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PTC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7696发布日期:2020-07-29 02:08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湿PTC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轮除湿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除湿ptc加热器。



背景技术:

飞机在高空飞行时,绝热隔声层所采用的玻璃纤维棉容易吸收客舱排气中析出的游离水。此外,飞机蒙皮及与蒙皮相连的金属结构件温度非常低,在这些部位就会产生冷凝水或结冰,从而导致飞机重量增加,隔热层的隔热和隔音性能降低。民用飞机机身除湿措施为将飞机蒙皮与舱室绝热隔声层之间设计为封闭通道的夹层,利用热空气通入其中进行保温防止产生冷凝水,并由位于座舱顶部的送风管路送入客舱。目前,一般通过转轮除湿系统将通入夹层内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以及除湿处理。

由于航空的特殊性,导致在飞机上所涉及的设备的重量和体积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一种飞机用转轮除湿机如图1所示,包括除湿转轮1和风管2,除湿转轮1设置于风管2的一端,风管2远离除湿转轮1的一端为空气进入口,风管2的内部且位于风管2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架21,固定架21将风管2内的通道分成了加热通道22以及除湿通道23,换热器设置于加热通道22中并固定连接于固定架21上,风管2外壁贯穿有供换热器安装的安装槽24,换热器用于对经过加热通道22的空气进行加热,通过风管2的空气分为两部分分别进入加热通道22以及除湿通道23中,除湿转轮1相对于加热通道22的部分为再生区11,相对于除湿通道23的部分为处理区12。除湿通道23中的空气通过除湿转轮1的处理区12后被除湿转轮1上的多孔介质(未示出)吸附,即变成干燥空气,加热通道22中的空气通过换热器的加热,变成高温气体,通过除湿转轮1的再生区11后,将附着于多孔介质上的水带离。随着除湿转轮1的不断转动,多孔介质不断在处理区12吸湿,又转动至再生区11干燥,以达到转轮除湿的目的。

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并尽可能的减少重量,风管的形状被设置为适配于除湿转轮的圆筒形,而为了提高除湿转轮吸湿以及干燥的效率,再生区也被设置为适配的扇形,进而使加热通道也设置为扇形柱体,而现有的加热器大都为u型电热管加热器,且加热温度高、耗能大、安全性差,与飞机用转轮除湿机的匹配度低,所以急需一种与飞机用转轮除湿机相适配的加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飞机用转轮除湿机的除湿ptc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除湿ptc加热器,包括若干散热片以及加热体,若干所述散热片由下至上呈间隔依次排布且与ptc加热体固定连接,定义一片所述散热片为基准片,所述基准片向上为上加热区,所述基准片向下为下加热区,所述上加热区中若干散热片沿基准片向上宽度依次减小,所述下加热区中若干散热片沿基准片向下宽度依次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加热区沿基准片向下宽度依次减小的方式适配于扇形柱体式的加热通道,使下加热区更好地贴合于固定架上,与圆柱形和立方体式的加热器相比,这种设置方式的加热器与固定架之间的空隙小,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上加热区沿基准片向上宽度依次减小的设置方式适配于外部的圆形管道,进一步缩小除湿ptc加热器与固定架之间的空隙,进一步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和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片上均设置有供ptc加热体穿设的穿设孔,若干所述散热片的下侧且位于穿设孔处均固定连接有与ptc加热体相抵接的固定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片的设置提高了ptc加热体与散热片的接触面积,加快了ptc加热体与散热片热传导的效率,提高了ptc加热器的加热效率,同时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大,提高了ptc加热体与散热片固定的稳定性,使整体的结构强度更高,更能适应高空恶劣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片与下侧的散热片的上端面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片与下侧的散热片的上端面相抵接的方式,当散热片在固定片附近受外界压力的时候,固定片的支撑可以有效阻碍散热片的相互靠近,阻碍相邻散热片之间的间距减小,避免影响空气流动的通道的大小,保证加热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片上且位于固定片与散热片的连接处的两侧均设置有减压槽,所述减压槽与穿设孔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压槽的设置使散热片在受外界压力时,散热片与固定片的连接处可以产生一定的形变量,避免固定片与散热片刚性连接时由于外界压力过大而导致固定片崩坏,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定位柱,所述散热片上均设置有供定位柱贯穿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呈中空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柱的设置主要起到预先固定连接散热片的效果,将施加于ptc加热体上的一部分力通过定位柱而分散,避免完全通过ptc加热体来受力,若加热体由于受力而损坏需要对加热体进行更换,由于加热体的成本较高,会导致加热体的更换成本高,同时在装配过程中直接使用加热体固定会导致装配容错率降低;定位柱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装配的容错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螺柱,所述螺柱从定位柱中穿设且与固定架螺纹连接,所述螺柱的端部与定位柱的上侧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设的螺柱与固定架螺纹连接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除湿ptc加热器设置于固定架上时的机构强度,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除湿ptc加热器与固定架由于飞机抖动而发生相对偏移,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保证了加热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加热区的散热片的下端面,且位于定位孔处设置有与下侧的散热片相抵接的第一限位环,所述下加热区的散热片的上端面,且位于定位孔处设置有与上侧的散热片相抵接的第二限位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环与下侧的散热片的上端面相抵接的方式,以及第二限位环与上侧的散热片的上端面相抵接的方式,当散热片在受外界压力的时候,第一限位环以及第二限位环的支撑可以有效阻碍散热片的相互靠近,阻碍相邻散热片之间的间距减小,避免影响空气流动的通道的大小,保证加热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柱的两端均设置有翻边,所述定位柱上侧的翻边与上加热区远离基准片的散热片的上端面相互抵接,所述定位柱下侧的翻边与下加热区远离基准片的散热片的下端面相互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边的设置使多个散热片可以相对的限位于定位柱上,同时这种固定连接的方式区别于焊接等固定方式,当散热片受压形变时,散热片相对于定位柱可以产生相对滑移,避免散热片与定位柱相对固定而受到较大的拉扯力时,导致散热片发生不可恢复的形变,影响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加热区的散热片的下端面,且沿散热片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抵接片,所述第一抵接片的底部与下侧的散热片的上端面相抵接;

