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9493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瓶,包括瓶体和瓶盖,所述瓶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上部为第一瓶口,所述第二腔体的上部为第二瓶口,在所述瓶盖上设置有出液口,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都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瓶盖可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瓶,通过设置瓶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使得便携瓶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通过可上下移动的瓶盖将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压入出液口,用户使用时按压瓶盖,就可同时得到两种液体,使得用户使用方便;同时将需要同时使用的两种液体放在一个便携瓶中,使得外出携带方便。
【专利说明】一种便携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瓶。
【背景技术】
[000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两种液体混合后使用或者配套使用,能达到更优的效果,例如发胶、白药喷雾剂、调和胶、化妆品、洗发水、沐浴液、牙膏等等。由于两种液体需要盛放在两个瓶子中,当外出旅游或者出差需要携带两个瓶子,导致携带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现一个瓶子丢失等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瓶,使得用户使用方便,出门携带也比较方便。
[0004]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便携瓶,包括瓶体和瓶盖,所述瓶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上部为第一瓶口,所述第二腔体的上部为第二瓶口,在所述瓶盖上设置有出液口,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都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瓶盖可上下移动。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是通过在所述瓶体的内部设置竖直方向的隔板形成的。
[0007]进一步的,所述瓶体包括独立的第一瓶体和第二瓶体,所述第一瓶体具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瓶体具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贴合固定,所述第一瓶体内的空腔为第一腔体,所述第二瓶体内的空腔为第二腔体。
[0008]进一步的,所述瓶体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方形。
[0009]进一步的,所述瓶体为金属材料,所述第一瓶体和第二瓶体采用焊接固定或者采用粘胶固定或者采用塑料纸包裹固定。
[0010]进一步的,所述瓶盖包括第一瓶盖和第二瓶盖。
[0011]进一步的,所述瓶盖上还套装有保护盖。
[0012]进一步的,在第一瓶口处设有第一出液装置,所述第一出液装置包括密封固定在第一瓶口的第一瓶塞,所述第一瓶塞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一出液管,第一瓶塞的下端固定有第一储液筒,所述第一出液管上水平设置有第一环形圈,第一环形圈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储液筒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储液筒下端设置有第一进液阀门,所述第一储液筒下端连接有第一导液管。
[0013]进一步的,在第一瓶口处设有第一出液装置,所述第一出液装置包括固定在第一瓶口下端的第一储液筒,所述第一瓶口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上水平设置有第一环形圈,第一环形圈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储液筒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储液筒下端设置有第一进液阀门,所述第一储液筒下端连接有第一导液管。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液筒内设置有第一弹簧。
[0015]进一步的,在第二瓶口处设有第二出液装置,所述第二出液装置包括密封固定在第二瓶口的第二瓶塞,所述第二瓶塞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二出液管,第二瓶塞的下端固定有第二储液筒,所述第二出液管上水平设置有第二环形圈,第二环形圈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储液筒内壁贴合,所述第二储液筒下端设置有第二进液阀门,所述第二储液筒下端连接有第二导液管。
[0016]进一步的,第一出液管的上端和第二出液管上端都固定在所述瓶盖上,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都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0017]为了更精确的控制两种液体混合后的比例,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圈与第二环形圈的面积之比等于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内液体的混合比。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与所述出液口之间还设置有混合管,所述混合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同时连通,所述混合管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00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瓶,通过设置瓶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使得便携瓶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通过可上下移动的瓶盖将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压入出液口,用户使用时按压瓶盖,就可同时得到两种液体,使得用户使用方便;同时将需要同时使用的两种液体放在一个便携瓶中,使得外出携带方便。
