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9203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上部回转体的起重机,该上部回转体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搭载于下部主体。该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具备:回转框架,以自由回转的方式安装于下部主体;以及动臂,以自由起伏的方式安装于该回转框架。下述专利文献1至4公开这类起重机的例子。

因上部回转体的回转带来的惯性力或刮风等的影响,有时对动臂施加左右方向的力,在此情况下,动臂向左右方向挠曲。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起重机的大型化和动臂越来越长,动臂向左右方向的挠曲量具有增加的倾向。在这种状况下,以往的上部回转体的结构不能充分地抑制动臂向左右方向的挠曲,结果是受到吊起重量限制的作业逐渐增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可以考虑增大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宽度),从而提高动臂在左右方向的刚性。然而,在此情况下,会发生当运输起重机时难以运输上部回转体的回转框架的问题。其理由如下。

如下述各专利文献所记载地,起重机有时在被分解为构成该起重机的各种设备及部件之后再运输。因此,起重机被构成为能够容易地分解成适合运输的单位。

概略而言,以往的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具有图20所示的结构。上部回转体具备回转框架720和动臂740。回转框架720的前部设有一对安装支架721。动臂740具备被安装于该一对安装支架721的末端部。

当运输起重机时,上部回转体被从下部主体卸下。接着,该卸下后的上部回转体被分解为回转框架720、动臂740和被搭载于回转框架720上的各种设备及部件等。通常,起重机的运输由拖车等运输车辆进行。在该运输时,上部回转体的回转框架720在使其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相一致,并且其前后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前后方向(车长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装载到运输车辆。针对在公路通行的车辆,有法令规定包含装载物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的限制值,即运输限制宽度。因此,起重机的构成部件也被要求在装载于运输车辆的状态下,其左右方向的尺寸控制在运输限制宽度以下。

但是,为了抑制动臂740向左右方向的挠曲而增大动臂74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B时,需要扩大用于安装动臂740的末端部的一对安装支架721之间的间隔。在此情况下,还不得不扩大回转框架7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宽度)WF。结果,在如上所述地将回转框架720装载于运输车辆上而运输时,回转框架7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有时会超过运输限制宽度。此时,有可能导致无法运输回转框架720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9128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19180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第3939819号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95542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既能抑制动臂向左右方向的挠曲,又能在运输起重机时实施上部回转体的回转框架的运输。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是搭载于起重机的下部主体的上部回转体,其包括:回转框架,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搭载于所述下部主体;以及动臂,以自由起伏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回转框架,其中,所述回转框架具备:一对安装支架,所述动臂的末端部被安装在该一对安装支架上以便让所述动臂能自由起伏;以及主框架,所述一对安装支架在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该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在与所述左右方向正交的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主框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是搭载于起重机的下部主体的上部回转体,其包括:回转框架,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搭载于所述下部主体;以及动臂,以自由起伏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回转框架,其中,所述回转框架具备:一对安装支架,所述动臂的末端部被安装在该一对安装支架上以便让所述动臂能自由起伏;以及框架主体,所述一对安装支架在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该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包括沿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分割框架,该多个分割框架之中相邻接的分割框架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侧观察适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起重机的模式图。

图2是从上方(从箭头II方向)观察了图1所示的上部回转体的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上部回转体的回转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从上方观察了图3所示的回转框架的前侧连接支架和后侧连接支架用销相连接之前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4B是从上方观察了图3所示的回转框架的前侧连接支架和后侧连接支架用销相连接之后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4C是从上方观察了回转框架的前侧连接支架和后侧连接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其它例子的模式图。

图5A是以从侧方观察的状态部分表示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前侧框架和后侧框架相连接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5B是以从侧方观察的状态部分表示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前侧框架和后侧框架的连接部分的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7是图6中沿VII方向的视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1是图10中沿XI方向的视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3A是其它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A的图。

图13B是其它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B的图。

图14A是另一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A的图。

图14B是另一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B的图。

图15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6是图15的变形例的进一步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7是表示具备左右不对称的下部动臂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8是表示具备左右不对称的下部动臂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9是表示具备左右不对称的下部动臂的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20是表示以往的上部回转体的相当于图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该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被适用于如图1所示的起重机10。起重机10可分解为多个构成部件。起重机10在进行吊起作业时采取如图1所示的组装状态。起重机10在运输时采取分解运输状态,该分解运输状态是被分解为多个构成部件而装载于运输车辆(卡车或拖车等)的状态。当运输车辆在公路通行时,需要遵守由法令规定的尺寸限制。因此,当运输起重机时,需要将起重机分解为在装载于运输车辆的状态下处于尺寸的限制值内的大小及单位的构成部件。在公路通行时的尺寸的限制值包含运输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限制值和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限制值,其中,左右方向的宽度限制值小于前后方向的长度限制值。如上所述,起重机10可采取组装状态和分解运输状态,但是,在下文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起重机10都处于组装状态。

起重机10是移动式起重机。起重机10具备下部行驶体12、安装于下部行驶体12的回转支承体14、通过回转支承体14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搭载于下部行驶体12的上部回转体16。

下部行驶体12是履带式的可自主行驶的行驶体。下部行驶体12是本发明的下部主体的一种例子。此外,也可以将轮式的行驶体用作下部行驶体。

回转支承体14用于支承上部回转体16,以使该上部回转体16相对于下部主体12自由回转。例如,可以将回转轴承用作回转支承体14。

上部回转体16安装于回转支承体14上。上部回转体16具备作为上部回转体16的基座的回转框架20和以自由起伏的方式安装于该回转框架20的动臂40。此外,虽然图中省略,但是上部回转体16还具备配重、驾驶室(cab)、发动机及绞车等。

回转框架20以相对于下部行驶体12自由回转的方式,通过回转支承体14搭载于下部行驶体12。图中省略的配重、驾驶室、发动机及绞车等被安装于回转框架20。在以下说明中的“前后方向”是指,在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在动臂40以使该动臂40的轴向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式倒伏的状态下(参照图1中用实线所示的动臂40),与动臂40的轴向相一致的方向。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的“左右方向”是指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且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

回转框架20被构成为可在前后方向上分解成多个部件。如图2所示,回转框架20具备前侧框架21、后侧框架22、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及一对安装支架39。

前侧框架21构成回转框架20的前部。前侧框架21被包含在本发明的主框架的概念中。前侧框架21设有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和一对安装支架39。后侧框架22构成回转框架20的后部。后侧框架22被包含在本发明的副框架的概念中。后侧框架22配置于前侧框架21的后方,并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前侧框架21。因此,回转框架20可在前后方向上分解为设有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和安装支架39的前侧框架21以及后侧框架22。

前侧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F大于前侧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FF,也大于后侧框架2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RF。前侧框架21和后侧框架22在使两个框架21、2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状态下相互连接,在该状态下,两个框架21,22被配置成从上方观察呈T字状。

