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重型折叠周转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8638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承重型折叠周转包装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箱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可拆装,且具有极强承重能力及支撑能力的承重型折叠周转包装箱。



背景技术:

包装箱一般用于产品的包装,在产品运输过程中,对产品起到保护的作用。现有的包装箱一般包括形成箱体侧部的四个侧板以及与四个侧板相接的两个底板,底板的形状为矩形,在侧板与底板之间设置有折痕,包装箱加工完成时,为了便于存放,一般将相邻侧板重合形成一个平面产品。使用时,需要人工将重合的侧板打开至相互垂直的状态以形成包装箱的侧部,再将底板沿横向折痕折叠,形成包装箱的底部,用胶带将包装箱的底板之间的缝隙粘牢,形成一个用于包装产品的包装箱。

但是,目前大部分包装箱的承重能力及支撑能力均不够理想,对使用者造成极大的困扰。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拆装,且具有极强承重能力及支撑能力的承重型折叠周转包装箱。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承重型折叠周转包装箱包括一箱体,该箱体具有用于收纳物件的容腔,所述箱体包括四片呈半框状并可相互拼装形成一密闭箱体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底部采用插接方式封底,且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之间相互按压固定;所述箱体于容腔四周内壁分别固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固定以对箱体四周内壁形成支撑,其中,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的截面均呈L字形,该第一、第三支撑板均与箱体中容腔的腔壁及底部贴合固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通过按压扣按压固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三侧板结构及形状均相同,其均包括第一板体以及分别沿第一板体上下两端向前弯折形成的第一、第二折板,该第一折板上设置有第一插装口,该第二折板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定位插片;所述第二、第四侧板结构及形状均相同,其均包括第二板体以及分别沿第二板体上下两端向前弯折形成的第三、第四折板,该第三折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装口相配合的第三、第四定位插片;该第四折板设置有供所述第一、第二定位插片固定插接的第二插装口;所述第一、第三侧板中的第一、第二定位插片与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中的第二插装口插接固定,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中的第三、第四定位插片与所述第一、第三侧板中的第一插装口插接固定,以形成一可拆装的所述的箱体。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板体两侧设置有连接板体,该连接板体与第二板体通过按压扣按压固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三侧板的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折板贴合固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三侧板的第一板体中均设置有一供人手插嵌握持的握持口,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对应该握持口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开口。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第四支撑板均呈直板状,且该第二、第四支撑板上端分别设置有定位卡片;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中第三折板与第二板体相接处设置有供定位卡片插嵌的定位槽,该第二、第四支撑板分别与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中的第二板体贴合固定,且该第二、第四支撑板上端的定位卡片分别卡嵌于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中的定位槽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为可拆装结构,整个箱体的底部及顶部均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即采用插接方式封底,且相邻两侧板相互按压固定,其结构较为稳固,而无需粘胶纸或魔术贴封底,且便于拆装,在不使用时,整个箱体可以很好的打扁折叠,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均能很好折叠,折叠后能四周平整铺开来,便于收藏。另外,箱体内壁通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固定,并形成支撑,以致使箱体具有极强的承重能力及支撑能力,同时增加了堆码的强度,以致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3所示,为一种承重型折叠周转包装箱,其包括一箱体1,该箱体1具有用于收纳物件的容腔,其中,所述箱体1于容腔四周内壁分别固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21、22、23、24,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21、22、23、24对箱体1四周内壁形成支撑,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承重能力及支撑能力,以致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所述箱体1包括四片呈半框状并可相互拼装形成一密闭箱体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11、12、13、14,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11、12、13、14底部采用插接方式封底,且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11、12、13、14之间相互按压固定,以此可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承重能力。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21、22、23、24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11、12、13、14通过按压扣按压固定,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为可拆装结构,以致不使用时拆卸下来,便于收藏。

所述第一、第三侧板11、13结构及形状均相同,其均包括第一板体15以及分别沿第一板体15上下两端向前弯折形成的第一、第二折板16、17,该第一折板16上设置有第一插装口161,该第二折板17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定位插片171、172;所述第二、第四侧板12、14结构及形状均相同,其均包括第二板体18以及分别沿第二板体18上下两端向前弯折形成的第三、第四折板19、10,该第三折板19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装口161相配合的第三、第四定位插片191、192;该第四折板10设置有供所述第一、第二定位插片171、172固定插接的第二插装口101;所述第一、第三侧板11、13中的第一、第二定位插片171、172与所述第二、第四侧板12、14中的第二插装口101插接固定,以对箱体1的底部进行封装,而无需粘胶纸或魔术贴封底,其结构较为稳固,且便于拆装,另外,所述第二、第四侧板12、14中的第三、第四定位插片191、192与所述第一、第三侧板11、13中的第一插装口161插接固定,以将箱体的顶部封装,而无需粘胶纸或魔术贴封底,其结构较为稳固,且便于拆装,以形成一可拆装的所述的箱体。

所述第一板体15两侧设置有连接板体151,该连接板体151与第二板体18通过按压扣按压固定,以此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11、12、13、14装配起来结构更加稳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承重能力及支撑能力,增加了堆码的强度。

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21、23的截面均呈L字形,也就是说,第一、第三支撑板21、23折线后延伸对接平铺按压,更加强了往上的支撑作用力,增加承重的效果。该第一、第三支撑板21、23均与箱体1中容腔的腔壁及底部贴合,即该第一、第三支撑板21、23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三侧板11、13的第一板体15以及第二折板17贴合固定。所述第一、第三侧板11、13的第一板体15中均设置有一供人手插嵌握持的握持口152,所述第一、第三支撑板21、23对应该握持口152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开口211、231。

所述第二、第四支撑板22、24均呈直板状,且该第二、第四支撑板22、24上端分别设置有定位卡片221、241;所述第二、第四侧板12、14中第三折板19与第二板体18相接处设置有供定位卡片221、241插嵌的定位槽181,该第二、第四支撑板22、24分别与所述第二、第四侧板12、14中的第二板体18贴合固定,且该第二、第四支撑板22、24上端的定位卡片221、241分别卡嵌于所述第二、第四侧板12、14中的定位槽181中,以致使第二、第四支撑板22、24与第二、第四侧板12、14装配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为可拆装结构,整个箱体的底部及顶部均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即采用插接方式封底,且相邻两侧板相互按压固定,其结构较为稳固,而无需粘胶纸或魔术贴封底,且便于拆装,在不使用时,整个箱体可以很好的打扁折叠,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板均能很好折叠,折叠后能四周平整铺开来,便于收藏。另外,箱体内壁通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板固定,并形成支撑,以致使箱体具有极强的承重能力及支撑能力,同时增加了堆码的强度,以致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