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盒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496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盒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折叠盒体。
背景技术
用纸质材料制成的卡板盒体经常作为包装的容器使用,并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状以供应用,大多数的卡板盒体是由制造者完全制成后,以准备使用的型态形成一种不可折叠的盒体送交至消费者手中。然而,这种不可折叠的盒体因为呈现三度空间的立体结构,从而需要较大的运输和储存空间,导致在储存和运输上非常缺乏经济效益。同时,空的卡板盒体在从制造者至消费者的运送过程中也容易受到外力的碰撞、挤压而损坏。
将盒体分解成数个平板则可改善储存和运送过程中的低效率。但是这种盒体往往在组合时需要将不同部分的平板加以折叠和进行兜合等许多手工步骤,并在盒体组合完成后还需要使用如胶水或胶带等粘着物来保持盒体的形状,所以往往需要耗费额外的时间和劳力成本。举例来说,由一个位在收银机前正处理购物交易的店员,再花费更多时间来组合一个盒体,通常将导致不可容忍的延迟和低效率。如果在事前即将盒体组合成准备使用的型态,则可减少上述的延迟和低效率,但是完全组合好的盒体又会因此产生储存空间需求增加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盒体,其很容易地由一未组合型态转变成一可用的盒体型态,同时可改善储存和运送上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该盒体包括一主体、可动地相对于主体在一平面位置和一升起位置改变的一立板及一连接件。主体包括多个可折叠地相互连接的主板,这些主板具有一第一板和一第二板,立板可折叠地连接于第一板,而连接件则可折叠地连接立板和第二板。该主体是由一前板、一底板、一后板等主板依次可折叠地相互连接构成,其中底板为第一板,前板为第二板。该盒体还包括另外的一立板,立板形成一可折叠地连接在底板左边缘的左侧板,和一连接在底板右边缘的右侧板。该盒体包括多个连接件,连接件形成一可折叠地连接左侧板和前板的第一连接件、一可折叠地连接左侧板和后板的第二连接件、一可折叠地连接右侧板和前板的第三连接件,以及一可折叠地连接右侧板和后板的第四连接件。


下面通过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盒体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俯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盒体的一实施例位于一平面位置的状态;图2是一立体图,显示可折叠盒体的多个侧板移动至一直立位置过程的状态;图3是一立体图,显示可折叠盒体的多个侧板在直立位置时的状态;图4是一立体图,显示可折叠盒体由扁平状进一步对折成密集状型态的过程;和图5是一立体图,显示可折叠盒体由扁平状进一步三折成密集状型态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盒体100的一优选实施例。图1所示是可折叠盒体100在一平面位置时折叠成扁平状的未组合型态,用以提高大量盒体在储存和运送上的效率,图2则是可折叠盒体100向一升起位置变化而组成矩形的立体盒体过程中的型态。虽然本实施例所显示的为一矩形的可折叠盒体100,但是实际上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形状的可折叠盒体。
可折叠盒体100包括一主体、二立板及多个连接件。在本实施例中,主体包括多个主板,它们依次可折叠地相互连接构成主体,这些主板依照所在位置可区分成一顶板110、一后板120、一底板130和一前板140,二立板则形成有一连接在底板130左边缘的左侧板150,以及一连接在底板130右边缘的右侧板160。如图1所示,可折叠盒体100处在扁平状未组合的型态时,顶板110、后板120、底板130和前板140依次相互连接,并摊平在同一平面上形成一底层(或称主体层),而左侧板150和右侧板160则构成一位于底层上面的顶层。
各平板(包括顶板110、后板120、底板130、前板140、左侧板150和右侧板160)是由重量为中级或重级的纸质卡板构成,其表面可粘贴一相对于卡板重量更轻、厚度更薄的纸质片体,使得相邻的平板中间构成小的凹槽,例如在板厚1/16英寸的平板上所形成的宽度为1/32至1/8英寸的凹槽,用以提供平板与平板间的可折叠连接构造。但是利用上述方式形成的可折叠连接构造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平板与平板间也可以使用塑胶条状物或纸带相连来构成一可折叠连接构造。图1中所显示的可折叠连接构造具有一位于前板140的底边缘与底板130的前边缘中间的第一可折叠连接构造171、一位于后板120的底边缘与底板130的后边缘中间的第二可折叠连接构造172,以及位于左侧板150、右侧板160的底边缘分别与底板130的对应左、右边缘中间的一第三可折叠连接构造174,以及一第四可折叠连接构造175,另外,顶板110与后板120相连接处也形成有一第五可折叠连接构造173。
多个连接件180包括一可折叠地连接左侧板150与前板140的第一连接件180、一可折叠地连接左侧板150与后板120的第二连接件180、一可折叠地连接右侧板160与前板140的第三连接件180,以及一可折叠地连接右侧板160与后板120的第四连接件180。各连接件180的作用是在当左侧板150或右侧板160被升起至一直立位置时,可将前板140和后板120同时拉动升起并向一直立位置变化。在图1中,各连接件180包括一第一三角板182和一第二三角板184,第一三角板182和一第二三角板184组成一大体上在对角线上具有可折叠连接构造(第一边缘)186的方形,使彼此可折叠地相互连接,其中,第一三角板182是面贴面地固定(如胶粘的方式)在前板140(或后板120)的内侧面上,而第二三角板184的一侧边缘则是连接在左侧板150(或右侧板160)、并形成可折叠连接构造的一第二边缘190。在图2中,各连接件180也可只采用单一三角板182,三角板182具有一可折叠地连接于左侧板150(或右侧板160)的第二边缘190,以及一作为三角形斜边并可折叠地连接于前板140(或后板120)内侧面的第一边缘186。