当运输起重机10时,前侧框架21和后侧框架22相互分离后分别被装载于运输车辆。此时,在使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的该前侧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前后方向(车长方向)相一致,并且,使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的该前侧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将前侧框架21装载于运输车辆。在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的前侧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F大于运输车辆在公路通行时的运输限制宽度。此外,在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的前侧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FF、即起重机10处于分解运输状态时的前侧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为所述运输限制宽度以下。其中,优选的是,前侧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FF等于或大致等于所述运输限制宽度。

此外,当运输时,在使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的后侧框架22的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并且,使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的后侧框架22的前后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前后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将后侧框架22装载于运输车辆。在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的后侧框架2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RF为所述运输限制宽度以下。其中,优选的是,该后侧框架22的左后方向的尺寸WRF也等于或大致等于所述运输限制宽度。

前侧框架21具备前侧框架主体21a和一对前侧连接支架31a。

前侧框架主体21a是构成前侧框架21的大致矩形状的框架结构的部分。前侧框架主体21a占前侧框架21的大部分。一对前侧连接支架31a设置于前侧框架主体21a之中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后述的后侧框架主体22a的前面22f相重叠的区域,一对前侧连接支架31a分开配置于该区域的左右两端部。前侧连接支架31a配置在比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后面21r靠向前侧。具体而言,前侧连接支架31a被配置成从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后面21r向前侧延伸,嵌入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内侧。在起重机10处于分解运输状态时,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后面21r成为朝向运输车辆的左方或右方的侧面。因此,通过使前侧连接支架31a配置成上述方式,在前侧框架21被装载于运输车辆的状态下,前侧连接支架31a不会向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左方或右方突出。

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是用于安装回转支承体14(参照图1)的部分。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设置于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底面(下面)的中央。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具备沿着回转支承体14排成圆状的多个螺栓孔(图中未示出)等。

后侧框架22具备后侧框架主体22a和一对后侧连接支架31b。

后侧框架主体22a是构成后侧框架22的大致矩形状的框架结构的部分。后侧框架主体22a占后侧框架22的大部分。图中省略的配重或绞车等被搭载于后侧框架主体22a。

一对后侧连接支架31b是与前侧框架21的一对前侧连接支架31a相连接的部分。通过使该后侧连接支架31b与前侧连接支架31a相连接,后侧框架22和前侧框架21组装(连接)为一体。一对后侧连接支架31b设置于后侧框架主体22a的前端。具体而言,一对后侧连接支架31b安装于后侧框架主体22a的前面22f,并且,一对后侧连接支架31b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此外,各后侧连接支架31b分别设置于从后侧框架主体22a的前面22f的左右两端稍微向内侧进入的部位。因此,在后侧框架22装载于运输车辆的状态下,后侧连接支架31b不会从后侧框架主体22a向左右两侧突出。

下面,对前侧连接支架31a和后侧连接支架31b的结构、以及该两个支架31a、31b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各前侧连接支架31a分别具备固定于前侧框架主体21a的两张前侧连接板32f。在各前侧连接板32形成有用于让销P(参照图4A)插嵌的孔33a。在图3中只对多个孔33a的一部分标注附图标记,以免附图复杂化。另外,各后侧连接支架31b包括固定于后侧框架主体22a的一张后侧连接板32r。在各后侧连接板32r形成有用于让销P插嵌的孔33b。一对前侧连接支架31a中右侧的前侧连接支架31a与右侧的后侧连接支架31b相连接。一对前侧连接支架31a中左侧的前侧连接支架31a与左侧的后侧连接支架31b相连接。

各前侧连接支架31a与相应的后侧连接支架31b通过如下方式相连接。其中,左侧的支架31a和31b的连接方式与右侧的支架31a和31b的连接方式同样,因此,下面以一方的前侧连接支架31a和相应的一方的后侧连接支架31b的连接方式为代表进行说明。

后侧连接支架31b的后侧连接板32r被插入构成前侧连接支架31a的两张前侧连接板32f之间,在此状态下,销P被插入前侧连接板32f的孔33a及后侧连接板32r的孔33b。由此,前侧连接支架31a和后侧连接支架31b相互连接。

虽然在图2及图3中省略示出,但在前侧框架主体21a安装有使销P对连接板32f、32r的孔33a、33b进行插入或脱离的伸缩气缸S(参照图4A至图4C)。另外,伸缩气缸S也可以安装于后侧框架主体22a。伸缩气缸S通过伸长使销P插入连接板32f、32r的孔33a、33b(参照图4A)。此外,伸缩气缸S通过收缩使销P从连接板32f、32r的孔33a、33b脱离(参照图4B)。另外,图4A至图4C的中心线C位于回转框架2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此外,也可以变更前侧连接板32f和后侧连接板32r的张数。

如图4A及图4B所示,针对一处的前侧连接支架31a和后侧连接支架31b设有一个伸缩气缸S。即,由于在回转框架20的两处设有前侧连接支架31a和后侧连接支架31b,与其相对应地设有两个伸缩气缸S。具体而言,伸缩气缸S分别配置于前侧框架主体21a之中比左侧的前侧连接支架31a更靠左侧且比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左侧面靠向右侧的位置(图3中的位置S1)、以及前侧框架主体21a之中比右侧的前侧连接支架31a更靠右侧且比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右侧面靠向左侧的位置(图3中的位置S2)。伸缩气缸S位于孔33a、33b的侧方,以与孔33a、33b同轴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图4C所示,也可以针对两处的前侧连接支架31a和后侧连接支架31b设有通用的一个伸缩气缸S。在此情况下,伸缩气缸S配置于前侧框架主体21a之中左右两处的前侧连接支架31a之间的位置(图3中的位置S3),以横跨回转框架2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而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伸缩气缸S被构成为可向左右两侧伸缩。此外,在该伸缩气缸S的两端分别安装有销P。通过使该伸缩气缸S向左右两侧伸长,两侧的销P分别被插入所对应的连接板32f、32r的孔33a、33b中(图4C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该伸缩气缸S从左右两侧向内侧收缩,两侧的销P分别从所对应的连接板32f、32r的孔33a、33b脱离。根据该结构,可通过一个伸缩气缸S使销P装卸于左右两侧的支架。

动臂40(参照图1)要倒伏的力通过钢缆R等传递到后侧框架22。因此,以销P为轴使后侧框架22相对于前侧框架21向上方转动而抬起的转动力作用于该后侧框架22。此时,后侧框架主体22a的前面22f的上端部被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后面21r的上端部按压,从而后侧框架22的以销P为轴的转动受到阻止。

