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546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电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第一电梯轿厢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梯轿厢的电梯设备,电梯设备优选布置在电梯设备的电梯轿厢框架中。本发明特别涉及的是设计为所谓的双层电梯设备的电梯设备的领域。

背景技术:
由WO2005/014461A1已知一种具有两个电梯轿厢的电梯,其中,两个电梯轿厢以如下方式相互联接,使得两个电梯轿厢能够共同在电梯竖井中运动。在此情况下,两个电梯轿厢之间的竖向间距借助至少一个电梯轿厢相对于另一电梯轿厢的运动而能够得到调整。为此使用调整绳索。在此情况下,调整绳索的端部固定在竖井底部上。在调整绳索的另一端部上悬挂有对重。另外,调整绳索借助调整驱动装置的驱动轮引导,调整驱动装置包括升降机。升降机附加于另一升降机得到设置,其中,另一升降机用于使包括两个电梯轿厢的整个结构运动穿行电梯竖井。由WO2005/014461A1已知的电梯设备具有如下缺点,一定程度上需要两套包括升降机和对重以及相关所需的转向滚轮的结构,用以一方面实现两个电梯轿厢共同运动穿行电梯竖井,以及另一方面实现用以调整两个电梯轿厢之间的间距的调整机制。在此情况下,实现了使得两个电梯轿厢运动穿行竖井的升降机彼此间具有如下的驱动能力,使得一个升降机能够单独使包括两个电梯轿厢的双层结构运动。另外,设置用于改变间距的驱动机械也必须具有足够的驱动能力,从而即便在两个电梯轿厢的载荷状态不利的情况下,也确保两个电梯轿厢彼此间的相对运动。由此,与之相关的部件连同牵引机构或绳索也必须被设计用于相应的高功率。由此,整体上在实现方案方面产生高耗费、很大的占位需求以及与之先关的开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梯设备,其具有改进的构造。本发明的目的特别在于,提出一种电梯设备,其中,按照优化的方式实现多个电梯轿厢彼此间的调整,和/或在必要时设置的电梯轿厢框架中,使悬挂电梯轿厢框架时以及在电梯轿厢框架中起作用的力得到降低。在下面,提出针对相应电梯设备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所述解决方案和建议至少实现了所提出的目的的一部分。另外,给出有利的、作为补充或可替换的改进方案和构造方案。电梯设备具有第一电梯轿厢和第二电梯轿厢。在此,也可以设置其他电梯轿厢。在此,电梯轿厢中的至少一个、特别是第二电梯轿厢相对于第一电梯轿厢在二者间的间距方面能够调整。为此设置的调整机构在下面以如下的工作原理介绍,这种工作原理实现了第二电梯轿厢相对于第一电梯轿厢进行调整。在此,能够考虑相应的改动方案和补充方案,以便借助至少一个其他的调整机构也单独或共同地调整其他电梯轿厢。在仅设置有第一电梯轿厢和第二电梯轿厢而未设置其他电梯轿厢的构造方案中,能够实现所谓的双层电梯设备。在电梯设备的有利的构造方案中,将设置用于电梯轿厢行驶的行驶空间布置在电梯竖井中。驱动机械单元则可以布置在电梯竖井中。而驱动机械也可以安装在独立的机房中。调整机构可以按照有利的方式同样安装在电梯竖井中或机房中。而同样可以考虑的是,驱动机械单元例如安装在机房中,而调整机构安装在电梯竖井中。按照这种方式,能够根据位置状况、特别是所提供的空位,实现合适的解决方案。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牵引机构被划分为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以及必要时还有至少一个其他的牵引机构复合体。例如,牵引机构可以由六根绳索形成。于是,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例如可以包括三根这样的绳索,而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包括另外三根绳索。在此情况下,在各牵引机构复合体的牵引绳索的数目方面一致的和不同的划分方式都是可行的。也可以考虑的是,至少一个牵引机构复合体仅由一个牵引机构(特别是一根绳索)构成。牵引机构按照适当的方式借助驱动机械单元的驱动轮引导。在此情况下,驱动轮可以具有相应数目的沟道。在此,驱动轮的概念不限于一体的驱动轮。如果合适的话,也可以将多个轮盘并排布置在驱动机械单元的轴上,借助所述轴使牵引机构运行。驱动轮的概念由此在功能方面被理解为,将驱动机械单元的输出力矩传递至牵引机构。牵引机构除了传递驱动机械单元的力或力矩之外,也可以具有承载电梯轿厢的功能。对于电梯轿厢在所设置的行驶空间中的行驶特别是可以理解为举升或降下。但是也可以考虑将构造方案作为倾斜升降的方式。调整机构有利地以如下方式与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相配合,使得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在调整机构与第二电梯轿厢之间的分段长度是可变的。