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堆放装置及片材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770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堆放装置及片材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排出了的片材进行堆放的片材堆放装置及设置了该片材堆放装置的片材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由片材处理装置进行了各种处理的片材被堆放收纳在与片材处理装置的排出口的下部相相连设置置的堆放部,例如,专利文献1、2中的堆放部内装在片材折叠装置中并且与排出口的下部相连设置,由片材折叠装置的折叠处理部按内三重折叠、外三重折叠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片材被排出到该堆放部进行堆放收纳。因此,作为现有技术的装置,在日本专利特开2004-284742号(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6-76779号(专利文献2)等中进行了公开。然而,专利文献1、2的堆放部由于堆放面为平坦的形状,所以,堆放了的片材与堆·放面紧密接触,当使用者要将堆放了的片材取出时,在堆放面与片材之间没有伸进手的空间,存在难以取出的问题。在将各种尺寸的片材分别堆放在堆放部的场合,必须使堆放面为与堆放的片材的最大尺寸相符的大小,特别是在堆放最小尺寸的片材的场合,堆放状态紊乱,难以按良好的整合性进行堆放。如折叠片材如图23所示那样按折痕端处在输送方向前后的姿势从排纸口被送出到收纳区域内,则以长方形按短边Sp处于输送方向前后的姿势送入到收纳区域,按该姿势落下。为此,折叠片材按杂乱的状态不整齐地堆积在收纳区域底部的载纸托盘上。此片材的排列状态被表示在图23中,从排纸口落下了的折叠片材按图23中的Sa的状态进入收纳箱中,按Sb的状态落下,被按杂乱的位置偏离状态堆积成Sc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前述问题点,其第一目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依次以层叠状整齐地收纳被排出了的片材并且能够由简单的构成容易地将堆放了的片材取出的装置。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采用这样的排纸机构,该排纸机构使从排纸口送出了的折叠片材沿着配置在了排纸方向前面的限制面在与排纸方向垂直的方向落下,从而收纳在底部的托盘上,结果发现,长方形的折叠片材被从纵向沿导向面进行收纳,所以,能够比较整齐地排列收纳。可是,使长方形的折叠片材从纵向落下而被收纳在载纸托盘上时,产生片材的下端缘在落下的冲击下变形或破损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容时落下的冲击不会使片材端缘变形或破损的装置。本发明为按排纸方向下游侧变低的方式使片材的堆放面倾斜、由整合部对堆放片材的前端进行限制地构成的装置,所以,堆放的大小各种尺寸的片材端缘对齐,可按良好的整合性进行堆放。另外,使长方形的折叠片材沿着限制面从纵向落下到收纳区域内的托盘上而被收纳,为此,折叠片材在比较稳定的方向被堆积。这样,能够比较整齐地以层叠状将折叠片材收纳成堆积状态。本发明相对于上述第一课题使对堆放的片材的排纸方向前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面朝上方转动地构成,为此,使用者要将片材取出时使此第一支承面转动,从而能够将堆放的片材的排纸方向前端部抬起。这样,与第一支承面紧密接触的堆放片材被抬起,能够确保使用者将手伸进的空间,可由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将片材取出。另外,相对于上述第二课题,在收纳区域按可向落下方向旋转的方式配置与落下 的片材的前端碰接而对其进行限制的叶片构件,在此叶片构件上设置使落下速度降低的制动单元。为此,向托盘上落下的片材的速度被平缓地降低,并且从排纸口落下的片材在叶片构件的作用下姿势不偏地落下。为此,没有片材端破损的危险,并且从排纸口按大致平行的姿势平缓地落下到托盘上。这样,本发明使被折叠成了长方形的片材从排纸口按纵向的端面沿着限制面的方式落下而被收纳,并且由叶片构件一边保持着排纸姿势一边使此片材端平缓地落下到托盘上,为此,能够整齐地堆积、收纳折叠片材。并且,能够小型(收纳的折叠片材的大小)、大容量(大的落差)地构成收纳区域。


图I为设置了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图2为图I的系统中的后处理装置的要部放大说明图。图3为图I的系统中的片材折叠装置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图4为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要部放大图。图5为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折叠辊的布局构成的说明图。图6为从正面观看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片材堆放部的7为从上方观看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片材堆放部的图。图8为从上方观看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片材堆放部的图。图9为从侧方观看片材堆放部的说明图,表示将片材堆放在了堆放面上的状态。图10为图3的装置中的折叠片材收纳部的侧面构成(装置侧)的说明图。图11为从侧方观看片材堆放部的说明图,表示将堆放了的片材取出的状态。图12为从侧方观看片材堆放部的说明图,表示将手伸进切口部将堆放了的片材取出的状态。图13为在图3的装置中向折叠片材收纳部送出片材的概略说明图。图14为片材堆放部的立体图,表示将开闭门开放了的状态。图15为在图3的装置中向折叠片材收纳部送出片材的动作状态说明图。图16为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表示对片材进行对位修正的状态,(b)表示将片材送入第一翻转(日文K)路径的状态。图17为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为在第一咬入部对一次折叠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状态,(b)表示将一次折叠了的片材送入第二翻转路径的状态。图18为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为从第二翻转路径在第二咬入部使片材折叠的状态,(b)表示在排纸方向送出在第二咬入部折叠了的片材的状态。图19为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为表示实施二重折叠模式时向第二咬入部弓I导片材前端的二次折叠偏向构件的作用的说明图。图20为表示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折叠处理动作的流程图。图21为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片材折叠规格的说明图,(a)表示在1/3位置 对片材进行内三重折叠的形态,(b)表示在1/3位置对片材进行Z折叠的形态,(c)表示在1/4位置对片材进行Z折叠的形态。图22为图I的系统中的控制构成的说明图。图23为现有技术的装置中的折叠片材收纳部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图I表示设置了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此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A、片材折叠装置B、以及后处理装置C构成。另夕卜,构成这样的系统,该系统由片材折叠装置B对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在后处理装置C进行对齐(日文部揃A )集聚,将其装订在一起。[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A作为依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打印机、复印机、印刷机等构成。图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作为具有复印功能和打印机功能的复合型复印机由图像形成部7、原稿读取部20、进给部(原稿进给装置)25构成。另外,片材折叠装置B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 18相连设置,对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向后处理装置C送出。