一对安装支架39(参照图2及图3)用于安装动臂40的末端部40f,以便让动臂40自由起伏。一对安装支架39设置于前侧框架21(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前端部。一对安装支架39与前侧框架21(前侧框架主体21a)一体地形成。一对安装支架39在前侧框架21的前端部,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具体而言,在前侧框架21(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前端部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设有安装支架39。左右的各安装支架39分别包括两张安装板39a。各安装板39a被配置在上部回转体16(回转框架20)的前后方向上且沿着上下方向而延伸。在各安装板39a形成有用于使图中省略的销插嵌的孔39b。孔39b在左右方向(安装板39a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安装板39a。各安装支架39的两张安装板39a在它们之间夹着构成动臂40的末端部40f的图中省略的板部。在此状态下,使销插嵌于安装板39a的孔39b和形成于末端部40f(动臂脚)的板部上的图中省略的孔中,从而将动臂40以自由起伏的方式安装于前侧框架21。

如图1所示,动臂40是用于吊起图中省略的吊起物等的部件。动臂40沿着规定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动臂40是具有格子状结构的桁架臂(latticed boom)。动臂40可在其轴向(动臂40的延伸方向)分解为多个部件。具体而言,动臂40具备从其顶端侧向末端侧依次配置的上部动臂42、中间动臂44及下部动臂50。上部动臂42和中间动臂44以可相互分离的方式相连接,中间动臂44和下部动臂50以可相互分离的方式相连接。另外,也可以省略中间动臂44。

下部动臂50是构成从动臂40的末端部40f到顶端部侧的特定的长度范围的部件。下部动臂50安装于前侧框架21上设置的一对安装支架39。从左右方向观察,下部动臂50呈其背面50b和腹面50v之间的距离从末端部40f向顶端侧逐渐增大的锥形形状(参照图1)。如图1所示,背面50b是在动臂40如图1所示那样地水平倒伏的状态下面向下部动臂50的上侧的面。腹面50v是在该状态下面向下部动臂50的下侧的面。此外,下部动臂50呈其左右方向的尺寸从顶端侧向末端部40f侧逐渐增大的锥形形状(参照图2)。另外,下部动臂50的锥形形状并不一定需要形成在该下部动臂50的末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体上,也可以形成到中途。下部动臂50的末端部(动臂40的末端部40f)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等于或大致等于前侧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F。下部动臂50的顶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等于中间动臂4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MB。中间动臂4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MB是所述运输限制宽度以下的尺寸,优选的是等于所述运输限制宽度的尺寸。另外,在中间动臂44等上也可以形成与下部动臂50的锥形形状连续的锥形形状的部分。

此外,下部动臂50可以在左右方向(处于起重机组装状态时的左右方向)上分解为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部件。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下部动臂50具备构成该下部动臂50的右侧部的右侧分割动臂52以及构成该下部动臂50的左侧部的左侧分割动臂54。右侧分割动臂52和左侧分割动臂54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相连接。右侧分割动臂52及左侧分割动臂54被包含在本发明的分割动臂的概念中。

右侧分割动臂52具备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和右侧动臂连接支架56a。左侧分割动臂54具备左侧分割动臂主体54a和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b。

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被形成为桁架结构。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占右侧分割动臂52的大部分。在动臂40倒伏的状态下,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从上方观察呈梯形状的外形。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的右侧面构成下部动臂50的右侧面。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的右侧面以随着朝向下部动臂50的末端部侧逐渐从该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的左侧面离开的方式倾斜。右侧动臂连接支架56a分别设置于右侧分割动臂52的左侧面的前端部(中间动臂44侧的端部)的上部及下部、以及该左侧面的后端部(前侧框架21侧的端部)。

左侧分割动臂主体54a构成与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左右对称的结构。左侧分割动臂主体54a占左侧分割动臂54的大部分。左侧分割动臂主体54a的左侧面构成下部动臂50的左侧面。左侧分割动臂主体54a的左侧面以随着朝向下部动臂50的末端部侧逐渐从该左侧分割动臂主体52a的右侧面离开的方式倾斜。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b分别设置于左侧分割动臂52的右侧面的前端部(中间动臂44侧的端部)的上部及下部、以及该右侧面的后端(前侧框架44侧的端部)。

配置于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的前端部的右侧动臂连接支架56a和配置于左侧分割动臂主体54a的前端部的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b用销相连接,配置于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的后端部的右侧动臂连接支架56a和配置于左侧分割动臂主体54a的后端部的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b用销相连接,由此右侧分割动臂52和左侧分割动臂54相互连接。对于各右侧动臂连接支架56a和与其相连接的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b的具体结构,与上述的前侧连接支架31a和与其相连接的后侧连接支架31b的结构同样。

此外,在下部动臂50的顶端部设有以可分离的方式与中间动臂44的末端部的连结支架45相连接的连结支架57。该连结支架57设置于下部动臂50的顶端部的左右两端,即设置于左侧分割动臂主体54a的顶端部的左端和右侧分割动臂主体52a的顶端部的右端。对于下部动臂50的各连结支架57和与其相连接的中间动臂44的连结支架45的结构,与上述的前侧连接支架31a和与其相连接的后侧连接支架31b的结构同样。

当运输起重机10时,下部动臂50在从前侧框架21及中间动臂44分离后,被分解为右侧分割动臂52和左侧分割动臂54。即,下部动臂50以其左右方向的中心为界,被分解为右侧分割动臂52和左侧分割动臂54。右侧分割动臂52的末端部是右侧分割动臂52中左右方向的尺寸最大的部位。此外,左侧分割动臂54的末端部是左侧分割动臂54中左右方向的尺寸最大的部位。右侧分割动臂52的末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RLB和左侧分割动臂54的末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LLB是运输限制宽度以下的尺寸,优选的是等于运输限制宽度的尺寸。当运输起重机10时,右侧分割动臂52和左侧分割动臂54在相互分离之后,在使它们的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被装载于运输车辆。

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前侧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F较大,设置于该前侧框架21的一对安装支架39之间的间隔也大。因此,可以将安装于一对安装支架39的下部动臂5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设为较大。由此,可以提高动臂40的末端部附近的左右方向的刚性(横向刚性)。所以,能够抑制动臂40向左右方向的挠曲(横向挠曲)。