所述散热片上且位于第一抵接片与散热片的连接处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泄压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抵接片的设置使上加热区部分的散热片相对于空气行进方向的两侧可以进行相对固定,避免在外界施加力的作用下使散热片两侧发生弯折,从而进一步保证气体通过的通道不会发生改变,有效保证了除湿ptc加热器的散热效率;第一泄压槽的设置使散热片在与第一抵接片的连接处可以产生一定的形变量,避免第一抵接片与散热片刚性连接时由于外界压力过大而导致第一抵接片或散热片受到损伤,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加热区的散热片的上端面,且沿散热片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抵接片,所述第二抵接片的底部与上侧的的散热片下端面相抵接;

所述散热片上且位于第二抵接片与散热片的连接处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泄压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抵接片的设置使下加热区部分的散热片相对于空气行进方向的两侧可以进行一定的相对固定,避免在外界施加力的作用下使散热片两侧发生弯折,从而进一步保证气体通过的通道不会发生改变,有效保证了除湿ptc加热器的加热效率;第二泄压槽的设置使散热片在与第二抵接片的连接处可以产生一定的形变量,避免第二抵接片与散热片刚性连接时由于外界压力过大而导致第二抵接片或散热片受到损伤,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加热区远离基准片的散热片沿空气行进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挡风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下加热区的散热片相较于基准片不断减小,导致散热片越靠近风管轴线的方向距离越短,导致该部分的散热片在空气通过的时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换热效率低,由于航空中所要控制的重量极为严格,通过两端固定连接挡风板的设置取代了该部分散热片的位置,在保证加热效率的前提下,极大地降低了加热器的整体质量,同时挡风板的设置有效地将通过加热通道的风全部从相邻的散热片之间穿过,进一步保证了加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下加热区沿基准片向下宽度依次减小的方式适配于扇形柱体式的加热通道,使下加热区更好地贴合于固定架上,上加热区沿基准片向上宽度依次减小的设置方式适配于外部的圆形管道,进一步缩小除湿ptc加热器与固定架之间的空隙,提高了除湿ptc加热器的热效率和空间的利用率;

2.固定片、第一抵接片以及第二抵接片有效避免了相邻散热片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保证了除湿ptc加热器的热效率;

3.挡风板在控制除湿ptc加热器整体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将通过加热通道的风全部从相邻的散热片之间穿过,进一步保证了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飞机用转轮除湿机风管与除湿转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飞机用转轮除湿机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示意图。

