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8854阅读:862来源:国知局
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轿厢。



背景技术:

轿厢是电梯用以承载和运送人员及物资的一种箱型结构。轿厢主要由轿底、轿顶和方筒状的轿壁结构等主要部件构成,其轿壁结构由四侧壁依次连接构成,侧壁由钣金通过焊接的方式拼接而成,目前,轿厢的轿壁结构转角处均是通过两钣金焊接而成,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加了钣金的数量,提高轿壁结构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轿壁结构的美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其可以减少用于制作轿壁结构的钣金的数量,简化轿壁结构,而且还可提高轿壁结构的美观性。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梯轿厢,包括轿顶、轿底及连接所述轿顶和轿底的轿壁结构,所述轿壁结构上设有门口;所述轿壁结构具有二前转角和二后转角;所述轿壁结构包括前角围板、后角围板、第一中围板和第二中围板,所述前角围板和后角围板的数量均为两块,所述前角围板均位于所述轿壁结构的前端,所述后角围板均位于所述轿壁结构的后端,所述前角围板和后角围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中围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后角围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中围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前角围板之间形成所述门口;所述前角围板由一钣金折弯成型,且具有呈圆角状的所述前转角;所述后角围板由一钣金折弯成型,且具有呈圆角状的所述后转角。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前角围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和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的连接处形成呈圆角状的所述前转角,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一中围板,所述第三折弯部自所述第二折弯部朝着远离所述后角围板的方向延伸;所述两前角围板的所述第三折弯部之间形成所述门口。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各所述后角围板包括相连接的第四折弯部和第五折弯部,所述第四折弯部和第五折弯部之间形成呈圆角状的所述后转角,所述第四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一中围板,所述第五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二中围板。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围板的外侧面上对应所述前角围板的第一折弯部设有第一拼接槽,所述第一折弯部远离所述第二折弯部的一端放置于所述第一拼接槽内,且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中围板,所述第一折弯部外侧面齐平于所述第一中围板的外侧面;所述第一中围板的外侧面上对应所述后角围板的第四折弯部设有第二拼接槽,所述第四折弯部远离所述第五折弯部的一端放置于所述第二拼接槽内,且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中围板,所述第四折弯部的外侧面齐平于第一中围板的外侧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围板的外侧面上对应所述后角围板的第五折弯部均设有第三拼接槽,所述第五折弯部远离所述第四折弯部的一端放置于所述第三拼接槽内,且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二中围板,所述第五折弯部的外侧面齐平于所述第二中围板的外侧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前转角内设有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的第一加强筋;所述后转角内设有连接第四折弯部和第五折弯部的第二加强筋。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轿顶上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总面积为所述轿顶总面积的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均由钣金折弯成型的带有呈圆角状的前角围板和带有呈圆角状的后角围板,使得轿壁结构的转角处不需再通过两块钣金焊接而成,只需由一钣金折弯便可,减少了钣金的数量,简化了轿壁结构,而且通过将轿壁结构的转角设置成圆角状,还提高了轿壁结构外部的整体美观性;另外,通过第一中围板可拆卸连接前角围板和后角围板,以及通过第二中围板可拆卸连接两后角围板,便于轿壁结构的拆装和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梯轿厢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轿壁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轿顶;

20、轿底;

30、轿壁结构;31、门口;32、前角围板;321、第一折弯部;322、第二折弯部;323、第三折弯部;324、前转角;33、后角围板;331、第四折弯部;332、第五折弯部;333、后转角;34、第一中围板;341、第一拼接槽;342、第二拼接槽;35、第二中围板;351、第三拼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梯轿厢,包括轿顶10、轿底20及连接轿顶10和轿底20的轿壁结构30,轿壁结构30上设有门口31。

如图2所示,轿壁结构30具有二前转角324和二后转角333;轿壁结构30包括前角围板32、后角围板33、第一中围板34和第二中围板35,前角围板32和后角围板33的数量均为两块,前角围板32均位于轿壁结构30的前端,后角围板33均位于轿壁结构30的后端,前角围板32和后角围板33之间通过第一中围板34可拆卸连接;后角围板33之间通过第二中围板35可拆卸连接;前角围板32之间形成门口31;前角围板32由一钣金折弯成型,且具有呈圆角状的前转角324;后角围板33由一钣金折弯成型,且具有呈圆角状的后转角333。通过设置均由钣金折弯成型的带有呈圆角状的前转角324的前角围板32及带有呈圆角状的后转角333的后围角板,使得轿壁结构30的转角处不需再通过两块钣金焊接而成,只需由一钣金折弯便可,减少了钣金的数量,简化了轿壁结构30,而且通过将轿壁结构30的转角设置成圆角状,还提高了轿壁结构30外部的整体美观性;另外,通过第一中围板34可拆卸连接前角围板32和后角围板33,以及通过第二中围板35可拆卸连接两后角围板33,便于轿壁结构30的拆装和维修。

具体地,如图3所示,各前角围板3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弯部321、第二折弯部322和第三折弯部323,第一折弯部321和第二折弯部322的连接处形成呈圆角状的前转角324,第一折弯部321连接第一中围板34,第三折弯部323自第二折弯部322朝着远离后角围板33的方向延伸;两前角围板32的第三折弯部323之间形成门口31。

各后角围板33包括相连接的第四折弯部331和第五折弯部332,第四折弯部331和第五折弯部332之间形成呈圆角状的后转角333,第四折弯部331连接第一中围板34,第五折弯部332连接第二中围板35。

第一中围板34的外侧面上对应前角围板32的第一折弯部321设有第一拼接槽341,第一折弯部321远离第二折弯部322的一端放置于第一拼接槽341内,且通过螺钉连接第一中围板34,第一折弯部321外侧面齐平于第一中围板34的外侧面;第一中围板34的外侧面上对应后角围板33的第四折弯部331设有第二拼接槽342,第四折弯部331远离第五折弯部332的一端放置于第二拼接槽342内,且通过螺钉连接第一中围板34,第四折弯部331的外侧面齐平于第一中围板34的外侧面。

第二中围板35的外侧面上对应后角围板33的第五折弯部332均设有第三拼接槽351,第五折弯部332远离第四折弯部331的一端放置于第三拼接槽351内,且通过螺钉连接第二中围板35,第五折弯部332的外侧面齐平于第二中围板35的外侧面。

通过设置第一折弯部321和第四折弯部331的外侧面均齐平于第一中围板34的外侧面,以及设置第五折弯部332的外侧面齐平于第二中围板35的外侧面,能避免轿壁结构30的外侧壁凹凸不平,提高了电梯轿厢的美观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使轿壁结构30不易发生变形,可在前转角324内设置连接第一折弯部321和第二折弯部322的第一加强筋,及后转角333内设置连接第四折弯部331和第五折弯部332的第二加强筋。

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电梯轿厢的通风性,可在轿顶10上设置通风孔,通风孔的总面积为轿顶10总面积的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