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字塑料托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868709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川字塑料托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托盘,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川字塑料托盘。

背景技术:
塑料托盘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能够取代传统的木质托盘的作用,节约资源。现在,很多为了提高塑料托盘的结构强度。大多是面板上面额外的加装上一些底脚或者底板,底板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为了方便两者固定,有些是焊接直接固定,有些是通过插接卡扣上去的。另一方面,也会在塑料托盘内加设钢条用于提高塑料托盘的韧性与承载性。现有申请号:201120535732.2的发明专利与申请号为:201020239763.9的发明专利均公开了塑料托盘上面钢条插入托盘的结构,为了确保塑料托盘与钢条的整体配合强度,钢条是整条贯穿托盘。因此在生产注塑该塑料托盘的时候,都需要利用较长的油泵驱动侧抽杆插入,模腔内,等到脱模的时候再将其抽出。由于现在的托盘体积较大,因此需要将侧抽杆从里面抽出来需要的行程很长,造成结构非常庞大而且油缸的长度需要非常的长,即使是两面对抽的结构长度也非常长,这样大大增加了生产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川字塑料托盘,在托盘上面将原先全部嵌在面板的里面供钢条穿过的通道通过开设底槽与顶槽暴露在外面,这样在生产加工的时候,定模与动模可以从两边对插将通道注塑成型,节约模具成本,减少生产时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川字塑料托盘,包括面板与底板,所述底板插合卡接在所述面板底面上,所述面板底部开设有用于供钢条贯穿面板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底部为开设有第一底槽,所述第一通道顶部上开设有贯穿面板的第一顶槽,第一顶槽与第一底槽在正投影方向组成的长度与第一通道长度一致,第一顶槽与第一底槽在正投影方向部错位或者部分重叠。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供钢条贯穿底板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底部为开设有第二底槽,所述第二通道顶部上开设有贯穿面板的第二顶槽,第二顶槽与第二底槽在正投影方向组成的长度与第一通道长度一致,第二顶槽与第二底槽在正投影方向部错位或者部分重叠。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板底部设有多个中空的底脚,所述底板数量为多个且底板上设有中空的凸出部,底板通过凸出部与底脚的插合卡接从而固定在面板上,所述第一通道贯穿所述底脚,所述第二通道贯穿所述凸出部。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每个底脚上穿过的第一通道数量为两个,所述每个凸出部上穿过的第二通道数量为两个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板上密布有多个方便泄漏的凹孔,位于中间的凹孔为菱形,位于边缘的凹孔为椭圆形。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板底面上设有用于加强结构强度的加强筋,所述第一通道与面板外边缘之间的加强筋为Y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托盘上面将原先全部嵌在面板的里面供钢条穿过的通道通过开设底槽与顶槽暴露在外面,这样在生产加工的时候,定模与动模可以从两边对插将通道注塑成型。改变了原先侧抽的结构,这种结构只需要利用很短的侧抽杆在托盘侧边上抽出与通道连接的通孔便可以了,能够缩短侧抽杆80%以上的长度,这样使用很短的油缸便能够完成侧抽,节约了成本。而且通常来说,过去侧抽杆一次抽出的时候时间为20S左右,现在可以在5S以内,大大缩短了侧抽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川字塑料托盘实施例的第一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川字塑料托盘实施例的第二结构图;图3为本发明川字塑料托盘实施例面板的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川字塑料托盘实施例面板的局部结构图;图5为本发明川字塑料托盘实施例底板的第一结构图;图6为本发明川字塑料托盘实施例底板的第二结构图。