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放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11858发布日期:2021-12-04 12:3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布放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航行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布放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2.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装备已经在众多的行业展露头角。无人装备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节省人工,有利于完成一些复杂、困难、危险的工作。无人船的诞生,是船舶行业和无人智能领域的结合。无人船依靠自身携带的能源,在水面进行自主航行,可以进行水文测量、环境监测、巡逻警戒、救助落水人员等众多用途,在更多的危险水域,代替了人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危险系数。
3.随着无人船的大力发展,用户对无人船使用要求的不断更新,无人船所携带的任务设备也逐渐向大型化发展,无人船所实现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所涉及的领域不断的扩大。无人船的大型化发展,带来的首要难题便是布放与回收,巨大的船体重量,对起重机有了更大的要求。并且在高海况下,吊装式回收将会使无人船以及缆绳产生巨大的摇晃,极容易使无人船和母船或基地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放回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人船的吊装式回收方式容易导致无人船和母船或基地受损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布放回收系统,包括:
6.航行设备;
7.布放回收平台,所述布放回收平台设有滑道,所述滑道用于存放所述航行设备;
8.捕捉器,设于所述滑道,所述捕捉器可沿所述滑道移动;
9.拖曳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捕捉器沿所述滑道移动;以及
10.捕捉件,设于所述航行设备,所述捕捉件包括杆体和设于所述杆体的受力钩,所述受力钩在所述杆体上能张开或者收缩,使得所述受力钩能钩扣在所述捕捉器或从所述捕捉器脱离。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力钩转动连接于所述杆体,所述受力钩设有抵接部;
12.所述捕捉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杆体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能沿所述杆体移动并抵接在所述抵接部;
13.所述推动杆通过推动所述抵接部驱使所述受力钩转动,使得所述受力钩在所述杆体上张开或者收缩。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捕捉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杆体和所述受力钩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受力钩在所述杆体上始终具有张开或收缩的趋势。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捕捉件还包括所述转动销,所述受力钩通过所述转动销转动连接于所述杆体。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捕捉器包括捕捉支架和设于所述捕捉支架的捕捉网,所述
捕捉网设有多个可供所述捕捉件通过的网孔。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捕捉网包括连接于所述捕捉支架的捕捉框、设于所述捕捉框的网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捕捉框和所述网体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使所述网体始终具有绷紧的趋势,所述网孔设于所述网体。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捕捉框设有具有开口的槽体,所述网体张紧于所述槽体的开口设置。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道相对于水面的倾斜角度为10
°
~40
°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道内设有多个引导滑轮,所述引导滑轮用于引导所述航行设备在所述滑道内滑动。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布放回收系统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滑道的尾端的滑板,所述滑板用于防止所述航行设备在回收状态下从所述滑道滑落水中。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放回收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23.(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航行设备行驶至滑道,航行设备上的捕捉件钩扣在捕捉器,拖曳装置驱动捕捉器移动时,捕捉件及其连接的航行设备也随捕捉器沿滑道同步移动,从而将航行设备拖曳至滑道,可以安全、稳定和高效地回收航行设备,相比于吊装式回收的方式,不会出现航行设备和缆绳摇晃而导致航行设备或布放回收平台损坏的情况;
24.(2)本实用新型通过捕捉件和捕捉器的对接,可以实现航行设备的自动回收,无需工作人员现场参与,凭借远程遥控航行设备便可以使捕捉件和捕捉器成功对接,实现航行设备回收的无人化;
25.(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布放回收平台设置滑道,捕捉器和航行设备可在滑道上平移滑动,有利于航行设备的回收和布放,增加了航行设备回收和布放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26.(4)本实用新型的布放回收系统对于航行设备的尺寸大小没有过多的限制,只要满足航行设备的长度小于滑道的长度,均可以实现航行设备的回收。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捉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捉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捉件的受力钩张开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捉件的受力钩收缩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捉器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捕捉网的结构示意图。
37.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8.100

