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3145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具体地讲,有关于一种气动物流设
备双管移动式工作站的排气结构。
背景技术
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是一个由移动主体(接收管)、发送管及相关动作机构和控制电路组成,移动主体在该设备中承担系统传送物品时的通过、系统管道的连接和进站物品的接收工作。为了在接收物品时防止进站物品对设备的冲击,在设计接收管时需要考虑传送物品进站时的气囊功能,增设排气通道结构的设计。 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是采用左右移动方式发送或接收物件的工作站。如图1所示,现有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10包括有上板101、下板102,在上板101上连接有上系统管107,在下板102上连接有下系统管108,在上板101和下板102之间设置有接收管103、发送管以及动作机构等部件(图中未示出)。接收管103与下板102之间设置有滑动阀阀板106。该滑动阀阀板106可在驱动机构作用下在该接收管103与下板102之间滑动。该滑动阀阀板106具有传输孔1061和封闭部1062。在该滑动阀阀板106滑动到其传输孔1061对应于接收管103和下板102的传输孔1021的位置时,该接收管103与下系统管108连通,系统处于正常传送物品状态,系统传送的物品可以通过本工作站传输到下一个工作站。当滑动阀阀板106滑动到其封闭部1062对应于接收管103和下板102的传输孔1021的位置时(如图2所示),接收管103与下系统管108之间的通道关闭,系统处于接收物品状态。 在该现有工作站10中,为在系统处于接收物品状态时,在接收管103下部形成气囊,该工作站10在上系统管107和下系统管108之间连接有一个排气旁路109,以形成排气通道,从而在接收管103接收物品时上系统管103中经该排气旁路109将空气排放到下系统管108中。该排气旁路109的设置虽然能够在传送物品进站时进行排气,在接收管103内形成气囊,防止传送物品对设备的冲击。但是,该种排气旁路109的设置,存在如下问题[0005] 1)由于排气旁路109与接收管103分开设计,造成整机外形变宽或变厚,体积变大,并且组件增多,制造工艺复杂,密封工艺难度大。 2)由于该排气旁路109的体积比较大,如果设计在接收管侧面会造成机体太宽,因此现有工作站10的排气旁路109 —般会设计在工作站的正面,造成设备检修非常不方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结构,来克服上述现有工作站IO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其不但能够在接收传输物品时在接收管内形成气囊,避免对工作站的冲击,而且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便于安装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解决, 一种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
备工作站,其包括有下板和位于下板上方的接收管,在该接收管与下板之间滑动设置有滑
动阀阀板,在下板上设有传输孔,在该下板下方对应于该传输孔的位置连接有下系统管,该
滑动阀阀板具有传输孔和封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管具有内管和套置在内管外的外
管,在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排气通道,在内管的上部开设有使内管的管内空间与排气通道
连通的第一通气孔,在接收管与下系统管上部之间设置有在滑动阀阀板的封闭部对应于所
述接收管内管和下板的传输孔时将排气通道与下系统管内部空间连通的气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例子中,所述的气流通道可采用如下结构来形成可具
体在所述接收管的外管下部与滑动阀阀板之间形成有连通于所述排气通道的上气流通道,
在所述滑动阀阀阀板的封闭部外周设有对应于上气流通道的第二通气孔,在下板上开设有
对应于第二通气孔的第三通气孔,在下系统管上部开设有第四通气孔,在该下系统管上部
与所述下板之间形成有使下系统管上的第四通气孔与下板上的第三通气孔连通的下气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例子中,在所述上气流通道的内侧设有连接于内管的内
密封座,该内密封座的下端安装有密封元件。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在所述上气流通道的外侧设有连接于所述外管的外密封座,在该外密封座的下端安装有密封元件。 在所述第三通气孔内侧的下板上安装有与滑动阀阀板形成端面密封的密封元件。 在所述第三通气孔外侧的下板上安装有与滑动阀阀板形成端面密封的密封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例子中,在下系统管的通气孔下部与第三通气孔外侧的
下板之间设置有连接件,该连接件、下板和下系统管共同围成所述的下气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进一步在滑动阀阀板的封闭部上嵌设有弹性垫,从而缓冲传
