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材离线理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6489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材加工设备,尤其是一种管材离线理料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在塑料直管管材生产企业生产的直管管材大部分采取的是在线人工包装,但也存在部分企业为了节省人力、便于管理,使用离线集中人工包装。离线集中包装首先需要人工进行理料、计数,再进行包装作业,人工理料、计数不仅增加了操作员工作量,而且长时间简单、重复的工作容易出现计数错误,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降低劳动量、实现管材定量集中的管材离线理料机。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管材离线理料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上料区、暂存区和理料区,所述机架上设有第一平移导轨装置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平移导轨装置上设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上方设有转运托盘,所述第一平移导轨装置与第二气缸相连;所述转运托盘位于上料区的下方,所述第一气缸能够升降转运托盘,所述转运托盘能够将上料区的管材举起,所述第二气缸能够带动第一平移导轨装置前后移动,可以将转运托盘上的管材转运至暂存区和理料区;

所述理料区的上方设有位于机架上的第二平移导轨装置和固定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能够带动第二平移导轨装置前后移动,所述第二平移导轨装置上设有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的下方设有理料压辊,所述第三气缸能够带动理料压辊上下移动,所述理料压辊位于理料区上方;

所述第二平移导轨装置的下游设有固定在机架上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提升传动装置,所述提升传动装置上设有转运装置,所述转运装置上设有第三电机;所述转运装置在第二电机和提升传动装置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将理料区的管材提升,再通过第三电机带动转运装置上的传送带转动,实现管材向前移动;

所述机架上还设有倾斜的下托板和上压板,当转运装置上升后可与下托板的高端相接,将管材移送到下托板与上压板之间;所述下托板上设有第四气缸和第五气缸,所述第五气缸位于下托板的底端,所述第四气缸可在下托板上移动,所述第四气缸和第五气缸的上分别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可以阻挡管材落下离开下托板;

所述机架上还设有转轴支座和第六气缸,所述转轴支座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V型暂存料槽;所述V型暂存料槽的一端与下托板的底端相接,当第五气缸回缩时,管材可从下托板上落入V型暂存料槽,所述V型暂存料槽的另一端设有定量输出区;所述第六气缸与转轴相连,能够带动转轴旋转,从而将V型暂存料槽翻转,将V型暂存料槽内的管材倒入定量输出区。

所述机架上还设有配电箱,用于供电。

所述下托板的上平面与水平面成25~45°夹角。

所述上压板与下托板平行,上压板与下托板之间的距离可调。

所述V型暂存料槽的开口角度为90~120°。

所述第一平移导轨装置和第二平移导轨装置包括直线导轨和位于导轨上的滑块。

本实用新型的管材离线理料机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管材离线理料机,可有效的降低操作员的劳动量、保证产品数量准确,实现管材定量集中,便于人工离线包装,为管材企业使用离线自动包装提供前提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管材离线理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1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管材离线理料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上料区201、暂存区202和理料区203,所述机架1上设有第一平移导轨装置206和第二气缸207,所述第一平移导轨装置206上设有第一气缸205,所述第一气缸205的上方设有转运托盘204,所述第一平移导轨装置206与第二气缸207相连;所述转运托盘204位于上料区201的下方,所述第一气缸205能够升降转运托盘204,所述转运托盘204能够将上料区201的管材举起,所述第二气缸207能够带动第一平移导轨装置206前后移动,可以将转运托盘204上的管材转运至暂存区202和理料区203;

所述理料区203的上方设有位于机架1上的第二平移导轨装置304和固定在机架1上的第一电机303,所述第一电机303能够带动第二平移导轨装置304前后移动,所述第二平移导轨装置304上设有第三气缸302,所述第三气缸302的下方设有理料压辊301,所述第三气缸302能够带动理料压辊301上下移动,所述理料压辊301位于理料区203上方;

所述第二平移导轨装置304的下游设有固定在机架1上的第二电机401,所述第二电机401连接提升传动装置402,所述提升传动装置402上设有转运装置403,所述转运装置403上设有第三电机404;所述转运装置403在第二电机401和提升传动装置402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将理料区203的管材提升,再通过第三电机404带动转运装置403上的传送带转动,实现管材向前移动;

所述机架1上还设有倾斜的下托板501和上压板502,当转运装置403上升后可与下托板501的高端相接,将管材移送到下托板501与上压板502之间;所述下托板501上设有第四气缸503和第五气缸504,所述第五气缸504位于下托板501的底端,所述第四气缸503可在下托板501上移动,所述第四气缸503和第五气缸504的上分别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可以阻挡管材落下离开下托板501;