布放回收平台;200

航行设备;300

滑道;310

引导滑轮;400

捕捉器;410

捕捉支架;420

捕捉网;421

捕捉框;4211

连接板;4212

支撑板;4213

槽体;422

网体;4221

网孔;423

第二弹性件;500

捕捉件;510

杆体;511

沉槽;512

连接头;520

受力钩;521

抵接部;530

推动杆;540

转动销;550

第一弹性件;600

拖曳装置;610

电缆拖链;620

拖曳驱动件;710

滑板;720

转动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41.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实施例一
44.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布放回收系统,包括航行设备200和布放回收平台100,布放回收平台100可以回收或者布放航行设备200。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航行设备200为无人船,布放回收平台100为母船或者基地码头,母船或者基地码头可以回收或者布放无人船,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航行设备200和布放回收平台100也可以为其他设备或者设施,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45.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布放回收平台100设有滑道300,滑道300用于存放航行设备200。在该实施例中,滑道300倾斜设于布放回收平台100,具体来说,滑道300的一端连接于布放回收平台100,另一端延伸至水中,航行设备200在水中行驶,借由惯性可以冲进滑道300,从而将航行设备200回收至滑道300;于航行设备200回收至滑道300的状态下,推动航行设备200,使得航行设备200沿滑道300滑落至水中,从而布放航行设备200。
46.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布放回收系统还包括捕捉器400、拖曳装置600以及捕捉件500,捕捉器400设于滑道300,捕捉器400可沿滑道300移动,拖曳装置600用于驱动捕捉器400沿滑道300移动,捕捉件500设于航行设备200,捕捉件500可以钩扣在捕捉器400或从捕捉器400脱离。此结构下,当捕捉件500设于航行设备200,当捕捉件500钩扣在捕捉器400上时,捕捉件500及其连接的航行设备200可以随捕捉器400同步移动,当拖曳装置600驱动捕捉器400沿滑道300移动时,捕捉件500及其连接的航
行设备200也随捕捉器400沿滑道300同步移动。
47.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滑道300相对于水面的倾斜角度为10
°
~40
°
,有利于拖曳装置600拖曳捕捉器400、捕捉件500及其连接的航行设备200在滑道300内移动。优选地,滑道300相对于水面的倾斜角度为20
°
~30
°
,以便于拖曳捕捉器400、捕捉件500及其连接的航行设备200在滑道300内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滑道300相对于水面的倾斜角度可以做适当调整,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48.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4至图5,捕捉件500包括杆体510和设于杆体510的受力钩520,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能张开或者收缩,使得受力钩520能钩扣在捕捉器400或从捕捉器400脱离。此结构下,如图6所示,当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时,受力钩520能钩扣在捕捉器400上;如图7所示,当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时,受力钩520无法钩扣在捕捉器400上,此时,捕捉件500能从捕捉器400脱离。
49.具体来说,航行设备200的回收步骤为:如图1所示,航行设备200在水中行驶,借由惯性可以冲进滑道300,捕捉件500随航行设备200同步移动,此时,如图7所示,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避免受力钩520钩扣在其他结构上;如图2所示,当捕捉件500及受力钩520穿过捕捉器400后,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使得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钩扣在捕捉器400上,捕捉器400与航行设备200暂时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拖曳装置600驱动捕捉器400沿滑道300移动,捕捉件500及其连接的航行设备200也随捕捉器400沿滑道300同步移动直至航行设备200完全回收于滑道300。
50.航行设备200的布放步骤与航行设备200的回收步骤相反,具体为:初始状态下,如图2和图6所示,航行设备200位于滑道300,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使得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钩扣在捕捉器400上,即捕捉器400与航行设备200暂时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拖曳装置600驱动捕捉器400沿滑道300移动,捕捉件500及其连接的航行设备200也随捕捉器400沿滑道300同步移动,使得航行设备200滑落至水中;如图7所示,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使得捕捉件500从捕捉器400脱离,从而完成航行设备200的布放,此时,航行设备200位于水中且可以自由行驶。
