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角件及其公体、母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8643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顶角件及其公体、母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换箱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顶角件及其公体、母体。



背景技术:

现有交换箱体各部件之间的连接采用焊接方式,例如交换箱四面墙体与底架之间、四面墙体与顶墙之间、以及相邻两墙体之间。各部件间不可拆卸,只能箱体整件作为货物进行运输,不能装入标准海运集装箱,这种整箱运输模式,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大、运输风险高。

鉴于此,SKD交换箱(SemiKnocked Down,半散件交换箱)应运而生,这种SKD交换箱可以拆分成几个分片而装在ISO40'、45'、48' HQ集装箱中进行运输,待运输至目的地之后再快速组装成整箱。这种SKD交换箱可以有效解决现行交换箱体海运时存在运输成本高、运输效率低、运输风险高等问题。

然而现有SKD交换箱体的顶角件都为整体式的焊接构件,其通常作为一个整体构件焊接在顶板的四角位置,当顶板与侧墙、前墙、后墙连接时,顶板只能依靠四周的边梁与侧墙、前墙、后墙通过螺栓连接,而顶板的角部位置则因为无法与侧墙、前墙、后墙相连导致强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角件公体、顶角件母体及顶角件,解决现有技术中SKD交换箱中顶角部位置连接强度薄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角件公体,包括盒体、第一对接板和第二对接板;盒体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在顶壁与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顶壁、底壁以及侧壁相围合使得盒体内部形成空腔,所述顶壁和/或所述侧壁上开设有吊装孔;第一对接板和第二对接板上分别设置有用以可拆卸地连接顶角件母体的装配孔;第一对接板和第二对接板均设置在所述底壁下方,且第一对接板和第二对接板的端部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板和所述第二对接板垂直相接,两者形成L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板通过一腹板连接于所述盒体的一侧壁下端而位于该侧壁的外侧,且第一对接板与该侧壁平行;所述第二对接板连接于所述盒体的另一侧壁下端,并与该侧壁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二对接板的一端超出与其相连的该侧壁,且超出部分与所述第一对接板及所述腹板相连。

优选地,所述腹板与所述第一对接板垂直。

优选地,所述盒体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板对侧的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底壁向上倾斜的导向壁,所述导向壁与所述底壁之间构成钝角夹角。

优选地,所述盒体上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板对侧的侧壁往所述第一对接板方向延伸形成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外缘与所述第一对接板平齐,所述延伸板下端与所述腹板相连。

优选地,所述盒体上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板对侧的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底壁向上倾斜的让位壁,所述让位壁外侧与所述底壁、所述侧壁之间形成让位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角件母体,包括端部相连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均设置有用以可拆卸地连接顶角件公体的装配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相连,两者形成L状。

优选地,所述顶角件母体还包括呈L状的边沿板,所述边沿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外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于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向上延伸形成有背板,所述背板超出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背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有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表面上倾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表面之间构成钝角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角件,包括如上所述的顶角件公体和如上所述的顶角件母体,所述顶角件母体位于所述顶角件公体的盒体的下方,顶角件母体的第一连接板与顶角件公体的第一对接板贴合并可拆卸地连接,顶角件母体的第二连接板与顶角件公体的第二对接板贴合并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顶角件公体和所述顶角件母体均为铸造件,并分别一体成型。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顶角件公体能够与顶角件母体可拆卸地连接固定,从而组装形成顶角件。顶角件公体和顶角件母体各设于SKD交换箱的其中一个分片上,随分片进行运输,当SKD交换箱的两个分片组装时,顶角件公体和顶角件母体连接固定,实现交换箱顶角部位置的连接,并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解决现有SKD交换箱顶角部位置连接强度薄弱的问题。同时,顶角件公体和顶角件母体中,分别具有两个端部相连的对接板或连接板,用于与对方连接固定,两对接板或两连接板相互约束,增加自身强度以及与顶角件公体/母体连接时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公体优选实施例的不同视图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公体优选实施例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公体优选实施例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母体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母体优选实施例另一视图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母体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优选实施例另一视图方向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优选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顶角件应用于交换箱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顶角件;30、顶板分片;40、前墙分片;50、后墙分片。

