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重汽车上的起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3889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载重汽车上的起重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载重汽车上的起重设备,用于举升和排空垃圾收集容器。



背景技术:

这种用于操作和排空垃圾收集容器的起重设备例如由WO-A-2012/032438已知。其中介绍的起重设备具有用于与垃圾收集容器联接的联接工具,并且设有转动平台和安装在转动平台上的、针对能伸缩式驶出的悬臂的支架。支架具有套嵌的C形异型件,这种C形异型件能够伸缩式地推移。悬臂以沿竖向能够绕枢转轴枢转的方式固定在支架的自动端部区域上。另外,将枢转缸设置在悬臂与支架之间,用以使悬臂关于水平线成一定的枢转角。

起重设备的C形异型件为了减轻重量而具有椭圆形的凹空部,由此,上面的起重设备的支架具有较低的抗扭刚度。另外,悬臂在能够伸缩式驶出的支架的上端部上悬挂的结构相对强度较弱。由此,需要举升的垃圾收集容器的可能的振动可能被程度较低地缓冲,由此,产生较大的事故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前面提到类型的起重设备以如下方式改进,使得起重设备的结构明显更加稳定并且具有更大的抗扭刚度,以便以足够程度吸收所举起的垃圾收集容器可能发生的振动,进而能够大大降低事故风险。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载重车辆上的起重设备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起重设备具有很大优势,其除了已知的起重设备的优点之外,还由于刚度很大而具有明显更大的稳定性,并且实现了可靠而且不发生危险的操纵。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在从属权利要求以及下面的说明书中给出。

附图说明

本发明借助在示意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来详细阐释。其中:

图1以俯视图示出载重车辆上的起重机,

图2以透视图示出根据图1的相同的起重机,

图3以第一拉出状态示出与图1相同的起重机,

图4以第二拉出状态示出与图1中相同的起重机,

图5示出向上枢转且拉出的、与图1中相同的起重机,

图6以收起的状态示出如图1中相同的起重机,

图7以收起的状态示出起重机的放大透视图,

图8示出根据图7的起重机的俯视图,

图8示出起重机的放大透视图,其中,支架被稍微拉出,

图10示出处于驾驶员座舱与垃圾储仓之间的起重机的俯视图,

图11示出起重设备的功能图示,

图12以透视图示出起重机的简化的第二实施方案,

图13以抬升的状态从相反一侧示出如图12中相同的起重机,

图14以降下的状态示出如图13中相同的起重机,以及

图15示出起重机的转动平台的驱动装置的细节图示。

在上述图中,相同的元件在未另外提及的情况下,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示出具有驾驶员座舱2和用于垃圾的储仓3的载重车辆1。在驾驶员座舱2与储仓3之间布置有处在转动平台5上的起重设备或起重机4。起重机4具有:能够伸缩式驶出的支架6、固定在其上端部上的、具备转轴的承载头7以及能够伸缩式驶出的悬臂8。在悬臂8的靠外端部9上布置有联接工具10,在联接工具上悬挂有垃圾收集容器11。在承载头7与悬臂8之间布置有升降元件12,升降元件设计为枢转缸或者设计为肘杆机构,并且确定出承载头7与悬臂8之间的竖向枢转角。

在图3中以拉出的第一位置以及在图4中以进一步拉出的第二位置示出悬臂8,其中,悬臂8大致是水平的。水平的枢转角在支架4收起的状态下,由储仓3来限制:一方面由悬臂8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具有悬臂的铰接端部的承载头7来限制。

在图5中以进一步的拉出第二位置示出悬臂8,其中,竖向的枢转角度借助枢转缸12加以扩大。

图6以非常紧凑的收起状态示出起重机4,使得起重机4的外部型廓不超出驾驶员座舱2的宽度和储仓3的宽度。这还从图10中更清楚地得出,其中,收起的起重机4以俯视图示出。

在图7至图9中,起重机4以放大细节可见。支架6由两个能够伸缩式驶出的、相同设计的异型件或内部动子15和16构成。内部动子15和16可以借助升降缸17、18和19抬升。正如从图9中所见那样,内部动子15和16分别由一个固定管21和三个能够伸缩式彼此嵌套地推移的动子22、23和24构成。第二动子22在上端部上具有第一平台26,升降缸17的升降杆27支撑在所述第一平台上,并且第二升降缸18固定在第一平台的下侧面上,而升降缸18的升降杆28对第一平台26进行传送。第三动子23在上方同样设有类似的第二平台30,而所述第二平台相对于第一平台26错开90°地布置。升降杆28又朝向第二平台30支撑,升降缸19的升降杆29对第二平台30进行传送。内部动子或竖向伸缩件16类似于内部动子或枢转伸缩件15地、但与之镜像对称地构造。