另外,可折叠盒体100也可包括一可折叠地附加在顶板110的前边缘112,作为闭合用的盖板200,并利用分别定位在盖板200内侧的一第一固定件210和定位在前板210外侧的一第二固定件210所组成的一固定件组,使盖板200和前板140可分离地相互贴合固定,进而用顶板110将可折叠盒体100的上方开口封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210和第二固定件为一磁性扣件组(例如由两磁铁或一磁铁与一金属片所组成),此外也可使用其他可分离的固定件组,只要能够可分离地将盖板200(或顶板110)与前板140相互定位即可。
应用时,要将可折叠盒体100由扁平状型态转变成立体的盒体型态时,使用者只需将左侧板150和右侧板160往上升起至一直立位置(与底板130大致呈垂直),由于左侧板150(或右侧板160)在接近前板140和后板120处都用连接件180可折叠地与前板140和后板120相连,所以借助连接件180的拉动,使得前板140和后板120同时升起。
图3是当左侧板150和右侧板160维持在直立位置时,前板140、左侧板150、后板120和右侧板160将围着底板130四周而形成矩形的容置空间,使得在容置空间内可折叠盒体100可存放一个或更多个物件。例如,将可折叠盒体100应用于礼品店时,店员可将一件或多件已购买的礼品放置在可折叠盒体100内,另外,可折叠盒体100可进一步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表面,不需额外的礼品包装纸,使商家和消费者都能节省时间和金钱,另外,可折叠盒体100也可用商店标志、图案或商标加以装饰。
如图4所示,为了提高大量的可折叠盒体100在储存和运送时的效率,可折叠盒体100可从扁平状再进行对折以形成一密集状的型态,为了使扁平状的可折叠盒体100有进一步对折的可能,需加宽介于后板120与底板130中间的可折叠连接构造172所形成的凹槽宽度,使凹槽宽度适合左侧板150(或右侧板160)与连接件180折叠后的总厚度,这样,对折后成为一密集状型态的多个可折叠盒体100将很容易地被储存和运送,以增进储藏空间的利用率以及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再如图5所示,可折叠盒体100的主体部分可以不包括顶板,而另外制作一可分离的盖体300,并应用类似图4的方式,使得可折叠盒体100的可折叠连接构造171和172所形成的凹槽加宽,造成前板140连同与前板140相连的连接件180,以及后板120连同与后板120相连的连接件180,可以分别相对于底板130朝向底板130的相反两面进行折叠,使可折叠盒体100的主体部分形成三折的状态,且三折后的主体厚度恰好可容置在盖体300所形成的矩形容置空间301内,从而使可折叠盒体100形成体积更小的密集状型态,从而更加适合储藏和运送。
虽然上述说明是以矩形盒体为例,但是配合适当的连接件设计,在使用者升起一个或多个可折叠地连接于连接件的平板,同时将一个或多个平板加以升起所构成的其他形状的盒体也是可行的。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盒体所举出的一应用实例,其他根据盒体的用途而产生各式各样的应用实际上也是可行的。
另外,除了上述所指出的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范围所作出的其他的或进一步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盒体,包括一主体,可动地相对于所述主体在一平面位置和一升起位置改变的一立板和一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多个可折叠地相互连接的主体,所述主板具有一第一板和一第二板,所述立板可折叠地连接所述第一板,所述连接件可折叠地连接所述立板和所述第二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是由一前板、一底板、一后板等主板依次可折叠地相互连接构成,其中底板为第一板,前板为第二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还包括另外的一立板,立板形成一可折叠地连接在底板左边缘的左侧板,和一连接在底板右边缘的右侧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多个连接件,连接件形成一可折叠地连接左侧板和前板的第一连接件、一可折叠地连接左侧板和后板的第二连接件、一可折叠地连接右侧板和前板的第三连接件,以及一可折叠地连接右侧板和后板的第四连接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连接件为三角板形状,其具有一连接在左侧板和右侧板其中之一的第一边缘,以及一连接在前板和后板其中之一的第二边缘。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一可折叠地连接后板以封闭盒体的顶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一可折叠地连接顶板的盖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还包括一固定件组,所述固定件组具有可分离地相互扣合并分别位于盖板和前板的一第一固定件和一第二固定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主板表面贴覆有一厚度相对于主板更薄而使相邻主板间形成可折叠连接构造的片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折叠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连接构造是形成一介于相邻主板间的凹槽。
专利摘要一种可折叠盒体,包括一主体、可动地相对于主体在一平面位置和一升起位置改变的一立板以及一连接件,其中主体包括多个可折叠地相互连接的主板,主板具有一第一板和一第二板,立板可折叠地连接于第一板,连接件则可折叠地连接立板和第二板,使得可折叠盒体容易地由一未组合型态转变为一可用的盒体型态,并提供较好的储存和运输效率。
文档编号B65D5/36GK2679046SQ200420001298
公开日2005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0日
发明者高丽香 申请人:禹崴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