此外,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前侧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FF小于该前侧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F,且为运输限制宽度以下。因此,当运输起重机10时,通过在使前侧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将前侧框架21装载于运输车辆上,就能将前侧框架21的运输宽度减小为公路的运输限制宽度以下。因而,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既能抑制动臂40向左右方向的挠曲,又能实施上部回转体16的前侧框架21的运输。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后侧框架22连接于前侧框架21的后面。因此,可以将上部回转体16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设为较大,能够提高上部回转体的稳定性。此外,通过设置后侧框架22,可以确保搭载于上部回转体16的各种设备和部件的较大设置空间。因此,可易于布置搭载于上部回转体16的各种设备和部件。此外,由于后侧框架22可从前侧框架21分离,因此在运输起重机10时,只要从前侧框架21分离后侧框架22,如上所述,就能在使前侧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将该前侧框架21装载于运输车辆上,并能在前侧框架21的运输宽度抑制在运输限制宽度以下的状态下运输该前侧框架21。此外,后侧框架2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RF是运输限制宽度以下的尺寸,因此,只要在使后侧框架22的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将该后侧框架22装载于运输车辆,也能使后侧框架22的运输宽度减小到运输限制宽度以下。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确保下部动臂50的末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较大,从而抑制动臂40向左右方向的挠曲,另一方面,下部动臂5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越朝向顶端侧越变小。因此,与下部动臂50保持其末端部较大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不变直到顶端部为止而形成的情况相比,可降低下部动臂50的重量。因而,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既能抑制动臂40向左右方向的挠曲,又能抑制动臂40的重量的增大。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下部动臂50包括在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的右侧分割动臂52和左侧分割动臂54,该右侧分割动臂52和左侧分割动臂54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相连接。因此,即使下部动臂50的末端部(动臂40的末端部40f)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超过运输限制宽度,当运输起重机10时,通过将下部动臂50分解为右侧分割动臂52和左侧分割动臂54,就能减小下部动臂50的运输宽度。由此,能够防止下部动臂50的运输宽度超过运输限制宽度。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下部动臂5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随着朝向顶端侧逐渐变小,因此与下部动臂5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直到顶端部为止一直保持末端部的较大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的情况相比,能降低下部动臂50的重量。由此,能够抑制动臂40的重量增大。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5A及图5B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前侧框架21与后侧框架22的连接结构。参照图5A及图5B,对该变形例1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区别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1的上部回转体中,各前侧连接支架31a的两张前侧连接板32f分别从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后面21r向后方突出。并且,前侧框架21具备前侧挡块36f,后侧框架22具备后侧挡块36r。

前侧挡块36f和后侧挡块36r是阻止后侧框架22以销P(参照图5B)为轴相对于前侧框架21相对地转动的部件。如图5A所示,前侧挡块36f安装于前侧框架主体21a的后面21r。此外,后侧挡块36r安装于后侧框架主体22a的前面22f。在起重机10处于组装状态时,即前侧框架21和后侧框架22相互连接时,前侧挡块36f和后侧挡块36r被配置成在彼此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下相互邻接的状态或相互接触的状态。前侧挡块36f固定于前侧连接板32f的上端。后侧挡块36r固定于后侧连接板32r的上端。各挡块36f、36r例如被形成为长方体状。

当动臂40(参照图1)要倒伏的力通过钢缆R等传递到后侧框架22,结果导致以销P为轴使后侧框架22相对于前侧框架21向上方转动而抬起的转动力作用于该后侧框架22时,如图5B所示,后侧挡块36r被前侧挡块36f按压,从而后侧框架22以销P为轴的转动受到阻止。

另外,前侧挡块36地可以固定于前侧连接板32f的下端,后侧挡块36r也可以固定于后侧连接板32r的下端。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参照图6及图7,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的回转框架12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上部回转体的回转框架20的区别进行说明。其中,图7是图6中沿VII方向的视图。并且,图6是图7中沿VI方向的视图。

该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回转框架12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转框架20不同,在起重机处于组装状态时可在上下方向上分解为多个部件。

具体而言,回转框架120具备上侧框架121、配置于上侧框架121的下方而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上侧框架121的下侧框架123。

在上侧框架121设有一对安装支架39。该上侧框架121被包含在本发明的主框架的概念中。上侧框架121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前侧框架21(参照图2)同样的形状。但是,该上侧框架121上没有设置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参照图6)。上侧框架1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UF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前侧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F同样地设定。上侧框架12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UF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前侧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FF同样地设定。

下侧框架12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LF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后侧框架2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RF同样地设定。下侧框架123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后侧框架2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下侧框架123以使其前部与上侧框架121的下侧相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此状态下与上侧框架121相连接。从上方观察,上侧框架121和下侧框架123在相互连接的状态下呈T字状地配置。在上侧框架121和下侧框架123相重叠的区域中相当于四角的部位,在上侧框架121上设有连接支架31a,在下侧框架123设有连接支架31b。通过使相对应的支架31a和31b用销相连接,将上侧框架121和下侧框架123相连接。各支架31a、31b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31a、31b的结构同样。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设置于下侧框架123的底面。详细而言,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设置于下部框架123的底面之中从上方观察时与上侧框架121相重叠的区域。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参照图8,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的动臂14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臂40的区别进行说明。

该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动臂140的下部动臂15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臂40的下部动臂50不同,可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三个部件。

具体而言,下部动臂150具备右侧分割动臂152、中央分割动臂153和左侧分割动臂154。下部动臂150可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这些分割动臂152至154。右侧分割动臂152、中央分割动臂153和左侧分割动臂154被包含在本发明的分割动臂的概念中。在左右方向上,分割动臂152、153、154中的中央分割动臂153配置于中央。在该中央分割动臂153的右侧配置有右侧分割动臂152。在中央分割动臂153的左侧配置有左侧分割动臂154。右侧分割动臂152和中央分割动臂153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相连接。左侧分割动臂154和中央分割动臂153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相连接。

右侧分割动臂152具备右侧分割动臂主体152a和右侧动臂连接支架56a。右侧分割动臂主体152a被形成为桁架结构,占右侧分割动臂152的大部分。右侧动臂连接支架56a设置于右侧分割动臂主体152a。左侧分割动臂154具备左侧分割动臂主体154a和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b。左侧分割动臂主体154a被形成为桁架结构,占左侧分割动臂154的大部分。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b设置于左侧分割动臂主体154a。

右侧分割动臂主体152a及左侧分割动臂主体154a分别被形成为在动臂140倒伏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呈三角形,并以彼此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方式配置。即,右侧分割动臂主体152a的右侧面以随着朝向下部动臂150的末端部侧逐渐从右侧分割动臂主体152a的左侧面离开的方式倾斜,左侧分割动臂主体154a的左侧面以随着朝向下部动臂150的末端部侧逐渐从左侧分割动臂主体154a的右侧面离开的方式倾斜。另外,右侧分割动臂主体152a和左侧分割动臂主体154a也可以形成为在动臂140倒伏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呈梯形状的外形。

右侧动臂连接支架56a分别设置于右侧分割动臂主体152a的左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b分别设置于左侧分割动臂主体154a的右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中央分割动臂153具备分割动臂主体153a和中央动臂连接支架153b。分割动臂主体153a被形成为桁架结构,占中央分割动臂153的大部分。中央分割动臂主体153a形成为在动臂140倒伏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呈矩形状的外形。中央动臂连接支架153b分别设置于中央分割动臂主体153a的右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以及中央分割动臂主体153a的左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设置于中央分割动臂主体153a的右侧面的中央动臂连接支架153b和设置于右侧分割动臂主体152a的左侧面的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a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用销相连接,从而中央分割动臂153和右侧分割动臂152成为一体。此外,设置于中央分割动臂主体153a的左侧面的中央动臂连接支架153b和设置于左侧分割动臂主体154a的右侧面的左侧动臂连接支架56b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用销相连接,从而中央分割动臂153和左侧分割动臂154成为一体。