由此,第二电梯轿厢在不计由驱动轮的旋转引起的运动的情况下,被靠近调整机构或者远离调整机构地调整。由此,则使第二电梯轿厢距第一电梯轿厢的间距改变。同样有利的是,调整机构具有滚轮结构,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借助滚轮结构运行并且在此形成自由的环套。滚轮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可调整的滚轮,所述滚轮优选在自由环套的区域中与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相配合。通过调整可调的滚轮,能够将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的较长分段进而还有较大部分引入滚轮结构中。相应地,在相反的情况下,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也可能再度从滚轮结构上至少部分地离开。由此,获得了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的能够变化的部分,该部分借助调整机构的滚轮结构运行,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不受其影响。有赖于借助调整装置对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作为自由环套的引导,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的借助调整机构的滚轮结构运行的部分能够独立于驱动轮的转动运动地改变,特别是在驱动盘停住时也能实现。由此,获得如下优点,第一与第二电梯轿厢之间的间距已经在第一和第二电梯轿厢举升或降下之前就借助驱动轮调整。特别是对于承载获得如下优点,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的分段长度仅在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的自由环套的区域中能够改变。在这里,对于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的自由环套认为是牵引机构复合体的借助调整机构的滚轮结构运行的分段。在此,所述分段在滚轮结构的多个滚轮上得到转向和引导,其中,每个与上述分段保持接触的滚轮以能够独立转动的方式得到支承。由此实现的是,牵引机构复合体的分段能够自由运动。由此,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和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能够共同借助驱动轮运行。在借助调整机构实行调整之后凭借驱动轮的旋转获得了均匀的运动,特别是在保持两个电梯轿厢彼此间所具有的间距的情况下举升或降下电梯轿厢。由此,也获得如下优点,第一电梯轿厢的载荷由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承受,而第二电梯轿厢的载荷由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承受。当设置有其中刚性固定有第一电梯轿厢的电梯轿厢框架时,则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例如能够与电梯轿厢框架相连接。因为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与第二电梯轿厢相连接,所以降低了电梯轿厢框架的机械载荷。由此,电梯轿厢框架与此相关地在其强度方面实现要求的降低。这实现了成本低廉的构造。电梯框架为此也不需要特别的修改,使得结构耗费很低。按照有利方式在此可以在电梯轿厢框架中设置至少一个导轨,在电梯轿厢框架上,第二电梯轿厢能够借助调整机构相对于电梯轿厢框架行驶。由此,当借助调整机构调整间距时,给定了第二电梯轿厢相对于第一电梯轿厢的相对定位。不计引导力的话,没有额外的载荷由第二电梯轿厢传递到电梯轿厢框架。另外获得了如下优点,调整机构能够例如固定地装配在竖井壁上或者机房中。由此,不需要必须装配在电梯轿厢框架上的部件(例如滚轮等)以便实现调整机构。这使得悬挂部位进一步减轻负荷,进而对驱动机械单元的要求降低。另外获得如下优点,利用驱动机械单元能够对两个电梯轿厢加以操作,以便使两个电梯轿厢在所设置的行驶空间中行驶。与两个电梯轿厢借助彼此分开的驱动机械单元行驶的解决方案相区别地,则实现了明显降低开支和改善安全性,因为一开始就排除了发生冲撞。在此,调整机构、特别是调整机构的滚轮结构也能够以如下方式设置,在两个电梯轿厢接下来所处的极端位置中,仍然确保停住。有利的是,调整机构具有用于调整滚轮结构的至少一个能够调整的滚轮的调整驱动装置。同样有利的是,滚轮结构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借助对滚轮结构的能够调整的滚轮的调整,能够改变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在滚轮结构内部的分段的长度。