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桶装水桶提拉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桶装饮用水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所有的供水商都需送货上门,将桶装水送至高楼层用户,劳动强度大,耗时耗力。目前,市面上的提桶器只能用来帮助人们方便提拉桶装水,功能单一;在较长的平坦道路搬运时使用提桶器搬运桶装水时不能节省体力。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多功能桶装水桶提拉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桶装水桶提拉装置,主要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通过转动销转动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绕转动销转动形成X型支撑架;第一支架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支撑孔,第二支架的上部开设有第二支撑孔,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可叠合。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支撑孔和第二支撑孔均可为圆孔。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开设有第一提手,第一提手位于第一支撑孔的上部;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提手,第二提手可与第一提手叠合。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的底部安装有第一行走轮;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安设有第二行走轮。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的中部设有两个相对的安装座,所述转动销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安装座上。
按上述方案,与第一支架连接的第二支架下部开设有卡口,卡口与第一支架的下部相配合,第一支架的下部可插入卡口内,第一支架的下部可在卡口内外转动。
按上述方案,所述卡口的底部两端各安装有一个第二行走轮。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二支架的上部开设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均与桶装水桶中部的环形凸起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桶装水桶可稳固地架设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在道路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可直接提拉桶装水桶;在平坦道路上运输时,可利用行走轮滚动搬运,省时省力;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叠合状态示意图。
其中: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转动销;4、限位卡;5、第一支撑孔;6、第二支撑孔;7、第一提手;8、第一行走轮;9、第二提手;10、第二行走轮;11、安装座;12、卡口、13、第一弧形凹槽14、第二弧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多功能桶装水桶提拉装置,主要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通过转动销3转动连接,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可绕转动销3转动形成X型支撑架(第一支架1连接处上部的宽度较大,形成限位卡4,避免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过度翻转);第一支架1的上部开设有第一支撑孔5,第二支架2的上部开设有第二支撑孔6,第一支撑孔5和第二支撑孔6可叠合;优选地,第一支撑孔5和第二支撑孔6均可为圆孔,圆孔的直径比桶装水桶顶部的把手直径大2~3cm。
如图2所示,第一支架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提手7,第一提手7位于第一支撑孔5的上部,第一支架1的底部安装有第一行走轮8。如图3所示,第二支架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提手9,第二提手9可与第一提手7叠合;第二支架2的底部安设有第二行走轮10,本实施例中,第二行走轮10有两个。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的中部设有两个相对的安装座11,所述转动销3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安装座11上。与第一支架1连接的第二支架2下部开设有卡口12,卡口12与第一支架1的下部相配合,第一支架1的下部可插入卡口12内,第一支架1的下部可在卡口12内外转动;所述两个第二行走轮10分别安装在卡口12的底部两端。
第一支架1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弧形凹槽13,第二支架2的上部开设有第二弧形凹槽14;桶装水桶的顶部设有方便提拿的把手,桶装水桶的中部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第一弧形凹槽13和第二弧形凹槽14均与环形凸起相配合。当两支架张开后,把桶装水桶平放在X型支撑架上,桶装水桶的环形凸起卡在第一弧形凹槽13和第二弧形凹槽14内。
如图4所示,在道路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可利用本实用新型直接提拉桶装水桶;提拉时,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未发生相对转动、第一支撑孔5和第二支撑孔6处于叠合状态,可将桶装水桶的顶部把手放入第一支撑孔5和第二支撑孔6内卡紧,再通过第一提手7和第二提手9提拉。在平坦道路上运输时,可利用行走轮滚动搬运,省时省力。如图1所示,滚动时,使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发生相对转动,张开形成X型支撑架,此时桶装水桶平稳架设在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之间,桶装水桶中部的环形凸起卡在第一弧形凹槽13和第二弧形凹槽14内,防止桶装水桶从X型支撑架上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