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放置电梯轿厢的电梯井道。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的运输工具。随着科技发展,电梯随处可见,如:公共场所的电梯、住宅楼的电梯以及观光电梯等等,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电梯井道一般是在楼房建筑过程中边修建完成,其大小不可变,而电梯是在后期安装的,电梯的大小规格不确定,所以常常导致井道与电梯不匹配,从而使电梯的安装难度增加。此外,随着电梯的普及,电梯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电梯突发事故频频出现,也常常会发生电梯急速下坠甚至是自由落体下坠的情况,导致电梯内的乘坐者在极大的碰撞冲击力下受伤或者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用于放置电梯轿厢的电梯井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放置电梯轿厢的电梯井道,包括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后面、设置有电梯门的正面以及底坑的底面构成的井道,所述井道内设置有多根朝向井道内并垂直所述井道内壁的可伸缩臂;
所述可伸缩臂包括多根第一可伸缩臂、多根第二可伸缩臂和多根第三可伸缩臂,多根所述第一可伸缩臂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多根所述第二可伸缩臂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上,多根所述第三可伸缩臂垂直设置于所述后面上;
多根所述第一可伸缩臂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井道滑轨,多根所述第二可伸缩臂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井道滑轨,多根所述第三可伸缩臂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井道滑轨;
所述第一井道滑轨、第二井道滑轨和第三井道滑轨分别作用于电梯轿厢的两个侧面和轿厢的后面并与电梯轿厢滑动连接。
所述底坑的底面设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一弹性柱体。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中间支撑板和顶部支撑板,所述中间支撑板和顶部支撑板之间设有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二弹性柱体,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弹性柱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坑内设有与底坑地面固定连接的底部支撑板,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之间设有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三弹性柱体。
进一步地,所述可伸缩臂包括空心杆以及能够在所述空心杆内轴线滑动的钢管。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与所述空心杆连接的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卡接块;所述卡接块的外径与空心杆的内径相配合使所述卡接块恰好能够在所述空心杆内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空心杆与所述钢管连接的一端内壁设有向内延伸并能够阻挡所述卡接块滑出空心杆的卡接片。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片环绕所述空心杆内壁设置形成环状的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井道的支撑结构为钢结构,所述可伸缩臂焊接于井道的钢结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井道为混凝土结构,所述可伸缩臂与所述井道通过支撑部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件的一端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内,所述支撑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可伸缩臂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井道滑轨配合连接于所述电梯轿厢的一个侧面的中间轴线处,所述第二井道滑轨配合连接于所述电梯轿厢的另一个侧面的中间轴线处,所述第三井道滑轨配合连接于所述电梯轿厢后面的中间轴线处。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可伸缩臂的距离为0.5~2.5m,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可伸缩臂的距离为0.5~2.5m,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可伸缩臂的距离为0.5~2.5m。