在此,特别是凭借唯一的能够调整的滚轮而能够实现以结构上低耗费来实现调整机构。另外有利的是,调整机构的调整驱动装置设计为液压调整驱动装置。调整驱动装置也可以设计为气动的调整驱动装置。另外,调整驱动装置可以具有传动装置、特别是蜗杆传动装置和/或直线马达。当将多个调整驱动装置例如设置用于两个或更多个能够调整的电梯轿厢时,则原则上也可以考虑不同调整驱动装置的组合。有利的是,设置有引导件,滚轮结构的能够调整的滚轮在引导件中引导。引导件在此能够按照有利的方式设置为直线引导件,使得滚轮的转轴能够沿垂直于滚轮轴定向的直线运动。由此,滚轮结构的能够调整的滚轮沿直线引导。由此,引导件特别是可以构造为水平引导件,滚轮结构的能够调整的滚轮沿水平方向在水平引导件中引导。滚轮结构的滚轮在此能够沿水平方向以及垂直于滚轮轴地运动。通过能够调整的滚轮沿引导件(特别是直线引导件或水平引导件)运动,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的处于滚轮结构内的分段按照有利的方式改变。可替换地,引导件可以设计为竖向引导件,滚轮结构的能够调整的滚轮沿竖向在竖向引导件中引导。此外,有利的是,滚轮结构在此具有上部滚轮和下部滚轮,上部滚轮和下部滚轮在投影中彼此前后布置到如下的轴上,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在调整机构与第二电梯轿厢之间的分段沿所述轴延伸;滚轮结构的能够调整的滚轮在投影中在上部滚轮与下部滚轮之间布置到上述轴上。在此,上部滚轮与下部滚轮上相应的缠绕角特别是可以为锐角(也就是小于90°)。由此,特别是利用仅三个滚轮(也就是上部滚轮、下部滚轮和能够调整的滚轮)来实现滚轮结构。在此同样有利的是,能够调整的滚轮能够调整到上部滚轮与下部滚轮之间的调整位置中。这意味着,上部滚轮上的缠绕角和下部滚轮上的缠绕角则相对较小,但仍明显大于0°。由此,在调整位置中,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超出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的无需滚轮结构例如在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旁边的直线延伸的额外长度很小并且同时还可以借助调整驱动装置针对能够调整的滚轮的调整实现定量的响应。在可行的构造方案中,设置有电梯轿厢框架,其中,第一电梯轿厢按照有利的方式布置在电梯轿厢框架中,并且第二电梯轿厢在至少一个与电梯轿厢框架连接的导轨上引导。在此,多个、特别是两个导轨也可以是电梯轿厢的组成部件。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则可以按照有利的方式与电梯轿厢框架相连接,其中,第一电梯轿厢相对于电梯轿厢框架位置固定地布置。此外,在此有利的是,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与第一电梯轿厢相连接,第二电梯轿厢能够借助调整机构相对于电梯轿厢框架沿电梯轿厢框架的一个或多个导轨行驶。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下面的说明书中借助附图详细阐释,在附图中相应的元件设有一致的附图标记。其中:图1以对应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简明示意图示出电梯竖井中的电梯设备;图2示出对应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1中所示的电梯设备的简图;以及图3以对应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简明示意图示出图1中所示的电梯设备的调整机构。具体实施方式图1以对应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简明示意图示出建筑物3的电梯竖井2中的电梯设备1。电梯设备1具有电梯轿厢框架4、第一电梯轿厢5以及第二电梯轿厢6。电梯轿厢5、6在此布置在电梯轿厢框架4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梯轿厢5还有第二电梯轿厢6布置在电梯轿厢框架4的内部。在此,第一电梯轿厢5固定地与电梯轿厢框架4相连接。由此,第一电梯轿厢5相对于电梯轿厢框架4位置固定地布置。电梯轿厢框架4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导轨7、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梯轿厢6能够在电梯轿厢框架4中运动。在此,在第一电梯轿厢5的上侧9与第二电梯轿厢6的下侧10之间预设出一定的安全间距。另外,在第二电梯轿厢6的上侧11与电梯轿厢框架4的上部横梁12之间预设出一定的安全间距。