送物品落入到接收管底部的该封闭部时的冲击力。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效果是显著的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管采用套管结构来形成排气通道,与采用排气旁路的现有结构相比,结构更为紧凑,占用体积小,设备的整体结构更为合理,便于安装和检修。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发送管、驱动机构、动作机构以及传感器等部件没有示出; 图2为现有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剖视结构示意图;[0021] 图3为现有工作站的滑动阀阀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主视结构示意图;[0023]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0024]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动阀阀板与带有下系统管的下板的组装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动阀阀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动阀阀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板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类似用语,仅用于部件的区分,并不限定顺序。其中的"左""右""上""下"等类似方向是指图中所示的方向。[0033] 如图4-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管移动式物流设备工作站20包括上系统管21、上板22、接收管23、滑动阀阀板24、下板25、下系统管26、发送管27,以及一些控制和驱动部件等。 其中,上系统管21连接在上板22的传输孔221上,下系统管26连接在下板25的传输孔251上。接收管23和发送管27位于上板22和下板25之间,并可在移动机构的作用下进行滑动。滑动阀阀板24位于接收管23与下板25之间,并可在驱动机构作用下在该接收管23与下板25之间滑动。该滑动阀阀板24具有传输孔241和封闭部245。在该滑动阀阀板24滑动到传输孔241对应于接收管23和下板传输孔251的位置时,该接收管23与下系统管26连通,系统处于正常传送物品状态,系统传送的物品可以通过本工作站传输到下一个工作站。当滑动阀阀板24滑动到封闭部245对应于接收管23和下板25的传输孔251的位置时,接收管23与下系统管26之间的通道关闭,系统处于接收物品状态,由于接收管23的底部被滑动阀阀板24的封闭部封闭,接收管23内的传输瓶可以被保持在接收管23内。如图5所示,在下板25上设置有出站口 252,当移动接收管23,使得接收管23底部与滑动阀阀板24的传输孔241和下板的出站口 252相对应时,接收管23内接收到的接收物品(传输瓶)可以通过该出站口 252落入该出站口 252下面的接物框内,从而完成该接收物品的接收。该些部件的装配和动作关系与现有的双管移动式物流设备工作站相同,在此不再详述。下面主要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双管移动式物流设备工作站20与现有工作站不同的排气结构。 如图5、图6、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2的接收管23具有内管231和套置在内管231外的外管232,在内管231和外管232之间形成排气通道233,在内管231的上部开设有使内管231的管内空间与排气通道233连通的第一通气孔2311,在滑动阀阀板24的封闭部245对应于接收管23的内管231和下板25的传输孔251时(即系统处于接收物品状态时),在接收管23与下系统管26上部之间形成有将排气通道233与下系统管26内部空间连通的气流通道28。 当接收管23接收传输瓶时,滑动阀阀板24的封闭部245处于接收管23的内管 231与下板25的传输孔251之间的位置,将接收管23的内管231下口封闭,传输瓶自由落 体进入下口密封的接收管23中,由于该接收管23的双层管道设计,当传输瓶进入到接收管 23上部第一通气孔2311位置后,传输瓶下降产生的挤压的空气不能向下直接排出,在接收 管23的内管231下部空间内形成气囊,空气只能沿传输瓶四周的管道内壁往上从该内管 231的通气孔2311进入排气通道233,然后经气流通道28向下排放到下系统管26内,从 而有效的防止了传输瓶进站时的冲击。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结构中,接收管23采用双 层套管结构来形成排气通道233,并通过气流通道28将排出的空气排放到下系统管26内, 不但有效防止了传输瓶进站时的冲击,避免了接收过程中室内空气二次污染问题,而且与 现有工作站的排气旁路结构相比,结构更为紧凑,占用体积小,设备的整体结构设置更为合 理,同时也方便了安装和检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结构中,该第一通气孔2311可以内管231上部的管壁周向分 布有多个。该多个第一通气孔2311可优选均布在内管231的上部管壁上。这样,在接收物 品时,从接收管23的内管231内沿管壁上升的排出空气能够均匀顺畅地通过该些第一通气 孔2311进入到排气管道233内,气流的分布更为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例子中,在接收管23接收传送瓶时,接收管23与下系统 管26上部之间形成的所述气流通道28可具体采用以下结构来形成。