[0020]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便携瓶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便携瓶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是将图1中第一腔体从出液口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便携瓶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中第一腔体从出液口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参阅图1-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便携瓶的第一个实施例,一种便携瓶,包括瓶体I和瓶盖2,其中瓶体I包括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的上部为第一瓶口 111,第二腔体12的上部为第二瓶口在瓶盖2上设置有出液口 21,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都与出液口 21连通,瓶盖2可上下移动。
[0028]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瓶体I设置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使得便携瓶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通过可上下移动的瓶盖2将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压入出液口 21 ;所以当用户需要使用便携瓶内的液体时只需按压瓶盖2,就可同时得到两种液体,使得用户使用方便;同时将需要同时使用的两种液体放在一个便携瓶中,使得外出携带方便。
[0029]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瓶体I包括独立的第一瓶体和第二瓶体,为了两个独立的瓶体组成方便,第一瓶体具有第一配合面13,第二瓶体具有第二配合面14,将第一配合面13和第二配合面14贴合固定,这样独立的第一瓶体和第二瓶体就形成了一个瓶体1,其中,第一瓶体内的空腔为第一腔体11,第二瓶体内的空腔为第二腔体12。
[0030]本实施例中,瓶体I为圆形,第一瓶体和第二瓶体为半圆形。
[0031]在其他实施例中,瓶体I也可以是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
[0032]本实施例中,瓶体I为金属材料,第一瓶体和第二瓶体采用焊接或者其他方式固定。本实施例中,由于瓶体I为金属材料,所以在便携瓶中盛放有压力的挥发性的液体,当按压瓶盖2时,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内的液体从出液口 21喷出。
[0033]参见图1所示,为了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液体,或者根据需要调整两种液体的配合比例,瓶盖2包括第一瓶盖22和第二瓶盖23,本实施例中,出液口 21 —部分位于第一瓶盖22,另一部分位于第二瓶盖23。这样按压第一瓶盖22使第一腔体11内的液体从出液口21喷出;按压第二瓶盖23使第二腔体12内的液体从出液口 21喷出;可以根据两种液体的配合比例,或者个人的喜好按压出不同比例的两种液体进行混合使用。
[0034]参阅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便携瓶的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便携瓶内盛放没有压力的液体,所以设置有出液装置。第二实施例中的瓶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图2为将图1中第一腔体11从出液口 21处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35]本实施例中,瓶体I可以采用金属或者塑料或者玻璃材料,第一瓶体和第二瓶体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粘胶固定或者采用塑料纸包裹固定。
[0036]参见图2所不,在第一瓶口 111处设有第一出液装置3,第一出液装置3包括固定在第一瓶口 111下端的第一储液筒31,第一瓶口 111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一出液管32,第一出液管32上水平设置有第一环形圈33,第一环形圈33的外表面与第一储液筒31内壁贴合,第一储液筒31下端设置有第一进液阀门34,第一储液筒31下端连接有第一导液管35。在第一储液筒31内设置有弹簧,在第一出液管32下端设置有排气阀门。
[0037]第一出液装置3的工作原理为,第一出液装置3利用第一出液管32带动第一环形圈33的上下移动来排出储液筒里的空气,造成内外气压差,是液体在气压作用下上升从第一出液管32里排出。当用手向下压第一出液管32时,在弹簧作用下第一进液阀门34关闭,同时由于第一环形圈33向下移动,而此时第一出液管32下端的排气阀门被打开,第一储液筒31里的液体从第一出液管32流出;当将第一出液管32松开时,弹簧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使得第一出液管32向上移动,排气阀门关闭,第一进液阀门34打开,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液体从第一导液管35通过第一进液阀门34进入到第一储液筒31。
[0038]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瓶口处设有第二出液装置,第二出液装置包括第二出液管,第二出液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出液装置3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39]参阅图3-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便携瓶的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二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瓶体通过内部的隔板分隔。
[0040]一种便携瓶,包括瓶体I和可上下移动的瓶盖2,其中瓶体I包括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的上部为第一瓶口 111,在第一瓶口 111处设有第一出液装置3 ;第二腔体12的上部为第二瓶口,在第二瓶口处设有第二出液装置,在瓶盖2上设置有出液口21,第一出液装置3和第二出液装置都与出液口 21连通。
[0041]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瓶体I设置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使得便携瓶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通过第一出液装置3可以将第一腔体11内的液体输送到出液口 21 ;通过第二出液装置可以将第二腔体12内的液体也输送到出液口 21 ;所以当用户需要使用便携瓶内的液体时只需按压瓶盖2,就可同时可到两种液体,使得用户使用方便;同时将需要同时使用的两种液体放在一个便携瓶中,使得外出携带方便。