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电梯轿厢5以其下侧13贴靠在电梯轿厢框架4的下部横梁14上。能够在电梯轿厢框架4内部运动的第二电梯轿厢6在本实施例中在导轨7、8上引导。由此,确保了两个电梯轿厢5、6彼此间的定位,但两个电梯轿厢5、6彼此间的间距15能够改变。间距15在这里定义为第一电梯轿厢5的上侧9与第二电梯轿厢6的下侧10之间的间距15。而间距15也能够按照其他方式得到确定。例如,间距15不仅可以如在实施例中那样视为竖向间距15,也可以视为沿斜向需要测量的间距15,这正如可能在倾斜式电梯中是适当的那样。在电梯竖井2中设置有行驶空间16,行驶空间的侧向边界17、18借助打断示出的线图示。当行驶穿过电梯竖井时,电梯轿厢框架4连同电梯轿厢5、6穿过行驶空间16行驶。由此,第一电梯轿厢5和第二电梯轿厢6能够彼此相叠地对应为第一电梯轿厢5和第二电梯轿厢6的共同行驶所设置的行驶空间16行驶。共同的行驶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以如下方式确保,使得两个电梯轿厢5、6处在电梯轿厢框架4中。电梯设备1还具有驱动机械单元20。驱动机械单元20包括驱动轮21。另外,电梯设备1具有多个牵引机构22,牵引机构划分成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和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牵引机构22共同借助驱动轮21运行。牵引机构22的数目以及按照数目划分为牵引机构复合体23、24的方案在此可以按照适当方式确定。在驱动轮21中设置有相应数目的沟道,以便实现均匀的力传递和无故障的运行。电梯设备1还具有对重25和转向滚轮26。牵引机构22在对重25与转向滚轮26之间借助驱动轮21引导。由此,针对各个牵引机构22中的每一个进而针对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和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分别在驱动轮21上获得相同的缠绕角。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的端部27和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端部28与对重25相连接。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的另一端部29与电梯轿厢框架4的上部横梁12连接。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另一端部30与第二电梯轿厢6相连接。在此情况下,第二牵引机构24按照适当方式引导经过电梯轿厢框架4的上部横梁12。另外,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的端部29与上部横梁12的连接也可以间接地实现。由此,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的端部29至少间接地也与第一电梯轿厢5相连接,这在借助电梯轿厢框架4的本实施例中是这种情况。另外,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端部30能够间接地与第二电梯轿厢6相连接。例如,第二电梯轿厢6也可以与如下的承载件连接,所述承载件在导轨7、8上引导并且与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端部30相连接。能够在电梯轿厢框架4内部运动的第二电梯轿厢6不一定布置在电梯轿厢5的上方。当另外借助牵引机构复合体23、24的绳索引导可行时,也可以将能够调整的第二电梯轿厢6布置在第一电梯轿厢5的下方。第二电梯轿厢6相对于第一电梯轿厢5或相对于电梯轿厢框架4的举升或降下则相应地反过来在电梯轿厢5、6之间的间距15的缩小或扩大方面起作用。为了相对于电梯轿厢框架4举升或降下第二电梯轿厢6,电梯设备1具有调整机构35。调整机构35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滚轮结构36,滚轮结构包括上部滚轮37、下部滚轮38和能够调整的滚轮39。此外,调整机构35具有调整驱动装置40,调整驱动装置与能够调整的滚轮39相配合。借助调整驱动装置40能够使能够调整的滚轮39沿轴41调整,这通过双箭头42图示。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借助调整机构35引导。在此情况下,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借助滚轮结构36的滚轮37、38、39运行,并且形成自由环套。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分段43处在滚轮结构36的下部滚轮38与第二电梯轿厢6之间。