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发无人机的总体气动布局及其短距起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31177发布日期:2018-08-10 07:34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航空领域,涉及高升阻比双发无人机气动布局采用的一种总体气动布局及起降使用方式。



背景技术:

察打一体无人机一般采用常规布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通常为单台螺旋桨发动机,推重比较低,起飞滑跑距离长。

2.受刹车效能影响,降落滑跑距离长。

3.为了多载油,多装设备,提高作战效能,内部空间紧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短距起降的双发无人机总体气动布局。

本发明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双发无人机的总体气动布局,该无人机包括机身1、大尺寸天线罩2、机翼4、短舱3、螺旋桨5和v尾6和拦阻勾11,其特征是:机身1的截面形状采用船型,机翼4的展弦比为15-25;机翼4上布置有襟翼7、襟副翼8、副翼9,v尾6上布置升降方向舵10;发动机通过机翼短舱3安装在机翼前缘内段,短舱前端安装螺旋桨5。

所述的机身截面采用带圆角的船型横截面1,机身1与机翼4外形融合过渡。

所述的机翼4采用矩形和梯形组合设计,机翼内段平面形状采用矩形,机翼外段平面形状采用梯形。

机身后部布置拦阻勾11,通过拦阻勾11与地面拦阻系统进行短距降落。

所述的发动机采用机翼双发短舱布局。

所述的v尾6采用外倾双v尾。

机身后部布置拦阻勾11;通过拦阻勾11与地面拦阻系统进行短距降落。

所述的机翼4、v尾7采用超临界翼型、层流翼型、超临界层流翼型或对称翼型。

一种无人机短距起降的方法,上述的无人机的起降方法如下:

起飞时,利用可升降式轮挡拦阻无人机,无人机发动机达到最大状态时,放下轮挡,实现无人机短距起飞;

降落时,利用拦阻勾11挂钩地面拦阻设备,实现无人机短距着陆。

本专利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大展弦比机翼,气动布局升阻比高,其适用飞行速度为亚音速范围;

(2)采用双发螺旋桨布局,具有较大推重比;

(3)升降式轮挡起飞,拦阻勾着陆,可满足短距起降要求;

因此,采用了短距起降布局的无人机可满足总体、气动、结构、和起降性能的需求,具有飞行速度范围宽、升阻比高、起降距离短等突出优点,该短距起降无人机布局可用于察打一体无人机、攻击型无人机、侦察型无人机以及特种无人机的设计的气动布局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无人机总体布局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无人机俯视图及舵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采用双发短距起降无人机总体气动布局,无人机包括机身1、大尺寸天线罩2、机翼4、短舱3、螺旋桨5和v尾6和拦阻勾11,机身1的截面形状采用船型,机翼4的展弦比为15-25,机翼内段平面形状采用矩形4,机翼外段平面形状采用梯形4;机翼4采用超临界翼型、层流翼型或者超临界层流翼型;机翼4上布置有襟翼7、襟副翼8、副翼9,v尾6上布置升降方向舵1。发动机通过机翼短舱3在机翼前缘内段,短舱前端安装螺旋桨5。机身后部布置拦阻勾11。机身1与机翼4外形融合过渡。通过拦阻勾11与地面拦阻系统进行短距降落。

实施例

a.如图1所示,无人机由机身、大尺寸天线罩、机翼、短舱和螺旋桨、v尾组成。

b.如图2所示,机身采用船型截面。

c.如图3所示,机身后段布置拦阻勾。

d.如图4所示,机翼展弦比为15~20。机翼平面形状矩形和梯形结合。

e.机翼采用高升阻比超临界翼型、层流翼型或者超临界层流翼型。

f.如图4所示,机翼后端布置襟翼、襟副翼、副翼。

g.如图1所示,通过机翼短舱布置两台发动机和螺旋桨。

h.如图1所示,机身与机翼外形融合过渡。

i.采用可升降式轮挡拦阻无人机,无人机发动机达到最大状态时,放下轮挡,实现无人机短距起飞。

j.采用拦阻勾挂钩地面拦阻设备(小型电磁式拦阻机构),实现无人机短距着陆。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发无人机的总体气动布局,其特征是,无人机包括机身(1)、大尺寸天线罩(2)、机翼(4)、短舱(3)、螺旋桨(5)和V尾(6)和拦阻勾(11),其特征是:机身(1)的截面形状采用船型,机翼(4)的展弦比为15‑25,机身(1)与机翼(4)外形融合过渡;机翼(4)上布置有襟翼(7)、襟副翼(8)、副翼(9),V尾(6)上布置升降方向舵(10);发动机通过机翼短舱(3)安装在机翼前缘内段,短舱前端安装螺旋桨(5)。采用了短距起降布局的无人机可满足总体、气动、结构、和起降性能的需求,具有飞行速度范围宽、升阻比高、起降距离短等突出优点,该短距起降无人机布局可用于察打一体无人机、攻击型无人机、侦察型无人机以及特种无人机的设计的气动布局设计。

技术研发人员:薛睿;程熙;魏松原;刘英杰;刘远平;李屹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8.02.05
技术公布日:2018.08.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