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料车固定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122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料车固定座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料车固定座结构。



背景技术:

自动化加工设备中,通常包括有机械手与料车,料车上堆叠有用于放置毛胚工件的料盘,料车将毛胚工件运送至固定的待取点,然后通过机械手将毛胚工件夹取送至加工端加工,待毛胚工件加工为成品后,再送至料车的料盘上,最后由料车将成品工件移送出待取点。

现有的加工设备中,由于料车的移动范围较大,通常无法快速、精确的移动至固定的待取点,造成机械手无法精确取料,从而延误了工件的正常加工,导致加工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料车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能使料车快速、精确的移动至固定待取点的料车固定座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使料车快速、精确的移动至固定待取点的料车固定座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料车固定座结构,包括固定板与侧挡板,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开设有用于固定的安装缺口,所述侧挡板有两块且轴向分布于固定板的两侧,所述侧挡板与固定板间形成有用于容纳料车的容纳槽且在固定板的两端形成有供料车进出的开口,所述侧挡板均包括底板、顶板、立板、内挡板与支撑板,所述底板轴向设置于固定板一侧并与固定板固连,所述立板有两块且分别与底板的两端垂直固连,所述顶板位于底板上方并与两立板垂直固连,所述内挡板分别与底板、顶板、立板的内侧固连,所述支撑板有两块且位于两立板之间,两支撑板分别与底板、顶板以及内挡板固连,所述支撑板与两立板等距分布。

在上述一种料车固定座结构中,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倾斜设置有导入板,所述导入板呈横向延伸,导入板与固定板相邻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且连接板与固定板上表面固连,导入板的另一侧与固定板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座结构包括固定板与侧挡板,在固定板与侧挡板间形成可以容纳料车的容纳槽,使用时,将本固定座预先固定安装在位于机械手一侧的固定待取点上,料车可随意移进或移出固定座,由于固定座不会移动,因此料车移动至固定座上后,机械手取料的精确度大大提高。

2、侧挡板包括底板、顶板、立板、内挡板与支撑板,其整个结构简单,支撑强度与抗冲击强度大,避免了整个侧挡板长期与料车接触而产生形变或松动,延长了整个固定座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正立面图。

图中,10、固定板;11、安装缺口;12、导入板;13、连接板;20、侧挡板;21、底板;22、顶板、23、立板;24、内挡板;25、支撑板;30、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料车固定座结构,包括固定板10与侧挡板20。

固定板10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两个安装缺口11,通过该安装缺口11,可用螺钉将固定板10固定在位于机械手一旁的固定待取点上。

侧挡板20有两块且轴向分布于固定板10的两侧,两侧挡板20隔开并与固定板10间形成有用于容纳料车的容纳槽30,容纳槽30的两端形成有供料车进出的开口,固定座固定于待取点上且无法移动,每次取料时,料车均进入到固定座上,从而提高了机械手取料的精确度。

每个侧挡板20均包括底板21、顶板22、立板23、内挡板24与支撑板25,所述底板21轴向设置于固定板10一侧并与固定板10固连,所述立板23有两块且分别与底板21的两端垂直固连,所述顶板22位于底板21上方并与两立板23垂直固连,所述支撑板25有两块且位于两立板23之间,两支撑板25分别与底板21和顶板22固连,所述支撑板25与两立板23等距分布。

整个侧挡板20采用这种框体结构,既节省了材料的投入,控制了成本,同时提高了侧挡板20的支撑强度与抗冲击强度,有效的延长了整个固定座的使用寿命。

作为改进,所述固定板10的两端分别倾斜设置有导入板12,所述导入板12呈横向延伸,导入板12与固定板10相邻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13且连接板13与固定板10上表面固连,导入板12的另一侧与固定板10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也就是说,当固定板10安装在地面上时,导入板12的一侧搁在地面上并与地面持平。

固定板10与地面间形成台阶,料车移动至固定座的过程中,导轮与固定板10并抵在固定板10上,造成料车无法顺利的移动至固定座上,而通过设置导入板12,使得导轮避开该台阶,而直接通过导入板12进入到固定座内,使得料车进入固定座更顺畅。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