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系统及座舱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4307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系统及座舱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飞机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座舱盖抛放试验系统以及座舱盖。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飞机救生系统抛放座舱盖清理弹射通道性能进行试验验证的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模拟飞机座舱结构的试验台,安装座舱盖抛放系统,抛放真实座舱盖或与真实座舱盖重量和重心相同的模拟座舱盖;二是直接采用真实的飞机机身结构和抛放系统,抛放真实座舱盖,两种方式都需要制造相应的试验系统和设备,才能够开始试验验证。按照“抛放试验”要求,抛放系统研制时地面静止试验需要进行10次~14次,要求试验次数较多。因此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a、试验成本高昂。b、技术风险大,试验周期长。由于不能够在未开展系统详细设计工作前的对关键设计参数和实际工作效果进行验证,被试验的救生系统技术成熟度低,使试验过程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调整救生系统设计方案和重复试验验证的周期较长。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模拟负载装置控制系统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用于进行座舱盖的抛放试验,所述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包括: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具有一个安装面;折翻转角控制组件,所述折翻转角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折翻转角控制组件用于容置座舱盖的一端,所述座舱盖能够绕所述折翻转角控制组件转动,且与所述折翻转角控制组件具有一个释放角度位置;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并与所述折翻转角控制组件相隔设置,所述支撑组件支撑所述座舱盖;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且所述释放装置具有释放状态以及锁紧状态;抛放动力装置,所述抛放动力装置包括动力件,所述动力件一端固定,另一端与释放装置连接,所述动力件具有固定状态以及运动状态,在所述固定状态,所述动力件具有预设力并静止,在所述运动状态,所述动力件释放所述预设力并在所述预设力的驱动下运动;其中,在所述锁紧状态,所述动力件处于与所述释放装置连接的固定状态;在所述释放状态,所述动力件处于所述运动状态,所述动力件的与所述释放装置连接的一端运动并抵靠所述座舱盖的设计驱动点,且带动所述座舱盖运动至动力件的该端与所述座舱盖分离;所述座舱盖得到动力件所提供的动力从而运动,并脱离与所述支撑组件的接触,且在所述释放角度位置脱离与所述折翻转角控制组件接触后继续运动。

优选地,所述折翻转角控制组件包括:托举件,所述托举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托举件的远离所述安装面的面上,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转角滑槽,所述第一转角滑槽用于容置所述座舱盖的第一转动支臂;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托举件的远离所述安装面的面上,且与所述第一支架对置,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转角滑槽,所述第二转角滑槽用于容置所述座舱盖的第二转动支臂;通轴,所述通轴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架上,所述通轴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支臂以及所述第二转动支臂搭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安装面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块支撑板,各个支撑板之间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抛放动力装置进一步包括试验台架,所述动力件的固定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试验台架上。

优选地,所述动力件包括弹性连接件以及设置在弹性连接件的一端的胶带挂座,所述胶带挂座用于与所述释放装置连接,所述预设力为将所述弹性连接件拉伸所形成的弹性变形力。

优选地,所述释放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安装平台上,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插销安装孔;活动插销,所述活动插销适于插入或者拔出所述插销安装孔;其中,所述释放装置的锁紧状态为所述活动插销穿过所述胶带挂座以及所述插销安装孔,从而使所述胶带挂座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释放状态为所述活动插销自所述插销安装孔拔出,所述胶带挂座随所述弹性连接件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或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转角标示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座舱盖抛放试验系统,所述座舱盖抛放试验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座舱盖抛放试验系统、安全垫以及标尺板,所述安全垫用于供座舱盖抛放后落入;所述标尺板上设置有网格标尺,所述标尺板用于作为所述座舱盖的飞行轨迹参考。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座舱盖,所述座舱盖能够用于如上所述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所述座舱盖包括:座舱盖主体,所述座舱盖主体为平板结构,所述座舱盖主体上设置有配重安装槽;配重块,所述配重块适于安装在所述配重安装槽内;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设置在所述座舱盖主体上,所述加强结构上设置有第一转动支臂以及第二转动支臂;所述第一转动支臂包括第一转动支臂支撑板以及与所述第一转动支臂支撑板连接的第一导向销轴,所述第一转动支臂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半孔,所述第一半孔适于与通轴搭接;所述第一导向销轴适于放置在所述第一转角滑槽内;所述第二转动支臂包括第二转动支臂支撑板以及与所述第二转动支臂支撑板连接的第二导向销轴,所述第二转动支臂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半孔,所述第二半孔适于与通轴搭接;所述第二导向销轴适于放置在所述第二转角滑槽内。

