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输油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的布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9002发布日期:2018-06-19 21:2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航空输油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的布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管路漏油测量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布设安装航空输油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的装置。



背景技术:

飞机的燃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物品,对于飞机管接头的泄漏检测,无论是对飞机安全,还是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利号为201620082958.4,名称为“一种基于光纤光栅的漏油检测装置”的专利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航空管路漏油检测的光纤光栅测量传感器,其具体结构见图4和图5 ,该光纤光栅测量传感器包括用全氟醚橡胶制成的基底,基底内设有一根光纤,光纤上等间距布置多个光栅传感器,基底表面设有用于固定敏感元件的正弦波型凹槽,所述敏感元件为遇油溶胀的敏感材料,其形状为正弦波型,敏感元件的每个波峰及波谷分别对应一个光栅传感器。此种传感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精度高,十分适用于管接头处的漏油检测。

但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上述用于航空管路漏油检测的光纤光栅测量传感器的简易高效的布设装置,不利于其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航空输油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的布设装置,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航空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的布设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航空输油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的布设装置,包括壳体、挤压机构、风扇、加热电阻片;所述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内设有挤压机构,挤压机构包括挤压板、手轮和螺杆,挤压板设于第一腔体中,螺杆端部设有手轮,螺杆另一端贯穿壳体后与挤压板螺纹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风扇,风扇前端设有加热电阻片,所述壳体上设有与第二腔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紧邻出料口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扇和加热电阻片并联后与外置电源电路相连或者与内置电池电路相连。

本实用新型航空输油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的布设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安装时简单便捷,易于操作,不需要专业人员。

2.避免了光纤在安装时产生扭转应力,防止光纤断裂。

3.敏感元件可以更换,可以选择与当前测量要求适合的敏感材料,并且可以重复利用,降低成本。

4.在布设的同时完成传感器的制造组装工作,易操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右视图。

图3为图2中C-C截面图。

图4为用于航空输油管路漏油检测的光纤光栅测量传感器的基底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用于航空输油管路漏油检测的光纤光栅测量传感器的敏感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手轮,2.螺杆,3.挤压板,4.进料口,5.进风口,6.壳体,7.加热电阻片,8.风扇,9.出风口,10.出料口,11.光栅传感器,12.基底,13.光纤,14.敏感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航空输油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的布设装置,包括壳体6、挤压机构、风扇8、加热电阻片7;所述壳体6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内设有挤压机构,挤压机构包括挤压板3、手轮1和螺杆2,挤压板3设于第一腔体中,螺杆2端部设有手轮1,螺杆2另一端贯穿壳体6后与挤压板3螺纹连接,所述壳体6上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进料口4和出料口10;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风扇8,风扇8前端设有加热电阻片7,所述壳体6上设有与第二腔体连通的进风口5和出风口9。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腔体位于壳体中斜上方,第一腔体中的挤压板3倾斜布置,与第二腔体的边界平行。所述出风口9紧邻出料口10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风扇8和加热电阻片7并联后与外置电源电路相连或者与内置电池电路相连。

本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往进料口4中加入半凝固的全氟醚橡胶,通过转动手轮1,推动挤压板3行走,使半凝固的全氟醚橡胶从出料口10被挤出,同时启动风扇8和加热电阻片7,风扇8吹出的风经加热电阻片7加热后从出风口9吹出,起到烘干全氟醚橡胶的效果。

当需要布设航空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时,先将敏感元件像胶带一样的缠绕包裹住要测量的航空管路,再使用本装置在敏感元件上挤出全氟醚橡胶,并且烘干后,就完成了基底和敏感元件的组装,最后在已定型却未完全干透的基底上布设光纤光栅,埋入光纤后,将全氟醚橡胶完全烘干,这样就完成了航空管路漏油测量传感器的安装。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