51.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捕捉件500包括两个受力钩520,两个受力钩520对称设于杆体510的相对两侧,使得捕捉件500容易钩扣在捕捉器400上。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捕捉件500上的受力钩520的数量可以做适当调整,只要保证捕捉件500设有至少一个受力钩520即可,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52.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7所示,受力钩520转动连接于杆体510,受力钩520的一端设有抵接部521;捕捉件500还包括设于杆体510的推动杆530,推动杆530能沿杆体510移动并抵接在抵接部521;推动杆530通过推动抵接部521驱使受力钩520转动,使得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或者收缩。在该实施例中,杆体510固定于航行设备200,捕捉件500还包括推动驱动件(图未示),推动驱动件用于驱动推动杆530沿杆体510移动,推动驱动件可以但不限于为电动推杆,通过电动推杆驱动推动杆530沿杆体510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得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或者收缩,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53.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8所示,杆体510对应
受力钩520设有沉槽511,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时,受力钩520的一端从沉槽511露出,以便于钩扣在捕捉器400上;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时,受力钩520至少部分隐藏于沉槽511内,可以防止受力钩520钩扣在其他结构上。优选地,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时,受力钩520完全隐藏于沉槽511内,且受力钩520的表面与杆体510的表面平齐。在该实施例中,杆体510的一端设有连接头512,沉槽511设于连接头512,受力钩520转动连接于连接头512,连接头512可以但不限于呈球型,使得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时,捕捉件500不会钩扣在其他结构上;受力钩520可以但不限于呈弧叶型,使得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时,捕捉件500能够稳定钩扣在捕捉器400上。
54.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7所示,杆体510呈内中空设置,推动杆530套接于杆体510内部且能沿杆体510滑动,此结构下,通过使得推动杆530在杆体510内部做伸缩运动,可以控制受力钩520的张开或收缩。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推动杆530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设置在杆体510上,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55.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7所示,捕捉件500还包括转动销540,受力钩520通过转动销540转动连接于杆体510,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受力钩520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转动连接于杆体510,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56.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6与图7所示,捕捉件500还包括连接于杆体510和受力钩520的第一弹性件550,第一弹性件550用于使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始终具有张开或收缩的趋势,具体来说,第一弹性件550可以但不限于为套设于转动销540的扭力弹簧,扭力弹簧的两个扭杆分别抵接于受力钩520和杆体510上。
57.当第一弹性件550用于使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始终具有张开的趋势时,如图6所示,捕捉件500在自然状态下,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如图7所示,通过使推动杆530伸入杆体510内部,使得推动杆530抵接在抵接部521并推动受力钩520转动,使得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通过使推动杆530伸出杆体510,推动杆530与抵接部521分离,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即捕捉件500恢复图6所示的状态。
58.当第一弹性件550用于使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始终具有收缩的趋势时,如图7所示,捕捉件500在自然状态下,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如图6所示,受力钩520的抵接部521转动连接于推动杆530,通过使推动杆530伸出杆体510,推动杆530拖动受力钩520转动,使得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通过使推动杆530伸入杆体510内部,在推动杆530和第一弹性件550的作用下,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即捕捉件500恢复图7所示的状态。
59.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7至图9所示,捕捉器400包括捕捉支架410和设于捕捉支架410的捕捉网420,捕捉网420设有多个可供捕捉件500通过的网孔4221。
60.回收航行设备200的步骤为:航行设备200在水中行驶,借由惯性可以冲进滑道300,捕捉件500随航行设备200同步移动,此时,使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借由航行设备200的冲击力以及杆体510的呈球头状的连接头512的表面光滑,捕捉件500的杆体510容易穿过捕捉网420的网孔4221伸入捕捉网420内,当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完全通过捕捉网420的网孔4221后,使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并钩扣在捕捉网420上,使得受力钩520和捕捉网420的网丝咬合,不易脱落;拖曳装置600驱动捕捉器
400沿滑道300移动,捕捉件500及其连接的航行设备200也随捕捉器400沿滑道300同步移动直至航行设备200完全回收至滑道300。