中央分割动臂15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CLB等于中间动臂4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MB,且为运输限制宽度以下。此外,优选的是该尺寸WCLB是等于运输限制宽度的尺寸。当运输起重机时,中央分割动臂153以使其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被装载于运输车辆。此外,右侧分割动臂152及左侧分割动臂15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也为运输限制宽度以下。

(第1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

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还可以举出上述变形例1至3以外的各种方式。

例如,回转框架也可以不能在前后方向上分解为多个部件。即,也可以让回转框架具备前侧框架,但不具备后侧框架。

此外,回转框架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分解为三个以上的部件。例如,回转框架在可分解为前侧框架和后侧框架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前侧框架和后侧框架中的至少一方在前后方向上分解为多个部件。

在回转框架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分解为多个分割框架的结构中,用于设置安装支架的分割框架也可以不是多个分割框架中配置于最前侧的分割框架。

此外,回转框架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分解为三个以上的部件。例如,构成回转框架的上侧框架和下侧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分解为多个部件。

在回转框架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分解为多个分割框架的结构中,用于设置安装支架的分割框架也可以不是多个分割框架中配置于最上侧的分割框架。例如,也可以在设有安装支架的上侧框架上进一步配置其它分割框架。

此外,下部动臂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四个以上的部件。

此外,下部动臂也可以不能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多个部件。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进行说明。

在该第2实施方式的上部回转体16中,回转框架220具备由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构成的框架主体220a,该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在左右方向上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相连接。回转框架220可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

从上方观察,回转框架220的框架主体220a呈矩形状的外形。右侧框架223构成从框架主体220a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到右侧端的部分。左侧框架224构成从框架主体220a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到左侧端的部分。即,回转框架220的框架主体220a以其左右方向的中心为界可分解成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被包含在本发明的分割框架的概念中。

右侧框架223具备右侧框架主体223a和右侧连接支架223b。左侧框架224具备右侧框架主体224a和右侧连接支架224b。从上方观察,右侧框架主体223a和左侧框架主体224a呈细长的矩形状的外形。由这些右侧框架主体223a和左侧框架主体224a形成回转框架220的矩形状的外形。

右侧连接支架223b分别设置于右侧框架主体223a的左端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左侧连接支架224b分别设置于左侧框架主体223a的右端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设置于相对应的位置的右侧连接支架223b和左侧连接支架224b以可分离的状态用销相连接。右侧连接支架223b和与其相连接的左侧连接支架224b的结构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前侧连接支架31a和与其相连接的后侧连接支架31b的结构同样。

当运输起重机时,解除右侧连接支架223b和左侧连接支架224b的连接,将回转框架220分解为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在使它们的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被装载到运输车辆。回转框架2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大于运输限制宽度。此外,右侧框架22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RSF及左侧框架22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LSF都是运输限制宽度以下的尺寸。其中,优选的是,右侧框架22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RSF及左侧框架22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LSF是等于运输限制宽度的尺寸。在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的底面的靠前侧的部位都设置有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为两个部件。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的右侧的部件设置于右侧框架223的底面。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的左侧的部件设置于左侧框架224的底面。

一对安装支架39R、39L在左右方向上分开设置于回转框架220的前端部。具体而言,一方的安装支架39R设置于回转框架220的前端部的右端部,即设置于右侧框架223的前端部的右端部。另一方的安装支架39L设置于回转框架220的前端部的左端部,即设置于左侧框架224的前端部的右端部。通过如此配置安装支架39R、39L,安装支架39R和39L之间的间隔成为比运输限制宽度大。各安装支架39R、39L及与它们相连接的动臂40的末端部40f的结构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各安装支架39及与它们相连接的动臂40的末端部40f的结构同样。此外,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臂40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臂40的结构同样。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及起重机的上述以外的结构都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及起重机的结构同样。

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回转框架2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较大,设置于该回转框架220的一对安装支架39R、39L之间的间隔也大。因此,一对安装支架39R、39L之间的间隔大。因此,可以将安装于安装支架39R、39L的下部动臂5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设为较大。由此,可以提高动臂40的末端部附近的左右方向的刚性(横向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动臂40向左右方向的挠曲(横向挠曲)。

此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回转框架220可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而且,右侧框架22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RSF及左侧框架22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LSF为运输限制宽度以下的尺寸。因此,当运输起重机时,通过将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在使它们的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装载于运输车辆,就能将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的运输宽度降低为公路的运输限制宽度以下。因而,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既能抑制动臂40向左右方向的挠曲,又能实施上部回转体16的回转框架20的运输。

该第2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外的效果都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参照图10及图11,对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的回转框架320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区别进行说明。其中,图11是图10中沿XI方向的视图。此外,图10是图11中沿X方向的视图。

该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回转框架320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转框架220不同,可在上下方向上分解为多个部件。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回转框架320具备配置于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的下方而被固定于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的底面的下侧框架325。

下侧框架325固定于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的前部且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下侧框架325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具体而言,在下侧框架325的上端的四角分别设有连接支架31b。此外,在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中对应于下侧框架325的四角的各部位分别设有连接支架31a。并且,通过使相对应的连接支架31a和31b用销相连接,将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与下侧框架325相连接。

在下侧框架325的底面设有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仅设置于下侧框架325。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不同,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不被分割为多个部件。根据该结构,能将回转支承体14(参照图11)可靠地安装于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此外,回转支承体14可在安装于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的状态下运输。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参照图12,对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回转框架420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回转框架的区别进行说明。

该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回转框架420可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三个部件。

具体而言,回转框架420具备中央框架426、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回转框架420可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三个框架。中央框架426被包含在本发明的中央分割框架的概念中。右侧框架223被包含在本发明的右侧分割框架的概念中。左侧框架224被包含在本发明的左侧分割框架的概念中。

中央框架426配置于回转框架4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中央框架426具备中央框架主体426a和中央连接支架426b。中央框架主体426a构成中央框架426的大致矩形状的框架结构。中央连接支架426b设置于中央框架主体426a。