如图5、图6所示,所 述接收管23的外管232下部与滑动阀阀板24之间形成有连通于所述排气通道233的上气 流通道281,在所述滑动阀阀阀板24的封闭部245外周形成有对应于上气流通道281的第 二通气孔242,在下板25上的传输孔251外周开设有对应于第二通气孔242的第三通气孔 253,在下系统管26上部开设有第四通气孔261,在该下系统管26上部与所述下板25之间 形成有使下系统管26上的第四通气孔261与下板25上的第三通气孔253连通的下气流通 道282。这样,在接收物品时,排气通道233内的气流可以经上气流通道281、第二通气孔 242、第三通气孔253、下气流通道282以及第四通气孔261进入到下系统管26中,从而将进 入到排气通道233内的空气从下系统管26中排出。 如图9、图10所示,该滑动阀阀板24上的第二通气孔242可在封闭部245的外周 分布有多个。该多个第二通气孔242优选是沿周向均布,以使得气流的分布更为合理。如 图11 、图12所示,与第二通气孔242相对应,下板25上的第三通气孔253也是在下板25的 传输孔251外侧沿周向分布(优选是均布)有多个。如图5、图6、图8所示,所述下系统管 26上部的第四通气孔261也可沿下系统管26的上部管壁周向分布(优选为均布)有多个。 如图5、图6、图7所示,在所述上气流通道281的内侧设有连接于内管231的内密 封座234,该内密封座234的下端安装有密封元件2341,从而在内管23的下端与滑动阀阀 板24的上端面形成端面密封,避免内管231内的空气泄漏到上气流通道281内。如图5、图 6、图7所示,在所述上气流通道281的外侧也可设有连接于所述外管232的外密封座235, 在该外密封座235的下端安装有密封元件2351,从而在外管232与滑动阀阀板24的上端 面也形成端面密封,防止上气流通道281内的空气外泄到工作站外造成室内空气的二次污 染。 如图5、图6、图8所示,在第四通气孔253的内侧的下板25上安装有与滑动阀阀板24形成端面密封的密封元件2541。在第四通气孔253的外侧的下板25上安装有与滑动 阀阀板24形成端面密封的密封元件2542。这样,有效避免了气流通道28内的空气泄漏,避 免了室内空气的二次污染。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例子中,在下系统管26的第四通气孔261 下方与第三通气孔253外侧的下板25之间设置有连接件283,该连接件2S3、下板25和下 系统管26共同围成所述的下气流通道282。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8、图9所示,可进一步在滑动阀阀板24的封闭部245上嵌 设有弹性垫243,从而在接收传输瓶时,缓冲传输瓶落入到接收管23底部对该封闭部245的 冲击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发送和接收工作过程或原理 如下 工作站传送工作 工作人员将传输瓶放入站内发送管27,读卡线圈(或红外光传感器)读得信息被 主机取出。工作人员输入到达站的地址码,按PTT键后,主机系统指挥风机控制系统到吹或 吸位,同时系统将传输瓶传送要经过的相关的转接机、接收工作站自动位移到待机位。发送 管27在磁铁的作用下被接收管23(或称作移动主体)牵引向左位移,到位后(发送管27 位于对应于滑动阀阀板24的传输孔241和下板25的传输孔251位置),位置传感器信息反 馈给主机,位移停止,传输瓶顺着管自由下滑出工作站进入下系统管26,传输瓶已进入管道 的信息由X4红外光传感器或读卡线圈反馈给主机,移动主体(接收管23)返回,向右位移 到通过位,位置传感器信息反馈给主机,位移停止。系统控制风机、换向器启动,通过正负压 将传输瓶送出站,发送结束。
工作站接收工作 工作站在工作常态(待机状态)时,移动主体(接收管23)对应上下系统管21、 26,管下滑动阀阀板24处于打开位置(滑动阀阀板24的传输孔241分别与接收管23和下 板传输孔251对应的位置),当系统中上方工作站有传输瓶要发送到本站时,本站下方的风 机用负压通过接收管23吸气,上方工作站发来的传输瓶从工作站上系统管21入站,进入接 收管23的内管231内,X5红外传感器读得传输瓶进入信息被主机取出,系统风机停止,接收 管23下方的滑动阀滑板24立即关闭(如图5所示,滑动阀阀板24处于封闭部245分别与 接收管23和下板传输孔251对应位置),传输瓶自由落体进入下口密封的接收管23,由于 该接收管23的双层管道设计,当传输瓶进入到接收管23上部的第一通气孔2311位置时, 传输瓶下降产生的挤压的空气不能向下直接排入,在接收管23的内管231下方形成气囊, 空气只能沿传输瓶四周的管道内壁往上从该内管231的第一通气孔2311进入排气通道233 并经气流通道28向下排放到下系统管26中,从而有效的防止了传输瓶进站时的冲击。传 输瓶进到接收管底部后通过红外传感器送到的瓶已进管的信息,系统控制接收管23左移 到出站口 252,到位后,位置传感器信息控制位移机构停止位移、传输瓶自由落体掉入工作 站外的接物框中,接收工作结束。 当系统中下方工作站有传输瓶要发送到本站时,风机用正压吹气,传输瓶从工作 站下方进入本工作站接收管23。红外传感器接收到瓶的出站信息反馈给主机,系统控制风 机停止吹风,管道滑动阀阀板24左移,关闭接收管23下口 (如图5所示,滑动阀阀板24处于封闭部245分别与接收管23和下板传输孔251对应位置),风机控制改为吸气,风机 产生负压通过接收管23的排气通道233把传输瓶从上方的上系统管21吸入进站,红外传 感器接收到瓶的进站信息反馈给主机,系统风机停止工作,传输瓶自由落体进入下口密封 的接收管23,由于双层管道设计,当传输瓶进入到接收管23的内管231上部的第一通气孔 2311位置时,传输瓶下降产生的挤压的空气不能向下直接排出,在接收管23的内管231的 内部空间下方形成气囊,空气只能沿传输瓶四周的管道内壁往上从该内管231的第一通气 孔2311排入到排气通道233并经气流通道28向下排放到系统主管道,从而有效的防止了 传输瓶进站时的冲击。通过红外传感器送到的瓶已进管的信息,系统控制接收管23左移到 出站口 252,到位后,位置传感器信息控制位移机构停止位移,传输瓶自由落体掉入工作站 外的接物框中,接收工作结束。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双管移动式气流设备工作站20,其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站移动主体(接收管23)与滑动阀阀板24的结合即可实现