附图标记:1、面板;11、底脚;12、凹孔;13、加强筋;2、底板;21、凸出部;3、第一通道;31、第一顶槽;32、第一底槽;4、第二通道;41、第二顶槽;42、第二底槽。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6对本发明川字塑料托盘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川字塑料托盘,包括面板1与底板2,所述面板1底部设有9个中空的底脚11,底脚11呈3*3结构分布,8个底脚11均匀的分布在面板1的边缘上,最后一个底脚11位于面板1中心的位置。所述底板2数量为三个且每个底板2上设有三个中空的凸出部21,底板2通过凸出部21与底脚11的插合卡接从而固定在面板1上,凸出部21上有卡舌,底脚11上面设有供卡舌卡扣的卡孔。面板1为类似正方形形状,三块底板2为长条状的长方形,三块底板2拼接在面板1地下,且呈相互平行的状态。每一块底板2上的三个凸出部21都与底脚11一一扣合,三个凸出部21其中两个分布在长方形底板2的两端,一个分布在长方形底板2的中间。所述面板1底部开设有用于供钢条贯穿面板1的第一通道3,所述第一通道3贯穿所述底脚11。所述第一通道3的底部为开设有第一底槽32,所述第一通道3顶部上开设有贯穿面板1的第一顶槽31,第一顶槽31与第一底槽32在正投影方向组成的长度与第一通道3长度一致,第一顶槽31与第一底槽32在正投影方向基本错位,略微有点重合。如图1所示,面板1的顶部上开设有24个第一顶槽31,由于第一通道3是贯穿底脚11的,因此,第一顶槽31的分布在第一通道3与底脚11的贯穿点上方。而第一底槽32位于两个底脚11之间,将两个底脚11之间的第一通道3底部镂空,而且由于底脚11为中空的,在底脚11中间的第一通道3底部也设有第一底槽32,这样在正投影方向,第一通槽在竖直方向,第一顶槽31与第一底槽32基本呈间隔分布。在注塑的时候,动模与定模上的镶块分别从两侧相向错位插入,两边的镶块错位插合,这样能够确保第一顶槽31与第一底槽32的注塑成型。由于需要动模与定模的对插的,因此为了确保对插的无间隙,第一顶槽31与第一底槽32的分布至少在正投影方向是交错的,最好的也是部分重合,能够确保两侧镶块在对插的过程中出现一定卡接,保证第一通道3的整体畅通。所述底板2底部开设有用于供钢条贯穿面板1的第二通道4,所述第二通道4贯穿所述凸出部21。所述第二通道4的底部为开设有第二底槽42,所述第二通道4顶部上开设有贯穿面板1的第二顶槽41,第二顶槽41与第二底槽42在正投影方向组成的长度与第二通道4长度一致,第二顶槽41与第二底槽42在正投影方向基本错位,略微有点重合。如图6所示,每个底板2的底面部上开设有8个第二顶槽41,由于第二通道4是贯穿凸出部21的,因此,第二顶槽41的分布在第二通道4与凸出部21的贯穿点上方。而第二底槽42位于两个凸出部21之间,将两个凸出部21之间的第二通道4底部镂空,而且由于凸出部21为中空的,在凸出部21中间的第二通道4底部也设有第二底槽42,这样在正投影方向,第二通槽在竖直方向,第二顶槽41与第二底槽42基本呈间隔分布。在注塑的时候,动模与定模上的镶块分别从两侧相向错位插入,两边的镶块错位插合,这样能够确保第二顶槽41与第二顶槽41的注塑成型。由于需要动模与定模的对插的,因此为了确保对插的无间隙,第二顶槽41与第二底槽42的分布至少在正投影方向是交错的,最好的也是部分重合,能够确保两侧镶块在对插的过程中出现一定卡接,保证第二通道4的整体畅通在托盘上面将原先全部嵌在面板1的里面供钢条穿过的通道通过开设底槽与顶槽暴露在外面,这样在生产加工的时候,定模与动模可以从两边对插将通道注塑成型。改变了原先侧抽的结构,这种结构只需要利用很短的侧抽杆在托盘侧边上抽出与通道连接的通孔便可以了,能够缩短侧抽杆80%以上的长度,这样使用很短的油缸便能够完成侧抽,节约了成本。而且通常来说,过去侧抽杆一次抽出的时候时间为20S左右,现在可以在5S以内,大大缩短了侧抽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所述每个底脚11上穿过的第一通道3数量为两个,所述每个凸出部21上穿过的第二通道4数量为两个。这样一个面板1上就均匀穿设有6条钢条,一个底板2上也有2条钢条,这种结构较为合理的,能够承载较强的支撑力,而且钢条的位置设置在底脚11与凸出块的位置,这些位置的塑料注塑量较大,是传递力的部位,因此额外的插入钢条之后能够变得更加的稳定。所述面板1上密布有多个方便泄漏的凹孔12,位于中间的凹孔12为菱形,位于边缘的凹孔12为椭圆形。凹孔12上能够确保面板1上面一些液体会出现一定的泄漏等情况,而中间的菱形能够确保下泄量最大化,位于边缘上的需要的起到的拉扯的力较大,如果边缘也为菱形,这样就会容易出现形变,导致塑料托盘的使用寿命降低,而如果使用椭圆形状就能够避免这种情况,能够确保边缘处稳定受力,不易形变。所述面板1底面上设有用于加强结构强度的加强筋13,所述第一通道3与面板1外边缘之间的加强筋13为Y型结构。传统的十字形的加强筋13结构虽然具有较强的抗拉伸能力,但是其抗形变能力非常的弱,特别是旋转方向的扭矩。而Y型结构在扭矩方向上面也具有比十字形的结构更具抗力,能够抵抗扭矩所产生的形变,使得托盘更加的稳定有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