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28859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台架式集装箱,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
背景技术
台架式集装箱在国际贸易交往中有日益重要的意义,其一方面能用于装载和运输 货物,另一方面其作为空箱可以折叠,并且折叠后只有标准货运集装箱体积的一小部分,空 箱回程成本很低,尤其对于超宽、超长货物来说,其运输优势更为突出,受到越来越多的客 户的青睐。 如图1和图2所示,常用的台架式集装箱包括载货用底架21、设在底架21两端 的端架22、位于端架22下端和底架21两端的铰链装置23,通过铰链装置23将端架22和 底架21连接起来。端架22绕铰链装置23的后销轴234只能向底架21内翻转,端架22处 于竖起状态时,通过铰链装置23的前销轴233实现端架23的固定。 在运输车辆时,先将后销轴234拔出,端架22绕前销轴233向相对箱体外侧方向 翻转,端架22形成一坡道,车辆可以自行通过端架22的端墙板224行驶到底架21上,不需 要借助其他辅助工具,装载车辆很方便。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轮距较宽的车辆, 由于受两侧顶角件221、角柱222以及铰链23的内铰链232高度差较大的限制而无法装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能够装载 轮距较宽的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包 括底架、端架和连接所述底架与端架的端梁体,所述端架向外翻转后形成一装载车道,所述 装载车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端架车道、端梁体和底架车道,所述底架车道设置于所述底架上, 所述端架车道设置于所述端架上,端架车道包括车道板以及所述车道板两侧的顶角件、角 柱和内铰链,所述角柱的顶端与顶角件相连,底端与内铰链相连,车道板与顶角件、角柱及 内铰链之间连接处的高度差不超过40mm。 轮距较宽的车辆行驶于端架车道后,由于车道板与顶角件、角柱及内铰链之间连 接处的高度差不超过40mm,车辆能够行驶于顶角件、角柱和内铰链上,加宽了端架车道行驶 的横向宽度,使车辆装载及卸载时能够平缓行驶于端架车道、端梁体和底架车道。因此,本 技术方案不仅适合车轮距较小的车辆的装载和卸载,还同样适合车轮距较宽的车辆。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的端架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0012] 图5是图3所示的的台架式集装箱一端端架外翻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述的台架式集装箱的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所述的台架式集装箱的端架内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车辆装载后的底架的截
面视图; 图9是图5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渡板、延伸板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D-D向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延伸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延伸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台架式集装箱,包括底架31、端 架32和连接底架31与端架32的端梁体36,端架32可绕端梁体36前后翻转折叠。当一端 的端架32实现外翻操作后,车辆装载时从这一端部驶入底架31上,卸载时,由此端倒车退 出底架31 ;当然也可以是两端的端架36都可以实现外翻操作,车辆由一端驶入底架31上, 卸载时,车辆由另一端直接驶下底架31 。 如图3和图4所示,底架31和端架32通过铰链装置33铰接,该铰链装置33包括 外铰链331、内铰链332以及穿设于外、内铰链之间的前后销轴333、334,拔出后销轴334,端 架32可绕前销轴333向箱外侧方向翻转。其中,外铰链331设置于端梁体36的两侧,两外 铰链331之间连接有连接梁,而内铰链332设置于端架32下端的前后两侧。 