优选地,所述座舱盖主体采用有机玻璃制作。。

采用本申请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能够在具体设计工作开展前的方案设计阶段代替现有试验验证手段,对新研制的救生系统抛放座舱盖性能进行初步试验验证。通过本试验装置的使用,可以解决以下问题:a、能够在实际抛放系统制造和测试前,提供0速度抛放条件下二维平面内座舱盖抛放轨迹参数,作为驱动装置性能计算和系统性能仿真分析的输入和校准依据;b、能够在不依赖实际抛放系统、不消耗弹药和火工品的情况下进行试验,试验装置可以快速和重复使用,降低对进度和经费的需求;c、可以对救生系统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调整,在详细设计工作开展前对关键参数进行选择和优化;d、可以模拟影响救生系统抛放座舱盖清理弹射通道过程的主要边界条件,并对其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趋势评估,在系统设计过程提供同步性能分析意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座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座舱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中的折翻转角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中的释放装置以及动力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中的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中的折翻转角控制组件以及座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座舱盖抛放试验系统的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座舱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座舱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中的折翻转角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中的释放装置以及动力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中的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中的折翻转角控制组件以及座舱盖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座舱盖抛放试验系统的系统示意图。

如图1所示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用于进行座舱盖的抛放试验,该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包括安装平台1、折翻转角控制组件2、支撑组件4、释放装置5以及抛放动力装置6。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平台1具有一个安装面。折翻转角控制组件2设置在安装面上;折翻转角控制组件用于容置座舱盖3的一端,座舱盖能够绕折翻转角控制组件2转动,且与折翻转角控制组件2具有一个释放角度位置;支撑组件4设置在安装面上,并与折翻转角控制组件2相隔设置,支撑组件4支撑座舱盖3;释放装置5设置在安装平台上,且释放装置5具有释放状态以及锁紧状态;抛放动力装置6包括动力件61,动力件61一端固定,另一端与释放装置5连接,动力件具有固定状态以及运动状态,在固定状态,动力件61具有预设力并静止,在运动状态,动力件61释放预设力并在预设力的驱动下运动;其中,在锁紧状态,动力件61处于与释放装置5连接的固定状态;在释放状态,动力件61处于运动状态,动力件61的与释放装置连接的一端运动并抵靠座舱盖3的设计驱动点,且带动座舱盖3运动至动力件61的该端与座舱盖3分离;座舱盖3得到动力件61所提供的动力从而运动,并脱离与支撑组件4的接触,且在释放角度位置脱离与折翻转角控制组件2接触后继续运动。

采用本申请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能够在具体设计工作开展前的方案设计阶段代替现有试验验证手段,对新研制的救生系统抛放座舱盖性能进行初步试验验证。通过本试验装置的使用,可以解决以下问题:a、能够在实际抛放系统制造和测试前,提供0速度抛放条件下二维平面内座舱盖抛放轨迹参数,作为驱动装置性能计算和系统性能仿真分析的输入和校准依据;b、能够在不依赖实际抛放系统、不消耗弹药和火工品的情况下进行试验,试验装置可以快速和重复使用,降低对进度和经费的需求;c、可以对救生系统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调整,在详细设计工作开展前对关键参数进行选择和优化;d、可以模拟影响救生系统抛放座舱盖清理弹射通道过程的主要边界条件,并对其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趋势评估,在系统设计过程提供同步性能分析意见。