所述机架1上还设有转轴支座604和第六气缸603,所述转轴支座604上设有转轴602,所述转轴602上设有V型暂存料槽601;所述V型暂存料槽601的一端与下托板501的底端相接,当第五气缸504回缩时,管材可从下托板501上落入V型暂存料槽601,所述V型暂存料槽601的另一端设有定量输出区7;所述第六气缸603与转轴602相连,能够带动转轴602旋转,从而将V型暂存料槽601翻转,将V型暂存料槽601内的管材倒入定量输出区7。

所述机架1上还设有配电箱8,用于供电。

所述下托板501的上平面与水平面成25~45°夹角。所述上压板502与下托板501平行,上压板502与下托板501之间的距离可调。所述V型暂存料槽601的开口角度为90~120°。所述第一平移导轨装置206和第二平移导轨装置304包括直线导轨和位于导轨上的滑块。

本实用新型的管材离线理料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管材离线理料机,需要人工将离线的管材定量(不超出额定数量即可)的摆放在机架1上的上料区201内,所上管材可以为散乱、交叉的现象,上料完成后可以启动设备。

所述转运托盘204初始位置位于上料区201、暂存区202正下方,上料完成后第一气缸205伸出动作,将转运托盘204顶起,摆放在上料区201的管材随转运托盘204一同升起,升起后第二气缸207开始收缩动作,带动转运托盘204和管材在第一平移导轨装置206引导下平移,将管材运送至暂存区202上方,到位后第一气缸205收缩动作,管材随转运托盘204下降,使管材降落在暂存区202,此时第二气缸207开始伸出动作,使转运托盘204归回原位;此时继续人工摆放管材至上料区201,气缸依上述动作循环,实现管材由上料区201转运至理料区203,从而实现管材的转运工作。

管材运至理料区203后,第三气缸302伸出动作,将理料压辊301下压至管材一端的上面,此时理料压辊301将在理料区203内的散乱、交叉的管材压平,实现管材一端单层排列;压平管材后第一电机303转动,带动理料压辊301、第三气缸302沿着第二平移导轨装置304运行,理料压辊301压在管材上从管材一端滚动运行管材另一端,彻底压平管材,使管材整体呈单层平铺、无交叉排列,压平后,第三气缸302收缩动作复位。由以上动作实现管材整理工作。

所述转运装置403初始位置位于理料区203下方,管材整理完成后,第二电机401主轴转动由提升传动装置402带动若干个转运装置403向上运动,同时将整理好的管材提升一定高度,管材提升到上位后,安装在转运装置403上的第三电机404主轴开始旋转,带动转运装置403上面的管材向前运动,将管材运送至下一工位。

所述下托板501翘起一端与转运装置403提升到上位时的出料末端平齐,上压板502下平面与下托板501上平面平行,管材由转运装置403运送至两个之间,由于下托板501、上压板502与水平面有一定角度,管材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滑;在下托板501低侧末端向上位置依次安装有第五气缸504、第四气缸503,第五气缸504、第四气缸503上安装有挡板,第四气缸503初始状态为收缩,管材可以直接通过,位于末端的第五气缸504初始状态为伸出,管材最终被挡在第五气缸504挡板处。第五气缸504安装位置是固定的,而第四气缸503安装位置根据管材直径和集中管材数量确定。通过配电箱控制第五气缸504、第四气缸503交替动作,可以实现管材的自动定量输出。

所述的V型暂存料槽601固定在转轴602上,暂存料槽初始位置开口向上,暂存料槽一侧与下托板501低侧末端管材出口位置平齐,保证管材可以由下托板501自由滑落至V型暂存料槽601内。转轴602固定在转轴支座604上,第六气缸603一端固定在机架上,一端固定在转轴602,当V型暂存料槽601管材数量达到设定值时,第六气缸603动作控制V型暂存料槽601翻转动作,将管材倾倒至下一工位。

所述定量输出区7可以为料槽,用于存储定量输出的管材,也可以是离线自动包装机的上料工位,便于后序管材的包装作业。

所述配电箱8装有触摸屏和控制按钮,能够接收信号、分析信号及发出控制指令,用于实现各个元器件动作的逻辑控制,实现设备自动运行。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