后处理装置C与片材折叠装置B的送出口 31相连设置,在形成了图像的片材或受到了折叠处理的片材上实施穿孔加工、盖章处理、装订处理等后处理地构成。下面按片材折叠装置B、图像形成装置A、后处理装置C的顺序进行说明。[片材折叠装置]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B内装在图像形成装置A或后处理装置C中,或构成为与它们分别地独立的装置(独立的构成)。图示的片材折叠装置B在图像形成装置A与后处理装置C之间作为选配组件配置。片材折叠装置B在图3中表示其整体构成,在装置外壳29上设置送入口 30和送出口 31,送入口 30配置在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 18相连的位置,送出口31配置在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C的片材接收入口 69相连的位置。而且,在本发明中,片材折叠装置B有时不具备独立的装置外壳29,例如内装在后处理装置C的壳体内,在该场合不需要送入口 30和送出口 31。因此,以下送入口 30与送入部同义,送出口 31与送出部同义,为了方便说明,将送入部作为送入口 30进行说明,将送出部作为送出口 31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那样,送入口 30和送出口 31横过装置外壳29地相向配置,图示的送入口 30和送出口 31配置在大致在水平方向相向的位置。另外,在此送入口 30与送出口 31之间,配置不对来自送入口 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地向送出口 31送出的第一输送路径32和对来自送入口 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后向送出口 31送出的第二输送路径33。在此第一输送路径32上配置在规定方向(水平方向)移送片材的“片材输送机构”,在第二输送路径33上配置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机构”。[路径构成]如图3所示那样,在装置外壳29中,第一输送路径32配置在送入口 30与送出口31之间。此路径可如图示那样按直线路径在水平方向进行配置,也可按曲线路径构成。此第一输送路径32不对来自送入口 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地向送出口 31对其进行引导。上述的第二输送路径33构成为对来自送入口 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路径。如图3所示那样,第二输送路径33从第一输送路径32分支,分别将来自送入口 30的片材向送出口 31地构成。此第一输送路径32和第二输送路径33配置在相互交叉的方向,第二输送路径33的一部分(后述的第一翻转路径34)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上方区域,余下的一部分(后述的第二翻转路径35)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下方区域。在第二输送路径33上配置由折叠辊(41b、49、50)构成的折叠处理部48,按从第一输送路径32送来了的片材在第一折叠部Npl受到一次折叠、在其下游侧的第二折叠部Np2受到二次折叠的方式构成。此折叠辊对按这样的方式构成,S卩,在由一对辊(41b、49)构成的场合对片材进行I回折叠,送往送出口 31,在如图示那样由多个辊对构成的场合对片材进行I回或2回折叠,送往送出口 31。上述第二输送路径33由向第一折叠部Npl引导用于进行一次折叠的片材前端的第一翻转路径34和向第二折叠部Np2引导用于对被实施了折叠处理的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折叠片材前端的第二翻转路径35构成。而且,在此第二输送路径33为I回折叠构成的场合,形成为省去第二翻转路径35的路径构成。 这样,第二输送路径33配置在与第一输送路径32交叉的方向,按相向的方式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上方区域配置第一翻转路径34,在下方区域配置从交叉部向下游侧移送片材的路径(在图示的场合为第二翻转路径35)。图示的第一翻转路径34和第二翻转路径35分别由弯曲的弯曲路径构成,如图3所示那样形成为大致S字曲线。在此第二输送路径33上,在第一折叠部Npl和第二折叠部Np2配置后述的折叠处理机构,相连设置朝送出口 31送出折叠片材的第一排纸路径36。而且,第一输送路径32和第二输送路径33虽然按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但也可与图3的路径构成相反地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下方区域配置第一翻转路径34,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上方区域配置向下游侧引导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片材的路径。在上述第二输送路径33上,相连设置向送出口 31引导受到了折叠处理的片材的第一排纸路径36。图示的第一排纸路径36设在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二折叠部Np2与送出口 31之间。在此第一排纸路径36上配置从与送出口 31不同的排纸口 51向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引导折叠片材的第二排纸路径37。、
另外,用于向第一折叠部Npl引导来自第一输送路径32的片材的第一翻转路径34的路径长度(LI)和用于向第二折叠部Np2引导受到了一次折叠的折叠片材的第二翻转路径35的路径长度(L2)按成为路径长度LI >路径长度L2的方式构成。从第二折叠部Np2向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引导进一步骤受到了折叠处理的片材的第二排纸路径37的路径长度L3按L3 < L2 < LI的方式构成。
这是因为,如将第一折叠部Npl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近旁,则作为其结果,各路径长度成为L3 < L2 < LI,为此,使得路径构成紧凑化。这样,路径长度最长的第一翻转路径34被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上方,路径长度短的第二翻转路径35被配置在下方,同样,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下方配置第二排纸路径37,在第二排纸路径37的下方配置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因此,路径长度大的第一翻转路径34被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上方区域,与其相向的、路径长度短的第二翻转路径35和第二排纸路径37被配置在下方区域,进一步骤在第二翻转路径35和第二排纸路径37的下方配置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由这样的布局构成能够实现装置外壳29的内部空间的密集化。[路径切换单元]在上述的第一输送路径32与第二输送路径33的交叉部配置下一路径切换单元63。如前述那样,第二输送路径33从第一输送路径32分支,将从送入口 30送来了的片材向第一、第二折叠部Npl、Np2引导。为此,在第一、第二输送路径32、33的交叉部配置路径切换单元63。另外,路径切换单元63如图3所示那样按可摇动的方式被枢支在送出辊62a的支轴62x上,按图3实线姿势将送到了第一输送路径32上的片材向第一翻转路径34引导,按图3虚线姿势将送到了第一输送路径32上的片材向送出口 31引导。[折叠辊(折叠处理单元)的构成]在第二输送路径33上,第一辊41b、第二辊49、第三辊50按相互压接的方式配置。在第一辊41b与第二辊49的压接点形成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一折叠部Npl,在第二辊49与第三辊50的压接点形成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二折叠部Np2。另外,在图示的装置中,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各辊径中的第二辊径为最大,第一、第三被设定为相同外径。这只要例如将第一、第二、第三各辊径设为相同外径等适当尺寸即可。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第一辊41b的外周的一部分被配置在来到第一输送路径32中的位置,在此辊周面压接夹紧辊41a。