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壁与强梁的无转圆过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0481发布日期:2021-07-30 18:11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围壁与强梁的无转圆过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船舶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围壁与强梁的无转圆过渡结构。



背景技术:

在船舶上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因为结构的跨距往往固定,而骨材、梁、围壁一般都布置在整档处,所以常常遇到强梁与舱室围壁位置冲突的情况,主要利用如下方法处理:

方法一:完全使用围壁代替同一档的强梁,然后在围壁需要通行的地方开大门孔;

方法二:完全使用强梁贯通整个档位,然后在强梁的下方设立围壁,围壁顶在强梁下缘的面板上。

上述两种方法具有下列不足:

方法一会造成结构冗余、浪费材料、施工复杂,不利于管子、电缆等布置,不利于提高上层建筑空间的利用率;

方法二会造成结构冗余、装配繁琐,完全忽视了围壁对强档剖面模数的贡献,同时在围壁的垂向边与强梁面板交汇处的结构突变较大,容易因应力集中产生裂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围壁与强梁的无转圆过渡结构,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围壁与强梁的无转圆过渡结构,包括第一围壁和强梁,所述第一围壁的一顶角处开设有豁口,所述强梁的一端部抵在豁口的上部,豁口的下部嵌装有第一插入板,第一插入板与第一围壁和强梁的底部相固定,

所述强梁包括与第一围壁位于同一平面内的腹板、以及垂直固定在腹板底部的面板,所述第一围壁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与面板相衔接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端部抵在第一围壁的第一加强筋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围壁上还固定有第二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第一围壁的侧端部还设置有与其相垂直的第二围壁,第一围壁与第二围壁形成一个直角结构,所述第二围壁的与第一围壁相接的顶角上开设有开口,开口内嵌装有与所述开口形状相匹配的第二插入板。

优选地,所述开口为半u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围壁的还设置有与其相垂直的第二围壁,第一围壁与第二围壁形成一个t字形结构,所述第二围壁的上部开设有可使强梁穿过的开口,开口内嵌装有对该开口部位进行密封的第二插入板。

优选地,所述开口为u形。

优选地,所述强梁的顶部与第一围壁的顶部相齐平。

优选地,所述豁口为半u形。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为扁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围壁和第二围壁的角接处设置强梁,通过使强梁穿过第二围壁并使其端部抵在第一围壁的豁口上,可保证结构应力能够沿着本申请的过渡结构从强梁平缓地传递到舱室围壁上。

2、本发明的过渡结构无需设置肘板,在保证结构应力传递效果的同时,极大地减化了船舶舱室的应力节点结构,不会影响船体结构强度,不仅减少了钢板材料的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船舶舱室的结构重量,同时对天花板高度影响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x向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y向视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x向视图。

图7是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8是图5中的b-b向视图。

图9是实施例一、二、三中第一围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三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的x向视图。

图12是实施例三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0中的b-b向视图。

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1为第一围壁,2为第二围壁,3为腹板,4为面板,5为第一插入板,6为加强板,7为第一加强筋,8为第二插入板,9为强梁,10为豁口,11为第二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给出一种围壁与强梁的无转圆过渡结构,包括第一围壁1和强梁9,如图1-4。

所述第一围壁1的一顶角处开设有豁口10。所述强梁9的一端部抵在豁口10的上部,豁口10的下部嵌装有第一插入板5,第一插入板5与第一围壁1和强梁9的底部相固定。

所述强梁9包括与第一围壁1位于同一平面内的腹板3、以及垂直固定在腹板3底部的面板4,腹板3的顶部与第一围壁1的顶部相齐平。所述第一围壁1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与面板4相衔接的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的端部抵在第一围壁1的第一加强筋7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6为扁钢,第一围壁1上的豁口10为半u形,强梁9的腹板3抵在豁口10的直边上,第一插板5分别与豁口10的弧形边和强梁的面板4相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围壁上海固定有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7相平行。

本发明通过通过使强梁9的端部抵在第一围壁1的豁口10上,可保证结构应力能够沿着本申请的过渡结构从强梁9平缓地传递到舱室围壁上。且该过渡结构无需设置肘板,在保证结构应力传递效果的同时,极大地减化了船舶舱室的应力节点结构,不会影响船体结构强度,不仅减少了钢板材料的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船舶舱室的结构重量。

