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87774发布日期:2021-11-22 13:2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船舶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船舶靠离港时,常需要引水员进行引水,船舶规范上对于引水员登乘船舶相关的设备及布置都有详细的要求,而现在对于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的布置多为简单的满足规范,实用性差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3.软梯平时存放在船舶上,使用时将一端固定在甲板上,另一端下方舷外供引水员登乘。然而现有的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在利用软梯让引水员登乘或离开时,仍具有以下缺陷:
4.1)甲板上未设有方便引水员握持的扶手,当引水员上下船舶时,引水员容易因为无处施力而绊倒发生意外;
5.2)无引水员要登船时,为防止船上人员从登乘口意外落水,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通常采用扶手索作为安全措施。但由于扶手索的刚性较差,无法有效地起到防护效果,易导致人员意外落水,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以减少使用人员登乘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7.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设于甲板上,包括护栏组件和栏杆框;所述护栏组件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护栏组件间隔安装于所述甲板上形成登乘口,所述护栏组件包括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向栏杆和第二横向栏杆;所述栏杆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护栏组件转动连接,所述栏杆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护栏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栏杆框包括第一栏杆横杆和第二栏杆横杆,在所述栏杆框封闭所述登乘口时,所述第一栏杆横杆与所述第一横向栏杆齐平,所述第二栏杆横杆与所述第二横向栏杆齐平。
9.其中,所述护栏组件还包括第一竖向栏杆和第二竖向栏杆;所述第一竖向栏杆垂直安装于所述甲板上,所述第一横向栏杆和所述第二横向栏杆分别与所述第一竖向栏杆连接;所述第一横向栏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向栏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竖向栏杆固定连接。
10.优选地,所述栏杆框还包括两个栏杆竖杆,两个所述栏杆竖杆与第一栏杆横杆和第二栏杆横杆连接围成框架,一个所述栏杆竖杆转动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竖向栏杆,另一个所述栏杆竖杆能与另一个所述第二竖向栏杆可拆卸连接。
11.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二竖向栏杆均设有第一眼板,两个所述栏杆竖杆均设有竖杆眼板,一个所述第一眼板与一个所述竖杆眼板通过固定转轴转动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眼板与另一个所述竖杆眼板通过第一定位销可拆卸连接。
12.优选地,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还包括防磨柱,所述防磨柱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栏杆之间,且所述防磨柱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横向栏杆的延伸方向相同。
13.优选地,所述护栏组件还包括第三横向栏杆,所述第三横向栏杆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横向栏杆的下方,所述第三横向栏杆固连于所述甲板上,所述第三横向栏杆靠近所述第二竖向栏杆的一端与所述防磨柱的一端正对。
14.优选地,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还包括两个扶手底座和两个扶手杆,所述扶手底座设于所述甲板上,且两个所述扶手底座间隔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栏杆之间;所述扶手杆与所述扶手底座和所述第二竖向栏杆均可拆卸连接。
15.优选地,所述第二竖向栏杆设有第二眼板,所述扶手底座开设有定位孔,所述扶手杆凸设有扶手眼板,所述扶手杆一端插接于所述定位孔中,所述扶手眼板与所述第二眼板连接。
16.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竖向栏杆的间距大于等于180厘米。
