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容器及其角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9586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输送容器及其角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容器及其角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快速拆装的输送容器角件及使用该角件的输送容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输送容器,其中的可拆装角件主要用于端板、侧板的连接固定,但不能将上盖连接固定在端板、侧板上。例如在专利WO 95/13233金属输送容器中的带堆码包的角件,其中的角件不对上盖起保护作用。并且,传统的输送容器的角件在折叠状态时还需拆下单独存放和运输,既不方便管理,又容易造成丢失。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输送容器及其角件,利用角件可实现上盖、端板和侧板的快速拆装,解决现有技术中上盖缺乏固定及角件容易丢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容器及其角件,利用角件折叠状态下与底盘的连接固定,可进一步保证输送容器折叠状态下的安全存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送容器,包含有底盘、端板、侧板及上盖,该上盖覆盖在端板和侧板上,该输送容器上部的四个角部通过角件连接固定,该输送容器具有一容器状态与一折叠状态,其特点在于,该角件在输送容器的容器状态下连接固定该输送容器的端板、侧板及上盖,该角件包括一顶板,覆盖并支承在该输送容器上盖的角部上;第一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第二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另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侧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分别由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表面的预定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并分别凹陷形成一第一连接面,该第一连接面上具有一第一安装孔;第一连接座,分别设置在该输送容器端板、侧板上,该第一连接座上具有第一连接孔,与该第一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连接件,穿过该第一安装孔与该第一连接孔,并连接固定该角件与该端板/侧板。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一连接板向内凹陷一第一预定距离,该第一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一连接件安装后突出该第一连接板连接面的高度。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端板、侧板为一波纹板,该端板或侧板的两边具有角柱,与相邻的侧板或端板连接。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一连接座分别设置在该端板和侧板上靠近角柱的凹波内。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一连接座与该端板和侧板的外表面平齐。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一连接件为一螺栓,其通过一固定在该第一连接座上的螺母固定,该螺母对应于该第一连接孔安装。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一连接板的连接面上具有一接触部,在输送容器的容器状态下与该端板或侧板的角柱外表面接触。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角件还包括有定位板,设置于该两个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该定位板在容器状态下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侧板的角柱外面接触。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角件还包括第二连接装置,在输送容器的折叠状态下与该输送容器的底盘的端部、侧部连接固定。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二连接装置至少包括第二安装孔,分别设置于该角件的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上;第二连接孔,对应于该第二安装孔的位置分别设置于该输送容器底盘的端部、侧部上;第二连接件,穿过该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连接孔,分别连接固定该角件与该底盘的端部、侧部。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二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板,分别由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表面的预定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并分别凹陷形成一第二连接面,该第二连接面上具有该第二安装孔。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二连接板向内凹陷一第二预定距离,该第二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连接件安装后突出该第二连接板连接面的高度。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输送容器的底盘包括第一底盘梁,沿输送容器的侧板布置;第一挡板,连接在该第一底盘梁上,并沿输送容器的侧板布置,支撑该侧板安装;第二挡板,连接在该第一底盘梁上,并沿输送容器的端板布置,支撑该端板安装。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一底盘梁的侧部向内凹陷形成一第三预定距离,该第三预定距离等于该第二预定距离。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第一底盘梁的端部向内凹陷形成一第四预定距离,该第四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预定距离。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角件还包括有插板,分别设置在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上,并分别与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之间形成有一插槽,该插槽在输送容器折叠状态下分别与设置在底盘上的第二挡板、第一挡板适配。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插板为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直接向内凹陷形成的弯曲件。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插板上还包括有一由该插板的一部分形成的加强筋,其位于该插板的上方。