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可伸缩臂的距离为1m,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可伸缩臂的距离为1m,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可伸缩臂的距离为1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柱体的直径由底端至顶端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柱体与第三弹性柱体的直径均为由底端至顶端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柱体固定连接于中间所述支撑板和顶部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弹性柱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柱体均匀设置于所述顶部支撑板上,所述第二弹性柱体均匀设置于所述中间支撑板和所述顶部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弹性柱体均匀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电梯井道调整装置能够通过可伸缩臂的设置来弥补井道与电梯大小不合适从而增加安装难度的问题,则无论电梯轿厢是大还是小都能够使井道滑轨与电梯轿厢配合,固定轿厢并使轿厢沿着井道滑轨在井道内上下往复运动,且本实用新型在井道的两个侧面和后面均设置了可伸缩臂与井道滑轨,从而使电梯轿厢的位置更固定,电梯轿厢更不容易发生晃动,更安全。
而且可伸缩臂能够随意调节长度,则只要电梯轿厢小于井道便可,对电梯轿厢的要求降低,选择性增加;而且可伸缩臂上设有卡接片能够用来卡接卡接块,更重要的是,卡接片凸出于空心杆的内壁,当确定可伸缩臂的长度以后,该卡接片能够作为焊接点与钢管焊接在一起,从而使空心管与卡接片固定,卡接片的存在使焊接更容易更牢固。此外,该可伸缩臂的长度调节方式非自动化或机械化调节,不会出现任何故障。
该电梯井道设有减震装置,该减震装置能够在电梯发生故障失去控制下坠后,显著缓冲和缓减反弹至轿厢内的力,不会使轿厢瞬间受到极大的冲击力,从而能够极大地减轻对轿厢内乘坐者的伤害。此外,该电梯安全系统还能够在发生故障后紧急逃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梯井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梯井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伸缩臂的纵截面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轿厢;8、减震装置;9、可伸缩臂;10、井道;11、井道滑轨;12、减震垫;81、第一弹性柱体;82、第二弹性柱体;83、第三弹性柱体;84、顶部支撑板;85、中间支撑板;86、底部支撑板;91、第一可伸缩臂;92、第二可伸缩臂;93、第三可伸缩臂;95、空心杆;96、钢管;101、前面;102、第一侧面;103、第二侧面;104、后面;105、底坑;111、第一井道滑轨;112、第二井道滑轨;113、第三井道滑轨;951、卡接片;961、卡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放置电梯轿厢的电梯井道,包括由第一侧面102、第二侧面103、后面104、设置有电梯门的正面101以及底坑105的底面构成的井道10,所述井道10内设置有多根朝向井道10内并垂直所述井道10内壁的可伸缩臂9;
可伸缩臂9包括多根第一可伸缩臂91、第二可伸缩臂92和第二可伸缩臂93,多根第一可伸缩臂91垂直设置于第一侧面102上,多根第二可伸缩臂92垂直设置于第二侧面103上,多根第二可伸缩臂93垂直设置于井道10的后面104上;
多根第一可伸缩臂91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井道滑轨111,多根所述第二可伸缩臂92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井道滑轨112,多根所述第二可伸缩臂93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井道滑轨113;
第一井道滑轨111、第二井道滑轨112和第三井道滑轨113分别作用于电梯轿厢1的两个侧面和轿厢1的后面并与电梯轿厢1滑动连接;即第一井道滑轨111与与其相靠近且平行的轿厢1的一个侧面滑动连接,第二井道滑轨112与与其相靠近且平行的轿厢1的另一个侧面滑动连接,第三井道滑轨113与轿厢1的后面滑动连接。第一井道滑轨111、第二井道滑轨112和第三井道滑轨113竖直设置与井道10内。
上述结构设置使得井道10能够随着轿厢1的大小来调整,使井道滑轨(包括第一井道滑轨111、第二井道滑轨112和第三井道滑轨113)始终能够与轿厢1配合使用,且轿厢1除了设置轿门一面的其它三个侧面均与相应的井道滑轨连接,使轿厢1更稳固,在骤停骤升时更不容易发生晃动,更安全。
底坑的底面设有减震装置8,该减震装置8包括设置于底坑105内的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一弹性柱体81,轿厢1向下运动至底坑105后首先接触到的是第一弹性体。在轿厢下坠时,能够缓冲、缓减轿厢1底部与底坑的碰撞力度。
减震装置8还包括中间支撑板85和顶部支撑板84,中间支撑板85和顶部支撑板84之间设有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二弹性柱体82,且第二弹性柱体82固定连接于中间支撑板85和顶部支撑板84之间;顶部支撑板84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弹性柱体81固定连接。则底坑内设置顶部支撑板84,并在顶部支撑板84的上下端面均设置减震弹性体,即第一弹性柱体81和第二弹性柱体82,则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缓冲、缓减轿厢1底部与底坑的碰撞力度,从而进一步减轻对轿厢1内乘坐者的伤害。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伸缩臂包括空心杆95以及能够在空心杆95内沿着空心杆95轴线往复滑动的钢管96。