17.优选地,所述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还包括舷墙,所述舷墙周向凸设于所述甲板的边缘。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9.栏杆框的设置保证了登乘口在使用状态时能够迅速为使用人员避让登乘与离开的空间;在非使用状态时,栏杆框能通过与两个护栏组件相连接的方式,使与第一横向栏杆齐平的第一栏杆横杆起到与第一横向栏杆相同的作用,与第二横向栏杆齐平的第二栏杆横杆起到与第二横向栏杆相同的作用,上述内容使栏杆框有效地起到防护效果,降低了人员意外落水的风险,保证了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使用的安全性。上述改进满足船舶规范的要求,且结构实用、布置简单,在降低了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的制造成本与材料成本的同时,还能够保障使用人员安全地登乘或离开船舶。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的主视图。
22.图中:
23.110、第一竖向栏杆;121、第一横向栏杆;122、第二横向栏杆;130、第二竖向栏杆;131、第二眼板;132、第一眼板;140、舷墙;151、横向栏杆底座;152、第三横向栏杆;160、扶手底座;171、柱底座;172、防磨柱;
24.200、扶手杆;210、扶手环;220、扶手眼板;
25.300、栏杆框;310、栏杆竖杆;311、竖杆眼板;312、第一定位销;313、固定转轴;321、第一栏杆横杆;322、第二栏杆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8.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3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设于甲板上,包括栏杆框300和护栏组件,护栏组件设有两个,且两个护栏组件间隔安装于甲板上形成登乘口,护栏组件包括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向栏杆121和第二横向栏杆122;栏杆框30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护栏组件转动连接,栏杆框30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护栏组件可拆卸连接,栏杆框300包括第一栏杆横杆321和第二栏杆横杆322,在栏杆框300封闭登乘口时,第一栏杆横杆321与第一横向栏杆121齐平,第二栏杆横杆322与第二横向栏杆122齐平。
31.栏杆框300的设置保证了登乘口在使用状态时能够迅速为使用人员避让登乘与离开的空间;在非使用状态时,栏杆框300能通过与两个护栏组件相连接的方式,使与第一横向栏杆121齐平的第一栏杆横杆321起到与第一横向栏杆121相同的作用,与第二横向栏杆122齐平的第二栏杆横杆322起到与第二横向栏杆122相同的作用,上述内容使栏杆框300有效地起到防护效果,降低了人员意外落水的风险,保证了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使用的安全性。上述改进满足船舶规范的要求,且结构实用、布置简单,在降低了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的制造成本与材料成本的同时,还能够保障使用人员安全地登乘或离开船舶。
32.在本实施例中,护栏组件还包括第一竖向栏杆110和第二竖向栏杆130;第一竖向栏杆110垂直安装于甲板上,第一横向栏杆121和第二横向栏杆122分别与第一竖向栏杆110连接;第一横向栏杆121的一端与第二横向栏杆122的一端分别与第二竖向栏杆130固定连接。
33.通过第一竖向栏杆110的设置,既能使其他构件通过与第一竖向栏杆110连接的方式实现在甲板上的固定效果,又能通过将软梯的安全绳与第一竖向栏杆110连接的方式将安全绳连接于船舶上,从而保证了安全绳能够稳固连接,降低了安全绳位置发生偏移的风险,提高了登乘口使用的安全性。
34.作为优选,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还包括两个扶手底座160和两个扶手杆200;扶手底座160设于甲板上,且两个扶手底座160间隔设置于两个第一竖向栏杆110之间;扶手杆200与扶手底座160和第二竖向栏杆130均可拆卸连接。
35.由于规范中两个第一竖向栏杆110间距要求大于两个扶手底座160的间距,而将第二竖向栏杆130布置于第一竖向栏杆110与扶手底座160之间的方式,能够通过第一横向栏杆121、第二横向栏杆122和第二竖向栏杆130对第一竖向栏杆110与扶手底座160之间的空
间进行防护,从而降低了使用人员登乘或离开时落水的风险。
36.在本实施例的实际应用中,当栏杆框300的两端同时与两个第二竖向栏杆130相连接时,常出现栏杆框300占用的空间与扶手杆200所占用的空间相冲突的情况,扶手杆200的可拆卸连接设计使得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实现了对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的优化改进。
37.在本实施例中,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还包括防磨柱172,防磨柱172位于两个第一竖向栏杆110之间,且防磨柱17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横向栏杆121的延伸方向相同。
38.防磨柱172的设置使得软梯搭设于防磨柱172之上,从而避免了软梯与甲板直接摩擦的情况发生,极大地降低了软梯磨损的风险,从而保证了软梯的使用安全,延长了软梯的使用寿命。扶手杆200的可拆卸连接能为栏杆框300的移动轨迹提供更多空间,有利于对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占用空间的缩减。
