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压干散货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60070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压干散货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储运诸如颗粒状粮食之类干散货的无压干散货 集装箱。
背景技术
运输颗粒状粮食等干散货所使用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简称散货箱), 在欧美及发达国家地区已经相当普及,但我国国内尚鲜有使用。
传统散货箱的后端大门上设置卸料口 (即卸料用小门),在卸料时通过 人工开启小门,由于颗粒状粮食等干散货具有流动性,接近门处的干散货首 先排出箱外,然后再人工打开大门,让其余的干散货卸出。
上述传统散货箱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 需要人工开启卸货用小门和大门,操作不方便,操作时间较长,导致 卸货作业费时费力。
2. 虽然在卸料时先开启卸货用小门有利于减轻大门开启时货物的冲击作
用,但仍未完全避免在人工开启卸货用小门时对人身安全形成的危害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压干 散货集装箱,其能够利用门自动开启装置在使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倾斜卸货时 自动开启卸货用小门,从而无须人工开启卸货用小门,使得卸货作业方便快 捷和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包括箱体、 设置在箱体后端的后壁横梁以及铰接于后壁横梁的卸货用小门,所述无压千 散货集装箱还包括当所述箱体的前端向上倾斜至预定角度时能够自动打开所
述卸货用小门的门自动开启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因此除了具有普通散货箱高效、便捷、适 用于海运、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外,.还具备以下的优点和有益效 果
1. 箱顶上开多个进料口,在装入粮食等干散货时,进料口与粮库输送带 等运送设备对接,货物装箱效率高,免除了重复繁重的装袋搬运工作,节省 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装货后,用户可采用帆布或顶盖将进料口盖严,对箱 内货物进行防雨、防尘、防盗保护。
2. 卸货时,无需人工开门,简化作业,进一步提高了工效,同时避免了 人工开门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确保了作业的安全性。
3. 无压干散货集装箱的四根角柱侧面焊接有起吊抓手,用于吊运和倾倒粮食。
附圉说明
图la是本实用新型无压干散货集装箱的侧视图; 图lb是沿图la中T方向所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lc是沿图la中R方向所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ld是沿图la中F方向所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ld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沿图lb中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ld中C-C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门自动开启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在前端倾斜进行卸货作业时卸货用 小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旛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的 优选实施例迸行详细说明,然而所述实施例仅为提供说明与解释之用,不能 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包括箱体1、卸货用小门2和门自动开
启装置3。当所述箱体1的前端向上倾斜至预定角度时,门自动开启装置3 能够自动打开所述卸货用小门2进行卸货。
如图la至图ld所示,箱体1由箱顶1A、箱底1B、侧壁1C、前端1D、 后端1E组成。卸货用小门2和门自动开启装置3设置在后端1E上。
如图ld和图2所示,卸货用小门2通过一个以上的铰链5铰接于箱体1 的后壁横梁上6上,卸货用小门2包括上门梁21、下门梁22、左边门柱23、 右边门柱24、左中门柱25、右中门柱26、左门板27、中门板28、右门板29。
门中板28所在平面低于上门梁21所在的平面,g卩,如图4所示,门中 板28所在平面位于上门梁21所在平面的左手侧。这种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为 门自动开启装置3预留安装空间。
如图ld、图2、图4所示,门自动开启装置3包括旋转锁杆组件3K旋 转杆组件32、重锤33以及限位块7。
旋转锁杆组件31包括锁杆31A、两个锁杆头31B、两个锁杆座31C、两 个固定座31D、两个固定座31E,两个锁杆头31B分别固定设置在锁杆31A 的两端,两个锁杆座31C分别固定在无压干散货集装箱的后壁角柱12上, 两个固定座31D分别固定在左中门柱25和右中门柱26上,两个固定座31E 分别固定在左边门柱23和右边门柱24。
固定座31D和固定座31E用于安装锁杆31A并允许锁杆31A在固定座 31D和固定座31E中转动。
锁杆头31B和锁杆座31C之间相配合,当二者之间的配合关系处于如图 ld所示状态时,旋转锁杆组件31就能锁闭卸货用小门2;当锁杆31A转动 而驱动锁杆头31B转动到一定角度时,锁杆头31B就会从锁杆座31C中脱离, 旋转锁杆组件31就不再起到锁闭卸货用小门2的作用。