中央框架主体426被形成为从上方观察呈矩形状的外形。在中央框架主体426a的底面设有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仅设置于中央框架主体426a。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不被分割设置在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中央框架426以自由回转的方式通过回转支承体14搭载于下部行驶体12(参照图1)。中央连接支架426b分别设置于中央框架主体426的右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以及中央框架主体426的左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右侧框架223配置于中央框架426的右侧,并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中央框架426的右端部。右侧框架223具备右侧框架主体223a和右侧连接支架223b。右侧框架主体223a从上方观察呈细长的矩形状的外形,构成该右侧框架223的框架结构。右侧连接支架223b分别设置于右侧框架主体223a的左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各右侧连接支架223b以可分离的状态用销连接于相对应的中央连接支架426b,从而右侧框架223和中央框架426成为一体。

左侧框架224配置于中央框架426的左侧,并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中央框架426的左端部。左侧框架224被形成为与右侧框架223左右对称的形状。左侧框架224具备左侧框架主体224a和左侧连接支架224b。左侧连接支架224b分别设置于左侧框架主体224a的右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各左侧连接支架224b以可分离的状态用销连接于相对应的中央连接支架426b,从而左侧框架224和中央框架426成为一体。

由中央框架426、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构成回转框架420的框架主体420a。该框架主体420a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即回转框架4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F是大于运输限制宽度的尺寸。右侧的安装支架39R设置于框架主体420a的前端部的右端部,即设置于右侧框架223的前端部的右端部。左侧的安装支架39L设置于回转框架420a的前端部的左端部,即设置于左侧框架224的前端部的左端部。安装支架39R、39L之间的间隔大于运输限制宽度。

中央框架426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CF是运输限制宽度以下的尺寸,优选的是等于或大致等于运输限制宽度的尺寸。此外,右侧框架22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及左侧框架224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是运输限制宽度以下的尺寸。当运输起重机时,回转框架420被分解为中央框架426、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之后,中央框架426、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在使它们的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被装载于运输车辆。

在该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可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运输限制宽度的回转框架420分解为具有运输限制宽度以下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的中央框架426、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因此,可以通过运输车辆在公路行驶来运输回转框架420。

此外,在该变形例2中,可以由中央框架426、配置于该中央框架426的左右的左侧框架224和右侧框架223来构成回转框架420的框架主体420a。因此,可以提高回转框架420沿左右方向的结构上及强度上的平衡。

(第2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

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还可以举出上述变形例1及2以外的各种方式。

例如,回转框架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四个以上的部件。具体而言,在回转框架可分解为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的基础上,还可以将构成回转框架的分割框架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于右侧框架的右侧或左侧框架的左侧。

此外,也可以将能在左右方向上分解为多个部件的回转框架进一步在前后方向上分解为多个部件。

此外,也可以在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上组合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即,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至少一方的框架也可以形成为其前后方向的尺寸小于左右方向的尺寸,该框架也可以在使其前后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被装载于运输车辆并输送。

另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所有方面都是一种例子,不应理解为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定,而是基于权利要求的范围来确定,另外,还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同等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示出了用于阻止后侧框架相对于前侧框架的转动的前侧挡块及后侧挡块的结构,对于这些挡块可以举出如下变形例。

图13A及图13B表示该变形例的前侧挡块536f和后侧挡块536r的结构。参照该图13A及图13B,对该变形例的前侧挡块536f和后侧挡块536r进行说明。

如图13A所示,该变形例所涉及的前侧挡块536f配置于前侧连接板32f的下方而固定于前侧框架21的后面21r,并固定于前侧连接板32f的下端。此外,该变形例所涉及的后侧挡块536r配置于后侧连接板32r的下方而固定于后侧框架22的前面22f,并固定于后侧连接板32r的下端。

前侧挡块536f及后侧挡块536r用于阻止后侧框架22以销P(参照图13B)为轴向使该后侧框架22的后端部下降的方向相对于前侧框架21转动。具体而言,如图13B所示,后侧挡块536r被前侧挡块536f按压,从而上述的后侧框架22的转动受到阻止。此外,在该变形例中,在具备前侧连接板32f下方的前侧挡块536f的基础上还具备前侧连接板32f上方的前侧挡块36f,并且,在具备后侧连接板32r下方的后侧挡块536r的基础上还具备后侧连接板32r上方的后侧挡块36r。因此,可以阻止后侧框架22向上下两侧的转动。

此外,图14A及图14B表示另一变形例的前侧连接支架和前侧挡块、以及后侧连接支架及后侧挡块。参照图14A及图14B,对该变形例所涉及的前侧及后侧连接支架和前侧及后侧挡块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中,在前侧框架21的后面21r固定有前侧连接支架31a的前侧连接板32f的基础上,还固定有另一前侧连接支架631a的前侧连接板632f。此外,在后侧框架22的前面22f固定有后侧连接支架31b的后侧连接板32r的基础上,还固定有另一后侧连接支架631b的后侧连接板632r。前侧连接支架631a配置于前侧连接支架31a的下方。后侧连接支架631b配置于后侧连接支架31b的下方。即,前侧连接板632f配置于前侧连接板32f的下方,后侧连接板632r配置于后侧连接板32r的下方。前侧连接板632f具有与前侧连接板32f上下对称的结构。在前侧连接板632f形成有用于让销P2插嵌的孔633a。后侧连接板632r具有与后侧连接板32r上下对称的结构。在后侧连接板632r形成有用于让销P2插嵌的孔633b。

如图14B所示,销P1插嵌于前侧连接板32f的孔33a和后侧连接板32r的孔33b,并且,销P2插嵌于前侧连接板632f的孔633a和后侧连接板632r的孔633b。由此,前侧框架21和后侧框架22以相互不能转动的状态相连接。

此外,在前侧框架21的后面21r上,不仅装有固定于上侧的前侧连接板32f的上端的前侧挡块36f,还装有固定于下侧的前侧连接板632f的下端的前侧挡块636f。此外,在后侧框架22的前面22f上,不仅装有固定于上侧的后侧连接板32r的上端的后侧挡块36r,还装有固定于下侧的后侧连接板632r的下端的后侧挡块636r。

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和它们的变形例也可以以各种方式相组合。

例如,也可以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动臂140安装于第2实施方式的回转框架220(参照图9)。

此外,也可以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动臂140安装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回转框架420(参照图12)。图15表示该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的结构。在该变形例的上部回转体16中,下部动臂150的左右方向的刚性变高,并且,回转框架420整体的刚性也非常高。因此,该变形例的上部回转体16适用于吊重能力大的极大型的起重机。

另外,在上部回转体16为标准规格的状态下,回转框架420并不一定需要具备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下部动臂150并不一定需要具备右侧分割动臂152及左侧分割动臂154。即,在标准规格的上部回转体16中,也可以让回转框架420仅具备中央框架426,并且,让下部动臂150仅具备中央分割动臂153。如果在该标准规格的状态下进行吊起作业时能将动臂40向左右方向的挠曲抑制在容许值以下,则可以在该标准规格的状态下进行吊起作业。

