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36210发布日期:2022-11-26 00:47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在发生海啸或洪水等水灾时用于紧急避难的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


背景技术:

2.日本是地震国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巨大地震,需要为因巨大地震的发生而来袭的大的海啸做准备。另外,不限于地震,即使在河川泛滥、洪水等水灾容易发生的场所,也需要对其进行准备。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的水灾避难所,在平时能够紧凑地保管,在发生海啸等水灾时,瞬间形成具有由能够吸收冲击的气袋构成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壁的避难用的居住空间,一边漂流一边等待救助。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712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4.在专利文献1的便携式的水灾避难所中,在设置于避难所的最下部的收纳部存放用于使气袋瞬时膨胀的高压储气瓶、起动装置等重物,降低避难所整体的重心位置,成为在水面上始终具有正的复原性的构造。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避难所中,成为将设置于避难所上部的盖部开闭而相对于居住空间进行出入的构造。但是,在避难所的最下部设置收纳部并在其中收纳高压储气瓶、起动装置等重物的构造中,作为便携式的避难所,重量变得相对较重,并且由于设置高压储气瓶、起动装置等,避难所的成本也升高。另外,在海啸或洪水的激流或被其冲掉的瓦砾中,难以稳定地保持避难所的姿势,也可充分地设想避难所侧翻或上下翻转的情况。在避难所上下翻转的状态下,无法打开设置于避难所上部的盖部,难以从避难所掌握外部的状况、从避难所逃脱、或将空气取入到避难所内。而且,如果以稳定地保持避难者的姿势为前提而利用设置于避难所的基座部的安全带将避难者固定于避难所内,则在发生了避难所侧翻或上下翻转那样的情况下,避难者无法采取适当的行动,反而还可能陷入危险的状态。
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即使在海啸或洪水的激流或被其冲掉的瓦砾中,也能够进一步提高避难者的安全性。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其更轻量化从而便携性优异,在收纳保管时紧凑,并且更低成本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6.本发明的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的特征在于,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漂浮体,将分别
通过气体注入阀向内部注入气体而具有中空面包圈状的多个浮子沿上下方向层叠,并将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浮子彼此连结而构成;以及两个隔壁板,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浮子中的最上部及最下部的浮子的内周侧,通过所述漂浮体的内周面和所述两个隔壁板而形成防止水从外部浸入并收容避难者的封闭的收容空间,在所述两个隔壁板分别设有用于供避难者出入所述收容空间的门。通过在分别设置于最上部和最下部的浮子的隔壁板双方设置门,即使在避难所上下翻转、一个隔壁板被淹没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于另一个隔壁板的门来掌握外部的状况,或从避难所逃脱。
7.优选地,所述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具备安全带,该安全带由在所述两个隔壁板之间延伸且相互分离地并排设置的两根带构成,并且通过在所述漂浮体的内周面与所述两根带之间配置避难者的身体来防止该避难者的跌倒。根据该结构,避难者仅通过进入这两根带与漂浮体的内周面之间就能够防止跌倒,不需要其他操作。避难者在向避难所外逃脱时也不需要进行安全带的解除操作。
8.更优选地,在所述两个隔壁板分别形成有用于从外部向所述收容空间取入空气的空气孔,所述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还具有封堵塞,该封堵塞通过手动操作相对于所述空气孔进行插拔。通过在设置于两个隔壁板的空气孔分别插入封堵塞,能够可靠地防止水的侵入,在需要取入空气的情况下,通过手动地将未被淹没的一侧的封堵塞从空气孔拔出,能够容易地应对。
9.更优选地,可以采用在所述两个隔壁板的门分别设有能够目视确认外部的由透明材料构成的窗的结构。通过在两个隔壁板的门设置窗,即使避难所上下翻转,也能够不打开门而掌握外部的状况。发明效果