39.作为优选,栏杆框300还包括两个栏杆竖杆310,两个栏杆竖杆310与第一栏杆横杆321和第二栏杆横杆322连接围成框架,一个栏杆竖杆310转动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二竖向栏杆130,另一个栏杆竖杆310能与另一个第二竖向栏杆130可拆卸连接。栏杆竖杆310的设置不仅保证了第一栏杆横杆321和第二栏杆横杆322位置的确定,还使得栏杆框300能够稳定地完成相对护栏组件转动的动作,并能够与第二竖向栏杆130可拆卸连接。
40.进一步地,护栏组件还包括第三横向栏杆152,第三横向栏杆152平行间隔设置于第二横向栏杆122的下方,第三横向栏杆152固连于甲板上,第三横向栏杆152靠近第二竖向栏杆130的一端与防磨柱172的一端正对。具体地,第三横向栏杆152的两端均通过横向栏杆底座151固连于甲板上,防磨柱172的两端均通过柱底座171固连于甲板上。上述设置使得防磨柱172满足船舶规范中对第三横向栏杆152高度的要求,令防磨柱172能在未开设第三横向栏杆152的部分能够替代第三横向栏杆152。
41.作为优选,两个第二竖向栏杆130均设有第一眼板132,两个栏杆竖杆310均设有竖杆眼板311,一个第一眼板132与一个竖杆眼板311通过固定转轴313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一眼板132与另一个竖杆眼板311通过第一定位销312可拆卸连接。借助固定转轴313实现转动连接,利用第一定位销312实现定位效果,以上结构简单稳定、生产成本低且工作可靠。
42.进一步地,固定转轴3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竖向栏杆110的延伸方向相同,栏杆框300能绕固定转轴313的轴向转动。固定转轴313与第一竖向栏杆110的延伸方向相同的设置限定了栏杆框300的转动范围,规避了栏杆框300的运动轨迹与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其他构件发生冲突的情况。
43.作为优选,第一眼板132开设有第一眼板通孔,竖杆眼板311开设有竖杆眼板通孔,第一定位销312能同时穿接于第一眼板通孔和竖杆眼板通孔。上述结构设置保证了第二竖向栏杆130能够与第二竖向栏杆130通过插接第一定位销312的方式可拆卸连接,该连接方式制造成本低、稳定可靠且便于操作。具体地,第一定位销312通过绳索连接于第一眼板132或竖杆眼板311中的一个上。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竖向栏杆130设有第二眼板131,扶手底座160开设有定位孔,扶手杆200凸设有扶手眼板220,扶手杆200插接于定位孔中,扶手眼板220与第二眼板131连接。上述改进不仅保证了扶手杆200能够稳固安装于甲板上,还能通过同时与第二竖向栏杆130和扶手底座160相连接的方式确保扶手杆200处于预定的安装位置上。
45.具体地,扶手杆200未插接于定位孔的一端设有扶手环210。扶手环210的开设方便了扶手杆200与外部绳索的连接。
46.进一步地,扶手眼板220开设有扶手眼板通孔,第二眼板131开设有第二眼板通孔,利用第二定位销能同时穿接于扶手眼板通孔和第二眼板通孔。上述结构设置保证了扶手杆200能够与第二竖向栏杆130通过插接第二定位销的方式可拆卸连接,该连接方式制造成本低、稳定可靠且便于操作。具体地,第二定位销通过绳索连接于第二眼板131或扶手眼板220中的一个上。
47.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竖向栏杆110的间距始终与两根安全绳的间距相同,其具体数值可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软梯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
48.作为优选,两个第一竖向栏杆110的间距大于等于180厘米。由于标准的软梯在每十档踏步处设置一根长180厘米的平衡踏步,故软梯的两根安全绳的间距也为180厘米,通过对两个第一竖向栏杆110的间距进行限定,能够保证安全绳稳固连接于第一竖向栏杆110上,且通过尽量避免安全绳弯折的方式减少使用人员攀爬软梯时发生晃动的风险。
49.在本实施例中,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还包括舷墙140,舷墙140周向凸设于甲板的边缘。舷墙140的设置进一步地提高了登乘口的防护效果,减少了第三横向栏杆152与甲板间间隙的尺寸。
50.具体地,两个扶手底座160的间距处于70厘米至80厘米之间,防磨柱17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等于23厘米,第三横向栏杆152与甲板的间距小于等于23厘米,扶手杆200的高度大于等于143厘米。扶手底座160间距的选取为使用人员登乘或离开船舶提供也足够的空间,同时也避免了因开口过大而导致安全隐患提升的风险。第三横向栏杆152的高度限定与防磨柱172的尺寸要求满足了船舶规范对低位置栏杆的要求。扶手杆200的高度限定为使用人员对扶手杆200的握持动作提供了便利,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使用人员登乘或离开船舶过程的安全性。
51.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中,各构件的尺寸可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船舶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
52.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