并且,在由于横向风力大、动臂40的长度长、起重负荷大等各种原因而在标准规格的状态下动臂40向左右方向的挠曲有可能超过容许值的情况下,可以将右侧分割动臂152及左侧分割动臂154安装于中央分割动臂153来加强动臂40(下部动臂150),并将右侧框架223及左侧框架224安装于中央框架426来加强回转框架420。即,右侧分割动臂152和左侧分割动臂154、以及右侧框架223和左侧框架224也可以为根据各种条件选择是否安装的可选加强部件。

此外,图16表示图15所示的变形例的进一步变形例。根据该变形例的上部回转体16中,构成回转框架520的框架主体520a的右侧框架323及左侧框架324的结构不同于图15所示的变形例。具体而言,右侧框架323及左侧框架324分别从上方观察呈三角形状的外形,被形成为彼此呈左右对称的形状。即,右侧框架323(右侧框架主体323a)的右侧面以随着朝向后方逐渐接近该右侧框架323(右侧框架主体323a)的左侧面的方式倾斜,左侧框架324(左侧框架主体324a)的左侧面以随着朝向后方逐渐接近该左侧框架324(左侧框架主体324a)的右侧面的方式倾斜。由右侧框架323、左侧框架324及中央框架426构成回转框架520的框架主体520a。该框架主体520a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是大于运输限制宽度的尺寸。

在该变形例中,通过将右侧框架323及左侧框架324安装于中央框架426,既能确保为了扩大动臂140(下部动臂150)的末端部40f在左右方向的尺寸而需要的框架主体520a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较大,又能缩小框架主体520a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从而抑制回转框架520的重量增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可自主行驶的下部行驶体作为本发明的下部主体的一个例子,但是本发明的下部主体并不限定于这种行驶体。例如,本发明的下部主体也可以固定设置于作业现场等的设置位置。

此外,如图17至图19的各变形例所示,动臂40也可以具备左右不对称的下部动臂650。下面,分别对图17至图19的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图17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具备驾驶室660,操作员在该驾驶室660的内部对起重机进行操作。驾驶室660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从回转框架20(上部回转体16)的回转中心O向一侧(本变形例中向右侧)偏移的位置,并安装于回转框架20。具体而言,驾驶室660安装于前侧框架21的右端。其中,回转中心O与回转支承体14(图17中省略)的中心及回转支承体安装部27的中心相一致。

下部动臂650具备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从回转中心O靠向驾驶室660一侧的右侧分割动臂52和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从回转中心O靠向与驾驶室660相反的一侧的左侧分割动臂54。在该变形例中,右侧分割动臂52被包含在本发明的第1部位的概念中,左侧分割动臂54被包含在本发明的第2部位的概念中。右侧分割动臂52具有比左侧分割动臂5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LLB小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RLB。具体而言,右侧分割动臂52中左右方向的宽度最大的末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RLB小于左侧分割动臂54中左右方向的宽度最大的末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LLB。由此,右侧分割动臂54的驾驶室660侧的端缘,即右侧分割动臂54的末端部的右端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比驾驶室660更靠向回转中心O的一侧。

此外,设置于前侧框架21的驾驶室660侧(右侧)的安装支架39R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比驾驶室660更靠向回转中心O的一侧。此外,与驾驶室660侧的安装支架39R相连接的下部动臂650的末端部40f,与该安装支架39R相对应地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比驾驶室660更靠向回转中心O的一侧。

在该图17的变形例中,右侧分割动臂52具有比左侧分割动臂5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LLB小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RLB,并且,右侧分割动臂52的驾驶室660侧的端缘配置于比驾驶室660更靠向回转中心O的一侧。因此,驾驶室660的前方的视野不会被下部动臂650遮挡,可以确保驾驶室660的前方的良好视野。此外,当使动臂40抬起时,下部动臂650也不会干扰驾驶室660,动臂40的起立角度不受限制。此外,驾驶室660侧的安装支架39R配置于比驾驶室660更靠向回转中心O的一侧,该安装支架39R的设置位置不会干扰驾驶室66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安装支架39R安装于前侧框架21的安装作业。此外,通过将驾驶室660侧的安装支架39R配置于比驾驶室660更靠向回转中心O的一侧,在对该安装支架39R安装下部动臂650的末端部时不会被驾驶室660阻碍。因此,可以防止动臂40的安装作业变得繁杂。

图18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具备与图17的变形例同样地配置的驾驶室660。在该图18的变形例中,下部动臂650具备右侧分割动臂152、中央分割动臂153和左侧分割动臂154,右侧分割动臂152具有比左侧分割动臂15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LLB小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RLB。根据该结构,下部动臂650中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从回转中心O靠向驾驶室660的一侧(右侧)的右侧部位65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下部动臂650中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从回转中心O靠向与驾驶室660相反的一侧(左侧)的左侧部位65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右侧部位655被包含在本发明的第1部位的概念中。左侧部位656被包含在本发明的第2部位的概念中。此外,右侧部位655的驾驶室660侧的端缘,即右侧分割动臂154的末端部的右端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比驾驶室660更靠向回转中心O的一侧。图18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的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图17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结构同样。通过该图18的变形例,可以获得与图17的变形例同样的效果。

图19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具备与图17的变形例同样地配置的驾驶室660。在该图19的变形例中,下部动臂650的右侧部位655仅由中央分割动臂153中配置于从回转中心O靠向驾驶室660的一侧的部分构成。此外,下部动臂650的左侧部位656包括中央分割动臂550中配置于从回转中心O靠向与驾驶室660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和左侧分割动臂154。通过该结构,右侧部位65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左侧部位65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此外,右侧部位655的驾驶室660侧(右侧)的端缘,即中央分割动臂550的驾驶室660侧(右侧)的端缘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比驾驶室660更靠向回转中心O的一侧。图19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16的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图17及图18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回转体的结构同样。通过该图19的变形例,也可以获得与图17的变形例同样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将图17至图19的变形例的上部回转体16的结构形成为左右相反。

此外,图17至图19的变形例的上部回转体16中,也可以改变回转框架20的结构。例如,在图17至图19的变形例的上部回转体16中,也可以采用图6及图7所示的回转框架120、图9所示的回转框架220、图10及图11所示的回转框架320、图12及图15所示的回转框架420或图16所示的回转框架520来代替回转框架20。

[实施方式的概要]

将上述实施方式总结为如下。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是搭载于起重机的下部主体的上部回转体,其包括:回转框架,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搭载于所述下部主体;以及动臂,以自由起伏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回转框架,其中,所述回转框架具备:一对安装支架,所述动臂的末端部被安装在该一对安装支架上以便让所述动臂能自由起伏;以及主框架,所述一对安装支架在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该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在与所述左右方向正交的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主框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在该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中,主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小于左右方向的尺寸。因此,为了提高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刚性从而抑制动臂向左右方向的挠曲,即使扩大了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并相应地将用于安装动臂的末端部的一对安装支架的间隔及用于设置该一对安装支架的主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扩大,当运输起重机时,通过在使主框架的前后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将回转框架装载于运输车辆上,就能减小回转框架的运输宽度。即,能够防止回转框架的运输宽度超过公路的运输限制宽度。因此,该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即使在扩大了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从而抑制动臂向左右方向的挠曲的情况下,当运输起重机时,能够实施上部回转体的回转框架的运输。

