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聚氨酯高压耐磨复合软管及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598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管材领域,涉及复合软管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面聚氨酯高压耐磨复合软管,还涉及一种双面聚氨酯高压耐磨复合软管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复合软管是一种特殊的包装容器,在包装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合软管由多种材料多层密封结构制成,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具备较好的抗裂性和抗泄露性,不会突然爆裂。但是在现有的复合软管中,复合软管采用涤纶短纤或涤纶工业长丝编织成,内衬则由橡胶或聚氨酯制成,不能同时具备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给工业传输带来了不便,而在以往的复合软管的加工工艺中,工艺简陋,只是将衬里穿入到增强层中,并将衬里和增强层进行热硫化粘合,造成复合软管管壁薄且不耐压、不耐磨的缺点。

因此,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聚氨酯高压耐磨复合软管及其加工工艺。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面聚氨酯高压耐磨复合软管,包括软管本体,软管本体包括内层的防水层和外层的耐磨层,在耐磨层和防水层之间增设了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耐磨层与第一增强层之间增设了第一粘合层, 第一增强层与第二增强层之间增设了第二粘合层,第二增强层与防水层之间增设了第三粘合层。

防水层由聚氨酯制成。

耐磨层由聚氨酯制成。

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由涤纶或丝编织而成。

第一粘合层、第二粘合层和第三粘合层为聚氨酯粘合剂。

一种双面聚氨酯高压耐磨复合软管的加工工艺,步骤一:先生产第一增强层3和第二增强层4;

步骤二:再将耐磨层1和第一粘合层5、防水层2以及第三粘合层7共同挤出;

步骤三:分别将防水层2穿入第二增强层4中,将耐磨层1穿入第一增强层3中并进行热硫化使得第三粘合层7与防水层2和第二增强层4粘合牢固,使得第一粘合层5与耐磨层1和第一增强层3之间粘合牢固,形成半成品;

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第一增强层3与耐磨层1的半成品进行翻袋并滚孔;

步骤五:将步骤三得到的防水层2与第二增强层4的半成品上涂覆一层第二粘合层6;

步骤六:将步骤五得到的半成品穿入步骤四得到的半成品中;

步骤七:将步骤六得到的半成品进行热硫化,使得步骤四得到的半成品与步骤五得到的半成品粘合牢固,形成成品

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的结合,增加了 软管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防水层、耐磨层和第一增强层以及第二增强层之间均粘合层,不仅增加了软管的耐磨性且也使得各层之间粘合牢靠,不易分裂,增加了软管的使用寿命;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使用涤纶或者丝编织而成,增加了软管的韧性且也减轻了软管的质量。

根据上述工艺制程的复合软管,管壁结实,且具有高耐压高耐磨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耐磨层,2、防水层,3、第一增强层,4、第二增强层,5、第一粘合层,6、第二粘合层,7、第三粘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双面聚氨酯高压耐磨复合软管,包括软管本体,软管本体包括内层的防水层2和外层的耐磨层1,在耐磨层1和防水层2之间增设了第一增强层3和第二增强层4,耐磨层1与第一增强层3之间增设了第一粘合层5,第一增强层3与第二增强层4之间增设了第二粘合层6,第二增强层4与防水层2之间增设了第三粘合层7。

防水层2由聚氨酯制成。

耐磨层1由聚氨酯制成。

第一增强层3和第二增强层4由由涤纶或丝编织而成。

第一粘合层5、第二粘合层6和第三粘合层7为聚氨酯粘合剂。

通过第一增强层3和第二增强层4的结合,增加了软管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防水层2、耐磨层1和第一增强层3以及第二增强层4之间均粘合层,不仅增加了软管的耐磨性且也使得各层之间粘合牢靠,不易分裂,增加了软管的使用寿命;第一增强层3和第二增强层4使用涤纶或者丝编织而成,增加了软管的韧性且也减轻了软管的质量。

在加工过程中,步骤一:先生产第一增强层3和第二增强层4;

步骤二:再将耐磨层1和第一粘合层5、防水层2以及第三粘合层7共同挤出;

步骤三:分别将防水层2穿入第二增强层4中,将耐磨层1穿入第一增强层3中并进行热硫化使得第三粘合层7与防水层2和第二增强层4粘合牢固,使得第一粘合层5与耐磨层1和第一增强层3之间粘合牢固,形成半成品;

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第一增强层3与耐磨层1的半成品进行翻袋并滚孔;

步骤五:将步骤三得到的防水层2与第二增强层4的半成品上涂覆一层第二粘合层6;

步骤六:将步骤五得到的半成品穿入步骤四得到的半成品中;

步骤七:将步骤六得到的半成品进行热硫化,使得步骤四得到的半成品与步骤五得到的半成品粘合牢固,形成成品。

复合软管,管壁结实,且具有高耐压高耐磨的优点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