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救生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35240发布日期:2023-06-02 00:08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救生衣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救生衣,尤其涉及一种加热救生衣。


背景技术:

1、救生衣又称救生背心,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服装,设计类似背心,浮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反光材料等制作而成,穿在身上具有足够浮力,使落水者头部能露出水面。

2、在现有技术中,普遍知晓的是:水的温度越高,人在水中坚持的时间越长,而现有的常见的救生衣一般结构简单,其具有的功能性非常少,多数仅具备漂浮与醒目作用,无法为穿着人员提供温暖,因为温度较低的原因会降低穿着人员的生存率,所以需要在此针对上述缺点来重新设计一种加热救生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加热救生衣,其通过设置凹槽、发热原料、无纺布、通孔与进水口等,能调节其中一个凹槽使其带动其内的发热原料与进水口对应,随即借助进水口进入水与发热原料反应产生热量,为穿着人员提供温暖,保证其舒适感提高其生存几率。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加热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所述救生衣本体上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内均设有竖杆,所述竖杆外壁设有两圈密封环,所述竖杆弧形外壁设有多个凹槽,相邻的所述凹槽之间还设有密封条,多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发热原料,多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对发热原料进行保护的无纺布,所述竖杆一端内部设有活动腔,所述活动腔内通过弹性机构设有一根挤压杆,所述挤压杆端部滑动贯穿活动腔上内壁并延伸至竖杆外部,所述挤压杆通过限位机构与通孔配合。

4、优选地,所述弹性机构包括设置在活动腔内的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挤压杆外壁以及活动腔内底壁弹性连接。

5、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多根与挤压杆外壁固定连接的限位杆,所述通孔内壁设有多个与限位杆对应的限位槽。

6、优选地,所述通孔竖剖图呈t形,所述通孔远离挤压杆的一端设有第一密封塞。

7、优选地,所述救生衣本体外壁设有多个与通孔连通的进水口,多个所述进水口内均设有第二密封塞。

8、优选地,多根所述限位杆均呈l形,所述挤压杆外壁设有与活动腔连通且与限位杆对应的活动口。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0、1、通过设置凹槽、发热原料、无纺布、通孔与进水口等,能调节其中一个凹槽使其带动其内的发热原料与进水口对应,随即借助进水口进入水与发热原料反应产生热量,为穿着人员提供温暖,保证其舒适感提高其生存几率。

11、2、通过设置挤压杆、弹簧、限位杆与限位孔,能借助按压挤压杆使其带动限位杆与限位孔脱离,随即便捷对竖杆进行旋转调节凹槽操作,不再按压挤压杆即可使限位杆顶入限位孔内实现竖杆位置的再固定,保证装置整体使用的便利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衣本体(1)上设有多个通孔(2),多个所述通孔(2)内均设有竖杆(3),所述竖杆(3)外壁设有两圈密封环(12),所述竖杆(3)弧形外壁设有多个凹槽(6),相邻的所述凹槽(6)之间还设有密封条,多个所述凹槽(6)内均设有发热原料,多个所述凹槽(6)内均设有对发热原料进行保护的无纺布(7),所述竖杆(3)一端内部设有活动腔(8),所述活动腔(8)内通过弹性机构设有一根挤压杆(4),所述挤压杆(4)端部滑动贯穿活动腔(8)上内壁并延伸至竖杆(3)外部,所述挤压杆(4)通过限位机构与通孔(2)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包括设置在活动腔(8)内的弹簧(9),所述弹簧(9)两端分别与挤压杆(4)外壁以及活动腔(8)内底壁弹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多根与挤压杆(4)外壁固定连接的限位杆(10),所述通孔(2)内壁设有多个与限位杆(10)对应的限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热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竖剖图呈t形,所述通孔(2)远离挤压杆(4)的一端设有第一密封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加热救生衣,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衣本体(1)外壁设有多个与通孔(2)连通的进水口(5),多个所述进水口(5)内均设有第二密封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救生衣,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限位杆(10)均呈l形,所述挤压杆(4)外壁设有与活动腔(8)连通且与限位杆(10)对应的活动口(11)。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所述救生衣本体上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内均设有竖杆,所述竖杆外壁设有两圈密封环,所述竖杆弧形外壁设有多个凹槽,相邻的所述凹槽之间还设有密封条,多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发热原料,多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对发热原料进行保护的无纺布,所述竖杆一端内部设有活动腔,所述活动腔内通过弹性机构设有一根挤压杆。本技术通过设置凹槽、发热原料、无纺布、通孔与进水口等,能调节其中一个凹槽使其带动其内的发热原料与进水口对应,随即借助进水口进入水与发热原料反应产生热量,为穿着人员提供温暖,保证其舒适感提高其生存几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程光好,侯彦青,刘润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巽云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23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