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梭车顶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9465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梭车顶升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梭车顶升机构,其结构是在机架上固定两个下支架,在下支架中穿接有前楔形块或后楔形块,前、后楔形块通过连杆相接,前楔形块通过拉座和拉杆与曲轴相接;在前、后楔形块上开有横八字形斜孔槽,在下孔槽中穿接下滚轮,下轮轴支撑连接在下支架的轴孔中;在上孔槽中穿接上滚轮,上轮轴的两端穿过下支架上的竖向条孔后固定在上支架的轴孔中,在上支架的顶面固接有托板。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牢靠,安装调整简单,顶升无效荷载小,楔形块驱动效率高,所需功率小,高效节能,运动平稳,顶升重物时不受倒转力作用,稳定可靠,并且托板可同步升降,平稳快捷,负重时机构自锁,运行安全可靠。
【专利说明】一种穿梭车顶升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密集存储货物的仓库中直线搬运托盘的穿梭车,具体地说是一种穿梭车顶升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穿梭车中的顶升机构有偏心式、凸轮式、螺旋式、齿轮式、曲柄摆杆式等多种方式,不同顶升方式面临稳定、节能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考验,有些顶升机构在负重时存在有倒退的可能性,有的顶升机构的托板不能同步升降,有的顶升机构无效荷载大,能耗闻。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穿梭车顶升机构,以解决现有穿梭车中的顶升装置存在的结构不合理、运行不稳定、耗能高和托板下降不同步等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穿梭车顶升机构,在机架上固定有两个并列的下支架,在一个下支架中穿接有前楔形块,在另一个下支架中穿接有后楔形块,所述前楔形块和所述后楔形块通过连杆相接,所述前楔形块的外侧端通过拉座和拉杆与曲轴相接;在所述前楔形块和所述后楔形块上分别开有横八字形斜孔槽,在横八字形斜孔槽的下孔槽中穿接有下滚轮,所述下滚轮上的下轮轴的两端分别支撑连接在所述下支架的轴孔中;在横八字形斜孔槽的上孔槽中穿接有上滚轮,所述上滚轮上的上轮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下支架上的竖向条孔后固定在上支架的轴孔中,所述上支架跨接在所述下支架的上部,在所述上支架的顶面固接有托板。
[0005]所述横八字形斜孔槽中的所述上孔槽与所述下孔槽为上下对称分布的斜向条孔,所述上孔槽与所述下孔槽的上下边沿的两端分别为水平直线段,中间部分分为陡坡段和缓坡段,各段之间平滑过渡。
[0006]所述连杆有上下并行的两根,每根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接有杆端轴承,所述杆端轴承与所述前楔形块或所述后楔形块通过铰接的拉板连接在一起。
[0007]在所述上轮轴上还套接有付滚轮,所述付滚轮位于所述下支架上的竖向条孔中,其轮缘沿所述下支架上的竖向条孔上下滚动。
[0008]本实用新型中的前、后楔形块分别插入上滚轮与下滚轮之间并前后移动,两个滚轮分别在前、后楔形块中的横八字形斜孔槽的边沿上滚动,使两个滚轮的间距发生变化;由于下滚轮上的下轮轴支撑连接在与机架相接的下支架上,上滚轮上的上轮轴穿过下支架上的竖向条孔、固接在上支架上,所以,在曲轴往复摆动牵拉前楔形块的前后运动过程中,上支架及其顶部的托板就随之产生上下位移变化,实现顶升动作。
[0009]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牢靠,安装调整简单,顶升无效荷载小,楔形块驱动效率高,所需功率小,高效节能,运动平稳。楔形块中斜孔槽的特殊曲线设计,使本顶升机构在顶升重物时不受倒转力作用,不存在倒退可能,稳定可靠,而对托板的上升和下降却均有约束作用,且托板下降平稳快捷。本实用新型可使托板同步升降,负重时机构自锁,运行安全可靠。【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顶起状态图。
[0013]图4是图2所示顶升机构的A-A向剖面图。
[0014]图5是前楔形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曲轴,2、拉杆,3、拉座,4、下支架,5、上支架,6、前楔形块,7、拉板,8、杆端轴承,9、连杆,10、托板,11、后楔形块,12、上滚轮,13、上轮轴,14、付滚轮,15、下滚轮,16、下
轮轴,17、机架,18、横八字形斜孔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在机架17上固定有两个并列设置的下支架4,下支架4上的两个侧臂上伸,在两个侧臂上分别开有竖向条孔和圆形轴孔。在图2中右边的下支架4中穿接有前楔形块6,在左边的下支架4中穿接有后楔形块11。前楔形块6和后楔形块11通过连杆9相接。连杆9有上下并行的两根,每根连杆9的两端分别接有杆端轴承8,连杆上的杆端轴承8与前楔形块6或后楔形块11通过铰接的拉板7相互连接在一起。在前楔形块6的右侧端设置有曲轴1,在曲轴I上接有拉杆2,在前楔形块6的右侧边铰接有拉座3,通过拉杆2与拉座3的连接,将前楔形块6与曲轴I连接起来,由曲轴I带动前楔形块6和后楔形块11在下支架4中往复运动。