上述的输送容器,其特点在于,该顶板上还设置有一与位于该输送容器底盘角部预定位置上的堆码孔配合的堆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角件,用于输送容器角部的连接固定,其特点在于,该角件包括一顶板,覆盖并支承在该输送容器上盖的角部上;第一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第二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另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侧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分别由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表面的预定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并分别凹陷形成一第一连接面,该第一连接面上具有一第一安装孔;第一连接座,分别设置在该输送容器端板、侧板上,该第一连接座上具有第一连接孔,与该第一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连接件,穿过该第一安装孔与该第一连接孔,并连接固定该角件与该端板/侧板。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第一连接板向内凹陷一第一预定距离,该第一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一连接件安装后突出该第一连接板连接面的高度。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第一连接件为一螺栓,其通过一固定在该第一连接座上的螺母固定,该螺母对应于该第一连接孔安装。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第一连接板的连接面上具有一接触部,在输送容器的容器状态下与该端板、侧板的角柱外表面接触。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角件还包括有定位板,设置于该两个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该定位板在容器状态下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侧板的角柱外面接触。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角件还包括第二连接装置,在输送容器的折叠状态下与该输送容器的底盘的端部、侧部连接固定。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第二连接装置至少包括第二安装孔,分别设置于该角件的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上;第二连接孔,对应于该第二安装孔的位置分别设置于该输送容器底盘的端部、侧部上;第二连接件,穿过该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连接孔,分别连接固定该角件与该底盘的端部、侧部。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第二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板,分别由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表面的预定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并分别凹陷形成一第二连接面,该第二连接面上具有该第二安装孔。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第二连接板向内凹陷一第二预定距离,该第二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连接件安装后突出该第二连接板连接面的高度。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角件还包括有插板,分别设置在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上,并分别与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之间形成有一插槽,该插槽在输送容器折叠状态下与设置在底盘上的挡板适配。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插板为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直接向内凹陷形成的弯曲件。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插板上还包括有一由该插板的一部分形成的加强筋,其位于该插板的上方。
上述的角件,其特点在于,该顶板上还设置有一与位于该输送容器底盘角部预定位置上的堆码孔配合的堆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角件主要应用在金属托盘箱等类似输送容器上,并在输送容器的使用、堆码、叠放以及叠放堆码时根据需要在容器上进行拆装,将上盖安全、稳妥的固定在端板、侧板上或底盘上,并保护上盖及连接螺栓。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容器状态的输送容器的一较佳实施例的透视图,其中该角件设置于输送容器上部的四个角部;图2是图1中角件的透视图;图3A是图1中A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其中该角件通过连接件(螺栓)与端板、侧板连接固定;图3B是图3A中角件安装示意图,其中定位板在安装后与角柱表面接触;图3C是图3A中沿B-B线的剖视图,其中第一连接板凹陷的第一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连接件(螺栓)安装后突出第一连接板的高度;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容器在容器状态下的堆码透视图,其中上下两个输送容器通过角件顶板上的堆码装置堆叠在一起;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盘角部的示意图,其中清晰示出了用于堆码的堆码孔的结构;图6是本实用新型处于折叠状态的输送容器的一较佳实施例的透视图;图7A是图6中的角件与底盘连接固定的放大图;图7B是图7A中角件与底盘的安装示意图,其中插板与底盘上的挡板配合安装;图7C是图7B中角件安装后的内侧放大视图;图8是图1的输送容器在折叠状态下的堆码透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容器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透视图,其中该输送容器处于容器状态,且角件安装在输送容器上部的四个角部;图10是图9中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角件的透视图;
图11A是图9中A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其中该角件通过连接件(螺栓)与端板、侧板连接固定;图11B是图11A中角件的安装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板的接触部在安装后与角柱表面接触;图11C是图11A中沿E-E线的剖视图,其中第一连接板凹陷的第一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连接件(螺栓)安装后突出第一连接板的高度;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输送容器在容器状态下的堆码透视图,其中上下两个输送容器通过角件顶板上的堆码装置堆叠在一起;图13是本实用新型底盘角部的示意图,其中清晰示出了用于堆码的堆码孔的结构;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输送容器的处于折叠状态的透视图;图15A是图14中的角件与底盘连接固定的放大图,其中第二连接板向内凹陷,容纳连接件(螺栓)于其中;图15B是图15A中角件与底盘的安装示意图,其中底盘梁的端部、侧部向内凹陷一预定距离,与该第二连接板凹陷的距离大致相等;图15C是图15A的底盘角部的底部视图,其中第二连接板向内凹陷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连接件连接后突出于第二连接板的高度;图16是图9的输送容器在折叠状态下的堆码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容器100的一较佳实施例,该输送容器100主要由底盘10、端板20、侧板30、上盖40、以及装配在输送容器100上部四个角部的角件50组成。其中该输送容器100处于容器状态,即端板20、侧板30分别沿底盘的端部、侧部组立安装,且该上盖40覆盖在端板20、侧板30上,该角件50在上盖40的角部42安装,并分别与端板20、侧板30、上盖40连接固定。并且,该端板20、侧板30可为波纹板。
