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44166发布日期:2022-10-05 06:2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打捞气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


背景技术:

2.受天气等原因影响,船舶航行于江河湖海上时,难免会发生水上沉船事故,为了解沉船原因,或是为了疏通水上航道,再或是为了挽回沉船的损失,人们总在尝试用各种方法将沉船打捞上来,而现有打捞沉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机械动力将沉船从水底吊出水面以完成打捞;另一种是利用浮力的作用来进行打捞,这种方法的技术关键是让沉船恢复浮力进而重新露出水面,以方便打捞。
3.目前,利用浮力的方法在沉船打捞领域常被使用,主要有气囊打捞法,这就需要用到打捞气囊,现有的打捞气囊一般为单独的气囊体,没有任何防护,在打捞的时候容易受到水中异物的影响,造成损坏,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该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有利于对气囊体的外侧进行保护,避免受损。
5.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包括气囊体和框架,所述框架套设在所述气囊体的外侧,且框架包括外圈框和连接框,所述外圈框设有多组,所述连接框设在相邻两组所述外圈框之间,所述外圈框上的四角处均设有第一铰接轴,所述连接框的两端均设有第二铰接轴,且连接框通过第二铰接轴与外圈框转动安装,所述连接框上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第三铰接轴;
6.相邻两组所述外圈框之间连接有第一防护网,所述框架的两端均设有护头部,且护头部罩设住所述气囊体的两端。
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护头部包括连接盘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设有多组,且多组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接盘铰接,且连接臂呈弧形。
8.进一步改进在于:多组所述连接臂的内侧连接有第二防护网,所述连接臂上设有第一连接扣,所述第二防护网通过第一连接扣固定。
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盘的一端设有破水头,且破水头呈流线型。
10.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铰接轴的内侧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臂的一端设有与安装孔相适配的螺杆,所述螺杆穿过安装孔,且螺杆的一端通过螺母与第一铰接轴固定。
11.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圈框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连接扣,所述第一防护网通过第二连接扣与外圈框固定。
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囊体上的一端设有气嘴,且气囊体的外侧设有连接绳,所述外圈框的内侧设有第三连接扣,所述连接绳与第三连接扣固定。
13.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圈框的一侧设有拼接杆,且外圈框的另一侧设有拼接槽,
所述拼接杆与拼接槽相适配。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实用新型在气囊体外套设框架,通过外圈框和连接框以及内侧的第一防护网的作用,有利于对气囊体的外侧进行保护,避免受损。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护头部的作用,利用连接盘上的连接臂罩住气囊体的端头,配合第二防护网的作用,有利于对气囊体的端头进行保护,防护更完善。
17.3、本实用新型的护头部可以拆下来,铰接的连接臂可以折叠,外圈框通过第一铰接轴的作用可以弯折,连接框通过第二铰接轴和第三铰接轴的作用可以相对外圈框折叠,自身也可折叠,便于在不用的时候,进行折叠收纳。
18.4、本实用新型通过拼接杆和拼接槽的适配作用,可以将多组本产品连接在一起,适配不同需要的打捞作业。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囊体示意图。