承载头7呈L形地构造有相对于支架在上方悬置的承载板34,并且由两个相同的部件35和36构成,这两个部件基本上呈梯形地构造并且实心地由金属(优选为钢)制成。两个部件35和36在图中所示的左侧通过梯形的承载板34来扩宽并且在上述区域中通过横向管或抗扭管37相互连接。在横向管37上方布置有悬臂8的枢转轴38,在横向管37下方在部件35与36之间设置有轴39,所述轴用于支撑枢转缸12。

平台5由两个圆形的盘40和41构成,这两个盘由环形的壳罩42隔开间距地相互连接。下部的固定管21穿过上部盘40,并且以其下端部置于下部盘41上。金属的固定管21在这时当在上部盘40上穿过时,在外周边缘焊接,并且在下端部上焊接在下部盘41上。由此,确保了支架4与平台5之间非常稳定而且抗扭刚性的连接。

内部动子15和16由标称为ST37至ST52以及Domex700的、容许应力为420N/mm2至1200N/mm2的结构钢或细粒钢制造,并且具有4mm至10mm的材料厚度。内部动子15和16还具有六边形的底面,底面具有两个平行的长边。不言而喻的是,其他底面也适用于支架6的稳定性。例如,可以设置矩形的或五边形的底面。但已经证实的是,六边形的底面具有特别高的抗扭稳定性。

正如在图7中所示那样,转动平台5借助外部设有齿的转动齿圈43旋拧在支撑底盘44上。支撑底盘44在驾驶员座舱2的后方装配在载重车辆1的底盘上。转动齿圈43的转轴借助小齿轮和具有增量传感器的行星传动马达来运行。由此,转轴的调整能够从0°至360°利用电子控制装置自由编程。

两个内部动子或竖向伸缩件15和16装备有解析度为0.5mm的路程测量系统。由此,能够对沿高度(纵坐标)的每个点自由编程,并且借助电子控制装置行驶到达这些点。

同样地,由多个能够伸缩式驶出的动子构成的悬臂8装备有解析度为0.5mm的类似的路程测量系统。由此,能够对沿水平(横坐标)的每个点自由编程,并且借助电子控制装置行驶到达这些点。

起重设备或起重机4的功能在这里在图11中示出。支撑底盘44上的平台5绕转轴A自由地转动至0°至360°之间任意的角度。能够伸缩式驶出的支架6可以沿着竖向B缩短或伸长。枢转缸12能够沿方向C相对于水平线以锐角运动。因为枢转缸12以其端部固定在支架6和悬臂8上,所以所述锐角在行程较大时发生改变。能够伸缩地驶出的悬臂8能够沿水平方向D运动,其中,方向D与枢转缸12的行程相关地可以形成相对于水平线或多或少很大的锐角。最后,在联接工具10中给出沿竖向E的运动。由此,起重设备或起重机4是具有五个自由度A至E的机器人,其借助可编程的电子控制装置能够使联接工具10引导至起重机4的作业半径之内的任意位置。

在图12中,示出起重机50的第二实施方案,其具有唯一的能够伸缩式驶出的支架6,所述支架在这里同样由带固定管21的内部动子16和三个能够伸缩式套嵌地推移的动子22、23和24构成。承载头51呈L形地构造,并且在一侧在上方相对于支架6悬置地设有梯形的承载板52。承载头51焊接在上部动子24的头部上。悬臂8凭借枢转轴38在上方设置在承载板52上。

正如从图13和图14中可见那样,在枢转轴38的下方布置有肘杆机构54,肘杆机构由一个板状的下臂55、两个板状的上臂56以及肘杆件57构造。肘杆件57具有管58和销59,其在管58内部能够自动转动运动。管58固定在两个上臂56的下端部之间,销59固定在下臂55的上端部上。在管58上作用有压力缸61的活塞杆60,压力缸与承载板52上的转轴62相铰接。转轴62沿竖向布置在枢转轴38的下方。

图15是起重机50的第二实施方案的下部区域的透视细节图示。转动齿圈43设置有外啮合齿70,小齿轮71嵌入所述外啮合齿中,小齿轮另一方面由具有未示出的增量传感器的行星传动马达72来驱动。由此,能够实现齿圈43非常微小的转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