当调整驱动装置40将能够调整的滚轮39沿轴41调整时,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处在滚轮结构36中的分段44相应变得更长或更短。这作用于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分段43的长度45。当驱动轮21停住时,分段44的延长直接在长度45的缩短方面起作用,反之亦然。长度45的增加量与电梯轿厢5、6之间的间距15的缩短量等大。相应地,长度45的减小量与电梯轿厢5、6之间的间距的增加量等大。驱动轮21的可能的旋转能够叠加于其上。由此,调整机构35以如下方式与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相配合,使得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在调整机构35与第二电梯轿厢6之间的分段43的长度45能够改变。由此,调整机构35也与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相配合,使得第一电梯轿厢5与第二电梯轿厢6之间的间距15能够改变。调整机构35位置固定地布置在电梯竖井2中。在改动的构造方案中,调整机构35也能够完全或部分地安装在电梯竖井2的外部,特别是安装在机房中。由此,调整机构35相对于建筑物3位置固定,以及相对于行驶空间16位置固定地布置。各个部件、特别是滚轮37、38以及调整驱动装置40在此以适当的方式得到固定。电梯设备1的对应第一实施例的构造方案在下面也借助图2进一步介绍。图2示出对应第一实施例的图1中所示的电梯设备1简图。在此,示出调整机构35、转向滚轮26以及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为了更好理解在图2中并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承载件50、51、52,以便将调整机构35装配在电梯竖井2中。在此情况下,上部滚轮37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固定承载件50上。下部滚轮38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固定承载件52上。在固定承载件51上设置有引导件53,能够调整的滚轮39的轴54在所述引导件上引导。在此情况下,优选在轴54的两端设置有双侧引导件。在此,轴54能够垂直于轴54、沿轴41调整。调整驱动装置40具有连杆55,连杆在本实施例中构造为受拉连杆55。受拉连杆55与调整驱动装置40的活塞56相连接,调整驱动装置的活塞在活塞孔57中沿轴41引导。活塞56在活塞孔57中限定出腔室58。另外,调整驱动装置40具有转动方向可变的液压泵59和储箱60。能够从储箱60中将压力流体经泵59引导进入腔室58中。由此,使得活塞56进而还有受拉连杆55朝向方向61调整。泵59将压力流体朝向另一方向从腔室58给送回到储箱60中。在所设置的滚轮结构36中,借助能够调整的滚轮39和受拉连杆55就产生与方向61相反的复位力。复位力与回送的压力流体相应地使活塞56逆着方向61复位。调整驱动装置40逆着滚轮结构36的复位力起作用。可替换地,液压泵59能够将压力流体在右侧腔室58与同活塞56分隔开的左侧腔室之间来回给送。在本实施方案中取消了储箱60。有利的是,调整驱动装置40不仅能够逆着滚轮结构36的复位力起作用,而且能够沿着复位力的方向起作用。由此,活塞56的复位能够由调整驱动装置40以主动的方式得到辅助。当驱动轮21停住时,则从能够调整的滚轮39的在图2中所示的位置出发,能够既实现沿方向61的调整,也实现逆着方向61的调整。在此情况下,给出逆着方向61的调整行程62。另外,给出沿着方向61的调整行程63。与几何关系(其中,滚轮37、38、39上的缠绕角是首要关键的)相应地,滚轮39调整从所示的初始位置逆着方向61使得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分段43的长度45增加。相应地,沿着方向61的调整使得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分段43的长度45缩短。只要驱动轮21的旋转在这样的调整时就控制方案方面可行,就在其上叠加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还有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牵引机构22的共同运行。即使在驱动轮21旋转的情况下,滚轮结构36的能够调整的滚轮39的调整本身也使得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分段43的长度45增大或减小,这一过程仅由驱动轮21的旋转放大、补偿或过度补偿。