这样,由第一辊41b和夹紧辊41a向下游侧输送第一输送路径32的片材,不需要在第一输送路径32上设置特别的输送单元和其驱动机构。[折叠偏向构件的构成]在如上述那样由3个辊(41b、49,50)构成的折叠辊上,在该第一折叠部Npl配置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在第二折叠部Np2配置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此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由将被送到了第二输送路径33上的片材的折痕位置插入第一折叠部Npl和第二折叠部Np2的机构构成。图示的装置的此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具备“将片材的折叠位置插入辊咬入部(折叠部)的”功能和“将片材前端和后端送入咬入部(折叠部)的”功能。 为此,一次、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3、54具备从动辊53a、54a和弯曲导向件53b、54b,按从路径外的退避位置移动到路径内的工作位置的方式构成。另外,由从动辊和弯曲导向件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的动作将片材的折痕位置插入咬入部(折叠部),此后,从动辊压接在折叠辊周面上进行从动旋转,从而将片材的前后端送入咬入部(折叠部)地作用。
[一次折叠偏向构件的构成]上述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为了向第一折叠部Npl引导片材的折痕,如图5所示那样由从动辊53a、弯曲导向件53b、以及升降构件53c构成。上述从动棍53a和弯曲导向件53b由升降构件53c进行支承。此升降构件53c由适当形状的托架构件(构架构件)构成,在此升降构件53c上按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从动辊53a,同时,对弯曲导向件53b进行固定。另外,升降构件53c由设在装置构架上的导轨(未图示)支承,从动辊53a按在与第二辊49的周面接触的工作位置(图5实线位置)与退避到了第二输送路径33的路径外的待机位置(图5虚线位置)之间升降的方式构成。在此升降构件53c上连接移位(7卜)马达MS(未图示),使从动辊53a和弯曲导向件53b在工作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进行位
置移动。上述从动辊53a与位于下游侧的第二辊49压接,其压接点在图5中用p2表示。因此,当向第一折叠部Npl引导片材的折痕位置时,片材的后端侧在压接点pi被施加输送力,被沿第一辊41b的周面向第一折叠部Npl引导。另外,片材的前端侧在压接点p2被施加输送力,被沿第二辊49的周面向第一折叠部Npl引导。此时,设定压接点pi与第一折叠部Npl之间的输送长度Lx、压接点p2与第一折叠部Npl之间的输送长度Ly为Lx > Ly。按这样的输送长度关系设定从动辊53a的位置。另外,前述的弯曲导向件53b形成沿输送长度大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弯曲形状的弯曲导向面。S卩,以往将向折叠部(Npl、Np2)引导片材的折痕的引导板构件与片材引导单元分别设置,为此,如作用于片材的定时偏离,则成为折痕的位置偏离或在片材发生折皱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图示的装置将向第一折叠部Npl去的片材的上游侧的第一辊41b的输送长度Lx和下游侧的第二辊49的输送长度Ly设定为[Lx > Ly],同时,将弯曲导向件53b的弯曲导向面构成为使片材沿着输送长度大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形状,使此从动辊53a和弯曲导向件53b同时地从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进行位置移动。通过这样构成,不使用特别的折叠引导板单元,就能够向第一折叠部Npl正确地引导片材的折痕。而且,从图5可以看出,为了将输送长度设定为[Lx > Ly],需要将从动辊53a的辊径构成为比位于上游侧的第一辊41b的辊径更小的直径。[ 二次折叠偏向构件的构成]
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也同样,在位于上游侧的第二辊49的第一折叠部Npl对片材施加输送力,相对于从此点到第二折叠部Np2的输送长度Lv,将从动辊54a与位于下游侧的第三棍50的压接点p3与第二折叠部Np2之间的输送长度Lw设定为[Lv > Lw]。另外,将导向构件54b的弯曲导向面构成为使片材沿着输送长度大的第二辊49的周面的形状。而且,此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和前面的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按一方处于工作位置时另一方处于待机位置的方式相反地移动。这是为了由同一的驱动单元使升降构件53c和升降构件54c进行升降。[驱动机构]下面根据图3对上述第一输送路径32、第二输送路径33的片材输送机构进行说
明。在第一输送路径32上,在送入口 30配置送入辊对40,在送出口 31配置送出辊对62,在此两辊间配置对位辊。图示的对位辊由第一辊41b的外周和压接在第一辊41b的外周上的夹紧辊41a构成。因此,在第一输送路径32上配置送入辊对40、送出辊对62、对位辊(第一辊)41b。另外,送入棍对40由一对的棍40a、40b构成,其一方的棍40b与输送马达Mf (未图不)连接。同样,送出棍对62也由一对的棍62a、62b构成,其一方的棍62b与输送马达Mf连接。另外,夹紧棍41a按随第一棍41b从动旋转的方式配置,此第一棍41b也与输送马达Mf连接。在上述第二输送路径33上相互压接地配置第一辊4Ib、第二辊49、第三辊50,在第二排纸路径37上配置排纸辊对67。另外,在第二输送路径33 (第一翻转路径34和第二翻转路径35)上没有配置图3所示那样片材输送机构。另外,在此第二输送路径33上,由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32上的送入辊对40和对位辊(第一辊)41b向第一翻转路径34送入片材,由第一、第二辊41b、49向下游侧输送此片材。图示的装置的特征在于,将配置在第一、第二输送路径32、33上的片材输送机构简化,实现装置的小型化、静音化、消耗电力的减少。为此,在第一输送路径32上,按配置在第二输送路径33上的折叠棍(第一棍41b)的外周的一部分在送入棍对40与送出棍对62之间来到第一输送路径32上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在此第一辊41b的外周配置夹紧辊41a,将从送入辊对40送来了的片材送往第一翻转路径34。这样,不需要在第一输送路径32上配置特别的输送辊,实现了输送机构的简化。并且,当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时,使上述第一辊41b旋转,由送入辊对40和此第一辊41b向第一翻转路径34输送来自送入辊对40的片材,在不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从送入口 30向送出口 31输送该片材的模式下,停止第一辊41b,由送入辊对40和送出辊对62从送入口 30向送出口 31移送片材。这样,实现消耗电力的减少和静音运行。另外,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升降构件53c及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升降构件54c按相反地在待机位置与工作位置之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连接移位马达MS (未图示)。此移位马达MS由正翻转马达构成,在图4所示第一升降构件53c和第二升降构件54c上形成了的齿条53r、54r与小齿轮53p、54p啮合。