如图2为图1中的一较佳的角件50的结构透视图。其中,该角件50主要包括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和顶板54,该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分别连接于该顶板54的两相邻边沿且彼此连接,与该顶板54构成一个高强度的结构。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的预定位置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511、521,包括第一连接板5111、5211;第一连接座201、301(见图3B);以及第一连接件5113、5213(可为螺栓等)。其中,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的预定位置分别向内凹陷形成第一连接板5111和5211,该第一连接板5111(5211)凹陷形成有第一连接面5112(5212),该连接面5112(5212)上带有第一安装孔5114(5214)。较佳的,该第一连接板5111(5211)可以焊接成型、或由立板直接冲压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件50的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的预定位置还可设置有插板513、523,该插板513、523可焊接成型、或由立板直接冲压成型。该插板513、523形成的插槽部5131、5231分别与该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之间形成有一插槽5130、5230。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角件的强度及其定位,该角件50在两个第一连接板511、521之间的间隙还设有定位板519、529,用于在容器状态下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侧板的角柱外面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立板51、52预定位置上还设置有第二安装孔517、527,用于折叠状态下角件50与底盘之间的连接。
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角件50的顶板54上还可设置有堆码装置58,用于输送容器的堆码。并且,该角件50与端板20、侧板3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5113、 5213分别沿K1、K2方向插入安装。
结合图2,并请参考图3A、图3B所示,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角件50的安装过程。在图3B中,该第一连接座201、301分别设置在该端板20、侧板30上靠近角柱21的凹波25、35内,其上分别具有第一连接孔2011、3011,用于第一连接件5113、5213的连接固定。该第一连接座201、301与端板20、侧板30的外表面基本平齐。如图3B中虚线所示,在安装过程中,顶板54覆盖于上盖40角部42,第一立板51靠近端板20一侧安装,第二立板52靠近侧板30一侧安装,并且安装后第一连接板5111、5211的连接面5112、5212靠近第一连接座201、301,使其上的第一安装孔5114、5214对准第一连接座201、301上的第一连接孔2011、3011。与此同时,定位板519、529分别与端板20的角柱21表面贴紧安装。这样,该角件50与端板20、侧板3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5113、5213分别沿K1、K2方向穿过第一安装孔5114、5214和第一连接孔2011、3011,完成角件50的固定。这样,角件10就把上盖40、端板20、侧板30连接固定起来。需要拆卸时,只需将第一连接件5113、5213旋出即可。
如图3C所示,向内凹陷的第一连接板5111凹陷形成的第一预定距离L1大于或等于该第一连接件5113安装后突出于第一连接板5113连接面的高度H1,即,角件50的第一连接板5111凹陷形成了一个空间5110(虚线表示的地方)。这样,第一连接件5113(如螺栓)就不会在装箱过程中被碰撞,避免出现螺栓被意外破坏的情况。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件5113可为螺栓,该第一连接孔2011可为固定在第一连接座201上的螺母2013构成。
如图4、5所示,通过角件50的堆码装置58与底盘10第一底盘梁11角部位置的堆码孔118配合,可实现两个容器状态下的输送容器彼此之间的堆码。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该输送容器还具有折叠状态,在折叠状态下,端板20、侧板30、上盖40依次堆放在底盘10上,并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角件50与底盘10之间连接固定,如此即可避免了折叠状态下输送容器的角件50的另外运输和容易丢失的问题。
下面将详细结合图7A~图7C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角件50与底盘10连接固定的结构。
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角件50与底盘10之间是利用第二安装孔517、527,配合第二连接件5153(如螺栓)沿图中K3、K4方向旋入,与底盘10上的第二连接孔117、127固定,如图7B所示。该第二连接孔117、127可为螺母。
较佳的,如图7B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该角件50的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的预定位置上还可一体形成有一插板513、523,如可设置在两第一连接板下方,用于输送容器折叠状态下的定位。该插板513、523分别与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之间形成一插槽5130、5230,该插槽5130、5230在输送容器折叠状态下分别与设置在底盘10上的第二挡板13、第一挡板12适配。可以理解的是,该插板513、523可以由立板直接冲压成型,也可焊接而成。
并且,在图7B中还可以清晰的看出,底盘10的第一底盘梁11上还设有分一支座57,该支座57通过固定部571固定,其顶面572与该第一底盘梁11上的第二挡板13外表面基本平齐,防止发生角件50在折叠状态下安装时,由于角件50与底盘10之间存在间隙而产生晃动,导致堆码不准的情况发生。
再结合图7C,在本实施例中,角件50在安装时,其顶板54与上盖40的角部42对应安装,第二挡板13、第一挡板12插入插槽5130、5230中,并且第二挡板13、第一挡板12的底面132、122支撑该插板513、523,然后利用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517、527,分别与底盘10端部和侧部上的螺母117、127固定,如此即完成了角件50与底盘10的连接固定。安装角件50后,角件50能分担承受部分重力,保护了上盖40的四个角部不受弯曲,以及保护位于上盖40与底盘10之间的端板20和侧板30。
如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容器在折叠状态下的堆码示意,折叠好后的两个输送容器100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角件50顶板上的堆码装置58与底盘的堆码孔配合,可有效的实现两个输送容器的堆码。