61.布放航行设备200的步骤为:航行设备200位于滑道300,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并钩扣在捕捉网420上,拖曳装置600驱动捕捉器400沿滑道300移动,捕捉件500及其连接的航行设备200也随捕捉器400沿滑道300同步移动,使得航行设备200滑落至水中;航行设备200朝靠近滑道300的方向行驶一段距离,使得受力钩520伸入捕捉网420内部,避免捕捉网420干涉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的收缩动作;使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航行设备200朝远离滑道300的方向行驶一段距离,使得捕捉件500能从捕捉网420的网孔4221中伸出,捕捉件500脱离捕捉网420,从而完成航行设备200的布放。
62.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航行设备200为无人船,捕捉件500固定于无人船的艏部,杆体510的连接头512离艏部的距离大于100mm,即杆体510的连接头512离捕捉件500在航行设备200的固定位置大于100mm,此结构下,在布放航行设备200时,航行设备200滑落至水中后,航行设备200有足够大的距离倒车。
63.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相邻两个网孔4221的间距大于杆体510的连接头512的外径,使得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时能穿过网孔4221;相邻两个网孔4221的间距小于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张开时捕捉件500对应受力钩520处的最大外径,使得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能钩扣在捕捉网420。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网孔4221的间距指的是相邻两个网孔4221的中心的距离。
64.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7至图9所示,捕捉网420包括连接于捕捉支架410的捕捉框421、设于捕捉框421的网体422以及连接于捕捉框421和网体422的第二弹性件423,网孔4221设于网体422,第二弹性件423用于使网体422始终具有绷紧的趋势,从而维持网孔4221的形状,使得捕捉件500能与网体422配合使用。在该实施例中,网体422可以由条状物编织而成,条状物具体可以但不限于为柔性缆或者柔性钢丝。
65.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7至图9所示,捕捉框421设有具有开口的槽体4213,槽体4213的内径由底部朝开口侧呈渐扩设置,网体422张紧于槽体4213的开口设置,在该实施例中,槽体4213的开口的形状可以但不限于为正方形,槽体4213的开口面积至少为1m
×
1m,即槽体4213的开口面积至少为1m2,保证网体422具有足够的面积以供捕捉件500插入网孔4221。
66.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8与图9所示,第二弹性件423可以为弹簧,第二弹性件423设于槽体4213的底部,网体422的边缘可以但不限于通过柔性缆或者柔性钢丝与第二弹性件423连接,从而使得网体422始终具有绷紧的趋势。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423呈伸长状态,且第二弹性件423的长度未达到第二弹性件423最大伸长状态的长度的一半,使得第二弹性件423具有缓冲作用。
67.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8与图9所示,捕捉框421包括多个连接板4211和支撑板4212,多个连接板4211的侧边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框状,连接板4211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支撑板4212上,使得多个连接板4211和支撑板4212围合形成上述具有开口的槽体4213。在该实施例中,槽体4213的开口的形状为正方形,捕捉框421包括四个连接板4211和支撑板4212,四个连接板4211的侧边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框状,连接板4211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支撑板4212上,四个连接板4211和支撑板4212围合形成上述具有开口的槽
体4213。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捕捉框421的具体结构可以做适当修改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68.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8所示,拖曳装置600包括电缆拖链610、滚动滑轮(图未示)以及拖曳驱动件620,电缆拖链610铺设于滑道300内,滚动滑轮设于捕捉支架410的底部且与电缆拖链610配合,拖曳驱动件620驱动滚动滑轮转动,从而使得捕捉器400能够沿滑道300移动,在该实施例中,拖曳驱动件620可以但不限于为电动机。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拖曳装置600的具体结构可以做适当修改,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69.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滑道300设有多个引导滑轮310,引导滑轮310用于引导航行设备200在滑道300内滑动,此结构下,航行设备200通过引导滑轮310与滑道300接触,拖曳装置600通过捕捉器400和捕捉件500拖动航行设备200时,引导滑轮310转动使得航行设备200易于拖动。在该实施例中,多个引导滑轮310沿滑道300均匀设置,具体而言,可以每隔0.5m~1.5m设置一对引导滑轮310。
70.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引导滑轮310具有弹性,具体而言,引导滑轮310可以采用橡胶材料制作,当航行设备200在引导滑轮310上滑动时,引导滑轮310和航行设备200之间的挤压力,不会对航行设备200造成损伤。
71.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布放回收系统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滑道300的尾端的滑板710,滑板710用于防止航行设备200在回收状态下从滑道300滑落水中。此结构下,在航行设备200完全回收至滑道300内后,转动滑板710使得滑板710与滑道300呈预设夹角设置,预设夹角大于0
°
小于180
°
,此时,滑板710可以阻挡航行设备200从滑道300滑落至水中,有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在该实施例中,预设夹角优选为90
°

