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机外挂副油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8591发布日期:2019-09-13 22:50阅读:1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飞机外挂副油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机外挂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机外挂副油箱。



背景技术:

飞机为增加空中飞行的时间和距离,需在机翼内侧或机身上,外挂装载燃油的油箱(副油箱),用完后按需要可以空中投掉。副油箱一般呈梭型(两头细、中间大),并在梭型尾部布置面积较大的尾翼,以提高其投放的分离安全性;但是,这种外挂副油箱,高速飞行时阻力较大,其后部的尾翼常会对飞机尾翼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降低飞机的稳定性、操纵效率等,对飞机飞行性能、飞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飞机外挂副油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飞机外挂副油箱,包括副油箱箱体与用于将副油箱箱体挂载在飞机上的副油箱挂载背鳍,其中,副油箱箱体为前部大-中间凹-后部比前部小的腔体,腔体由左箱体与右箱体合围形成,且左箱体与右箱体结构相同并关于箱体中轴线对称,同时腔体顺航向的面积分布同飞机截面面积的分布形成互补;副油箱箱体上设置有用于与副油箱挂载背鳍连接的前端挂载点与后端挂载点。

在本实用新型中,左箱体直径沿箱体中轴线起点开始逐渐增大直至设在副油箱箱体的前端挂载点形成腔体前部大。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前端挂载点后左箱体直径逐渐减小直至形成腔体中间凹。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形成腔体中间凹后左箱体直径开始逐渐增大穿过设在副油箱箱体的后端挂载点直至箱体中轴线终点形成腔体的后部比前部小。

在本实用新型中,副油箱挂载背鳍上部与机翼/机身直接连接或与飞机挂梁连接,以实现副油箱在飞机上的正常挂载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副油箱箱体采用前部大-中间凹-后部稍大的形状,使得副油箱箱体在满油到空油的整个变化状态中重心都相对靠前,投放后,箱体后部稍大的外形和较大的力臂,可提供一定的偏航和俯仰方向的稳定性;同时,副油箱箱体上设置的副油箱挂载背鳍,可保证副油箱的航向稳定性。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副油箱箱体采用前部大-中间凹-后部稍大的形状,其顺航向的面积分布同飞机截面面积的分布形成互补,按跨音速面积律理论,有效降低挂载后整架飞机的高速飞行阻力;

2)本实用新型中副油箱体取消了尾翼,通过协调箱体外形和重心的配置,从而获得副油箱投放运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投放后,箱体后部稍大的外形和较大的力臂,用以提供一定的偏航和俯仰方向的稳定性;同时,副油箱体上设置的副油箱挂载背鳍,可保证副油箱的航向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中副油箱的投放分离形式推荐采用回旋式分离,以获得较高的分离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的一种飞机外挂副油箱,包括副油箱箱体1与用于挂载副油箱箱体1的副油箱挂载背鳍2,其中,副油箱箱体1为前部大-中间凹-后部比前部小的腔体,腔体由左箱体与右箱体合围形成,且左箱体与右箱体结构相同并关于箱体中轴线对称;左箱体直径沿箱体中轴线起点开始逐渐增大直至副油箱挂载背鳍2设在副油箱箱体1的前端挂载点3形成腔体前部大,在前端挂载点3后左箱体直径逐渐减小直至形成腔体中间凹,而后左箱体直径开始逐渐增大穿过副油箱挂载背鳍2设在副油箱箱体1的后端挂载点4直至箱体中轴线终点形成腔体的后部比前部小。

在本实施例中,副油箱挂载背鳍2上部与机翼/机身直接连接或与飞机挂梁连接,以实现副油箱在飞机上的正常挂载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副油箱箱体1采用前部大-中间凹-后部稍大的形状,使得副油箱箱体1在满油到空油的整个变化状态中重心都相对靠前,投放后,箱体后部稍大的外形和较大的力臂,可提供一定的偏航和俯仰方向的稳定性;同时,副油箱箱体1上设置的副油箱挂载背鳍2,可保证副油箱的航向稳定性;副油箱箱体1容积一般在700L以上(容积越大本箱体的收益越明显),其顺航向的面积分布同飞机截面面积的分布形成互补,按照跨音速面积律互补原则,调整副油箱箱体1前部直径、箱体长度、后部直径和挂载点位置等主要参数,并通过计算等手段预检查飞行阻力和投放分离情况,以优化、确定副油箱箱体外形尺寸,从而降低挂载后整架飞机的高速飞行阻力,整个箱体外形呈流线型光滑过渡。

在本实施例中,副油箱箱体1尺寸确定后,在副油箱箱体1与飞机挂载部位间,设计添加副油箱挂载背鳍2,其尺寸满足下部连接和上部挂载的使用要求,宽度尽量窄并按上、下接触面流线过渡修形,以降低重量和干扰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飞机挂载的一般情况确定并形成模块化货架产品,在特定飞机上挂载时,根据减阻和分离安全等原则直接配装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