10.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即使在海啸或洪水的激流或被其冲掉的瓦砾中,也能够提高避难者的安全性。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其轻量化从而搬运性优异,在保管时紧凑,并且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图1的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的门打开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图1的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的概略构造的纵剖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浮子间的连结方法的一例的图。图6a是表示隔壁板的构造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将图6a的隔壁板的门打开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c是表示设于图6a的隔壁板的锁定机构的解除状态的剖视图。图7中(a)是表示将形成于门的空气孔用封堵塞封堵后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从空气孔拔出封堵塞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a是表示设于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的跌倒防止用的安全带的构造的图。图8b是在避难所的收容空间内设有多个安全带的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的保管状态下的外形形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以下称为避难所)1的基本构造。如图1~图4所示,避难所1包括:由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的多个(4个)浮子10a~10d构成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漂浮体10;以及分别设置于最上部的浮子10a和最下部的浮子10d的内周侧的隔壁板20、20,通过漂浮体10的内周面和两个隔壁板20、20形成了防止水从外部浸入并收容避难者eh的封闭的收容空间sp。构成漂浮体10的多个浮子10a~10d的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浮子彼此连结。隔壁板20、20形成为圆板状,其外周缘部与最上部的浮子10a和最下部的浮子10d的内周面连结。
13.多个浮子10a~10d例如由橡胶材料形成,具有与轮胎内胎同样的构造。在浮子10a~10d的外周部分别设有气体注入阀11,当通过该气体注入阀11向浮子10a~10d的内部注入充填空气等气体时,浮子10a~10d会具有图1~图4所示的中空面包圈状的形态。
14.隔壁板20由固定于浮子10a或浮子10d的内周面的大致环状的固定部22、和对形成于该固定部22的出入口22a进行开闭的门24构成。固定部22和门24由聚酯等树脂形成。另外,对于隔壁板20的详细构造在后面叙述。门24通过铰链25与固定部22连结,门24能够朝向外侧打开。如后所述,在门24形成有窗26以及用于向收容空间sp取入空气的空气孔28。
15.图5示出了浮子10a~10d间的连结方法的一例。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浮子10a、10b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局部地用粘接剂分别粘贴有布部件fb。布部件fb由氯磺化聚乙烯(csm)、聚氯乙烯(pvc)等材料形成,区域r1所示的布部件fb彼此接触的部分通过缝合而结合。由此,将浮子10a与浮子10b之间连结,并使得水不会从浮子10a与浮子10b连结的部分浸入。其他浮子间也以同样的方法连结。另外,隔壁板20的固定部22与浮子10a、10d的连结方法也能够使用布部件fb通过粘接来连结。
16.图6a和图6b示出了隔壁板20的构造的一例。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隔壁板20的固定部22的上表面侧形成有凹部22c,在凹部22c的底面形成有包围出入口22a的周围的槽部22b。在门24的下表面设有密封部件sl,在将门24关闭时,密封部件sl嵌入固定部22的槽部22b,由此门24与出入口22a之间被密封。如图6a所示,门24在关闭了出入口22a的状态下嵌入凹部22c。
在门24中嵌入有透明的树脂制的窗26,光l通过窗26从外部入射。即,光l射入到避难所1的收容空间sp内,并且收容空间sp内的避难者能够通过窗26掌握外部的状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门24设置有窗26,但也可以代替设置窗26而由透明的材料形成门24。在门24的两面设有用于在开闭门24时抓握的把手29。