旋转杆组件32的一端固定于锁杆31A,另一端为可以自由转动的自由 端。所述旋转杆组件32用于在箱体1的前端向上倾斜时将重锤33的重力转 化为驱动锁杆31A旋转的力矩。
根据旋转杆组件32的一优选实施例,旋转杆组件32包括两个旋转杆臂 32A、两个连接角钢32B、 一个加强横梁32C以及蒙设在两个旋转杆臂32A
和加强横梁32C所共同形成的空间上的钢板32D。
两个旋转杆臂32A优选分别通过两个锁杆转臂32E固定连接于锁杆 31A。旋转杆臂32A、连接角钢32B和加强横梁32C处于同一平面内,且三 者所构成的框架紧贴于中门板28的表面,锁杆转臂32E与旋转杆臂32A形 成有例如15度的夹角(见图4)。在锁杆转臂32E与旋转杆臂32A之间形 成夹角,可以确保在非卸货状态下重缍33和旋转杆组件32不露出箱体1后 端1E所处平面之外的同时,使得锁杆31A能够安装在卸货用小门2上。
旋转杆臂32A远离锁杆31A的一端有通孔32AA;连接角钢32B固定在 旋转杆臂32A的一端上,在连接角钢32B上有通孔32BA,与旋转杆臂32A 上的通孔32AA相对应;在两个旋转杆臂32A的下端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强横 梁32C,并在两个旋转杆臂32A和加强横梁32C所形成的空间蒙设一块钢板 32D。
重锤33的一端铰接于旋转杆组件32的自由端,另一端可以自由旋转, 且重锤33上部设置有与限位块7相配合使用的重锤挡块33C,以在所述箱体 1的前端向上倾斜时利用重锤33的重力向锁杆31A施加驱动锁杆31A转动
的力矩。
如图2所示,根据重缍33的一个优选实施例,重锤33包括重锤本体33A、 重锤把手33B、重锤挡块33C、左右两个铰链块33D、左右两个连接螺栓33E、 左右两个连接螺母33F。重綞把手33B焊接在重锤本体33A的下方,重缍挡 块33C固定在重锤本体33A的上方且位于两个铰链块33D之间(优选为位 于两个铰链块33D的正中间),左右两个铰链块33D分别固定在重锤本体 33A的左上端和右上端,铰链块33D上有均具有通孔33DA,连接螺栓33E 穿过旋转杆臂32A上的通孔32AA、铰链块33D上的通孔33DA、连接角钢 32B上的通孔32BA,并用连接螺母33F紧固。
如图2至图4所示,重锤挡块33C包括挡块本体33CA和挡块凸缘33CB。 挡块本体33CA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重锤本体33A上,挡块凸缘33CB 自挡块本体33CA向上延伸。在箱体1处于水平放置状态时,挡块凸缘33CB 能够搭接在限位块7的内侧。优选的是,为了在箱体l的前端向上倾斜时挡 块凸缘33CB与限位块7之间能够更好地配合,可以将挡块凸缘33CB靠近 于限位块7的一侧倒圆角或者倒斜角(图4中只示出倒斜角的实施状态)。 如图2至图4所示,长方体形的限位块7设置在卸货用小门2的上门梁 21下侧面上,以将重锤挡块33C锁在所述限位块7和卸货用小门2之间。限 位块7也可以形成为向下开口的箱体且设置在中门板28上,这时重锤挡块 33C可以插入限位块7中(图中未示出)。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限位块7的形状和安装位置不受限制,只要可以与重锤33相配合锁住重锤挡 块33C且在箱体1的前端向上倾斜至30度至36度的预定角度时能够松开重 锤挡块33C即可。
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门自动开启装置3左右对称设置在箱体1的后 端上。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卸货用小门2受力左右均匀。
如图2和图7所示,在卸货用小门2和旋转杆组件32之间连接有挠性连 接件IO。挠性连接件IO可以为链条、绳索等可弯曲的挠性构件。挠性连接 件10的长度优选设置为在箱体1的前端举升至可以卸货的角度时,旋转杆组 件32大致垂直于卸货用小门2。设置挠性连接件10是为了避免在卸货时门 自动开启装置3将卸货用小门2打开到图7中所示位置后门自动开启装置3 继续向下转动,使得门自动开启装置3向卸货用小门2施加一个关门的力矩, 从而影响卸货效率。
如图ld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在所述箱体1上固 定设置有多个起吊抓手11,且在所述箱体1的箱顶1A设置有多个进料口 4 和多个顶盖41,所述多个顶盖41分别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进料口 4上。利用 这种结构,在装入粮食等干散货时,可以使进料口4与货物输送带(图中未 示出)对接,货物装箱效率高,免除重复繁重的装袋搬运工作,节省大量的 劳动力,安全可靠。
在装货完毕后,可以采用帆布或顶盖41将进料口4盖严,对箱内粮食等 货物进行防雨、防尘、防盗保护。在卸货时可以通过起吊抓手11来使本实用 新型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前端倾斜。
下面将结合图6和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简要描述。
如图6和图7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在卸货时,通过
提升器械将箱体1的前端提升,使箱体1的前端向上转动,当转到图7所示 的角度a(约30。至约36° )时,在重锤本体33A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重锤本 体33A也会转动角度a,重缍本体33A上方的重锤挡块33C与限位块7脱离,
在重锤本体33A下落的过程中重锤本体33A通过旋转杆组件32向锁杆31A 施加方向如图6中箭头G所示的转动力矩,旋转杆组件32沿着图6中箭头 H所示方向转动,锁杆31A也会随着旋转杆组件32的转动而转动,导致锁 杆31A两端上的锁杆头31B脱离锁杆座31C,在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内货物重 力的作用下,箱体1后端的卸货用小门2自行打开。
