的甲板纵骨8的高度h为220mm,上甲板短纵桁6该处的高度h=320mm;

(4)上甲板短纵桁6的腹板通过位于舱壁前二档强框4/舱壁后二档强框5处的圆弧r与甲板强横梁的防倾肘板7的腹板连接,本实施例中,r=500mm;

(5)防倾肘板7与甲板纵骨8相交处的根部开有钥匙孔9;

(6)横舱壁1上的甲板纵骨8穿过舱壁前二档强框4/舱壁后二档强框(5)后插设于上甲板短纵桁6内,甲板纵骨8插设于上甲板短纵桁6内的长度l为任意相邻两个舱壁强框之间间距的0.4~0.6倍,本实施例中,l=1500mm;

(7)甲板纵骨8与上甲板短纵桁6之间对接焊接,且不留通焊孔,切口焊后填满;

(8)上甲板短纵桁6的典型横剖面为l型,上甲板短纵桁6腹板边缘处设有边缘加强筋,边缘加强筋的高度不小于上甲板短纵桁6高度h的0.25倍,本实施例中,边缘加强筋高度为230mm。

上述这种上甲板短纵桁布置及其端部连接形式,可有效增大槽形横舱壁附近上甲板的扭转刚度,同时有效增加横舱壁附近局部位置船体梁剖面模数,对降低横舱壁附近甲板纵骨总纵应力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从而保证船舶的安全性。通过对端部连接形式的优化,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及结构疲劳问题,保证船舶结构的安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