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护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90059发布日期:2023-01-17 23:20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护舷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防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船舶护舷装置。


背景技术:

2.船舶护舷装置可以减缓船舶与码头或船舶之间在靠岸或系泊过程中的冲击力,减小或消除对船舶、码头的损坏,它是码头或船舶边缘使用的一种弹性缓冲装置。
3.由于船舶护舷装置往往为一体式结构,不易依据船舶实际防护面积进行拼装,这导致其灵活性差,其次,它普遍仅具备单一的防爆气囊用于实现缓冲功能,这导致其结构强度低下、不易实现多级缓冲、防护效果差,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船舶护舷装置,来解决上述所提到的问题,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护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灵活性差、不易拼装和防护效果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护舷装置,包括;
6.护舷单体,所述护舷单体的一端均匀固定有第一预留挂钩,所述护舷单体的另一端均匀固定有与第一预留挂钩相匹配的第一预留挂环;
7.不锈钢轴芯,所述不锈钢轴芯设置于护舷单体内部的中间位置处,所述不锈钢轴芯外侧的护舷单体上固定有防爆气囊减震层,所述防爆气囊减震层外侧的护舷单体上固定有第二硅橡胶防护层,所述第二硅橡胶防护层外侧的护舷单体上固定有铝合金网加固层,所述铝合金网加固层外侧的护舷单体上固定有第一硅橡胶防护层,所述护舷单体的外侧壁均匀设置有缓冲凸起。
8.进一步地,所述护舷单体的外侧壁涂覆有碳化硅耐磨外层,提升了护舷单体外壁的耐磨效果。
9.进一步地,所述护舷单体的顶部固定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侧壁的内部设置有不锈钢链条,且所述不锈钢链条的外侧壁设置有碳纤维包裹层,提升了悬挂结构的强度和防腐性能。
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绳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插件,所述固定插件的顶部卡接有预装件,使其优化了装置的装配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预装件和固定插件之间均匀安装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上螺纹连接有加固螺母,使其便于实现护舷单体在船舶上的快速定位装配。
12.进一步地,所述预装件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二预留挂环,所述固定插件的两端皆设置有与第二预留挂环相匹配的第二预留挂钩,通过多级连接结构,提升了护舷单体和船舶固定安装时的牢固性能。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该船舶护舷装置通过安装有护舷单体和第一预留挂钩等,使得装置优化了自身的
结构,一方面利用护舷单体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一预留挂钩和第一预留挂环之间的连接作用,可以实现多个护舷单体的拼装,从而提升了装置的灵活性,利用该分体可拼装的结构,便于使用者依据船舶防护面积,选择适宜数量的护舷单体进行拼装,优化了装置对于船舶的防护效果,并且利用该种拼装结构,较之常规的一体式结构,也便于实现对于护舷机构的运输和维护,另一方面通过将护舷单体设置为不锈钢轴芯、防爆气囊减震层、第二硅橡胶防护层、铝合金网加固层和第一硅橡胶防护层构成的复合结构体,既使得装置实现了较好的抗震缓冲功能,又利用金属结构,提升了装置的结构强度,且,通过在护舷单体的外侧壁设置有缓冲凸起和碳化硅耐磨外层,利用前者进一步优化了装置的缓冲效果,利用后者提升了装置的耐磨效果,有利于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绳侧壁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护舷单体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第一预留挂钩;2、第一预留挂环;3、缓冲凸起;4、护舷单体;5、连接绳;6、预装件;7、锁紧螺栓;8、固定插件;9、第二预留挂钩;10、第二预留挂环;11、不锈钢链条;12、碳纤维包裹层;13、不锈钢轴芯;14、碳化硅耐磨外层;15、第一硅橡胶防护层;16、铝合金网加固层;17、第二硅橡胶防护层;18、防爆气囊减震层。
