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与飞机之间形成接口的联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391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用于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与飞机之间形成接口的联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接模块,用于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与飞机之间形成接口,其中,联接模块具有遮篷和由遮篷跨覆的底部装置,其中,底部装置能相对于舱室围绕水平的摆动轴线摆动。



背景技术:

飞机登机桥由现有技术是充分已知的。该飞机登机桥用于供人员从飞机上直接转移到航站楼中。由于通向航站楼的入口通常布置得比飞机门洞高,所以在前方的、可运动的端部上通过走行架被保持的飞机登机桥通常向下方朝向飞机门洞的方向倾斜。

飞机登机桥在飞机登机桥的下端部上具有可围绕竖直轴线摆动的舱室,其中,在前方的端部上,用于从舱室过渡到飞机中的联接模块布置在舱室处。

为了使得联接模块适配于飞机的门洞,该联接模块可以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处摆动。可围绕竖直轴线摆动的舱室例如由us4,559,660a1公开。

此外已知了,底部装置可围绕水平轴线摆动,如通过ep2397411b1所公开的那样。在此提出,联接模块和进而底部装置都通过飞机登机桥的舱室以可围绕水平的中心纵轴线摆动的方式保持。中心纵轴线在此基本上居中地穿过联接模块中的开口,该开口在底部装置与遮篷之间延伸。例如,中心纵轴线在此穿透由遮篷和底部装置决定的面的面中心点。

为了以支承的方式将联接模块接纳在舱室处,使用圆弧形的轨道部段以及多个滚轮,所述多个滚轮可以沿圆弧形的轨道部段滚动。圆弧形的轨道部段在此围绕中心纵轴线延伸以使得联接模块摆动。底部装置由此被以支承在联接模块的框架处的方式保持,从而该框架必须被相应设计成可承受负荷,特别是当底部装置的重量和例如竖立在底部装置上的人员或物体的重量也必须通过框架接纳时。

基于在联接模块围绕在底部装置上方的中心纵轴线的摆动运动时产生的、底部装置中的侧向运动,产生了在舱室与联接模块底部装置之间的侧面的缝隙(versprung)。所产生的间隙必须费事地利用相应的平面构型体例如波纹折棚封闭。此外通过底部装置相对于舱室底部装置的摆动可能产生侧面的和竖直的缝隙,该缝隙形成对于乘客的绊脚位置。此外,借助于圆弧形的轨道部段和滚轮以支承的方式将联接模块接纳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处并且底部装置以某种方式悬挂地布置在联接模块的框架处的结构设计是复杂的。为了确保底部装置的相应的负荷承受能力,联接模块必须配备有支承式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用于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与飞机之间形成接口的联接模块加以改进,其中,实现了当联接模块在舱室处摆动时底部装置的改进的运动,其中,联接模块的结构和联接模块在舱室处的布置结构应被进一步简化。

该目的从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联接模块出发并结合特征部分的特征来实现。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出。

本发明包括以下技术方案:至少底部装置和遮篷具有共同的摆动轴线,该摆动轴线布置在底部装置中或下方,其中,底部装置至少间接地和基本上支承遮篷。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对联接模块构造的机械简化,其中,在遮篷下方也例如一并包括摆式框架,该摆式框架由底部装置一并支承。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构造可以将底部装置相应可承受负荷地固定在舱室处,其中,保持底部装置在舱室处的可摆动性。底部装置因此不再悬挂在遮篷或其摆式框架处,而是本发明提供以下优点:遮篷和例如还有摆式框架以某种方式竖立在底部装置上,也就是说间接地或甚至直接地布置在底部装置上。一个重要优点在于,在底部装置与遮篷之间不再产生相对的位置变化,并且可以在底部装置处固定地布置遮篷。

特别是根据本发明规定,联接模块具有支承体,该支承体布置在底部装置中或下方,其中,至少底部装置和遮篷以支承在支承体处的方式被接纳并且能围绕摆动轴线在该支承体处摆动。

在此,这样借助于支承体将联接模块布置在舱室处,即该支承体基本上在联接模块下方、也就是说至少在底部装置下方、但是特别是在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的能够行走的平面下方布置。如果联接模块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处摆动,则底部装置因此执行摇摆运动/跷跷板式运动,且在此不会侧向地摆动,这是因为根据本发明,至少底部装置和遮篷具有共同的摆动轴线,该摆动轴线布置在底部装置中或下方。与迄今为止的、联接模块在舱室处的布置结构——在该布置结构中摆动轴线居中地在过道中延伸——相比,因此避免了当联接模块摆动时底部装置的秋千式运动,这是因为根据本发明,摆动轴线在底部装置中或下方延伸,并且底部装置仅还执行围绕处于底部装置中或下方的摆动轴线的摇摆运动。通过简单地设计支承体,取消了在联接模块的摆式框架与飞机登机桥的舱室的基础框架之间的复杂的连接件。

支承体在此基本上完全地接纳联接模块的重量,其中,联接模块包括底部装置和遮篷作为主要部件。此外,联接模块可以包括其它部件、例如支撑框架、摆式框架和用于使得遮篷能朝向飞机的方向移出的装置。