在此关键在于,能够调整的滚轮39的调整仅作用于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而不作用于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与之相反,驱动轮21的旋转同样既作用于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也作用于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在本实施例中,引导件53设计为直线引导件53。在直线引导件53中,滚轮结构36的滚轮39沿直线、也就是沿轴41引导。在本实施例中,引导件53实施为水平引导件53。滚轮结构36的能够调整的滚轮39在水平引导件53中沿水平引导。引导件53当然也可以实施为竖向引导件。滚轮结构36的能够调整的滚轮39在竖向引导件中沿竖向引导。在调整机构35、特别是调整驱动装置40的改动的构造方案中,也可以适用的是非直线的引导件。例如也可以实现的是能够调整的滚轮39沿弧形、特别是沿圆弧引导。另外,引导件53也可以用于将一部分由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作用于能够调整的滚轮39的轴54的力吸收。另外,调整驱动装置40能够在改动的构造方案中也构造为气动的调整驱动装置40。滚轮结构36在本实施例中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上部滚轮37在沿竖向延长时,直接布置在下部滚轮38的上方。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分段43沿轴64延伸。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能够在转向滚轮26与上部滚轮37之间同样处在轴64上。针对能够调整的滚轮39,一个端位置65设定在轴64的附近。能够调整的滚轮39的另一端位置66距轴64离得更远地设定。在此情况下,端位置65、66在本实施例中沿轴41处在同一侧,也就是轴64的右侧。当滚轮37、38、39就其位置而言投影到轴64上时,则能够调整的滚轮39处在上部滚轮37与下部滚轮38之间。这在本实施例中适用于能够调整的滚轮39的所有可能的位置。在由端位置65给定的调整位置65中,能够调整的滚轮39甚至布置在上部滚轮37与下部滚轮38之间。为此,压力流体尽可能被从腔室58中给送到储箱60中,直至能够调整的滚轮39被调整到上部滚轮37与下部滚轮38之间的调整位置中。下部滚轮38、能够调整的滚轮39以及上部滚轮37当占据调整位置65时,则彼此对齐地布置在轴64上。在此出现在滚轮37、38、39上的缠绕角在借助引导件53限定边界的可能范围内、在能够调整的滚轮39的端位置65中分别是最小的,但仍未消失。由此,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的绳索走向按照有利方式在滚轮结构36内部改变。绳索延伸的走向借助调整驱动驱动装置40实现。因为调整驱动装置40和滚轮结构36位置固定地布置在电梯竖井2中,由此没有增高由电梯轿厢框架4与第一电梯轿厢5以及第二电梯轿厢6产生的质量进而还有重力。此外,实现了重力更佳的分布,因为电梯轿厢框架4连同第一电梯轿厢5悬挂在第一牵引机构复合体23上,而第二电梯轿厢6悬挂在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上。由此,也可以提高安全性。因为即使在调整机构35的区域中发生功能故障时,第二电梯轿厢6借助电梯轿厢框架4可靠地保持在电梯竖井2中。只要例如在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中出现打滑,则第二电梯轿厢6最大可能的下落高度保持受到其在电梯轿厢框架4内部的布置方案的限制。由此,电梯轿厢5、6之间的间距15能够按照有利的方式改变。在具有不同楼层间距的建筑物中,则可以实现对间距15的匹配,以便实现在不同的、特别是相同的楼层5、6上同时上客和下客或者装货和卸货。调整机构35在此能够不仅以液压或气动的方式构造,而且也能够以其他方式构造。用于构造调整机构35的另一可行方案在下面借助图3详细介绍。图3以示意简图示出对应第二实施例的电梯设备1的调整机构35以及能够调整的滚轮39和第二牵引机构复合体24。在本实施例中,调整机构35的调整驱动装置40设计为具有构造为蜗杆传动装置70的传动装置的机械式调整驱动装置40。调整驱动装置40的电马达71在输出轴72上产生输出力矩73。蜗杆传动装置70将输出力矩73转换成驱动蜗杆轴75的力矩74。蜗杆轴75按分段引入管76中。管76能够抗扭地、但沿轴41移动。管76与蜗杆轴75以如下方式相配合,使得借助力矩74实现了管76在方向61上移动。在电马达71转动方向逆反时,管76逆着方向61得到操作。由此,能够调整的滚轮39的轴54的调整在由引导件53给定的区域内实现。构造方案的优点在于程度很强的自锁功能。在改动的构造方案中,可以将电马达71也构造为直线马达71,使得蜗杆传动装置70可以取消。这种直线马达71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管76或者连杆55(图2)。本发明不限于所介绍的实施例和改动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