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折翻转角控制组件2包括托举件21、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23以及通轴24,托举件21设置在安装面上;第一支架22设置在托举件的远离安装面的面上,第一支架22上设置有第一转角滑槽221,第一转角滑槽221用于容置座舱盖3的第一转动支臂331;第二支架23设置在托举件21的远离安装面的面上,且与第一支架22对置,第二支架23上设置有第二转角滑槽231,第二转角滑槽231用于容置座舱盖3的第二转动支臂332;通轴24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架22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架23上,通轴24用于分别与第一转动支臂331以及第二转动支臂332搭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角滑槽的圆心与通轴安装在第一支架上的安装孔的孔心同心;第二转角滑槽的圆心与通轴安装在第二支架上的安装孔的孔心同心。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与安装面以可拆卸方式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其与安装面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组件的高度与支撑组件距离托举件21之间的距离决定模拟座舱盖的安装角度。因此,有利的是,在一个备选实施例中,支撑组件包括多块支撑板,各个支撑板之间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这样,支撑组件形成了一个可以任意更改高度的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抛放动力装置6进一步包括试验台架62,动力件61的固定的一端固定在试验台架62上。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件61通过挂耳与试验台架62连接。

参见图1、图5以及图8,动力件包括弹性连接件611以及设置在弹性连接件611的一端的胶带挂座612,胶带挂座612用于与释放装置连接,预设力为将弹性连接件611拉伸所形成的弹性变形力。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采用航空模型用动力橡胶绳或其他高弹性橡胶管制作,弹性连接件的长度设定方法有:a、在已知所需拉力的情况下,根据由安装位置决定的变形量需求设定;b、根据试抛的高度和距离结果进行设定;c、根据试抛过程中座舱盖转动过程的角速度结果调整。

参见图5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释放装置5包括安装座51以及活动插销52,安装座51安装在安装平台1上,安装座51上设置有插销安装孔;活动插销52适于插入或者拔出插销安装孔;其中,释放装置的锁紧状态为活动插销穿过胶带挂座612以及插销安装孔,从而使胶带挂座612与安装座连接;释放状态为活动插销52自插销安装孔拔出,胶带挂座随弹性连接件运动。

参见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23上设置有转角标示件7。可以理解的是,该转角标示件7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架上。转角标识件放置时其0°标线与座舱盖底边平行。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座舱盖抛放试验系统,参见图8,该座舱盖抛放试验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座舱盖抛放试验系统、安全垫8以及标尺板9,安全垫8用于供座舱盖抛放后落入;标尺板9上设置有网格标尺,标尺板9用于作为座舱盖3的飞行轨迹参考。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座舱盖,所述座舱盖能够用于如上所述的座舱盖抛放试验装置;该座舱盖3包括座舱盖主体31、配重块32以及加强结构33。

参见图2,座舱盖主体为平板结构,座舱盖主体31上设置有配重安装槽;配重块适于安装在配重安装槽内。

通过调整配重块的规格和安装位置可以实现对模拟座舱盖的重量和重心位置调整。

加强结构33设置在座舱盖主体31上,加强结构33上设置有第一转动支臂331以及第二转动支臂332;第一转动支臂331包括第一转动支臂支撑板以及与第一转动支臂支撑板连接的第一导向销轴3311,第一转动支臂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半孔,第一半孔适于与通轴搭接;第一导向销轴3311适于放置在第一转角滑槽221内;第二转动支臂332包括第二转动支臂支撑板以及与第二转动支臂支撑板连接的第二导向销轴3321,第二转动支臂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半孔,第二半孔适于与通轴搭接;第二导向销轴3321适于放置在第二转角滑槽231内。

有利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座舱盖主体3采用有机玻璃制作。采用有机玻璃制作,能够使座舱盖主体更为接近真实的重量分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