[0017]如图2所示,在前楔形块6和后楔形块11上分别开有朝向相同的横八字形斜孔槽18。图5中,横八字形斜孔槽18中的上孔槽与下孔槽为上下对称分布的斜向条孔,上孔槽与下孔槽的上下边沿的两端部分分别为水平直线段(分为上限直线段和下限直线段),中间部分分为陡坡段和缓坡段,各段之间平滑过渡。陡坡段的斜度大,适于顶升机构在轻载时的滚轮快速通过;缓坡段的斜度小,适于顶升机构在加载后的滚轮缓慢通过。
[0018]图4中,在前楔形块6和后楔形块11的横八字形斜孔槽18的下孔槽中分别穿接有下滚轮15,在下滚轮15中穿接有下轮轴16,下轮轴16的两端分别支撑连接在下支架4两边的轴孔中。在横八字形斜孔槽18的上孔槽中穿接有上滚轮12,在上滚轮12中穿接有上轮轴13,上轮轴13的两端分别穿过下支架4上的竖向条孔后,通过键配合固定连接在上支架5两边的轴孔中。在上滚轮12和下滚轮15的内孔中嵌套有含油铜套,使上滚轮12与上轮轴相铰接,使下滚轮15与下轮轴16相铰接。在上轮轴13上还套接两只付滚轮14,两只付滚轮14分别位于下支架4两边的竖向条孔中,使付滚轮的轮缘可沿下支架4上的竖向条孔上下滚动。上支架5跨接在下支架4的上部,托板10固定在上支架5的顶面。
[0019]前、后楔形块中横八字形斜孔槽18的两水平直线段的设置,可使托板10在位于上限和下限位置时,上轮轴13与下轮轴16的轴心在一个垂面上,这样就可使穿梭车上的托盘货物重力直接传递到机架17上,使顶升机构的水平方向不受力,消除了作用于顶升机构的倒转力,在穿梭车行走过程中就可避免托盘下降,发生事故。两条水平直线段的高度差,使托板10实现定程顶升。适当加长两水平直线段的长度,可预留过冲量,防止机械顶死;并且,适当加长两水平直线段的长度,托板10的上、下限位置电控定位范围也比较宽松。轻载陡坡段爬升角度大,托板10的上升速度快;重载缓坡段的爬升角度小,托板10的上升速度慢,顶升力大。本顶升机构所致的托板变速升降运动,可节省工作时间,简化电控系统;在顶升高度一定时,前、后楔形块的水平行程短,节省空间;并且,楔形块的驱动功率小,节省能源。
[00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曲轴I顺时针转动,拉杆2从第一水平位置上升,带动前楔形块6前进,并经拉板7、杆端轴承8、连杆9带动后楔形块11同步前进、同步上升;曲轴I顺时针转动到最大设计角度时,拉杆2达到第二水平位置,前楔形块6和后楔形块11在下滚轮15的推顶作用下升高到机构总升程的一半,上滚轮12在楔形块上孔槽的推动下,上升到上限位置,托板10上升到顶升上限位置(图3)。
[0021]当曲轴I逆时针转动时,拉杆2从第二水平位置下降,带动前楔形块6和后楔形块11边后退、边下降;曲轴I逆时针转动到起始角度时,拉杆2回到第一水平位置,前楔形块6和后楔形块11降低到原点高度,上滚轮12在楔形块上孔槽的推动下,下降到下限位置,托板10下降到顶升下限位置(图2),完成一个顶升工作循环。
【权利要求】
1.一种穿梭车顶升机构,其特征是,在机架上固定有两个并列的下支架,在一个下支架中穿接有前楔形块,在另一个下支架中穿接有后楔形块,所述前楔形块和所述后楔形块通过连杆相接,所述前楔形块的外侧端通过拉座和拉杆与曲轴相接;在所述前楔形块和所述后楔形块上分别开有横八字形斜孔槽,在横八字形斜孔槽的下孔槽中穿接有下滚轮,所述下滚轮上的下轮轴的两端分别支撑连接在所述下支架的轴孔中;在横八字形斜孔槽的上孔槽中穿接有上滚轮,所述上滚轮上的上轮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下支架上的竖向条孔后固定在上支架的轴孔中,所述上支架跨接在所述下支架的上部,在所述上支架的顶面固接有托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梭车顶升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横八字形斜孔槽中的所述上孔槽与所述下孔槽为上下对称分布的斜向条孔,所述上孔槽与所述下孔槽的上下边沿的两端分别为水平直线段,中间部分分为陡坡段和缓坡段,各段之间平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梭车顶升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杆有上下并行的两根,每根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接有杆端轴承,所述杆端轴承与所述前楔形块或所述后楔形块通过铰接的拉板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梭车顶升机构,其特征是,在所述上轮轴上还套接有付滚轮,所述付滚轮位于所述下支架上的竖向条孔中,其轮缘沿所述下支架上的竖向条孔上下滚动。
【文档编号】B65G1/04GK203728015SQ201420064512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3日
【发明者】王润璋, 张光远 申请人:河北沃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