如图5和6所示,端架32上设置有端架车道37,端架车道37包括车道板324以 及所述车道板324两侧的顶角件321、角柱322和内铰链332,所述角柱322的顶端与所述 顶角件321相连,所述角柱322的底端与所述内铰链332相连。底架31上设置有底架车道 311,底架车道311端梁体36、端架车道37依次连接共同构成了车辆装载、卸载的装载车道。 端架车道37中车道板324与顶角件321、角柱322及内铰链332连接处的高度差 不得超过40mm,以免车辆车轮外部间距与顶角件321之间、角柱322之间、内铰链332之间 的间距相等或稍小,或稍大时,由于驾驶中心线与车道中心线的偏差,车辆轮胎可能被两侧 部分挤坏。这样,车辆能够行驶于顶角件321、角柱322和内铰链332上,加宽了端架车道 37行驶的横向宽度,使车辆装载及卸载时能够平缓行驶于端架车道37、端梁体36和底架车 道311。 装载车道在车辆行驶方向任意20mm的长度范围内高度差不得超过40mm,以保证 车辆装载及卸载时能够平缓行驶于端架车道37、端梁体36和底架车道311,装载车辆就不 受车道板两侧的顶角件321、角柱322以及内铰链332的限制,可以装载宽度更宽的车辆。 由图可以看出,装载车道在车辆行驶方向的高度差主要存在于角柱322与内铰链332连接 处、内铰链332与端梁体36过渡处、端梁体36与底架车道311过渡处,只需要保证这几处的高度差不超过40mm,即可满足车轮距较宽车辆在装载车道上的平稳行驶。 如图5和图6所示,端架车道37上设置有两个车道板324,且两车道板324沿两角 柱322的内侧设置,该车道板324包括纵向杆325和数个相间设置的第一横向杆326,第一 横向杆326两端分别固定于纵向杆325和角柱322上,使车辆能够沿车道板324行驶。当 然,车道板324也可为一个整板,没有纵向杆325将第一横向杆326分成左右两部分,而将 第一横向杆326跨设于两角柱322上。 底架车道315包括数个相间设置的第二横向杆316,第二横向杆316均匀固定于底 侧梁313上,当端架32向底架31翻转后,第一横向杆326与第二横向杆316交错分布。该 第二横向杆316全部设置于底侧梁313的上部,当然也可以设置为顶部与底侧梁313上部 平齐或稍低一点,高度差不超过40mm。 本实施例中,第一横向杆326与第二横向杆316均为棒状物,相邻的第一横向杆 326或相邻的第二横向杆316分布间距均不超过300mm,以免车辆车轮陷入过多,使车辆行 驶不便。同时棒状物结构还可以作为车辆的拴固点,利于车辆的拴固。此外,由数个第一横 向杆326和数个第二横向杆316形成的车道平面内,在任意20mm长度范围内的高度差也不 超过40mm,使车辆能够在车道板324上平稳行驶。 如图7所示,空箱回程或堆码存放时,端架32向箱体内翻转,实现台架式集装箱的 折叠操作,端架车道37的车道板324的棒状物与底架车道315的棒状物交错分布,这样可 以将集装箱折叠后的高度降到最低,降低回程运输成本和堆码存放成本。 如图8和9所示,底架31包括中间梁314和位于中间梁314两侧的底侧梁313,中 间梁314高于底侧梁313。两底侧梁313承载车辆,中间梁314的顶部与车轮底部距离小于 车轮底部到两车轮连接轴的底部的距离。这样的结构可以在保证相同强度的情况下,通过 加高中间梁314的高度,可以降低两底侧梁313的高度,进而降低整个的箱的内部高度,降 低运输成本。另外,中间梁314的端部还设有一斜面317,该斜面317位于端梁体36 —侧, 且从中间梁314的顶面向端梁体36倾斜延伸,用于防止车辆行驶中碰撞中间梁314。由于 中间梁314较高,而两底侧梁313较低,而车辆从端架32形成的坡道驶入箱体时,当由端梁 体36进入底架31时,由于底架36车道315相对端梁体36较低,车辆驶下时,车辆前端易碰 撞中间梁314,损坏车辆,C点即为中间梁314不开斜面317时的端点;同样,车辆由底架31 上经端架32坡道驶下,由底架31车道315驶上端梁体36时,车辆前端易碰撞中间梁314, 也会损坏车辆。本实施例,中间梁314是一根,也可以是两根或多根。 由于端架车道323与端梁体36连接处有一近300mm长的间隙,车道两端是内铰链 332,内铰链332相对车道面来说较高,易于挤坏车轮轮胎,因此于端架车道323与端梁体36 之间增加一过渡板327,并且内铰链332与过渡板连接处的高度差不超过40mm。过渡板327 是装载车道的一部分,满足前面对装载车道的要求,车辆行驶方向任意一 20mm的长度范围 内高度差不得超过40mm,以保证车辆装载及卸载时的平缓行驶;宽度方向,过渡板327与其 两侧的内铰链332连接处高度差不得超过40mm,以免车辆轮胎被凸出部分挤坏。由图10、 11所示,过渡板327的过渡面与内铰链332的的外轮廓面齐平,车辆可以方便的走过该过渡 板327,且其可以直接卡在端架车道37与端梁体36之间,限制其纵向移动。 