当使移位马达MS正旋转时,第一升降构件53c从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当反旋转时,第二升降构件54c从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片材堆放部的构成]首先,在图3中,在第二排纸路径37的下方配置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由此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构成片材堆放部。此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对由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进行折叠了的片材进行堆放收容。为此,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在装置外壳29中按第一输送路径32、位于第一输送路径32下方的折叠处理部48、位于折叠处理部48的下方的收纳堆垛器65的顺序在上下方向配置。如前述那样,第一输送路径32和第二输送路径33按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第二输 送路径33的第一翻转路径34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上方区域中,第二翻转路径35配置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下方区域中。在此路径构成的同时,在第一输送路径32的下方配置折叠处理部48,在折叠处理部48的下方配置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为此,能够实现装置外壳29的紧凑化。上述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如从图6 图9所示那样,由堆放面84和收纳区域As构成,该堆放面84对来自排纸辊对67的折叠片材进行堆放支承,该收纳区域As由外壁部83a、83b、83c、开闭门85形成。此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具备收纳区域As,该收纳区域As为对折叠片材的长边Sn和短边Sp进行收纳的截面形状(矩形形状),具有高度(集聚量)H(参照图3)。折叠片材从排纸口 51落下到此短边方向长度(折叠宽度)Sp、长边方向长度(片材宽度)Sn的底面尺寸、高度H的收纳区域As中被收纳。而且,高度H根据折叠片材的堆放量在装置设计时设定。此时,落差(排纸口与载纸面的台阶高低差)越大,则越发生收纳片材进入被集聚的片材的折叠部之间的问题、片材被杂乱地堆放的问题、落下的片材姿势导致片材下端缘折曲的问题。下面根据图8对从第二排纸路径37将折叠片材收纳在收纳堆垛器内的方法进行说明。如前述那样,收纳在收纳堆垛器65中的折叠片材被折叠成具有3分之I (或4分之I)等短边和长边的矩形形状(以下称为长方形),按长边Sn处于排纸方向前后的姿势从排纸口 51被送出。因此,相对于如在图8中用第一排纸方向Rl所示那样长边Sn先被送出的折叠片材,在与排纸方向垂直的第二排纸方向R2形成收纳区域As。为此,堆放面84和外壁部83a 83c按较长一侧位于排纸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如图9所示,如将设置了开闭门85的一侧设为装置前侧、将另一方设为装置后侧,则堆放面84被以装置前侧相对于装置后侧变低的方式按倾斜角度Θ I倾斜配置。被堆放在此堆放面84上的片材沿倾斜朝装置前侧移动,由后述的整合部85r限制折叠片材前端部,使其对齐。而且,此倾斜角度Θ I最好被设定为15度 40度。在此堆放面84的装置后侧,如图6及图7所示那样,配置将从排纸辊对67排出的折叠片材向堆放面84进行引导的导向壁60。此导向壁60由从排纸辊对67的大致正下方到外壁部83a进行延伸设置的板状构件构成。
此导向壁60被配置在排纸辊对67的装置后侧(参照图7)。这样,仅从排纸辊对67按与折痕方向垂直的第一排纸方向Rl排纸的折叠片材的装置后侧由导向壁60支承。这样,如图13所示那样,折叠片材在自重作用下成为朝装置前侧倾斜了的状态,朝与折痕方向一致的第二排纸方向R2改变方向滑落,被堆放在堆放面84上。这样,由导向壁60将折叠片材的第一排纸方向Rl朝与其大致垂直的第二排纸方向R改变,从而使片材可靠地沿堆放面84滑落,由后述的整合部851■对前端进行限制,可整合性良好地对折叠片材进行堆放。另外,由于折叠片材被堆放在与使用者面对的装置前侧,所以,能够改善使用者的观察性,能够防止忘记将堆放片材取走等。另外,此导向壁60按导向面60a相对于水平面以倾斜角度Θ 2倾斜了的形状形成,并且第一排纸方向Rl下游侧相比上游侧变低(参照图6)。 这样,被从排纸辊对67排纸的片材沿导向壁60的导向面60a平滑地排纸,能够防止排纸时片材从第一排纸方向Rl下游端垂直落下。而且,此倾斜角度Θ2最好被设定为15度 50度。另外,导向壁60如图6所示那样,相对于折叠片材的排纸垂直方向长度(长边长度),导向面60a的片材卡合位置被配置在往一方偏斜了的位置。这是为了按越到导向面60a的上的折叠片材从其一方的端部先落下的方式对落下姿势进行限制,片材的重心倾斜了的右端部先从导向面60a落下。另外,导向壁60如图7所示那样,在堆放面84上相对于第一排纸方向Rl按倾斜角度Θ3倾斜配置。这样,如图13所示那样,片材的第一排纸方向Rl上游端的导向壁60的支承位置相比片材的第一排纸方向Rl下游端的导向壁60的支承位置成为装置后侧,为此,片材上游端相比下游端先行,成为朝装置前侧倾斜的状态,朝第二排纸方向R2滑落而被堆放在堆放面84上。而且,此倾斜角度Θ 3最好设定为10度 45度。当倾斜角度“ Θ 3 = O”时,从排纸口 51脱落了的片材有在碰到限制面83d之前从其侧端部落下到堆放面上的危险,如将此倾斜角度“ Θ 3”设定为大的角度,则越到导向面60a上了的片材不轻易落下。为此,有在前端缘碰到限制面83d后弹回的危险。形成在了上述导向壁60上的倾斜角度Θ 3具有以下的意义。第一,如上述那样沿导向面60a从排纸口 51向限制面83d引导片材。第二,被从排纸口 51送出了的折叠片材由导向壁60引导,在碰到限制面83d后,落下到堆放面84上。此时,当角度Θ 3为“零”(与限制面成直角)时,折叠片材的长边的一方先落下,或另一方先落下,变得不稳定。如此落下姿势不稳定,则从被堆放收纳在了堆放面上的片材的折叠边的开口部侵入到折片内部。为了防止这样的排列的问题,图示的装置的导向壁60按折叠片材的一边(在图示的场合为排纸方向后端侧,但也可为排纸方向前端侧)先落下的方式对折叠片材的落下姿势进行限制。为此,最好按排纸方向后端侧的长边先落下的方式对图示的倾斜角度Θ3进行角度设定。这样,通过配置导向壁60,从第一排纸方向Rl排纸的片材下游端进入已堆放的折叠部而引起片材拥塞这样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可按良好的整合性进行堆放。而且,此导向壁60也可按相应于堆放的折叠片材尺寸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从装置前侧朝装置后侧移动的方式构成。如图9所示,堆放面84由对堆放的片材的第二排纸方向R2前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面84a和对片材的第二排纸方向R2后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面84b构成。此第一支承面84a和第二支承面84b由连接构件88如图7那样连接。此第一支承面84a被设定得比堆放的片材的最小尺寸长度L4的1/2更短,在此第一支承面84a的装置前侧配置对片材的前端进行限制使其对齐的整合部85r。整合部851■与设在装置前侧侧面的、为了将堆放了的片材取出而进行开闭的开闭门85 —体地形成。在本发明中,如图9所示那样,开闭门85 —体地设置整合部85r和第一支承面84a,但也可例如将开闭门85另成一体地设置在装置前侧。如图13及图14那样,开闭门85由转动轴85x按可转动的方式枢支在外壁部83a、83b上。另外,按通过抵接部85b与限制部84c抵接而对此转动进行限制,使得开闭门85不 超出必要地打开的方式构成。在使用者要将堆放在了堆放面84上的片材取出的场合,使开闭门85朝装置前侧(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将收纳堆垛器65开放,从此开放部分直接伸进手,将片材取出(参照图12)。此时,如图11所示,由开闭门85的转动使第一支承面84a朝上方转动,为此,堆放在第一支承面84a上的片材前端部被以第一支承面84a与第二支承面84b的连接部为支点向上方抬起。这样,在折叠片材捆的前端部与第一支承面84a之间形成空间α,为此,能够确保使用者伸进用于将片材取出的手的空间,能够顺利地将堆放了的片材取出。另外,随着开闭门85的转动,堆放了的片材从第一支承面84a上升,为此,使用者通过使开闭门85打开这样I个动作就能够实现开闭门85的打开动作和使第一支承面84a朝上方转动的动作,而将片材取出,为此,操作性提高。另外,如图9所示,开闭门85的转动轴85x相比从连接构件88在水平方向延长的假想线被设置在上方。这样,第一支承面84a朝上方转动时连构件88的转动轨迹大致垂直,为此,可不破坏堆放姿势地从第一支承面84a抬起第一支承面84a上的片材。另外,如上述那样,第一支承面84a被设定得比最小尺寸长度L4的1/2短,为此,能够可罪地朝上方抬起各种片材尺寸的片材如端部。在图9中,第二支承面84b的第二排纸方向R2下游侧端部如上述那样由连接构件88连接。相对于此,第二排纸方向R2上游侧端部仅是被支承在倾斜面84d上,成为能够自由地移动的构成。为此,随着第一支承面84a以旋转轴85x中心向上方转动,第二支承面84b的第二排纸方向R2下游端部朝上方移动,上游端部沿倾斜面84d朝第二排纸方向R2下游侧移动(参照图11)。这样,第二支承面84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或装置前侧比装置后侧更高的状态,为此,堆放的片材后端部大致水平或装置前侧成为朝上的方向,由第一支承面84a的转动抬高了的折叠片材不会向装置后侧滑落,能够可靠地保持抬高了的状态。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第一支承面84a与第二支承面84b,随着第一支承面84a的转动,可移动第二支承面84b,但也可将第二支承面84b固定在倾斜面84d上,仅使第一支承面84a转动,向上方抬起堆放的片材(参照图10)。可是,在第一支承面84a与第二支承面84b的连接部设置图7所示那样切口部87。这是为了在使用者将手伸进了空间α中时误朝装置后侧将堆放了的片材推入,折叠片材完全地载置在了第二支承面84b上的场合,使用者也能够如图12所示那样将手指插入切口部87中将折叠片材取出。在本发明的开闭门85上设置了施力弹簧85s,朝闭位置对开闭门85施力,如使用者从处于打开位置的开闭门85放开手,则开闭门85自动地返回到关闭位置。而且,也可不仅设置施力弹簧85s,而且还设置板簧(未图示)等锁定机构,使得能够在打开位置保持开闭门85。[制动机构的构成]·