1、顶角件公体;11、第一对接板;111、装配孔;12、第二对接板;121、装配孔;13、盒体;131、侧壁;132、侧壁;133、侧壁;134、侧壁;135、底壁;136、顶壁;1361、吊装孔;137、导向壁;138、让位壁;139、让位空间;14、延伸板;15、腹板。

2、顶角件母体;21、第一连接板;211、装配孔;22、第二连接板;221、装配孔;23、边沿板;24、背板;25、导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顶角件可应用在交换箱或集装箱的顶部四角位置,用以与ISO标准吊具配合,实现吊装、堆码和系固等功能。

参阅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的顶角件10主要由可拆分组装的顶角件公体1和顶角件母体2构成,顶角件公体1和顶角件母体2相配合,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较优地,顶角件公体1和顶角件母体2均为铸造件,并分别一体成型。

如图12所示,当该顶角件10应用于SKD交换箱时,顶角件公体1位于在顶板分片30的四角位置,顶角件母体2分别位于在前墙分片40和后墙分片50的两顶角位置。在SKD交换箱运输时,顶角件公体1随顶板分片30运输,顶角件母体2随前墙分片40及后墙分片50运输。当到达目的地对SKD交换箱进行组装时,顶板分片30的前端与前墙分片40的上端连接,顶板分片30的后端与后墙分片50的上端连接,顶角件公体1和顶角件母体2在四个角部位置连接形成完整的顶角件10。通过顶角件公体1和顶角件母体2的连接即可实现四个顶角部位置的连接,解决现有SKD交换箱顶角部位置连接强度薄弱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一一详细介绍。

一、顶角件公体1优选实施例,具体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5。

该顶角件公体1包括:盒体13、第一对接板11和第二对接板12。

盒体13包括:顶壁136、底壁135以及连接在顶壁136与底壁135之间的四个侧壁131、132、133、134。顶壁136、底壁135以及各侧壁131、132、133、134相围合,使得盒体13形成外形大致呈矩形体的空心结构,盒体13内部具有空腔。

顶壁136上开设有吊装孔1361,可与吊具转锁相配合而实现起吊作业,或用于船舶甲板或堆场上箱垛方阵的顶层箱间联卡作业,还可用于箱垛上、下层箱之间双头转锁的承接作业。侧壁131、132上也均设有吊装孔(图中未标号)可与吊钩相配合而实现起吊箱体的作业,或者用于箱体的系固作业,或者用于其他搬运机械的专用特箱框架的提升作业。各吊装孔均与盒体13的内部空腔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吊装孔可仅开设在顶壁上或侧壁上,或者开设其他任意一个或多个侧壁上。

第一对接板11通过一腹板15连接于盒体13的侧壁131下端,第一对接板11位于该侧壁131的外侧,第一对接板11与该侧壁131平行。

第二对接板12连接于盒体13的侧壁132下端,并与侧壁132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二对接板12的一端超出侧壁132,超出部分与第一对接板11及腹板15相连。

第一对接板11和第二对接板12均向下超出盒体13的底壁135,用于与顶角件母体2连接。第一对接板11上设有两装配孔111,第二对接板12上亦设有两装配孔121,各装配孔111、121即可通过紧固件与顶角件母体2可拆卸地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对接板11和第二对接板12上装配孔111、12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第一对接板11和第二对接板12端部相接,两者垂直形成L状结构,一则可以相互增加各自的强度,二则在与顶角件母体2连接时,两者可相互约束配合,提高连接的强度。

通过腹板15使第一对接板11位于盒体13的侧壁131的外侧,该顶角件公体1的上部尺寸(即盒体13的两侧壁131、133之间的间距)可满足ISO宽度尺寸要求,而下部尺寸(即第一对接板11与其相对的盒体13侧壁133的间距)满足交换箱宽度尺寸要求。第一对接板11突出于侧壁131的距离依交换箱宽度与ISO集装箱宽度之差而定。