在箱内货物卸空需要关门时,箱体l下落至水平位置,操作者用手握住 重锤把手33B,将重锤本体33A稍向上(即图7中的左上方向)提起,使其 与旋转杆组件32之间有较大夹角(大于90° ),通过重锤本体33A对旋转 杆组件32施加推力,使得在旋转杆组件32进行转动的同时将卸货用小门2 回复到原来位置,与此同时,锁杆31A转动使锁杆头31B钩住锁杆座31C, 再将重锤挡块33C的齿尖部插入限位块7的背面,然后向下转动重锤本体 33A,使其回复到垂直位置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包括箱体(1)、设置在箱体(1)后端的后壁横梁(6)以及铰接于后壁横梁(6)的卸货用小门(2),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压干散货集装箱还包括当所述箱体(1)的前端向上转动至预定角度时能够自动打开所述卸货用小门(2)的门自动开启装置(3)。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自动开 启装置(3)包括旋转锁杆组件(31),其具有锁杆(31A)、分别设置在锁杆(31A)两 端的锁杆头(31B )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1)两侧立柱上的锁杆座(31C), 且所述锁杆(31A)通过固定在卸货用小门(2)上的固定座(31D, 31E) 可转动地设置在卸货用小门(2)上;旋转杆组件(32),其具有两个旋转杆臂(32A)、固定连接所述两个 旋转杆臂(32A)的加强横梁(32C),所述两个旋转杆臂(32A)的一端固 定于所述锁杆(31A),且另一端为自由端;重锤(33),其包括重锤本体(33A)、分别固定于所述重锤本体(33A) 左上角和右上角的两个铰链块G3D)以及处于两个铰链块(33D)之间且从 所述重锤本体(33A)上部向上凸伸的重锤挡块(33C),所述重锤本体(33A) 通过所述两个铰链块(33D)铰接于所述两个旋转杆臂(32A)的自由端;以 及限位块(7),其设置在卸货用小门(2)上以锁住所述重锤挡块(33C), 随着所述箱体(O的前端向上转动至所述预定角度,所述重锤本体(33A) 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转动使得所述限位块(7)松开所述重锤挡块(33C)。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旋转 杆臂(32A)分别通过两个锁杆转臂(32E)固定于所述锁杆(31A),且所 述旋转杆臂(32A)和所述锁杆转臂(32E)之间具有夹角。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7) 为长方体形且设置于所述卸货用小门(2)的上门梁(21)下侧面上,限位块(7)将所述重锤挡块(33C)锁在所述限位块(7)和卸货用小门(2)之间。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7) 为向下开口的箱形且设置于所述卸货用小门(2)的中门板(28)上,且所述 重锤挡块(33C)锁在所述限位块(7)中。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其特征在于,重缍(33)的 下部设置有把手(33B),且在两个旋转杆臂G2A)和加强横梁(32C)所 共同形成的空间上蒙设有钢板(32D)。
7. 如权利要求l-6所述的任一种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 预定角度为30度至36度。
8. 如权利要求l-6所述的任一种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 箱体(1)上固定设置有多个起吊抓手(11),且在所述箱体(1)的顶部设 置有多个进料口 (4)和多个顶盖(41),所述多个顶盖(41)分别活动地设 置在所述进料口 (4)上。
9. 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任一种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 卸货用小门(2)和所述旋转杆组件(32)之间连接有挠性连接件(10),所 述挠性连接件(10)的长度设置为当箱体(1)的前端举升卸货时旋转杆组件(32)垂直于卸货用小门(2)。
10.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一种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 述门自动开启装置(3)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箱体(1)的后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后端的后壁横梁以及铰接于后壁横梁的卸货用小门,所述无压干散货集装箱还包括当所述箱体的前端向上倾斜至预定角度时能够自动打开所述卸货用小门的门自动开启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无压干散货集装箱在卸货时,无需人工开门,简化了作业程序,进一步提高了工效,同时避免了人工开门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确保了作业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B65D88/00GK201062148SQ200720153400
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5日
发明者罗时顺 申请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扬州润扬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