本申请的发明为了使折叠片材以落下到堆放面上(堆放完毕的片材上),在收纳区域As内配置制动机构72。此制动机构72与落下的片材的前端缘(图10中的符号Sh)卡合,使其落下速度减速。为此,图示的机构由叶片构件73、枢支构件74、以及制动单元75构成;该叶片构件73具有在收纳区域内与从排纸口 51向堆放面84落下的片材的前端缘Sh卡合的卡定面73x ;该枢支构件74按可在片材的落下方向旋转的方式对此叶片构件73进行枢支;该制动单元75对叶片构件73的旋转速度进行减速(制动)。下面根据图10说明该制动机构。在收纳区域As中配置与从排纸口 51进入了区域内的折叠片材的端缘(图10右端缘)卡合的叶片构件73。此叶片构件73由I片或多片的叶片构件构成,叶片前端配置在从排纸口 51向堆放面84落下的片材的运动轨迹内,并且按可朝落下方向(图10反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构成。因此,从纸口 51落下的片材的端缘(图10右端缘)落下到叶片前端,随着叶片的旋转而向下方落下。图示的叶片构件73由4片的叶片73a、73b、73c、73d构成,由枢支构件74按可朝片材的落下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承。枢支构件74由设在相互相向的外壁部83a,83b上的轴承构件构成。这样,在构成了的叶片构件73上,设置对其旋转速度(朝片材落下方向的旋转速度)进行减速的制动单元75。由与落下的片材的端缘卡合的叶片构件73的旋转速度对片材的落下速度进行控制。为此,在叶片构件73上设置对旋转速度进行减速的制动单元75。在图6及图10(a)中表示在叶片构件73的旋转部(枢支构件74)上设置闸机构76的方式,在图10(b)中表示在叶片构件73的旋转部(枢支构件74)上设置平衡重77a的方式。图15(a)所示制动单元75在叶片构件73的旋转支轴74上设置角度控制凸轮构件76a。此凸轮构件76a按在枢支在外壁部83a上的板簧(施力弹簧)76b的作用下与各叶片构件73压接的方式构成。在图示的4片构成的叶片构件73a 73d中,凸轮构件76a被形成为卡合在邻接的叶片之间的形状(例如球形状),板簧76b在压接的方向作用。
其作用在后面说明,当叶片构件73处于图15(a)的初期位置时,使叶片卡定在该位置地作用,当在落下的片材的自重作用下叶片朝该图中的反时针方向旋转时,对其速度进行减速地作用。然后,从片材从叶片离开、在自重作用下落下的图15(b)的状态,凸轮构件76a在板簧7b的作用使叶片构件73旋转,恢复到图15 (c)的初期状态,为后续的片材的落下作好准备。
图10 (b)所示制动单元75在叶片构件73的枢支构件74上设置平衡重77a。图示的叶片构件73为I片构成,按能够以枢支构件74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外壁部83a上。而且,可在形成在了外壁部(或装置构架)上的第一限位止档77b与第二限位止档77c之间按角度Y摇动。在叶片构件73上一体地设置平衡重77a,将叶片构件73保持在与落下初期阶段的片材前端卡合的位置。此平衡重77a由比落下的片材更轻的重锤构成,按减小从排纸口 66落下了的片材的速度的重量差(片材重量-重锤重量> O)构成。在上述的收纳区域As中,在片材落下的运动轨迹内设置叶片构件73,片材的前端Sh与卡定面73x卡定。此时,叶片构件73可朝片材的落下方向旋转自如,并且制动单元75进行作用。此制动单元75由对片材的落下速度进行减速的闸机构、平衡重等构成。因此,从排纸口 51落下的片材由叶片构件73减速,平缓地落在堆放面84上。这样,叶片构件73将折叠片材平缓地引导至堆放面上,并且防止片材的端缘挂到其它的结构物而产生片材拥塞。然后,叶片构件73在将折叠片材的端缘引导至堆放面上后,如图15(c)所示,在片材前端从叶片的卡定面73x离开了后,恢复到图15(a)的初期状态。此恢复由施力弹簧的弹簧力或重锤的作用进行。[装置外装饰盖]上述的收纳堆垛器(堆放部)65的装置上方如图6所示那样由外装饰盖89覆盖。这是为了防止在使用者在收纳堆垛器65将片材取出时防止误将手伸进装置上方结构部分。在此外装饰盖89上设置切口部89a,当使用者从装置上方对堆放在了堆放面84上的片材进行确认时能够从此切口部89a确认过去由外装饰盖89挡住而不能确认的堆放片材的印刷部,能够构成观察性更优良的片材堆放部。[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在上述的第一输送路径32上配置对图3所示那样片材的端缘进行检测的第一传感器SI,对向第一翻转路径34送入的片材的端缘(前端及后端)进行检测。另外,在第二翻转路径35上配置对送入的片材的端缘进行检测的第二传感器S2。此第一传感器SI和第二传感器S2为了分度出片材的折痕位置而对片材的端缘进行检测,其作用与后述的折叠规格一起进行补充说明。[折叠处理规格]下面,根据图21对上述的折叠处理部48的片材折叠方法进行说明。通常的形成了图像的片材有时为了书信制作要进行二重折叠或三重折叠。另外,当进行三重折叠时有时进行外三重折叠和内三重折叠。在图21(a)中表示内三重折叠,在图21(b)中表示外三重折叠,在图21(c)中表示Z折叠的方式。
在二重折叠的场合,送到了第二输送路径33上的片材由第一、第二辊41b、49在片材尺寸的1/2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出空白后在其1/2位置进行折叠(一次折叠)。另外,在三重折叠的场合,送到了第二输送路径33上的片材由第一、第二辊41b、49在片材尺寸的1/3位置进行折叠(一次折叠)。此折叠片材由第二、第三辊49、50在1/3位置对余下的片材进行折叠(二次折叠),然后送往第一排纸路径36。另外,在三重折叠的场合的如图21(a)所示那样进行内三重折叠的场合,送到了第二输送路径33上的片材由第一、第二辊41b、49在片材后端侧1/3位置进行折叠,然后在片材前端侧1/3位置进行折叠。同样,当如图21 (b)所示那样进行外三重折叠时,送到了第二输送路径33的片材由第一、第二辊41b、49在片材前端侧1/3位置进行折叠,然后在片材后端侧1/3位置进行折叠。另外,在三重折叠的场合,当进行图21 (C)所示Z折叠时,送到了第二输送路径33 上的片材由第一、第二辊41b、49在片材后端侧1/4位置进行折叠,然后在片材的1/2位置进行折叠。另外,有时对应于信封尺寸扩大三重折叠的折叠宽度,留出空白。在内三重折叠的场合,对相比片材尺寸的1/3位置往后端侧一些的位置进行折叠(一次折叠),然后在与一次折叠了的片材宽度大致相同宽度的位置对片材前端侧进行折叠(二次折叠)。同样,当进行外三重折叠时,对相比片材前端侧的1/3位置往前端侧一些的位置进行折叠,然后在与进行了的一次折叠的片材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位置对片材后端侧进行折叠(二次折叠)。即,在三重折叠片材留有空白的场合,按二次折叠片材的边变长的方式进行折叠。[控制单元]用于上述的片材折叠的控制单元95如以下那样构成。在前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上搭载控制CPU,或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91中设置折叠处理控制部。此控制部按可进行以下动作的方式构成。首先,在第二输送路径33的第一翻转路径34及第二翻转路径35上设置对片材前端进行位置限制的限位止档单元(未图示),或设置对片材前端进行位置检测的传感器单元(图示符号SI、S2)。图示的装置在第一翻转路径34上配置第一传感器SI,在第二翻转路径35上配置第二传感器S2。控制单元95按根据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来了的片材尺寸信息和来自传感器SI (S2)的检测信号计算出片材的折痕位置到达了规定位置的定时的方式构成。下面,根据图22所示控制框图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在控制CPU91中设置控制面板15和模式设定单元92。此控制CPU91相应于由控制面板15设定了的图像形成条件对供纸部3、图像形成部7进行控制。控制CPU91向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输送“后处理模式”、“一件工作结束信号”、“片材尺寸信息”等后处理需要的数据和指令。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为控制CPU,具备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向此控制CPU95传递第一传感器SI、第二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另外,控制CPU95向路径切换单元63传递“开”、“关”控制信号。