传输瓶的通过功能,又可实现传输瓶的接收功能和储存功能。 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站移动主体(接收管23)的双层套管结构与滑动阀阀板24、 下板25以及下系统管26形成气流通道28,使得接收进站传输瓶时在接收管23的内管231 下部形成气囊,从而可实现传输瓶的软着陆,有效的避免了传输瓶进站时对工作站的冲击 破坏。 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站20接收管23的双层套管结构与气流通道结合排气的设 计,从根本上解决了发送和接收过程中室内空气二次污染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站20排气结构设计,与现有的双管移动式气流设备工作站
10相比,结构更为紧凑,占用体积少,设备的整体结构更为合理,空气密封性更好。 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站的接收管23的双层套管结构设计,便于工厂生产组装,便
于维修服务。 上述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 例对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 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一种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其包括有下板和位于下板上方的接收管,在该接收管与下板之间滑动设置有滑动阀阀板,在下板上设有传输孔,在该下板下方对应于该传输孔的位置连接有下系统管,该滑动阀阀板具有传输孔和封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管具有内管和套置在内管外的外管,在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排气通道,在内管的上部开设有使内管的管内空间与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一通气孔,在接收管与下系统管上部之间设置有在滑动阀阀板的封闭部对应于所述接收管内管和下板的传输孔时将排气通道与下系统管内部空间连通的气流通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管的外管下部与滑动阀阀板之间形成有连通于所述排气通道的上气流通道,在所述滑动阀阀板的封闭部外周设有对应于上气流通道的第二通气孔,在下板上开设有对应于第二通气孔的第三通气孔,在下系统管上部开设有第四通气孔,在该下系统管上部与所述下板之间形成有使下系统管上的第四通气孔与下板上的第三通气孔连通的下气流通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气流通道的内侧设有连接于内管的内密封座,该内密封座的下端安装有密封元件。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气流通道的外侧设有连接于所述外管的外密封座,在该外密封座的下端安装有密封元件。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通气孔内侧的下板上安装有与滑动阀阀板形成端面密封的密封元件。
6. 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通气孔外侧的下板上安装有与滑动阀阀板形成端面密封的密封元件。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通气孔下方的下系统管与第三通气孔外侧的下板之间设置有连接件,由该连接件、下板和下系统管共同围成所述的下气流通道。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滑动阀阀板的封闭部上嵌设有弹性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管移动式气动物流设备工作站的排气结构,其包括有下板和接收管,在该接收管与下板之间设置有滑动阀阀板,在下板上设有传输孔,在该下板下方对应于该传输孔的位置连接有下系统管,该滑动阀阀板具有传输孔和封闭部,所述接收管具有内管和套置在内管外的外管,在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排气通道,在内管的上部开设有第一通气孔,在接收管与下系统管上部之间设置有在滑动阀阀板的封闭部对应于接收管内管和下板的传输孔时将排气通道与下系统管内部空间连通的气流通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排气结构,不但能够在接收传输物品时在接收管内形成气囊,避免对工作站的冲击,而且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便于安装和维修。
文档编号B65G51/30GK201520546SQ20092024663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1日
发明者万斌 申请人:万斌;北京科力平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