下面结合图9~图16,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输送容器及其角件的结构。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的输送容器100也同样包括底盘10、端板20、侧板30、上盖40、以及角件50。该角件50安装在上盖40的角部42,并分别与端板20、侧板30、上盖40连接固定。
如图10~11C所示,示出了另一较佳的角件50的结构。该角件50也包括了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顶板54、堆码装置58等。该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上设置第一连接装置511、521,插板513、523。该第一连接装置511、521包括第一连接板5111、5211,其形成有连接面5112、5212,连接面5112、5212上具有第一安装孔5114、5214;第一连接座201、301,分别设置在该输送容器的端板20、侧板30上,如设置在该端板20和侧板30上靠近角柱21的凹波25、35内,且该第一连接座201、301上具有第一连接孔2011、3011,与该第一安装孔5114、5214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连接件5113、5213,沿图11A中P1、P2方向穿过该第一安装孔5 114、5214与该第一连接孔2011、3011,连接固定该角件50到该端板20、侧板30上。该插板513、523也形成有插槽部5131、5231和插槽5130、5230。
特别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角件50,其第一连接板5111、5211和插板513、523为直接冲压成型,即由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的预定位置直接向内凹陷形成,如形成弯曲件。并且,该插板513、523的其中一部分还进一步形成有加强筋5133,大大增加了角件的强度。并且,该第一连接板5111向内凹陷的第一预定距离L1也大于或等于该第一连接件5113安装后突出该第一连接板5111连接面5112的高度H1。
更特别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角件50的第一连接板的5111、5211的连接面5112、5212形成有接触部5116、5216,这样,如图11B所示,该接触部5116、5216在安装后分别与角柱21外表面211、212接触。
更特别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角件50,其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预定位置上形成的第二连接装置515、525,其中该第二连接板5151、5251也凹陷形成一第二连接面5152、5252,该第二连接面5152、5252上也具有第二安装孔5154、5254。这样,可以保证在折叠状态下,第二连接件完全隐藏在该凹陷的空间5150内,而不会突出箱体外侧,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对第二连接件造成的破坏。
如图12、13,本实施例的角件50同样可以通过角件顶板上的堆码装置58与底盘10上的堆码孔118配合,实现输送容器在容器状态下的堆码。
如图14~图15C所示,配合该第二连接板5151、5251的安装,本实用新型输送容器底盘10的第一底盘梁11的侧部和端部分别向内凹陷形成第三预定距离H3和第四预定距离H4,该三预定距离H3和第四预定距离H4大于或等于该第二连接板5151、5251凹陷形成的第二预定距离L2(如图15B所示)。并且,该第二连接板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二预定距离L2大于或等于该第二连接件5153、5253安装后突出该第二连接板5151、5251连接面5152、5252的高度H2。
如图16,本实施例的角件50同样可以通过角件顶板上的堆码装置58与底盘上的堆码孔配合,实现输送容器在折叠状态下的堆码。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输送容器,包含有底盘、端板、侧板及上盖,该上盖覆盖在端板和侧板上,该输送容器上部的四个角部通过角件连接固定,该输送容器具有一容器状态与一折叠状态,其特征在于,该角件在输送容器的容器状态下连接固定该输送容器的端板、侧板及上盖,该角件包括一顶板,覆盖并支承在该输送容器上盖的角部上;第一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第二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另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侧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分别由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表面的预定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并分别凹陷形成一第一连接面,该第一连接面上具有一第一安装孔;第一连接座,分别设置在该输送容器端板、侧板上,该第一连接座上具有第一连接孔,与该第一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连接件,穿过该第一安装孔与该第一连接孔,并连接固定该角件与该端板/侧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板向内凹陷一第一预定距离,该第一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一连接件安装后突出该第一连接板连接面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端板、侧板为一波纹板,该端板或侧板的两边具有角柱,与相邻的侧板或端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座分别设置在该端板和侧板上靠近角柱的凹波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座与该端板和侧板的外表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为一螺栓,其通过一固定在该第一连接座上的螺母固定,该螺母对应于该第一连接孔安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板的连接面上具有一接触部,在输送容器的容器状态下与该端板或侧板的角柱外表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角件还包括有定位板,设置于该两个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该定位板在容器状态下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侧板的角柱外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角件还包括第二连接装置,在输送容器的折叠状态下与该输送容器的底盘的端部、侧部连接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装置至少包括第二安装孔,分别设置于该角件的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上;第二连接孔,对应于该第二安装孔的位置分别设置于该输送容器底盘的端部、侧部上;第二连接件,穿过该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连接孔,分别连接固定该角件与该底盘的端部、侧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板,分别由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表面的预定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并分别凹陷形成一第二连接面,该第二连接面上具有该第二安装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