按在控制CPU95中实施前述的折叠规格的方式在R0M96中存储对输送马达Mf (未图示)、移位马达MS (未图示)、路径切换单元63进行控制的折叠处理实施程序。另外,在RAM98中,作为数据存储用于由折痕位置计算单元97计算出片材的折痕的数据和移位马达MS的工作定时时间。上述折痕位置计算单元97由从“片材的长度尺寸”、“折叠规格”、“空白尺寸”计算出从片材前端(排纸方向前端)离开的折痕位置(尺寸)的运算电路构成。在例如二重折叠模式下,在排纸方向1/2位置对片材进行折叠,或留出预先设定了的空白后在1/2位置进行折叠。该折痕位置的运算例如由[K片材长度尺寸)_(空白)}/2]进行计算。另外,在三重折叠模式下,例如相应于书信折叠(内三重折叠、外三重折叠)、编档(7 U >夕'' )折叠(Z折叠、外三重折叠)等折叠规格计算出折痕位置。
[折叠处理动作]下面说明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的构成的作用。图16(a)表示对进入了送入口 30的片材进行对位修正的状态,图16(b)表示为了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而将片材送入了第一翻转路径34的状态。图17(a)表示在第一折叠部Npl对片材进行折叠的状态,图17(b)表示将折叠片材送入了第二翻转路径35中的状态,图18(a)表示在第二折叠部Np2对片材进行折叠的状态,图18(b)表示将折叠片材送出的状态。在图16(a),片材被引导至送入口 30,由送入辊对40向下游侧输送。这样,片材前 端被限位止档构件43卡定,在对位区域内弯曲变形成环状,前端对齐。在图16(b)中,如限位止档构件43从第一输送路径32退避,则由上述的片材输送机构将片材沿第一输送路径32向下游侧输送。然后,控制单兀95如图不那样从第一输送路径32向第一翻转路径34引导片材地对路径切换单元63进行控制。于是,片材由夹紧辊41a、第一辊41b送入第一翻转路径34。而且,在第一输送路径32上在夹紧辊41a、第一辊41b的下游侧配置第一传感器SI,对送入第一翻转路径34的片材前端进行检测。在图17(a)中,控制单元95根据由第一传感器SI检测片材前端获得了的信号,按片材的折痕位置被移送到了规定的位置的定时使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升降构件53c从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于是,第一输送路径32的片材朝第一折叠部Npl变形成V形。然后,如安装在了升降构件53c上的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压接,则片材前端侧被朝相反方向(第二辊的旋转方向)送出。另一方面,片材后端侧靠夹紧棍41a、第一棍41b的输送力朝第一折叠部Npl将片材送出。此时,弯曲导向件53b的弯曲导向面按沿第一辊41b的周面的方式沿辊周面地对片材进行限制。因此,片材的前端侧由从动辊53a朝第一折叠部Npl送入,后端侧由夹紧辊41a、第一辊41b朝第一折叠部Npl送入,升降构件53c的升降定时分度出折痕位置。因此,控制单元95预先用实验将由夹紧辊41a、第一辊41b移送片材的速度、使从动辊53a从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的定时(特别是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接触的定时)设定为最佳值。
另外,与从动辊53a的从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的移动同步,弯曲导向件53b的弯曲导向面沿相向的第一辊41b的周面地对片材进行引导,所以,片材的折痕位置没有每次产生变化的危险。在图17(b)中,由第一折叠部Npl在1/2位置(二重折叠)、1/3位置(三重折叠)、1/4位置(三重折叠)进行了折叠的片材由此第一折叠部Npl施加输送力向下游侧输送。因此,控制单元95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升降构件54c在二重折叠模式时位于工作位置,在三重折叠模式时位于待机位置。该图表示三重折叠模式的控制。二重折叠时使升降构件54c位于工作位置,从前端向第二折叠部Np2引导折叠片材,送往其下游侧的送出口 31。因此,三重折叠模式时,控制单元95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升降构件54c如图17(b)所示那样位于待机位置。于是,从第一折叠部Npl送来了的片材被从前端开始送往第二翻转路径35。然后,第二传感器S2对片材前端(折痕位置)进行检测。在图18(a)中,在二次折叠的折痕位置以第二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为基准到达了规定位置的阶段,控制单元95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的升降构件54c从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于是,第二翻转路径35内的片材在从动辊54a与第三辊50的周面抵接了的阶段,朝相反方向送出片材。这样,片材的前端侧由从动辊54a,后端侧由第一折叠部Npl,相互朝相反方向送出片材,将其引导至第二折叠部Np2。而且,在此场合,从升降构件54c的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的移动定时与前述的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场合相同,导向构件54b的作用也相同。在图18(b)中,被送到了第二折叠部Np2的折叠片材由与第二辊49压接了的增加折叠辊64沿其折痕可靠地折叠,被送往第一排纸路径36。因此,控制单元95按预先设定了的区分规格将此折叠片材送往第二排纸路径37,或回送到第一输送路径32。图示的装置在不需要由后处理装置C装订在一起,进行书信折叠规格的内三重折叠、外三重折叠时,对路径切换挡板38进行控制,从第二排纸路径37向收纳堆垛器65进行引导。另外,在需要进行编档用或装帧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二重折叠、1/4Z折叠等三重折叠模式时,从第一排纸路径36向第一输送路径32移送,从送出口 31向后处理装置C送出。[ 二重折叠模式的折叠动作]在上述的折叠动作中,在对片材进行二重折叠的模式下,如图20所示那样,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排纸指示信号的同时接收是否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于是,控制单元95由折痕位置计算单元97计算出折痕位置(StOl)。因此,控制单元95在二重折叠模式(St02)时由第一传感器SI检测出片材前端(St03)。在从此检测信号经过了与由折痕位置计算单元97计算出了的片材长度相当的片材输送时间(St04)后,使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从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St05)。此移动由移位马达MS的旋转进行控制。在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升降构件53c向工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输送路径32的片材如在图17(a)中说明了的那样,被以折痕位置为基准朝第一折叠部Npl歪曲。然、后,如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抵接,则片材被拉偏,从折痕位置插入第一折叠部Npl。此时,控制单元95在二重折叠模式下以来自第一传感器SI的检测信号为基准,在片材的折痕被插入了第一折叠部Npl的估计时间后(St06),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向工作位置移动(St07)。此估计时间被设定为片材的折痕位置被插入第一折叠部Npl、该折叠片材前端到达弯曲导向件54b之前的时间。因此,折叠片材前端由弯曲导向件54b的弯曲导向面引导,