本发明的结构应力流较为流畅,对舱室天花板的高度影响极小,对于一些层高不足的钢结构,本发明无转圆过渡部分占用可使用的层高,有极大的优势。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给出一种围壁与强梁的无转圆过渡结构,包括第一围壁1、第二围壁2和强梁9,如图5-9。

所述第一围壁1的与第二围壁2相接的顶角上开设有豁口10。第一围壁1可顶在第二围壁2上,或第二围壁2顶在第一围壁1上。本实施例中,第二围壁2顶在第一围壁1上且两者相垂直,两者形成一个直角结构,第一围壁1为y方向的围壁,第二围壁2为x方向的围壁,如图5所示。

所述第二围壁2的与第一围壁1相接的顶角上也开设有开口,开口内嵌装有与所述开口形状相匹配的第二插入板8,以方便强梁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为半u形。

所述强梁9穿过第二围壁2并使其端部抵在豁口10的上部,豁口10的下部嵌装有第一插入板5,第一插入板5与第一围壁1和强梁9的底部相固定。

所述强梁9包括与第一围壁1位于同一平面内的腹板3、以及垂直固定在腹板3底部的面板4,腹板3的顶部与第一围壁1的顶部相齐平。所述第一围壁1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与面板4相衔接的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的端部抵在第一围壁1的第一加强筋7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6为扁钢,第一围壁1上的豁口10为半u形,强梁9的腹板3穿过第二围壁2并使其端部抵在豁口10的直边上,第一插板5分别与豁口10的弧形边和强梁的面板4相固定。

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围壁1和第二围壁2的角接处设置强梁9,通过使强梁9穿过第二围壁2并使其端部抵在第一围壁1的豁口10上,可保证结构应力能够沿着本申请的过渡结构从强梁9平缓地传递到舱室围壁上。且该过渡结构无需设置肘板,在保证结构应力传递效果的同时,极大地减化了船舶舱室的应力节点结构,不会影响船体结构强度,不仅减少了钢板材料的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船舶舱室的结构重量。

本发明的结构应力流较为流畅,对舱室天花板的高度影响极小,对于一些层高不足的钢结构,本发明无转圆过渡部分占用可使用的层高,有极大的优势。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给出一种围壁与强梁的无转圆过渡结构,包括第一围壁1、第二围壁2和强梁9,如图10-13。

所述第一围壁1的与第二围壁2相接的顶角上开设有豁口10。本实施例中,第一围壁1顶在第二围壁2上且两者相垂直,两者形成一个t字形结构,第一围壁1为y方向的围壁,第二围壁2为x方向的围壁,如图10所示。

所述第二围壁2的上部开设有可使强梁穿过的开口,开口内嵌装有第二插入板8,以方便强梁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为u形。

所述强梁9从第二围壁2的开口中穿过并使其端部抵在豁口10的上部,豁口10的下部嵌装有第一插入板5,第一插入板5与第一围壁1和强梁9的底部相固定。

所述强梁9包括与第一围壁1位于同一平面内的腹板3、以及垂直固定在腹板3底部的面板4,腹板3的顶部与第一围壁1的顶部相齐平。所述第一围壁1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与面板4相衔接的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的端部抵在第一围壁1的第一加强筋7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6为扁钢,第一围壁1上的豁口10为半u形,强梁9的腹板3穿过第二围壁2并使其端部抵在豁口10的直边上,第一插板5分别与豁口10的弧形边和强梁的面板4相固定。

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围壁1和第二围壁2的角接处设置强梁9,通过使强梁9穿过第二围壁2并使其端部抵在第一围壁1的豁口10上,可保证结构应力能够沿着本申请的过渡结构从强梁9平缓地传递到舱室围壁上。且该过渡结构无需设置肘板,在保证结构应力传递效果的同时,极大地减化了船舶舱室的应力节点结构,不会影响船体结构强度,不仅减少了钢板材料的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船舶舱室的结构重量。

本发明的结构应力流较为流畅,对舱室天花板的高度影响极小,对于一些层高不足的钢结构,本发明无转圆过渡部分占用可使用的层高,有极大的优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