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缆孔衬垫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67063发布日期:2024-05-20 11:57阅读:55来源:国知局
导缆孔衬垫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导缆孔衬垫,尤其涉及一种导缆孔衬垫组件。


背景技术:

1、导缆孔主要用于船上系泊,由于导缆孔的材质通常为铸造材质,导缆孔的孔壁不平整,缆绳与导缆孔的孔壁接触,因此会对缆绳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影响船舶安全。为减少导缆孔对缆绳的磨损,通常在导缆孔内部增加导缆孔衬垫组件。

2、为了完全覆盖导缆孔的内部,且便于更换,导缆孔衬垫组件通常由两个衬垫组合而成,两个衬垫沿导缆孔的轴向排布并同轴连接成一体。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两个衬垫之间通过螺栓300进行连接,每个衬垫朝向另一个衬垫的端面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由该端面延伸至衬垫与缆绳接触的表面,以便于螺栓300由衬垫一100的表面依次穿过该衬垫一100的端面、衬垫二200的端面及衬垫二200的表面,并与螺母连接,进而连接两个衬垫。

3、但是,现有技术中导缆孔衬垫组件的螺栓300连接形式会导致导缆孔衬垫组件与缆绳接触一侧表面有凹槽,凹槽的边缘会对缆绳造成磨损,且螺栓帽400和螺母完全暴露在衬垫表面,也会会对缆绳造成磨损,进而影响缆绳的使用寿命以及船舶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缆孔衬垫组件,使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与缆绳接触一侧的表面顺滑,减小导缆孔衬垫组件对缆绳的磨损。

2、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4、第一衬垫,所述第一衬垫具有第一端面和轴向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端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互不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用于与缆绳接触;

5、第二衬垫,所述第二衬垫与所述第一衬垫同轴排布,所述第二衬垫具有第二端面和轴向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接触,所述第二端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通孔互不连通,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用于与所述缆绳接触;

6、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并与所述第一衬垫连接,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并与所述第二衬垫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导缆孔衬垫组件还包括两个螺母,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一衬垫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设置有凸块,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一衬垫的外周面具有槽口,所述固定件包括具有外螺纹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穿过所述凸块,两个所述螺母分别位于所述凸块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螺接,将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凸块上。

8、进一步地,两个所述螺母均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同轴连接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周面设置有防脱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段过盈装配在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防脱结构嵌入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中。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内固设有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的内周面具有防脱卡槽,所述固定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同轴连接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一端的端面具有v型槽,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周面设置有防脱结构,所述防脱结构与所述防脱卡槽相互卡合。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中均设置有所述连接套筒,且每个所述连接套筒的内周面均具有防脱卡槽,所述固定件包括同轴连接的两个第二连接段,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面均具有v型槽,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周面均设置有防脱结构,两个所述连接套筒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段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段上的所述防脱结构与对应的所述连接套筒上的所述防脱卡槽相互卡合。

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还包括限位块,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段通过所述限位块连接,且所述限位块在预设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径,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预设方向为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径向。

13、进一步地,所述防脱结构为围绕所述第二连接段设置的环形体,所述环形体具有呈夹角设置的导向斜面和防脱平面,所述导向斜面与第二连接段外周面的交接位置较所述防脱平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外周面的交接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预设端面,所述第二连接段与第一连接段连接时,所述预设端面为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一端的端面,所述第二连接段与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时,所述预设端面为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段一端的端面。

14、进一步地,所述防脱结构沿所述第二连接段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防脱结构均卡合一个所述防脱卡槽。

1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包括第一衬垫、第二衬垫以及固定件,第一衬垫具有第一端面和轴向贯通的第一通孔,第一端面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一通孔互不连通,第一通孔的孔壁用于与缆绳接触,第二衬垫与第一衬垫同轴排布,第二衬垫具有第二端面和轴向贯通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连通,第一端和第二端面接触,第二端面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二通孔互不连通,第二通孔的孔壁用于与缆绳接触,固定件的一端位于第一凹槽中并与第一衬垫连接,固定件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凹槽中并与第二衬垫连接,以对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进行固定,使得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与缆绳接触一侧的表面顺滑,进而减少导缆孔衬垫组件对缆绳的磨损,进而提高了缆绳的使用寿命以及船舶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缆孔衬垫组件还包括两个螺母(4),所述第一凹槽(11)延伸至所述第一衬垫(1)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凹槽(11)的槽壁上设置有凸块(112),所述第一凹槽(11)在所述第一衬垫(1)的外周面具有槽口(111),所述固定件(3)包括具有外螺纹的第一连接段(31),所述第一连接段(31)穿过所述凸块(112),两个所述螺母(4)分别位于所述凸块(112)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螺接,将所述固定件(3)固定在所述凸块(1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螺母(4)均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同轴连接的第二连接段(32),所述第二连接段(32)的外周面设置有防脱结构(33),所述第二连接段(32)过盈装配在所述第二凹槽(21)中,所述防脱结构(33)嵌入所述第二凹槽(21)的槽壁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21)内固设有连接套筒(5),所述连接套筒(5)的内周面具有防脱卡槽(51),所述固定件(3)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1)同轴连接的第二连接段(32),所述第二连接段(3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31)一端的端面具有v型槽(321),所述第二连接段(32)的外周面设置有防脱结构(33),所述防脱结构(33)与所述防脱卡槽(51)相互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21)中均设置有连接套筒(5),且每个所述连接套筒(5)的内周面均具有防脱卡槽(51),所述固定件(3)包括同轴连接的两个第二连接段(32),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段(32)远离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段(32)的端面均具有v型槽(321),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段(32)的外周面均设置有防脱结构(33),两个所述连接套筒(5)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段(32)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段(32)上的所述防脱结构(33)与对应的所述连接套筒(5)上的所述防脱卡槽(51)相互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还包括限位块(34),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段(32)通过所述限位块(34)连接,且所述限位块(34)在预设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32)的外径,所述限位块(34)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和/或所述第二凹槽(21)中,所述预设方向为所述第二连接段(32)的径向。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结构(33)为围绕所述第二连接段(32)设置的环形体,所述环形体具有呈夹角设置的导向斜面(331)和防脱平面(332),所述导向斜面(331)与第二连接段(32)外周面的交接位置较所述防脱平面(332)与所述第二连接段(32)外周面的交接位置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32)的预设端面,所述第二连接段(32)与第一连接段(31)连接时,所述预设端面为所述第二连接段(3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31)一端的端面,所述第二连接段(32)与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段(32)连接时,所述预设端面为所述第二连接段(32)远离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段(32)一端的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结构(33)沿所述第二连接段(32)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防脱结构(33)均卡合一个所述防脱卡槽(51)。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出的导缆孔衬垫组件,包括第一衬垫、第二衬垫以及固定件,第一衬垫具有第一通孔及第一端面,第一端面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一通孔互不连通,第一通孔的孔壁用于与缆绳接触,第二衬垫与第一衬垫同轴排布,第二衬垫具有第二端面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连通,第一端和第二端面接触,第二端面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二通孔互不连通,第二通孔的孔壁用于与缆绳接触,固定件的一端位于第一凹槽中并与第一衬垫连接,固定件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凹槽中并与第二衬垫连接,以对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进行固定,使得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与缆绳接触一侧的表面顺滑,进而减少导缆孔衬垫组件对缆绳的磨损。

技术研发人员:耿继文,姜伟,郑天详,翟帅帅,徐德涛,张校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技术研发日:20231130
技术公布日:2024/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