具体实施方式
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1.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2.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3.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船舶护舷装置,包括;
24.护舷单体4,护舷单体4的一端均匀固定有第一预留挂钩1,护舷单体4的另一端均匀固定有与第一预留挂钩1相匹配的第一预留挂环2;
25.不锈钢轴芯13,不锈钢轴芯13设置于护舷单体4内部的中间位置处,不锈钢轴芯13外侧的护舷单体4上固定有防爆气囊减震层18,防爆气囊减震层18外侧的护舷单体4上固定有第二硅橡胶防护层17,第二硅橡胶防护层17外侧的护舷单体4上固定有铝合金网加固层16,铝合金网加固层16外侧的护舷单体4上固定有第一硅橡胶防护层15,护舷单体4的外侧壁均匀设置有缓冲凸起3;
26.护舷单体4的外侧壁涂覆有碳化硅耐磨外层14;
27.使用时,利用碳化硅耐磨外层14,提升了护舷单体4外壁的耐磨效果;
28.护舷单体4的顶部固定有连接绳5,连接绳5侧壁的内部设置有不锈钢链条11,且不锈钢链条11的外侧壁设置有碳纤维包裹层12;
29.使用时,通过将用于悬挂和安装护舷单体4的连接绳5,设置为内部不锈钢链条11和外部碳纤维包裹层12构成的复合结构体,提升了悬挂结构的强度和防腐性能,也减轻了不锈钢链条11由于链环摩擦产生的噪音污染;
30.连接绳5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插件8,固定插件8的顶部卡接有预装件6;使其优化了装置的装配结构;
31.预装件6和固定插件8之间均匀安装有锁紧螺栓7,锁紧螺栓7上螺纹连接有加固螺母;
32.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预先将预装件6在船舶上的适宜位置进行焊接装配,因此实际操作中,在实现对护舷单体4在船舶上的安装时,利用预装件6和固定插件8之间的卡接作用,配合锁紧螺栓7和加固螺母的锁紧固定作用,即可实现护舷单体4在船舶上的快速定位装配,且利用该种结构,也便于护舷单体4的拆卸维护;
33.预装件6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二预留挂环10,固定插件8的两端皆设置有与第二预留挂环10相匹配的第二预留挂钩9;
34.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利用每组预装件6和固定插件8之间设置的两个第二预留挂环10和第二预留挂钩9构成的连接作用,实现对于预装件6和固定插件8的连接加固,进而通过多级连接结构,提升了护舷单体4和船舶固定安装时的牢固性能。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使用者可以预先将预装件6在船舶上的适宜位置进行焊接装配,因此实际操作中,在实现对护舷单体4在船舶上的安装时,只需要拉伸连接绳5,再利用连接绳5上的固定插件8和船舶上的预装件6之间的卡接作用,配合锁紧螺栓7和加固螺母的锁紧固定作用,即可实现护舷单体4在船舶上的快速定位装配,且利用该种结构,也便于护舷单体4的拆卸维护,接着,使用者可以利用每组预装件6和固定插件8之间设置的两个第二预留挂环10和第二预留挂钩9构成的连接作用,实现对于预装件6和固定插件8的连接加固,进而通过多级连接结构,提升了护舷单体4和船舶固定安装时的牢固性能,且,通过在护舷单体4的一端均匀固定有第一预留挂钩1,在护舷单体4的另一端均匀固定有与第一预留挂钩1相匹配的第一预留挂环2,利用第一预留挂钩1和第一预留挂环2构成的连接作用,可以实现多个护舷单体4的拼装,从而提升了装置的灵活性,利用该分体可拼装的结构,便于使用者依据船舶防护面积,选择适宜数量的护舷单体4进行拼装,优化了装置对于船舶的防护效果,并且利用该种拼装结构,较之常规的一体式结构,也便于实现对于护舷机构的运输和维护,同时,一方面通过将护舷单体4设置为不锈钢轴芯13、防爆气囊减震层18、第二硅橡胶防护层17、铝合金网加固层16和第一硅橡胶防护层15构成的复合结构体,既使得装置实现了较好的抗震缓冲功能,又利用金属结构,提升了装置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在护舷单体4的外侧壁设置有缓冲凸起3和碳化硅耐磨外层14,利用前者进一步优化了装置的缓冲效果,利用后者提升了装置的耐磨效果,有利于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将用于悬挂和安装护舷单体4的连接绳5,设置为内部不锈钢链条11和外部碳纤维包裹层12构成的复合结构体,提升了悬挂结构的强度和防腐性能,也减轻了不锈钢链条11由于链环摩擦产生的噪音污染。
36.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
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