[0042]其中,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是通过在瓶体I的内部设置竖直方向的隔板16形成的。
[0043]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第一出液装置5包括密封固定在第一瓶口的第一瓶塞51,第一瓶塞51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一出液管52,第一瓶塞51的下端固定有第一储液筒53,第一出液管52上水平设置有第一环形圈54,第一环形圈54的外表面与第一储液筒53的内壁贴合,第一储液筒53下端设置有第一进液阀门55,第一储液筒53下端连接有第一导液管56。
[0044]第一出液装置5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工作原理相同。
[0045]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气压的方式出液。
[0046]本实施例中,第二出液装置包括第二出液管和第二环形圈,第二出液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出液装置5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7]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液管52的上端和第二出液管上端都固定在瓶盖2上,第一出液管52和第二出液管都与出液口 21连通。当按压瓶盖2时第一出液管52和第二出液管同时向出液口 21输送液体。
[0048]为了更精确的控制两种液体混合后的比例,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液管52的上端和第二出液管上端都固定在瓶盖2上,所以当按压瓶盖2时,第一出液管52和第二出液管向下移动的距离相等,可以根据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内液体的混合比,设置第一环形圈54与第二环形圈的面积之比。这样按压瓶盖2后出液口 21出来的两个液体的比例是确定的,只需要用户根据使用量的多少,按压瓶盖2即可,尤其是对于要求混合比例严格的两种液体,采用本实施例中的便携瓶使用方便。
[0049]为了提前混合,减少人工混合两种液体的时间,在第一出液管52和第二出液管与出液口 21之间还设置有混合管,混合管一端与第一出液管52和第二出液管同时连通,混合管另一端与出液口 21连通。这样第一出液管52和第二出液管出来的液体,首先进入混合管混合,之后才到达出液口 21。
[005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瓶,包括瓶体和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上部为第一瓶口,所述第二腔体的上部为第二瓶口,在所述瓶盖上设置有出液口,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都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瓶盖可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是通过在所述瓶体的内部设置竖直方向的隔板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包括独立的第一瓶体和第二瓶体,所述第一瓶体具有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瓶体具有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贴合固定,所述第一瓶体内的空腔为第一腔体,所述第二瓶体内的空腔为第二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为金属材料,所述第一瓶体和第二瓶体采用焊接固定或者采用粘胶固定或者采用塑料纸包裹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便携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瓶口处设有第一出液装置,所述第一出液装置包括密封固定在第一瓶口的第一瓶塞,所述第一瓶塞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一出液管,第一瓶塞的下端固定有第一储液筒,所述第一出液管上水平设置有第一环形圈,第一环形圈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储液筒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储液筒下端设置有第一进液阀门,所述第一储液筒下端连接有第一导液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瓶,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瓶口处设有第二出液装置,所述第二出液装置包括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的上端和第二出液管上端都固定在所述瓶盖上,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都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与所述出液口之间还设置有混合管,所述混合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同时连通,所述混合管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便携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瓶口处设有第一出液装置,所述第一出液装置包括固定在第一瓶口下端的第一储液筒,所述第一瓶口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上水平设置有第一环形圈,第一环形圈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储液筒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储液筒下端设置有第一进液阀门,所述第一储液筒下端连接有第一导液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包括第一瓶盖和第二瓶盖,所述第一瓶盖上固定有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二瓶盖上固定有第二出液管。
【文档编号】B65D81/32GK203727911SQ201420071359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9日
【发明者】陈璐瑶 申请人:陈璐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