图6是散热片供ptc加热体穿设处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散热片、螺柱以及定位柱装配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除湿转轮;11、再生区;12、处理区;2、风管;21、固定架;22、加热通道;23、除湿通道;24、安装槽;3、散热片;31、基准片;32、第一抵接片;33、第一泄压槽;34、第二抵接片;35、第二泄压槽;4、ptc加热体;41、穿设孔;42、固定片;43、减压槽;5、上加热区;6、下加热区;7、挡风板;8、定位柱;9、定位孔;101、第一限位环;102、第二限位环;103、翻边;104、螺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除湿ptc加热器,包括散热片3以及ptc加热体4,散热片3设置有多个且由下至上呈间隔依次排布,ptc加热体4共设置有六个且均穿设于多个散热片3中,并与散热片3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ptc加热体4具有温度自控、功率自调、使用时无明火、热效率和安全系数高、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同时在任何应用情况下均不会产生如电热管类加热器表面“发红”的现象。

如图3所示,定义其中的一片散热片3为基准片31,沿基准片31向上为上加热区5,沿基准片31向下为下加热区6,上加热区5中的散热片3沿基准片31向上宽度依次减小,下加热区6中的散热片3沿基准片31向下宽度依次减小。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适配风管2以及固定架21,下加热区6的散热片3两侧与固定架21相抵接,上加热区5的散热片3两侧形成适配于风管2的圆弧,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填充满加热通道22内的空间,提高除湿ptc加热器的热效率。

为了封堵下加热区6与固定架21之间的空隙,下加热区6远离基准片31的散热片3沿空气行进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挡风板7,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板7与远离基准片31的散热片3一体弯折成型,且挡风板7的形状与下加热区6与固定架21之间的空隙相适配。

如图5和图6所示,散热片3上均设置有供ptc加热体4穿设的穿设孔41,散热片3的下侧且位于穿设孔41处均固定连接有与ptc加热体4相抵接的固定片42,且固定片42与下侧的散热片3的上端面相抵,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制造和生产,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片42与散热片3采用一体冲压成型,这种连接方式连接强度更高。

如图5与图7所示,散热片3上且位于固定片42与散热片3的连接处的两侧均设置有减压槽43,减压槽43与穿设孔41相连通,减压槽43的设置允许散热片3与固定片42的连接处产生一定竖直方向上的形变。

如图8所示,上加热区5的散热片3的下端面且沿散热片3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抵接片32,第一抵接片32的底部与下侧的散热片3的上端面相抵接,散热片3上且位于第一抵接片32与散热片3的连接处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泄压槽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片32与一散热片3体成型。

下加热区6的散热片3的上端面且沿散热片3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抵接片34,第二抵接片34的底部与上侧的散热片3的下端面相抵接,散热片3上且位于第二抵接片34与散热片3的连接处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泄压槽3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抵接片34与散热片3一体成型。

如图9所示,为了避免仅通过ptc加热体4与散热片3进行固定连接,还包括有定位柱8,散热片3上均设置有供定位柱8贯穿的定位孔9,定位柱8呈中空设置,中空设置的定位柱8可以供螺柱104穿设,螺柱104的端部与定位柱8的上侧相抵接。通过螺柱104与固定架21螺纹连接并固定的方式可以对除湿ptc加热器进行固定,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除湿ptc加热器与固定架21由于飞机抖动而发生相对偏移,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中空设置的定位柱8可以减小定位柱8的质量,更轻便。

如图2所示,定位柱8在本实施例中共设置有四个,且分布于除湿ptc加热器的四个角上。

如图10所示,上加热区5的散热片3的下端面,且位于定位孔9处一体连接有与下侧的散热片3相抵接的第一限位环101,下加热区6的散热片3的上端面,且位于定位孔9处一体连接有与上侧的散热片3相抵接的第二限位环102。当散热片3在受外界压力的时候,第一限位环101以及第二限位环102的支撑可以有效阻碍散热片3的相互靠近,阻碍相邻散热片3之间的间距减小,避免影响空气流动的通道的大小,保证加热的效率。

如图9和图10所示,同时为了避免定位柱8与散热片3刚性连接,定位柱8的两端设置有翻边103,定位柱8上侧的翻边103与上加热区5远离基准片31的散热片3的上端面相互抵接,定位柱8下侧的翻边103与下加热区6远离基准片31的散热片3的下端面相互抵接,通过这种固定方式使散热片3可以在定位柱8上得到相对限位,避免散热片3从定位柱8上脱离出来。

本实施例的具体安装过程如下:

将多个散热片3按照预定的排布方式通过定位柱8进行初步固定,再将六个ptc加热体4一一对应六个穿设孔41并插入对应的穿设孔41中,直至六个ptc加热体4分别均与所有的散热片3接触,调整相邻散热片3之间的间距并保证固定片42、第一抵接片32、第二抵接片34、第一限位环101以及第二限位环102均与预设的散热片3进行抵接,随后将定位柱8的两侧进行冲压形成翻边103,完成安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