沿着第二棍周面。与此同时,位于工作位置的从动辊54a随第三辊50的旋转从动地进行旋转,为此,即使折叠片材的前端向从第二折叠部Np2偏离的方向卷曲,也由从动棍54a和第三棍50的 旋转可靠地向第二折叠部Np2引导。因此,控制单元95使从第二折叠部Np2向第一排纸路径36送出了的折叠片材从第一排纸路径36向第一输送路径32送出。然后,控制单元95在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位于工作位置的状态下为后续的片材的处理作好准备(StOS)。在图示的场合,按使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位于待机位置的关系,使与其相反地进行位置移动的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位于工作位置,但也可根据配置在了第一排纸路径36上的排纸传感器S3的检测信号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向待机位置移动地构成。[三重折叠模式的折叠动作]对片材进行三重折叠的模式下,如在图16 图18中说明了的那样,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排纸指示信号的同时,接收是否进行折叠处理的的模式指示信号。于是,控制单元95由折痕位置计算单元97计算出折痕位置(StOl)。因此,控制单元95在三重折叠模式(St09)时由第一传感器SI检测片材前端(StlO)。在从此检测信号经过了与由折痕位置计算单元97计算出了的片材长度相当的片材输送时间(Stll)后,使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从待机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Stl2)。此移动由移位马达MS的旋转进行控制。在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升降构件53c向工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输送路径32的片材如在图17(a)中说明了的那样,被以折痕位置为基准朝第一折叠部Npl歪曲。然后,如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抵接,则片材被拉偏,从折痕位置插入第一折叠部Npl。此时,控制单元95在三重折叠模式下等候第二传感器S2检测出片材前端(St 13)。以第二传感器S2检测到了片材前端的信号为基准,控制单元95在片材的二次折痕位置到达规定位置的估计时间后(Stl4),使二次折叠偏向构件54向工作位置移动(Stl5)。此估计时间按折痕位置计算单元97的计算值设定。因此,片材被从从动辊54a施加输送力,插入第二折叠部Np2。排纸传感器S3检测出此片材前端,相应于折叠规格从第一排纸路径36向第一输送路径32送出,或从第二排纸路径37向收纳堆垛器65送出(Stl6)。而且,在上述步骤StOl中,当模式设定单元92设定了不进行片材折叠处理的后处理模式时,此片材被朝送出棍对62输送。[排纸路径的构成]
如上述那样受到了二重折叠、三重折叠的折叠片材被从第二、第三辊49、50的压接点送往第一排纸路径36。然后,由与第二辊49压接的增加折叠辊64进行增加折叠,被引导至第一排纸路径36。此第一排纸路径36如前述那样与第一输送路径32汇合。第二排纸路径37从此第一排纸路径36分支,经由路径切换挡板38相连设置,此第二排纸路径37向配置在第二输送路径33的下方的收纳堆垛器65引导折叠片材。因此,不需要向后处理装置C移送的例如内三重折叠或外三重折叠等被按书信规格折叠了的片材不向送出口 31移送,而是被收容在收纳堆垛器65。另外,被送到了 第一排纸路径36上的折叠片材中的、要被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进行后处理的片材由送出辊对62朝送出口 31移送。而且,在此场合,是否进行后处理的判断按例如由前述的控制面板15在设定图像形成条件的同时设定后处理条件的方式构成。另外,按相应于设定了的加工条件向收纳堆垛器65送出或向后处理装置C移送的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A具备图I所示那样以下的构成。此装置在从供纸部3向图像形成部7输送片材,由图像形成部7在片材上进行了印刷后,从主体排纸口 18将片材送出。供纸部3在供纸盒4a、4b中收纳多尺寸的片材,将指定了的片材一张一张地分离,送给图像形成部7。图像形成部7例如配置有静电鼓8、配置在静电鼓8的周围的印刷头(激光发光器)9、显影器10、转印充电器11、以及定影器12,在静电鼓8上由激光发光器9形成静电潜像,用显影器10在其上附着调色剂,转印充电器11在片材上转印图像,用定影器12加热定影。这样,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被从主体排纸口 18依次送出。图示符号13为循环路径,为双面印刷的路径,该双面印刷的路径经由主体翻转路径14使从定影器12在表面侧进行了印刷的片材进行表背面翻转后,再次被送给图像形成部7,在片材的背面侧进行印刷。这样,受到了双面印刷的片材由主体翻转路径14进行了表背面翻转后从主体排纸口 18送出。图示符号20为原稿读取部,用扫描器22对旋转在了压板21上的原稿片材进行扫描,用未图示的光电变换元件按电的方式读取。由此获得了的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部例如进行数字处理后,被传输到数据存储部16,向前述激光发光器9发送图像信号。另外,图示符号25为进给部,将收容在了堆垛器26中的原稿片材送给压板21。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置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器),从控制面板15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片材尺寸指定、彩色 单色印刷指定、打印份数指定、单面 双面印刷指定、放大·缩小印刷指定等打印输出条件。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由上述扫描器22读取了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网络传输来了的图像数据被存储在数据存储部16中,从此数据存储部16将图像数据传输给缓冲存储器17,从此缓冲存储器17依次向印刷头9传输数据信号。从上述控制面板15在对图像形成条件进行的同时也进行后处理条件的输入指定。此后处理条件例如选定“打印输出模式”、“钉书钉装订模式”、“片材捆折叠模式”等。在该后处理条件中设定前述片材折叠装置B中的折叠规格。[后处理装置]
后处理装置C如图2所示那样具备以下构成。此装置在装置外壳68上具备片材接收入口 69、排纸堆垛器70、后处理路径71。片材接收入口 69与前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的送出口 31连接,按接收来自第一输送路径32或第一排纸路径36的片材的方式构成。后处理路径71按向排纸堆垛器70引导来自片材接收入口 69的片材的方式构成,在此路径中设置处理托盘55。图示符号56为排纸口,将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向配置在了下游侧的处理托盘55集聚。图示符号57为冲孔器,配置在后处理路径71上。在排纸口 56配置排纸辊58,将来自片材接收入口 69的片材向处理托盘55集聚。处理托盘55对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进行翻转(输送方向翻转)输送,在设在了托盘上的后端限制构件(未图示)进行对齐集聚。为此,在托盘上方设置使来自排纸口 56的片材翻转的正翻转辊59。另外,上述处理托盘55与排纸堆垛器70相连,来自排纸 口 56的片材的前端侧由排纸堆垛器70支承,后端侧由处理托盘55支承(桥式支承)。在上述处理托盘55上配置将被定位在后端限制构件上了的片材捆装订在一起的钉书器78。图示符号79为整合单元,使被送出到了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在输送垂直方向靠边整合。图示符号80为桨叶旋转体,按朝后端限制构件移送来自排纸辊58的片材的方式与排纸辊58的旋转轴进行驱动连接。图示符号81为片材捆送出单元,向下游侧的排纸堆垛器70移送由钉书器78装订在一起了的片材捆。为此,图示的片材捆送出单元81由基端部被摇动自如地枢支的杠杆构件81a和片材端卡合构件81b构成。另外,片材端卡合构件81b按沿处理托盘55在排纸方向来回移动的方式装备在处理托盘上,与杠杆构件81a连接。图示符号M为使杠杆构件81a摇动运动的驱动马达。而且。在排纸堆垛器70上,虽然未图示,但实际上具备相应于片材的堆放量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而且,本申请请求以参照的方式在这里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1-088958号、日本专利申请号2011-279749号的优先权。