所述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中优选的是,所述回转框架还具备副框架,该副框架配置于所述主框架的后侧,并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所述主框架,所述副框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主框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根据该结构,在起重机处于组装状态时,副框架连接于主框架的后侧。因此,可以扩大上部回转体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够提高上部回转体的稳定性。此外,通过追加副框架,增加搭载于上部回转体的各种设备和部件的设置空间,因此可以容易地布置这些设备及部件。而且,在本结构中,可以从主框架分离副框架。因此,当运输起重机时,只要从主框架分离副框架,在使主框架的前后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将主框架搭载于运输车辆,就能在抑制运输宽度的状态下进行运输。此外,由于副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于主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因此,只要使副框架的左右方向与运输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一致的状态下将副框架搭载于运输车辆,还能抑制副框架的运输宽度。

此外,本发明的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是搭载于起重机的下部主体的上部回转体,其包括:回转框架,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搭载于所述下部主体;以及动臂,以自由起伏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回转框架,其中,所述回转框架具备:一对安装支架,所述动臂的末端部被安装在该一对安装支架上以便让所述动臂能自由起伏;以及框架主体,所述一对安装支架在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该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包括沿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分割框架,该多个分割框架之中相邻接的分割框架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相连接。

在该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中,框架主体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分割框架,并且,相邻接的分割框架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相连接。因此,为了提高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刚性从而抑制动臂向左右方向的挠曲,即使扩大了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并相应地将用于安装动臂的末端部的一对安装支架的间隔及用于设置该一对安装支架的主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扩大,当运输起重机时,通过将框架主体分解为各分割框架并装载于运输车辆,就能减小回转框架的运输宽度。即,能够防止回转框架的运输宽度超过公路的运输限制宽度。因此,该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即使在扩大了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从而抑制动臂向左右方向的挠曲的情况下,当运输起重机时,能够实施上部回转体的回转框架的运输。

在此情况下优先的是,所述多个分割框架包含:中央分割框架,以自由回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下部主体;右侧分割框架,配置于所述中央分割框架的右侧,并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所述中央分割框架的右端部;以及左侧分割框架,配置于所述中央分割框架的左侧,并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所述中央分割框架的左端部。

该结构中,可以由中央分割框架及配置于该中央分割框架的左右的左侧分割框架和右侧分割框架构成框架主体。因此,可以提高回转框架的左右方向的结构上及强度上的平衡。

进一步,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左侧分割框架的左侧面以随着朝向后方逐渐接近该左侧分割框架的右侧面的方式倾斜,所述右侧分割框架的右侧面以随着朝向后方逐渐接近该右侧框架的左侧面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在中央分割框架与左侧分割框架及右侧分割框架相连接的状态下,可以确保为了扩大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而需要的框架主体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为较大,并且,可以减小与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的扩大没有关系的框架主体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从而能抑制回转框架的重量的增大。

所述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中优选的是,所述动臂具备下部动臂,该下部动臂安装于所述一对安装支架,构成从该动臂的末端部到顶端部侧的特定的长度范围,所述下部动臂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朝向该下部动臂的末端部侧逐渐变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动臂的末端部附近的左右方向的刚性,从而抑制动臂向左右方向的挠曲。此外,根据该结构,下部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越朝向下部动臂的顶端部侧越变小。因此,与下部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从末端部到顶端部保持恒定且较大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下部动臂的重量的增大。

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下部动臂包括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分割动臂,该多个分割动臂之中相邻接的分割动臂以可相互分离的状态相连接。

根据该结构,即使以下部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随着朝向末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构成下部动臂,从而提高动臂的末端部附近的左右方向的刚性的情况下,当运输起重机时,

通过将下部动臂分割为多个分割动臂,就能减小下部动臂的运输宽度。这样,能够防止下部动臂的运输宽度超过公路的运输限制宽度。

进一步,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分割动臂包含:中央分割动臂;左侧分割动臂,配置于所述中央分割动臂的左侧,并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该中央分割动臂;以及右侧分割动臂,配置于所述中央分割动臂的右侧,并以可分离的状态连接于该中央分割动臂。

根据该结构,可以由中央分割动臂及配置于该中央分割动臂的左右的左侧分割动臂和右侧分割动臂构成下部动臂。因此,可以提高下部动臂的左右方向的结构上及强度上的平衡。

进一步,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左侧分割动臂的左侧面,以随着朝向所述下部动臂的末端部侧逐渐从该左侧分割动臂的右侧面离开的方式倾斜,所述右侧分割动臂的右侧面,以随着朝向所述下部动臂的末端部侧逐渐从该右侧分割动臂的左侧面离开的方式倾斜。

在所述动臂具备下部动臂的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上部回转体还包括驾驶室,操作员在该驾驶室的内部对所述起重机进行操作,所述驾驶室配置于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从所述回转框架的回转中心向一侧偏移的位置,并安装于所述回转框架,所述下部动臂具备:第1部位,配置于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从所述回转中心靠向所述驾驶室的一侧;以及第2部位,配置于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从所述回转中心靠向与所述驾驶室相反的一侧,所述第1部位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2部位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1部位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的所述驾驶室侧的端缘配置于比所述驾驶室靠向所述回转中心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下部动臂之中配置于驾驶室侧的第1部位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该下部动臂之中配置在与驾驶室相反的一侧的第2部位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并且,第1部位在左右方向上的驾驶室侧的端缘配置于比驾驶室靠向回转中心的一侧。因此,驾驶室的前方的视野不会被下部动臂遮挡,可以确保驾驶室的前方的良好视野。此外,当使动臂抬起时,下部动臂也不会干扰驾驶室,动臂的起立角度不受限制。此外,由于第1部位在左右方向上的驾驶室侧的端缘配置于比驾驶室靠向回转中心的一侧,因此,用于安装下部动臂的一对安装支架之中驾驶室侧的安装支架的设置位置也被配置于比驾驶室靠向回转中心的一侧。因此,安装支架的设置位置不会干扰驾驶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安装支架安装于回转框架的安装作业。此外,通过将驾驶室侧的安装支架配置于比驾驶室更靠向回转中心的一侧,在对该安装支架安装下部动臂的末端部时不会被驾驶室阻碍。因此,可以防止动臂的安装作业变得繁杂。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既可扩大动臂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而抑制动臂向左右方向的挠曲,又能在运输起重机时实施上部回转体的框架的运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