17.在隔壁板20的固定部22的上表面,设有牵引用钩孔30。牵引用钩孔30在将漂流的避难所1用船牵引时或用直升机吊起时使用。在隔壁板20的固定部22的下表面设有手柄31。手柄31是供收容空间sp内的避难者抓握而设置的。另外,牵引用钩孔30和手柄31的设置位置和个数可以适当变更。
18.在门24的下表面设置有锁定机构40。锁定机构40是为了锁定门24以使关闭出入口22a的门24不会打开而设置的。锁定机构40具备:操作杆41,以能够以设置于门24的轴44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44;以及卡止部件42,设置于操作杆41的前端部。锁定机构40在图6a所示的状态下,处于卡止部件42卡止于固定部22的下端面22d的状态,门24处于锁定状态。通过使操作杆41旋转而如图6c所示那样解除卡止部件42与固定部22的下端面22d的卡止状态,从而能解除锁定。通过成为该状态,如图6b所示,能够打开门24。另外,在门24的下表面22d的与锁定机构40的卡止部件42接触的部分,为了防止门24的下表面22d的磨损,也可以设置由不锈钢等构成的薄金属板。锁定机构40设置于上下的门24、24双方,存在避难者eh无意地碰到位于下侧的锁定机构40的操作杆41而解除锁定机构40的锁定状态,导致门24无意地打开的可能性。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在门24设置由突起等构成的止动件等安全机构,以使得卡止部件42在一定程度上较大的力作用于操作杆41之前不移动。
19.图7示出了形成于门24的空气孔28以及用于封堵该空气孔28的封堵塞50。封堵塞50通过链条51与门24的下表面相连。空气孔28是形成为前端变细的锥状的孔,如图7(a)所示,通过将形成为前端变细的锥状的封堵塞50插入于空气孔28,能够可靠地防止水的侵入。在需要将空气取入到避难所1的收容空间sp内的情况下,通过从两个门24中的未被淹没的一侧的门24的空气孔28以手动操作将封堵塞50拔出,如图7的(b)所示,能够通过空气孔28取入空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空气孔28设置于门24,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别设置于两个隔壁板20的固定部22。
20.图8a示出了为了提高在避难者1的收容空间sp避难的避难者eh的安全性而设置的安全带101。安全带101由具有挠性的两根带101a、101b构成,两根带101a、101b在上下两个隔壁板20之间延伸且相互分离地并排设置。带101a、101b的一端固定于上侧的隔壁板20的固定部22,带101a、101b的另一端固定于下侧的隔壁板20的固定部22。如图8a所示,避难者eh将自身的身体置于漂浮体10的内周面与两根带101a、101b之间,并从外侧抱住两根带101a、101b或者用双手抓住两根带101a、101b,由此能够避免因避难所1的晃动而在收容空间sp内跌倒。避难者eh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操作,即使在向避难所外逃脱时也不需要进行安全带101的解除操作。
如图8b所示,安全带101优选设置于多个部位(两个部位)。由此,避难者eh能够根据状况选择位于容易使用的位置的安全带101。
21.图9概略性地示出了避难所1的保管状态下的外形形态。如图9所示,在各浮子10a~10d未填充有气体的状态下,各浮子10a~10d以平坦的状态层叠,避难所1为大致圆板状的形态。由于避难所1不具备高压储气瓶等重物,因此非常轻,并且在保管状态下紧凑。因此,不需要确保较大的保管场所,搬运容易。
22.在保管避难所1时,优选与脚踏式泵、手泵、传导泵、空气压缩机等向各浮子10a~10d注入填充气体的器具一起进行保管。
23.当检测到海啸、洪水到来时,避难者将避难所1从保管场所搬运到适当的场所,并在此使用上述的泵或空气压缩机等向浮子10a~10d分别填充气体,使浮子10a~10d膨胀。避难者打开两个门24中的一个,在收容空间sp内避难。由于在避难所1的上下隔壁板20、20分别设有门24,因此即使在一个隔壁板20被淹没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于另一个隔壁板20的门24来掌握外部的状况,另外,也能够根据状况打开两个门24中的任一个而从避难所1逃脱。避难所1在多个浮子10a~10d分别设有气体注入阀11,内部的气体独立,因此即使任一个浮子破损而气体逸出,也能够通过剩余的浮子使漂浮体10漂浮于水面,因此能够防止避难所1整体被淹没的情况。
24.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符号说明
25.1水灾避难用简易避难所10漂浮体10a~10d浮子11气体注入阀20隔壁板22固定部22a出入口22b槽部22c下端面sl密封部件24门25铰链26窗28空气孔29把手30牵引用钩孔31手柄40锁定机构50封堵塞
51链条101安全带101a、101b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