72.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布放回收系统还包括驱动滑板710转动的转动驱动件720,转动驱动件720可以但不限于电动机,电动机可以通过减速齿轮组驱动滑板710转动,减速齿轮组可以起到减速增力的作用,从而实现较大的输出转矩。
7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布放回收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74.(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航行设备200行驶至滑道300,航行设备200上的捕捉件500钩扣在捕捉器400,拖曳装置600驱动捕捉器400移动时,捕捉件500及其连接的航行设备200也随捕捉器400沿滑道300同步移动,从而将航行设备200拖曳至滑道300,可以安全、稳定和高效地回收航行设备200,相比于吊装式回收的方式,不会出现航行设备200和缆绳摇晃而导致航行设备200或布放回收平台100损坏的情况;
75.(2)本实用新型通过捕捉件500和捕捉器400的对接,可以实现航行设备200的自动回收,无需工作人员现场参与,凭借远程遥控航行设备200便可以使捕捉件500和捕捉器400成功对接,实现航行设备200回收的无人化;
76.(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布放回收平台100设置滑道300,捕捉器400和航行设备200可在滑道300上平移滑动,有利于航行设备200的回收和布放,增加了航行设备200回收和布放的稳定性和快速性;
77.(4)本实用新型的布放回收系统对于航行设备200的尺寸大小没有过多的限制,只
要满足航行设备200的长度小于滑道300的长度,均可以实现航行设备200的回收;
78.(5)捕捉网420具有较大的面积与捕捉件500配合,即使恶劣的海况下航行设备200左右颠簸、摇晃,也会有很大几率实现捕捉器400和捕捉件500的对接,实现了航行设备200在高海况下回收的目标。
79.(6)本实用新型的布放回收系统可以便捷、高效率地实现航行设备200的自动回收,无需工作人员去现场执行对接等操作,只需在布放回收平台100(母船或者基地码头的工作室内)远程遥控便可,提高了航行设备200回收的安全性。
80.实施例二
81.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布放回收方法,布放回收方法应用上述布放回收系统,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回收方法采用了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82.具体地,布放回收方法包括布放方法与回收方法,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3.步骤s11、航行设备200行驶至滑道300,捕捉件500钩扣在捕捉器400;
84.步骤s12、拖曳装置600驱动捕捉器400及其上的航行设备200沿滑道300同步移动,使得航行设备200回收至布放回收平台100;
85.步骤s13、转动滑板710,使得滑板710与滑道300呈预设夹角,滑板710可以阻挡航行设备200从滑道300滑落至水中。
86.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布放方法包括:
87.步骤s21、转动滑板710,使得滑板710与滑道300平行或者呈钝角设置,从而放行航行设备200;
88.步骤s22、于航行设备200回收至布放回收平台100的状态下,拖曳装置600驱动捕捉器400及其上的航行设备200沿滑道300同步移动,使得航行设备200滑落至水中;
89.步骤s23、捕捉件500从捕捉器400脱落,从而释放航行设备200。
90.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步骤s23的具体步骤为:航行设备200朝靠近滑道300的方向行驶一段距离,使得受力钩520伸入捕捉网420内部,避免捕捉网420干涉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的收缩动作;使捕捉件500的受力钩520在杆体510上收缩,航行设备200朝远离滑道300的方向行驶一段距离,使得捕捉件500能从捕捉网420的网孔4221中脱离捕捉网420,从而完成航行设备200的布放。
9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