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多功能救援杆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80349发布日期:2023-01-12 20:16阅读:83来源:国知局
远距离多功能救援杆组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救援杆,特别涉及远距离多功能救援杆组合,属于救援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无论是在泥潭沼泽、山涧峡谷、码头船上、洪灾遇险地带和冬季冰面,难免会有失足落水人员,这个时候需要通过救援人员对其进行救援,常见的救援方式包括救生员亲身涉险进行救援或者岸上人员通过竹竿之类救援杆拉扯救援,救生员亲身扑救风险较高,难以在救援的同时保证自身安全,而传统的救援杆又难以保证对落水人员形成束缚,落水人员慌乱中难以抓牢,且救援杆自身浮力不够,救援过程中十分费时费力,适用的范围也较为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远距离多功能救援杆组合。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远距离多功能救援杆组合,包括:
6.救援杆和救援组件;
7.所述救援杆为一个套管和三个滑管滑动连接组合而成,且所述救援杆的套管和其中两个滑管的外侧末端均套设有快拆管夹;
8.所述救援杆最内侧的滑管末端开设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远离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连接器,所述救援杆通过连接器与救援组件相连接。
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救援杆为一个套管和三个滑管组合而成,手动拉伸即可将其伸长,且救援杆每一节安装快拆管夹处都开设有旋紧缺口,拉伸后通过旋动快拆管夹即可将相应的滑管进行限位。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救援组件为弧形套索;
11.所述弧形套索与连接器远离救援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弧形套索远离连接器的一端为弧形环状结构。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救援组件为浮球;
13.所述浮球的中空开设有与救援杆尺寸相匹配的通孔,且所述浮球的一端同样固定安装有快拆管夹,所述浮球通过快拆管夹套设在救援杆内侧滑管的外侧。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救援组件为单钩;
15.所述单钩与连接器的一侧固定连接,且所述单钩远离连接器的一端设为s型结构。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救援组件为三爪钩;
17.所述三爪钩与连接器远离救援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三爪钩远离连接器的一端为c型结构,所述三爪钩相邻的爪钩之间呈一百二十度夹角。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救援组件为弹性捕获器;
19.所述弹性捕获器与连接器远离救援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弹性捕获器为具有弹性的环形结构。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救援组件为浮力圈;
21.所述浮力圈通过绳索挂接于连接器远离救援杆的一端。
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救援杆远离连接头的一端套设有防滑尾套,且所述防滑尾套远离救援杆的一端为球面结构。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救援杆采用碳纤维制作而成,所述快拆管夹为铝合金材质,所述防滑尾套为橡胶材质。
24.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实用性强,救援杆可以搭配组合不同的救援组件进行使用,从而在泥潭沼泽、山涧峡谷、码头船上、洪灾遇险地带和冬季冰面,当救援人员发现落水和遇险被困人员后,在岸上或船上开展远距离安全施救,或打捞漂浮物时使用,适用范围广,效果明显,且便于携带,便于操作,有利于实际的使用。
附图说明
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救援杆;2、快拆管夹;3、连接头;4、连接器;5、防滑尾套;6、救援组件;61、弧形套索;62、浮球;63、单钩;64、三爪钩;65、弹性捕获器;66、浮力圈。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说明书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
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各个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
40.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远距离多功能救援杆组合,包括:
41.救援杆1和救援组件6;救援杆1为一个套管和三个滑管滑动连接组合而成,手动拉伸即可将其伸长,且救援杆1的套管和其中两个滑管的外侧末端均套设有快拆管夹2,快拆管夹2的尺寸与救援杆1的尺寸相匹配,且救援杆每一节安装快拆管夹2处都开设有旋紧缺口,拉伸救援杆1后通过旋动快拆管夹2即可将相应的滑管进行限位;
42.救援杆1最内侧的滑管末端开设有连接头3,连接头3远离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连接器4,救援杆1通过连接器4与救援组件6相连接。
43.其中,上述救援杆1的展开长度≥6米,折叠后长度≤1.71米,重量≤0.9kg。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救援组件6为弧形套索61;
45.请参考图2,弧形套索61与连接器4远离救援杆1的一端固定连接,弧形套索61远离连接器4的一端为弧形环状结构。
46.其中,上述弧形套索的长度≥1101mm,宽度≤442mm,重量≤560g。
4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救援组件6为浮球62;
48.请参考图2,浮球62的中空开设有与救援杆1尺寸相匹配的通孔,且浮球62的一端同样固定安装有快拆管夹2,浮球62通过快拆管夹2套设在救援杆1内侧滑管的外侧,且由于浮球62的安装位置不同于其他的救援组件6,不需要通过连接器4进行连接,因此浮球62可以与其他的救援组件6共同使用,进一步增加本远距离多功能救援杆的使用效果。
49.其中,上述浮球的浮力≥67.1n,直径≥227mm,高度≤280mm,重量≥1.22kg。
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救援组件6为单钩63;
51.请参考图3,单钩63与连接器4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单钩63远离连接器4的一端设为s型结构。
52.其中,上述单钩的钩口宽≥118mm,长度≤304mm,重量≤260g。
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救援组件6为三爪钩64;
54.请参考图4,三爪钩64与连接器4远离救援杆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三爪钩64远离连接器4的一端为c型结构,三爪钩64相邻的爪钩之间呈一百二十度夹角。
55.其中,上述三爪钩的半径≥122mm,长度≤311mm,重量≤580g,间距≥236mm。
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救援组件6为弹性捕获器65;
57.请参考图5,弹性捕获器65与连接器4远离救援杆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弹性捕获器65为具有弹性的环形结构。
58.其中,上述弹性捕获器的重量≤340g,张开距离≥492mm。
5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救援组件6为浮力圈66;
60.请参考图6,浮力圈66通过绳索挂接于连接器4远离救援杆1的一端。
61.其中,上述浮力圈的浮力≥63.2n,直径≥545mm,重量≤500g。
6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救援杆1远离连接头3的一端套设有防滑尾套5,且防滑尾套5远离救援杆1的一端为球面结构,从而更好的从救援杆1的末端对其进行抓握,防止脱手。
6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救援杆1采用碳纤维制作而成,快拆管夹2为铝合金材质,防滑尾套5为橡胶材质,使设备更加坚韧耐用。
64.具体的,在使用时,上述救援杆1可以搭配组合不同的救援组件6进行使用,从而在泥潭沼泽、山涧峡谷、码头船上、洪灾遇险地带和冬季冰面,当救援人员发现落水和遇险被困人员后,在岸上或船上开展远距离安全施救,或打捞漂浮物时使用,适用范围广,效果明显,且便于携带,便于操作,有利于实际的使用。
6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6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