由图12、13所示,端架车道323的外端面是一顶角件321,车辆直接驶上车道有困 难,轮胎亦被损坏,因此于顶角件321的端部增加一倾斜的延伸板328。该延伸板328具有一定的长度,当车轮接触顶角件321之前车辆前端的底面已经接触到端架车道面时,该延 伸板328的延伸长度必须超过车辆前端底部与端架接触时前轮胎所在的位置,以保证车辆 可以安全的行驶的集装箱底架上;当车轮接触顶角件321时,车辆前端的底面没有接触到 端架车道面时,该延伸板328的延伸长度只需要比较平缓,对长度没有特别的要求,车辆可 以直接驶上即可。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其端架32可以外翻作为 一坡道,端架32上设置有端架车道37,底架31上设有底架车道311,端架车道37和底架车 道311以及两者之间的端梁体36共同构成了车辆装载、卸载的总坡道,无论是车轮外部间 距较小的车辆还是较宽的车辆都可以由端架32坡道直接驶入底架31上,车辆的装载和卸 载很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包括底架、端架和连接所述底架与端架的端梁体,所述端架向外翻转后形成一装载车道,所述装载车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端架车道、端梁体和底架车道,所述底架车道设置于所述底架上,所述端架车道设置于所述端架上,其特征在于,端架车道包括车道板以及所述车道板两侧的顶角件、角柱和内铰链,所述角柱的顶端与所述顶角件相连,所述角柱的底端与所述内铰链相连,所述车道板与顶角件、角柱及内铰链之间连接处的高度差不超过40mm。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车道在任意20mm的长度范围内高度差不超过40mm。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车道还包括过渡板,所述过渡板设置于端梁体和端架之间,所述内铰链与过渡板连接处的高度差不超过40mm。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车道还包括延伸板,所述端架外翻后,所述延伸板设置于所述顶角件的端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的延伸长度超过车辆前端底部与所述端架接触时前轮胎所在的位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道板包括数个相间设置的第一横向杆,所述第一横向杆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角柱上,所述底架车道包括底侧梁和数个相间设置的第二横向杆,所述第二横向杆固定于所述底侧梁上,当所述端架向所述底架翻转后,所述第一横向杆与第二横向杆交错分布。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横向杆或相邻的第二横向杆的分布间距不超过300mm。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中间梁和位于所述中间梁两侧的底侧梁,所述中间梁高于所述底侧梁。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于所述端梁体一侧设置有斜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台架式集装箱,包括底架、端架和连接底架与端架的端梁体,端架向外翻转后形成装载车道,装载车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端架车道、端梁体和底架车道,端架车道包括车道板以及所述车道板两侧的顶角件、角柱和内铰链,所述角柱的顶端与顶角件相连,底端与内铰链相连,车道板与顶角件、角柱及内铰链之间连接处的高度差不超过40mm。轮距较宽的车辆行驶于端架车道后,车辆能够行驶于顶角件、角柱和内铰链上,加宽了端架车道行驶的横向宽度,使车辆装载及卸载时能够平缓行驶于端架车道、端梁体和底架车道。因此,本技术方案不仅适合车轮距较小的车辆的装载和卸载,还同样适合车轮距较宽的车辆。
文档编号B65D88/52GK201538533SQ20092013452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4日
发明者孔河清, 李升奇, 程宏达, 赵建刚 申请人: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