支承体在此这样延伸到舱室下方,使得支承体可以布置在舱室处以用于接收联接模块的重力。支承体以某种方式在下方接合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并且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以可围绕摆动轴线倾翻运动的方式被接纳。如果必须改变飞机登机桥的倾角,则最终将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重新移到水平(位置)中。因此可以使得底部装置以及因此至少还有联接模块的遮篷围绕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中或下方的摆动轴线摆动,以便重新建立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的水平(位置)。

此外有利的是,联接模块具有支承体,该支承体布置在底部装置中或下方,其中,至少底部装置和遮篷以至少间接地支承在支承体处的方式被接纳并且能围绕摆动轴线在该支承体处摆动。由此降低了联接模块的结构成本,这是因为联接模块能作为整体摆动,而不需要将联接模块悬挂地布置在舱室的端侧上。

一个特别的优点由下述方式实现,即支承体沿横向方向看居中地布置在底部装置下方,其中,摆动轴线垂直于横向方向并且布置在底部装置的能够行走的表面下方。如果飞机登机桥连同舱室和联接模块布置在飞机侧面,则横向方向在此即为基本上平行于飞机纵轴线的方向。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基本上设计为长形,其中,底部装置的长形的延伸段沿横向方向延伸。而摆动轴线沿垂直于横向方向布置的方向延伸,从而底部装置可以围绕摆动轴线摆动,其中,随后当摆动轴线居中地布置在底部装置中或下方时且当联接模块摆动时,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的相对的两个外端侧各自抬起和降低一个相同的值。

另一个优点由下述方式实现,即在底部装置下方在底部装置的位于横向方向上的外端侧处设计有相应的端侧支承件,底部装置的外端侧与该端侧支承件以能升降运动的方式连接。特别是规定,底部装置和遮篷借助于在支承体处的居中的支承形成摇摆布置结构/跷跷板式布置结构,从而在底部装置摆动时,底部装置的第一外端侧在第一端侧支承件之上的高度增大,而底部装置的第二外端侧在相对的第二端侧支承件之上的高度以相同的方式减小,并且反之亦然。

此外有利的是,在底部装置的外端侧与端侧支承件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机械的连接元件。这两个端侧支承件用于,对机械的连接元件进行支撑以实现底部装置的摆动,其中,连接元件不用于接收联接模块的主要负重。而是,端侧支承件用于使得联接模块开始摆动运动,其中,围绕摆动轴线的不对称的负荷可以被端侧支承件接收。

例如设有至少一个摆动驱动装置,利用所述至少一个摆动驱动装置能操控和/或能激活在底部装置的外端侧与端侧支承件之间的机械的连接元件。如果联接模块和因此底部装置要围绕摆动轴线沿第一方向摆动,则可以激活该摆动驱动装置,并且机械的连接元件将底部装置的一侧从端侧支承件上压离,而在相对的侧上,底部装置的外端侧接近例如位于其下方的端侧支承件。如果底部装置要沿相反的方向围绕摆动轴线摆动,则摆动驱动装置的转动方向反转,并且机械的连接元件被沿相反的方向操控,其中,底部的摆动力通过端侧支承件来支撑。摆动驱动装置例如借助于耦合元件与机械的连接元件连接,其中,耦合元件例如设计为拉杆和/或压杆和/或扭杆。如果例如唯一一个或多个摆动驱动装置居中地位于底部装置下方,例如在支承体处的布置结构中,则耦合元件可以在两侧延伸,该耦合元件能够借助于摆动驱动装置运动,并且在底部装置的相对的外端侧上的机械的连接元件被沿分别相反的方向操控。

为了进一步简化根据本发明的联接模块,遮篷被接纳在摆式框架处,摆式框架基本上能布置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的基础框架前方,其中,在联接模块摆动时摆式框架能平面平行地在基础框架前方一并摆动。遮篷可以从摆式框架运动离开以实现在上侧移出,如果遮篷被重新收回,则该遮篷被重新向摆式框架移近。摆式框架在此例如可以垂直于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延伸。特别地,摆式框架在朝向飞机登机桥的舱室的一侧上以联接模块的底部装置来终结。

为了加固联接模块,特别是设有至少一个支撑框架,利用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框架将摆式框架支撑在底部装置处,从而使得摆式框架借助于支撑框架刚性地布置在底部装置处。例如在底部装置的外端侧中设有相应的支撑框架,该支撑框架将摆式框架与底部装置刚性地连接。

此外有利的是,在摆式框架与基础框架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平面构型体。柔性的平面构型体可以例如包括波纹折棚,其中,相应的平面构型体的唯一一个波纹部已经是足够的。藉此封闭在摆式框架与基础框架之间的间隙开口,其中,这样设计波纹部的尺寸,即摆式框架的摆荡运动——该摆荡运动通过联接模块的摆动引起——可在基本上静止的基础框架前方自由运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根据附图共同详细展示其它改进本发明的特征。其中:

图1示出具有布置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处的联接模块的飞机登机桥的透视图,

图2示出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处的布置结构中的联接模块的细节图,

图3示出具有本发明的特征的联接模块的另一细节图,

图4示出在相对于飞机登机桥的基础框架不摆动的状态中的联接模块的正视图,和

图5示出根据图4的联接模块的正视图,其中,联接模块围绕摆动轴线相对于飞机登机桥的基础框架摆动。

附图标记列表:

100联接模块

1遮篷

2底部装置

3支承体

4摆动轴线

5外端侧

6端侧支承件

7连接元件

8摆动驱动装置

9耦合元件

10摆式框架

11支撑框架

12平面构型体

13底部框架

20飞机登机桥

21舱室

22基础框架

23缓冲器

24铰接臂

x横向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飞机登机桥20处的布置结构中示出联接模块100。在飞机登机桥20的前方的、朝向飞机的端部处布置有舱室21,该舱室是飞机登机桥20的组成部分。在舱室21处以能围绕假想的水平的摆动轴线4摆动的方式布置有联接模块100。联接模块100在其自由侧上显示出布置在遮篷1处的框架,该框架可以布置成贴靠在飞机的蒙皮上,该框架设计为缓冲器23。在联接模块100的内部在两侧设有各一个铰接臂24,该铰接臂用于执行联接模块100的遮篷1的展开运动,以便能够最终将缓冲器23贴靠到飞机机身的蒙皮上。所示出的联接模块100还显示出底部装置2,乘客在离开飞机之后直接踏在该底部装置上。

如果联接模块100围绕摆动轴线4摆动,则底部装置2执行围绕摆动轴线4的摆动运动,该摆动运动形成一种摇摆运动。遮篷1连同铰接臂24以及后侧的摆式框架10一起随着该摆动运动而摆动。

图2示出在舱室21处的布置结构中的联接模块100的细节透视图,其中,联接模块100已经略微围绕摆动轴线4摆动。在此可以识别出,摆式框架10以在舱室21的基础框架22前方转动的方式定向。

假想的摆动轴线4在联接模块100的底部装置2下方延伸,在底部装置2前侧处布置有缓冲器23,该缓冲器移动到飞机的蒙皮处或前方。

通过该透视图可以识别出两个侧面的支撑框架11之一和两个铰接臂24之一,其中,遮篷1显示为处于收回状态中。

在基础框架22与摆式框架10之间设有波纹形式的平面构型体12,该波纹例如形成波纹折棚的一部分。随着联接模块100的摆动而一起运动(通过双箭头显示)的摆式框架10略微间隔开地布置在基础框架22前方。平面构型体12在此用于密封现存的间隙,从而湿气或例如还有风不能进入舱室21的乘客区域中。

图3示出联接模块100的视图,其中,已经去除了底部装置2的能够步行的区域,因此可以看到底部框架13。在底部框架13下方设有支承体3,底部框架13通过铰接连接结构与支承体3连接。因此,底部装置2利用底部框架13以能围绕摆动轴线4摆动的方式被接纳在支承体3处。支承体3能够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刚性地布置在飞机登机桥的舱室或走行机构处,这样设计支承体3的尺寸,即可以承受联接模块100以及联接模块100中一定数量的乘客的重量。

在遮篷1——例如显示为折纹遮篷——的后侧上布置有摆式框架10,该摆式框架和遮篷1基本上跨覆底部装置2。

图4和图5分别示出联接模块100在不转动的状态中(图4)和在相对于基础框架22转动的状态中(图5)的相应的视图。

联接模块100显示为具有底部装置2和遮篷1,该遮篷利用摆式框架10保持,和其中,底部装置2、遮篷1和摆式框架10形成彼此基本上刚性的、可作为整体转动的单元。

在底部装置2下方设有支承体3,摆动轴线4处于底部装置2中或下方。在前侧,联接模块100以缓冲器23为终结。

底部装置2沿横向方向x(在图4中通过双箭头显示)具有相对的外端侧5,在外端侧5下方设有端侧支承件6,该端侧支承件与基础框架22刚性地连接。

在外端侧5与端侧支承件6之间设计有机械的连接元件7。该连接元件与耦合元件9耦合,该耦合元件与共同的摆动驱动装置8连接。

如果摆动驱动装置8被激活,则通过耦合元件9使连接元件7开始运动,以使得联接模块100可以在基础框架22前方在摆动轴线4中转动。

图4示出在不激活的状态中的连接元件7,其中,当摆动驱动装置8被激活时,通过耦合元件9将运动引入到连接元件7中,这导致联接模块100转动,如图5所示。联接模块100的转动在摆动轴线4中进行,该摆动轴线设计在底部装置2中或下方。为了使得联接模块100反向转动,摆动驱动装置8可以例如被沿相反的方向激活,以使得联接模块100转换到水平的位置中或向相反的摆动方向转换。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前面说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而是可以设想多个变型方案,它们在原理上不同类型地实施时也可以使用所示出的解决方案。所有从权利要求、说明书或附图中得出的特征和/或优点、连同结构上的细节或空间上的布置结构在内,对于本身而言以及在不同组合中对于本发明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