本实施例中,腹板15与第一对接板11垂直,腹板15大致地与盒体13的底壁135平齐。腹板15与第二对接板12超出侧壁132的部分也连接,腹板15、第二对接板12及第一对接板11相互连接并约束,提高整体强度,盒体13的底壁下方不用设置其他加强结构。三者在盒体13的底壁135下方形成一半封闭空间,当顶角件公体1应用于交换箱时,该半封闭空间与交换箱内部装货空间融为一体。

进一步地,参阅图2、图3及图4,盒体13的侧壁134与底壁135之间形成有相对于底壁135向上倾斜的让位壁138,让位壁138外侧与底壁135、侧壁134之间形成让位空间139。该侧壁134位于第二对接板12的对侧。当顶角件公体1应用于交换箱时,该让位空间139面向交换箱内部装货空间,亦可增加交换箱内部总空间大小。让位壁138的尺寸可以与底壁135相当,并使得侧壁134的高度大大小于其他侧壁的高度。

参阅图1至图3、图5,该侧壁134往第一对接板11方向延伸形成有延伸板14,该延伸板14与侧壁134在同一平面内。延伸板14的外缘与第一对接板11平齐,且延伸板14下端与腹板15相连。延伸板14可用于与顶板本体连接,增加顶板分片30本身角部位置的强度。

再参阅图2和图5,盒体13上位于第一对接板11对侧的侧壁133与底壁135之间形成有相对于底壁135向上倾斜的导向壁137,该导向壁137位于盒体13的角部位置,导向壁137与底壁135之间构成钝角夹角。当顶角件公体1与顶角件母体2配合时,该导向壁137可提供导向作用,便于顶角件公体1和顶角件母体2的定位连接。

二、顶角件母体2优选实施例,具体结构请参阅图6至图8。

顶角件母体2包括第一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22,并较优地具有边沿板23。

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端部相连,两者垂直形成L状结构。与顶角件公体1中第一对接板11和第二对接板12相对应地,第一连接板21上设有两装配孔211,第二连接板22上设有两装配孔221,从而实现可拆卸地与顶角件公体1连接。

边沿板23呈L状,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22的下端外侧。该边沿板23可容纳顶角件公体1第一对接板11和第二对接板12的下端,提供垂向定位。同时,边沿板23使得顶角件母体2下端的表面积增加,在设置于前墙分片40或后墙分片50上时,增加连接强度,即提高前墙分片40和后墙分片50本身顶角部位置的强度。

较优地,第二连接板22于远离第一连接板21的一端向上延伸形成有背板24,背板24超出第二连接板22的上表面。在顶角件母体2与顶角件公体1连接时,该背板24可以提供两者连接时的侧向限位。

进一步地,背板24与第二连接板22之间形成有相对于第二连接板22上表面上倾的导向面25,导向面25与第二连接板22上表面之间构成钝角夹角。在顶角件公体1与顶角件母体2连接时,该导向面25可与顶角件公体1的导向壁137相配合,提供安装导向。

三、顶角件10优选实施例,参阅图9至图11所示意的结构。

顶角件10由上述的顶角件公体1和顶角件母体2连接而成,顶角件公体1和顶角件母体2的具体结构参照上文所述。

顶角件母体2位于顶角件公体1的盒体13的下方,顶角件母体2的第一连接板21与顶角件公体1的第一对接板11贴合,顶角件母体2的第二连接板22与顶角件公体1的第二对接板12贴合,通过对应的装配孔与紧固件的配合实现可拆卸地连接。

顶角件母体2的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分别位于顶角件公体1的第一对接板11和第二对接板12的内侧,而第一对接板11和第二对接板12的下端可落于顶角件母体2的边沿板23上。

顶角件母体2的背板24贴合于顶角件公体1侧壁133的外侧,侧向配合定位。顶角件母体2的导向面25与顶角件公体1的导向壁137对应配合。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