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堆放装置,具有片材堆放部和整合部;该片材堆放部为了对排出的片材进行堆放,具有按排出方向下游侧变低的方式倾斜了的堆放面; 所述堆放面由第一支承面和第二支承面构成; 该第一支承面对堆放的片材的排纸方向前端部进行支承; 该第二支承面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面的排纸方向上游侧,对堆放的片材的排纸方向后端部进行支承; 该整合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面上,对片材的排纸方向前端进行限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面的从配置所述整合部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被构成得比堆放的片材的最小尺寸长度的1/2更短; 所述第一支承面被设置成能够以设在所述整合部上的转动轴为中心朝上方转动,由所述整合部的转动使堆放的片材的排纸方向下游侧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合部设在形成于排纸方向下游侧的装置侧面的开闭门上; 所述第一支承面由所述开闭门的开放使堆放的片材的排纸方向前端部上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面与所述第一支承面的排纸方向上游侧端部连接, 所述第二支承面的排纸方向下游侧端部随着所述第一支承面的转动朝上方移动,所述第二支承面大致水平或排纸方向下游侧相比排纸方向上游侧变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承面与所述第二支承面的连接部设有切口部。
5.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片材输送路径、折叠处理路径、折叠处理部、片材堆放部、排纸路径、导向壁; 该片材输送路径将来自送入口的片材向送出口移送; 该折叠处理路径从所述片材输送路径分支,对来自所述送入口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 该折叠处理部配置在所述折叠处理路径上,对片材进行折叠; 该片材堆放部对来自所述折叠处理部的折叠片材进行堆放; 该排纸路径将来自所述折叠处理部的折叠片材向所述片材堆放部排出; 该导向壁将来自所述排纸路径的折叠片材向片材堆放部进行引导, 所述导向壁被构成为,将从所述排纸路径朝与片材折痕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一排纸方向排出了的折叠片材朝与片材的折痕方向一致的第二排纸方向进行引导; 所述片材堆放部具有按所述第二排纸方向下游侧相比所述第二排纸方向上游侧变低的方式倾斜了的堆放面; 所述倾斜了的堆放面由对堆放的片材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面;和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面的所述第二排纸方向上游侧、对堆放的片材的后端部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面构成, 所述第一支承面具有对片材的前端进行限制的整合部,从所述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构成得比堆放的片材的最小尺寸长度的1/2更短; 所述第一支承面被设置成能够以设在所述整合部上的转动轴为中心朝上方转动,由所述整合部的转动使堆放的片材前端部上升。
6.一种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折叠处理路径、折叠处理单元、排纸路径、排纸单元、收纳堆垛器; 该折叠处理路径将片材送给折叠处理部; 该折叠处理单元配置在所述折叠处理部,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 该排纸路径将在所述折叠处理部受到了折叠处理的片材向下游侧的片材堆放部送出; 该排纸单元设在所述排纸路径上,将折叠片材从排纸口送出; 该收纳堆垛器配置在所述片材堆放部,使折叠片材落在与所述排纸口具有台阶高低差的堆放面上进行收纳, 所述收纳堆垛器由所述堆放面、收纳区域、限制面、以及导向壁构成; 该收纳区域在所述堆放面上方对片材进行堆放收纳; 该限制面形成在所述收纳区域的侧壁面上,与由所述排纸单元从排纸口送出了的折叠片材的排纸方向前端碰接而对其进行限制; 该导向壁使从所述排纸口送出了的折叠片材沿着所述限制面从片材侧端落在所述堆放面上, 所述收纳堆垛器具有与从所述排纸口朝所述堆放面落下的片材端缘碰接而对其进行限制的叶片构件、 按能够朝折叠片材的落下方向旋转的方式对所述叶片构件进行枢支的枢支构件、以及 使所述叶片构件的旋转速度降低的制动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构件由按能够旋转的方式对基端部进行枢支的多片叶片板构成, 各叶片板为与从所述排纸口向所述堆放面落下的折叠片材的端面卡合的平面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堆垛器具有按比折叠片材的最大折叠宽度更大的间隔相互相向的侧壁, 所述叶片构件被安装在按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相向的侧壁间的枢支构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壁配置在所述排纸口的下游侧的收纳区域内, 具有使从所述排纸口送出了的折叠片材倾斜、从与排纸方向垂直的方向落下的导向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由将从所述排纸口送出了的折叠片材向所述限制面侧引导的倾斜面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单元由与所述叶片构件及/或枢支构件的至少一方滑动接触的闸瓦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单元由所述闸瓦和对所述闸瓦施加压接力的施力单元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堆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堆垛器具备对来自所述排纸口的折叠片材进行堆放收容的堆放面;和 与被载置在了所述堆放面上的折叠片材的端面碰接而对其进行限制的整合部,所述堆放面由以使载置了的片材端与所述整合部碰接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构成; 所述叶片构件配置在所述倾斜面的上方。
14.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折叠处理路径、折叠处理单元、排纸路径、排纸单元、以及收纳堆垛器; 该折叠处理路径将片材送给折叠处理部; 该折叠处理单元配置在所述折叠处理部,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 该排纸路径将在所述折叠处理部受到了折叠处理的片材向下游侧的片材堆放部送出; 该排纸单元设在所述排纸路径上,将折叠片材从排纸口送出; 该收纳堆垛器配置在所述片材堆放部,使折叠片材落在与所述排纸口具有台阶高低差的堆放面上而对其进行收纳, 所述折叠处理单元由在对从所述折叠处理路径送来了的片材进行了一次折叠后对其进行二次折叠的折叠辊机构构成; 所述排纸路径将受到了折叠处理的片材收纳在所述收纳堆垛器中,并且, 所述收纳堆垛器由所述堆放面、收纳区域、限制面、以及导向壁构成; 该收纳区域在所述堆放面上方对片材进行堆放收纳; 该限制面形成在所述收纳区域的侧壁面上,与由所述排纸单元从排纸口送出了的折叠片材的排纸方向前端碰接而对其进行限制; 该导向壁使从所述排纸口送出了的折叠片材在排纸方向前端沿着所述限制面的状态下从排纸垂直方向的片材侧端落在所述堆放面上, 所述收纳堆垛器具有与从所述排纸口朝所述堆放面落下的片材端缘碰接而对其进行限制的叶片构件、 按能够朝折叠片材的落下方向旋转的方式对所述叶片构件进行枢支的枢支构件、以及 使所述叶片构件的旋转速度降低的制动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片材堆放装置及片材折叠装置。按排出方向下游侧变低的方式倾斜了的堆放面(84)由第一支承面(84a)和第二支承面(84b)构成;该第一支承面(84a)对堆放的片材的排纸方向前端部进行支承;该第二支承面(84b)对堆放的片材的排纸方向后端部进行支承。第一支承面(84a)比堆放的片材的最小尺寸长度的1/2构成得更短,按能够以设在对片材的前端进行限制的整合部(85r)上的转动轴(85x)为中心朝上方转动的方式设置。此第一支承面(84a)由整合部(85r)的转动使片材的排纸方向前端部上升。
文档编号B65H31/30GK102730477SQ201210108050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3日
发明者伊藤真一, 加贺美利招, 白仓瑞穗 申请人:立志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