板向内凹陷一第二预定距离,该第二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连接件安装后突出该第二连接板连接面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输送容器的底盘包括第一底盘梁,沿输送容器的侧板布置;第一挡板,连接在该第一底盘梁上,并沿输送容器的侧板布置,支撑该侧板安装;第二挡板,连接在该第一底盘梁上,并沿输送容器的端板布置,支撑该端板安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底盘梁的侧部向内凹陷形成一第三预定距离,该第三预定距离等于该第二预定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底盘梁的端部向内凹陷形成一第四预定距离,该第四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预定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角件还包括有插板,分别设置在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上,并分别与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之间形成有一插槽,该插槽在输送容器折叠状态下分别与设置在底盘上的第二挡板、第一挡板适配。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插板为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直接向内凹陷形成的弯曲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插板上还包括有一由该插板的一部分形成的加强筋,其位于该插板的上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容器,其特征在于,该顶板上还设置有一与位于该输送容器底盘角部预定位置上的堆码孔配合的堆码装置。
21.一种角件,用于输送容器角部的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该角件包括一顶板,覆盖并支承在该输送容器上盖的角部上;第一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第二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另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侧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分别由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表面的预定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并分别凹陷形成一第一连接面,该第一连接面上具有一第一安装孔;第一连接座,分别设置在该输送容器端板、侧板上,该第一连接座上具有第一连接孔,与该第一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连接件,穿过该第一安装孔与该第一连接孔,并连接固定该角件与该端板/侧板。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板向内凹陷一第一预定距离,该第一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一连接件安装后突出该第一连接板连接面的高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为一螺栓,其通过一固定在该第一连接座上的螺母固定,该螺母对应于该第一连接孔安装。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板的连接面上具有一接触部,在输送容器的容器状态下与该端板、侧板的角柱外表面接触。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角件还包括有定位板,设置于该两个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该定位板在容器状态下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侧板的角柱外面接触。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角件还包括第二连接装置,在输送容器的折叠状态下与该输送容器的底盘的端部、侧部连接固定。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装置至少包括第二安装孔,分别设置于该角件的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上;第二连接孔,对应于该第二安装孔的位置分别设置于该输送容器底盘的端部、侧部上;第二连接件,穿过该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连接孔,分别连接固定该角件与该底盘的端部、侧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板,分别由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表面的预定位置向内凹陷形成,并分别凹陷形成一第二连接面,该第二连接面上具有该第二安装孔。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板向内凹陷一第二预定距离,该第二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连接件安装后突出该第二连接板连接面的高度。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角件还包括有插板,分别设置在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上,并分别与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之间形成有一插槽,该插槽在输送容器折叠状态下与设置在底盘上的挡板适配。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插板为该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的预定位置直接向内凹陷形成的弯曲件。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插板上还包括有一由该插板的一部分形成的加强筋,其位于该插板的上方。
3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角件,其特征在于,该顶板上还设置有一与位于该输送容器底盘角部预定位置上的堆码孔配合的堆码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容器及其角件,该输送容器包含有底盘、端板、侧板及上盖,上盖覆盖在端板和侧板上,容器上部的四个角部通过角件连接固定,该输送容器具有一容器状态与一折叠状态,角件在容器状态下连接固定端板、侧板及上盖,该角件包括一顶板,覆盖并支承在该输送容器上盖的角部上;第一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端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第二立板,连接于该顶板的另一个边沿,并与该输送容器的侧板通过可拆卸的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固定。本实用新型可在输送容器的使用、堆码、叠放以及叠放堆码时根据需要在容器上进行拆装,将上盖安全、稳妥的固定在端板、侧板上或底盘上,并保护上盖及连接螺栓。
文档编号B65D19/38GK2928707SQ200620023079
公开日2007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4日
发明者宋博, 王文博, 万里新, 倪建生 申请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