在钢管96上与空心杆95连接的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卡接块961;卡接块961的外径与空心杆95的内径相配合使所述卡接块961恰好能够在所述空心杆95内滑动。
在空心杆95上与钢管96连接的一端设有向内延伸的并能够阻挡卡接块961滑出空心杆95的卡接片951,从而阻挡所述钢管96从空心杆95中彻底的滑脱出来。
该连接方式使得可伸缩臂的长度调节更灵活,可在空心杆95的长度范围内任意调节长度。而且该调节方式非常简单,且其非自动化或机械化调节,不会出现任何故障;安装时只需要将可伸缩臂的一端与井道固定,另一端与井道滑轨固定连接便可。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卡接片951环绕空心杆95的内壁设置形成环状的凸起,则该环状的卡接片951的内径与钢管96的外径相适应并使钢管96恰好能在环状的卡接片951内自由滑动。该卡接片951不仅能够很好地防止钢管96滑脱,还能够作为固定空心杆95和钢管96的焊接位点,使焊接更容易更牢固,能够完全适应电梯所需要的强度。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若井道10的支撑结构为钢结构,则可伸缩臂能够焊接于井道10的钢结构上,焊接的固定方式更牢固。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若井道10为混凝土结构,则可伸缩臂与井道10能够通过支撑部件固定连接,该支撑部件的一端可预埋于混凝土内,支撑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可伸缩臂焊接,预埋于混凝土壁中,更牢固。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井道滑轨111配合连接于所述电梯轿厢1的一个侧面的中间轴线处,所述第二井道滑轨112配合连接于所述电梯轿厢1的另一个侧面的中间轴线处,所述第三井道滑轨113配合连接于所述电梯轿厢1后面的中间轴线处,则通过与轿厢1各个面的中间处连接,更能使轿厢1稳固不晃动。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底坑内设有与底坑地面8固定连接的底部支撑板86,底部支撑板86与中间支撑板85之间设有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三弹性柱体83,且第三弹性柱体83固定连接于底部支撑板86与中间支撑板85之间。通过多层的支撑板与弹性柱体的交替连接,能够最大程度上减轻对轿厢1内乘坐者的伤害。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弹性柱体81的直径由底端至顶端依次减小;则顶部受力面积小,使缓冲力度呈连续不断的增加状态,即使减震装置给轿厢1的力呈连续逐渐增加的状态,使轿厢1内乘客不会突然一下受到很大的反弹力从而造成伤害。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弹性柱体82与第三弹性柱体83的直径均为由底端至顶端依次减小,虽然在第二弹性柱体82与第三弹性柱体83的顶部均设有支撑板,但实验证明,将第二弹性柱体82与第三弹性柱体83的直径设置为从下至上逐渐减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冲轿厢1受到的碰撞力度,从而减轻对乘客的伤害。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弹性柱体81均匀设置于顶部支撑板84上,第二弹性柱体82均匀设置于所述中间支撑板85和所述顶部支撑板84之间,第三弹性柱体83均匀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板86与所述中间支撑板85之间,受力更均匀,效果更好。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轿厢1的底面设有减震垫12,如图5所示。在轿厢1底设置减震垫12后,如果电梯发生故障,在失去控制情况下下坠,则轿厢1在坠入底坑后首先是减震垫12与第一弹性柱体81碰撞,二者均为弹性体,为柔性碰撞,则能够显著减小反弹至轿厢1内的力,从而能够极大的减轻对轿厢1内乘坐者的伤害。而且在顶部支撑板84的上下端面均设置减震弹性体,即第一弹性柱体81和第二弹性柱体82,则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缓冲、缓减轿厢1底与底坑的碰撞力度,从而进一步减轻对轿厢1内乘坐者的伤害。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间支撑板85的厚度小于所述顶部支撑板84的厚度,且顶部支撑板84的厚度为2cm,中间支撑板85的厚度为4cm,减震效果更好。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弹性柱体81的设置密度为5~12个/m2,更优选为9个/m2。
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可伸缩臂91的距离为1m,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可伸缩臂92的距离为1m,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可伸缩臂93的距离为1m。太少则牢固度不够,太多则增加成本与劳动力。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