22.其中:1、气囊体;2、外圈框;3、连接框;4、第一铰接轴;5、第二铰接轴;6、第三铰接轴;7、第一防护网;8、连接盘;9、连接臂;10、第二防护网;11、第一连接扣;12、破水头;13、安装孔;14、螺杆;15、螺母;16、第二连接扣;17、气嘴;18、连接绳;19、第三连接扣;20、拼接杆;21、拼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24.实施例一
25.根据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包括气囊体1和框架,所述框架套设在所述气囊体1的外侧,且框架包括外圈框2和连接框3,所述外圈框2设有多组,所述连接框3设在相邻两组所述外圈框2之间,所述外圈框2上的四角处均设有第一铰接轴4,所述连接框3的两端均设有第二铰接轴5,且连接框3通过第二铰接轴5与外圈框2转动安装,所述连接框3上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第三铰接轴6;
26.相邻两组所述外圈框2之间连接有第一防护网7,所述框架的两端均设有护头部,且护头部罩设住所述气囊体1的两端。使用时,在气囊体1外套设框架,通过外圈框2和连接框3以及内侧的第一防护网7的作用,对气囊体1的外侧进行保护,通过护头部的作用,对气囊体1的端头进行保护,防护更完善,不用的时候,将护头部拆下来,外圈框2通过第一铰接轴4的作用进行弯折,连接框3通过第二铰接轴5和第三铰接轴6的作用相对外圈框2折叠,自身也折叠,便于折叠收纳和运输。
27.所述护头部包括连接盘8和连接臂9,所述连接臂9设有多组,且多组所述连接臂9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接盘8铰接,且连接臂9呈弧形。多组所述连接臂9的内侧连接有第二防护网10,所述连接臂9上设有第一连接扣11,所述第二防护网10通过第一连接扣11固定,便于
安装或者拆卸第二防护网10。使用时,通过护头部的作用,利用连接盘8上的连接臂9罩住气囊体1的端头,配合第二防护网10的作用,有利于对气囊体1的端头进行保护。
28.所述连接盘8的一端设有破水头12,且破水头12呈流线型。本产品在水中移动时候,通过破水头12的作用,便于减少水流的阻力。
29.所述第一铰接轴4的内侧设有安装孔13,所述连接臂9的一端设有与安装孔13相适配的螺杆14,所述螺杆14穿过安装孔13,且螺杆14的一端通过螺母15与第一铰接轴4固定。不用的时候,拆下螺母15,将护头部通过螺杆14与安装孔13的安装作用拆下来,铰接的连接臂9可以折叠。
30.所述外圈框2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连接扣16,所述第一防护网7通过第二连接扣16与外圈框2固定。便于安装或者拆卸第一防护网7。
31.所述气囊体1上的一端设有气嘴17,用于给气囊体1充气或者放气,且气囊体1的外侧设有连接绳18,所述外圈框2的内侧设有第三连接扣19,所述连接绳18与第三连接扣19固定。使用时,将连接绳18连接第三连接扣19,从而固定住气囊体1于框架内。
32.实施例二
33.根据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包括气囊体1和框架,所述框架套设在所述气囊体1的外侧,且框架包括外圈框2和连接框3,所述外圈框2设有多组,所述连接框3设在相邻两组所述外圈框2之间,所述外圈框2上的四角处均设有第一铰接轴4,所述连接框3的两端均设有第二铰接轴5,且连接框3通过第二铰接轴5与外圈框2转动安装,所述连接框3上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第三铰接轴6;
34.相邻两组所述外圈框2之间连接有第一防护网7,所述框架的两端均设有护头部,且护头部罩设住所述气囊体1的两端。使用时,在气囊体1外套设框架,通过外圈框2和连接框3以及内侧的第一防护网7的作用,对气囊体1的外侧进行保护,通过护头部的作用,对气囊体1的端头进行保护,防护更完善,不用的时候,将护头部拆下来,外圈框2通过第一铰接轴4的作用进行弯折,连接框3通过第二铰接轴5和第三铰接轴6的作用相对外圈框2折叠,自身也折叠,便于折叠收纳和运输。
35.所述外圈框2的一侧设有拼接杆20,且外圈框2的另一侧设有拼接槽21,所述拼接杆20与拼接槽21相适配。使用时,通过拼接杆20和拼接槽21的适配作用,可以将多组本产品连接在一起,适配不同需要的打捞作业。
36.该水下沉船软体打捞气囊在气囊体1外套设框架,通过外圈框2和连接框3以及内侧的第一防护网7的作用,有利于对气囊体1的外侧进行保护,避免受损,且通过护头部的作用,利用连接盘8上的连接臂9罩住气囊体1的端头,配合第二防护网10的作用,有利于对气囊体1的端头进行保护,防护更完善,同时,本装置的护头部可以通过螺杆14与安装孔13的安装作用拆下来,铰接的连接臂9可以折叠,外圈框2通过第一铰接轴4的作用可以弯折,连接框3通过第二铰接轴5和第三铰接轴6的作用可以相对外圈框2折叠,自身也可折叠,便于在不用的时候,进行折叠收纳,便于运输。另外,通过拼接杆20和拼接槽21的适配作用,可以将多组本产品连接在一起,适配不同需要的打捞作业,功能多样化。
3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
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