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18452发布日期:2022-01-15 09:59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游轮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


背景技术:

2.为增加船舶内部的通风效果,通常会在船舶内设置与外界连通的通风管道,但在发生火灾时,火源通过通风管道进行传播,使得火灾变得更加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205311882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船用可闭式通风管道,其在管道内转动连接有密封板并通过电机驱动密封板转动以实现管道的关闭,但其电机处容易漏风导致密闭不严。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管道密封不严的问题。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包括壳体、透风单元、密封单元和驱动单元,所述透风单元和所述密封单元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和各所述第二通孔错位分布,所述透风单元与所述密封单元相对的一侧相匹配,所述透风单元的环侧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单元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密封单元相连用以使其滑动至与所述透风单元相贴合进而封闭所述壳体的通道。
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透风单元和密封单元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将透风单元环侧与壳体的内壁密封连接,空气依次经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从而保持壳体内腔通道的畅通;通过将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错位分布、将密封单元滑动连接于壳体内、将透风单元与密封单元相对的一侧设置为相互匹配以及将驱动单元与密封单元相连,实现驱动单元驱动密封单元滑动以使其与透风单元相贴合进而实现壳体内腔通道的封闭;因此,采用上述方案,驱动单元驱动密封单元运动可按需的连通或关闭管道的通道,且其关闭通道时密闭效果较好。
6.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为长方体柱状,所述透风单元为中空的三棱柱状且其两条棱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透风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且密封连接,所述透风单元的一个侧壁敞口设置且其垂直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各所述第一通孔分布于所述透风单元的其余两个侧壁上。
7.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单元为中空的三棱柱状且其两条棱分别与所述驱动单元相连,所述密封单元的两端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密封单元的一个侧壁敞口设置且其其余两个侧壁与所述透风单元的内腔相匹配,各所述第二通孔分布于所述密封单元的其余两个侧壁上。
8.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单元的两个侧壁上均固设有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的且采用铁磁性物质制成的安装板,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动力组件和两个驱动磁铁,各所述驱动磁铁均位于所述壳体外且其正对各所述安装板,两个所述驱动磁铁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动
力组件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密封单元滑动。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两个从动磁铁,各所述从动磁铁分别固定连接于各所述安装板上且其均位于所述驱动磁铁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各所述从动磁铁与各所述驱动磁铁相互吸引。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分布于各所述驱动磁铁的两端,各所述驱动磁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耳板,各所述耳板分别与各所述连接件螺栓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以检测气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透风单元的前端。
12.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各所述限位块均用以定位各所述驱动磁铁的初始位置。
13.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首尾可拆卸连接的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透风单元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前段内,所述密封单元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中段内。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的俯视图;
16.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17.图4为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上述附图中:1、壳体;2、透风单元;201、第一通孔;3、密封单元;301、第二通孔;302、安装板;4、动力组件;5、驱动磁铁;6、从动磁铁;7、连接件;8、耳板;9、温度传感器;10、限位块;11、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1.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包括壳体1、透风单元2、密封单元3和驱动单元,所述透风单元2和所述密封单元3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01和第二通孔301,各所述第一通孔201和各所述第二通孔301错位分布,所述透风单元2与所述密封单元3相对的一侧相匹配,所述透风单元2的环侧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单元3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密封单元3相连用以使其滑动至与所述透风单元2相贴合进而封闭所述壳体1的通道。
22.通过在透风单元2和密封单元3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01和第二通孔301、将透风单元2环侧与壳体1的内壁密封连接,空气依次经过第一通孔201与第二通孔301从而保持壳体1内腔通道的畅通以保证壳体1的正常通风;通过将第一通孔201和第二通孔301错位分布、将密封单元3滑动连接于壳体1内、将透风单元2与密封单元3相对的一侧设置为相互匹配以及将驱动单元与密封单元3相连,实现驱动单元驱动密封单元3滑动以使其与透风单元2相贴合进而实现壳体1内腔通道的封闭;因此,采用上述方案,驱动单元驱动密封单元3运动可按需的连通或关闭壳体1的通道,且其关闭通道时密闭效果较好。
23.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为便于透风
单元2和密封单元3的安装,将所述壳体1设置为长方体柱状,所述透风单元2为中空的三棱柱状且其两条棱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之间采用密封胶密封连接,所述透风单元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固定且密封连接,所述透风单元2的一个侧壁敞口设置且其垂直于所述壳体1的长度方向,各所述第一通孔201分布于所述透风单元2的其余两个侧壁上;采用上述方案,透风单元2的结构简单且便于其环侧与壳体1的内壁实现密封连接,保证空气只能经由第一通孔201穿过。
24.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所述密封单元3为中空的三棱柱状且其两条棱分别与所述驱动单元相连,所述壳体1内固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滑轨11,所述滑轨11上设有滑块,所述密封单元3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和滑轨11滑动连接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密封单元3的一个侧壁敞口设置且其其余两个侧壁与所述透风单元2的内腔相匹配,各所述第二通孔301分布于所述密封单元3的其余两个侧壁上;采用上述方案,密封单元3的与透风单元2能够实现良好的匹配进而实现较好的密封,且密封单元3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25.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所述密封单元3的两个侧壁上均固设有沿所述壳体1长度方向的且采用铁磁性物质制成的安装板302,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动力组件4和两个驱动磁铁5,各所述驱动磁铁5均位于所述壳体1外且其正对各所述安装板302,两个所述驱动磁铁5通过连接件7固定连接,所述动力组件4与所述连接件7固定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密封单元3滑动,应当理解的是,动力组件4为常规的线性驱动装置,例如电动推杆、气缸或油缸等,本实施例以电动推杆为例;采用上述方案,动力组件4带动驱动磁铁5运动即可驱动位于壳体1内的密封单元3平稳的滑动,避免了将动力组件4设置于壳体1内造成管线布置困难的问题。
26.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为进一步加强驱动磁铁5对密封单元3的吸引力从而减小安装板302的尺寸,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两个从动磁铁6,各所述从动磁铁6分别固定连接于各所述安装板302上且其均位于所述驱动磁铁5和所述安装板302之间,各所述从动磁铁6与各所述驱动磁铁5相互吸引。
27.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为使动力组件4更为平稳的驱动两个驱动磁铁5,所述连接件7的数量为两个且其分布于各所述驱动磁铁5的两端,为使驱动磁铁5方便拆装,各所述驱动磁铁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耳板8,各所述耳板8分别与各所述连接件7螺栓连接。
28.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所述壳体1内设有用以检测气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9,为避免对密封单元3产生运动干涉以及使信号反馈更为及时,所述温度传感器9位于所述透风单元2的前端;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将动力组件4以及温度传感器9均电连接于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9反馈的信号控制动力组件4驱动密封单元3滑动进而实现壳体1内腔通道的开闭,上述控制器为常规的plc控制器,其与动力组件4以及温度传感器9的电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赘述。
29.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所述壳体1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10,各所述限位块10均用以定位各所述驱动磁铁5的初始位置;安装时,仅需将驱动磁铁5抵靠在限位块10上即可确保其初始位置准确,限位块10
还能防止密封单元3从滑轨11上滑出。
30.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船舶通风管道系统,为方便安装密封单元3和透风单元2,所述壳体1包括首尾可拆卸连接的前段、中段和后段,具体的,可以是在前段、中断和后段相接的一端均设有向外的翻边,在相邻的两个翻边之间设置密封条并通过螺栓将两个翻边连接以满足壳体1的密封要求,所述透风单元2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前段内,所述密封单元3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中段内。
31.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