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面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0581阅读:2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泡面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方便面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泡面桶。



背景技术:

方便面是一种可在短时间之内用热水泡熟食用的面制食品,由于其比较方便快捷,对于一些工作较忙的白领、学习繁重的学生以及乘坐火车的旅客来说,吃方便面解决吃饭问题是首选,但是方便面有时候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些烦恼,传统的桶装方便面,只有单纯的泡面桶,当遇到没有热水的窘境时,方便面也不再“方便”了。

专利号为CN201520151408公开了一种泡面加热桶,包括外盒和内盒,所述内盒的底面和侧壁上设有孔洞,所述内盒可以取出;所述外盒和内盒中间放有由织物包裹的生石灰,所述生石灰及其织物可以更换;所述内盒直径略大于方便面面桶的直径。当没有热水且没有加热设备时,利用生石灰遇水生热的原理,使泡面加热杯中的水加热,进而对方便面面桶进行加热,产生热水煮泡方便面。上述的专利文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生热的原理煮面,但是再向生石灰加注水时直接与生石灰接触,比较靠近人体,而且反应加热不均匀,造成了煮面效率变慢的局面,所以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泡面桶,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方案为:一种泡面桶,该泡面桶包括内胆,内胆外层包裹有桶壳,所述的内胆和所述的桶壳之间设置有夹缝,夹缝内填充有生石灰,利用生石灰预水变热的原理对内胆内的方便面和水进行加热,所述夹缝顶部设置有封堵面,封堵面上开有长弧形开口,长弧形开口连通有形状与长弧形开口相对应的导管,水经由长弧形开口流入导管中,所述导管的出口设置在底部夹缝中央,导管中的水由导管的出口流出率先与底部夹缝中央周围的生石灰反应,并逐渐向周围扩散,这样反应更加的均匀,生热更加的均匀,且不会造成堵塞,生石灰激烈反应的过程均在底部的夹缝开始反应,使其反应远离人体,安全可靠。

所述封堵面上还设置有若干通孔,由于夹缝内生石灰与水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蒸汽,夹缝内的气压很大,所以需要开设通孔来维持夹缝内的气压稳定防止爆裂。

所述的封堵面外侧边缘设置有一圈折边,折边的作用是遮挡住长弧形开口和若干通孔,方便人们吃面,防止夹缝内反应的残余物影响人们吃面,所述的折边内侧设置有双面胶,双面胶用于粘接折边和封堵面,当煮面时,由于双面胶有一层光滑面,可以有效地保持双面胶的粘性;当吃面时,撕下双面胶的光滑面,将折边翻折,使其与封堵面粘接固定,目的是封堵住封堵面上的长弧形开口和通孔,方便人们食用。

所述的桶壳底部通过过盈配合卡接有圆桶盖,在煮面时,从桶壳底部取下圆桶盖,并盖在该泡面桶的桶口处,有利于保持内胆内的温度,加速泡面速度。

所述的桶壳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提手,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会传递到桶壳上,所以设置提手方便人们对该泡面桶的拿取和移动,防止烫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生石灰遇水发热的原理,解决了人们在想吃泡面的时候没有热水的难题,增强了泡面的适用范围,使方便面更加的方便快捷;导管的设计增强了水与生石灰反应的效率,从而增强了生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泡面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泡面桶的泡面过程示意图;

图3为一种泡面桶的吃面过程示意图;

图4为一种泡面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长弧形开口,2.折边,3.内胆,4.双面胶,5.桶壳,6.圆桶盖,7.通孔,8.封堵面,9.提手,10.导管,11.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到图4所示,一种泡面桶,该泡面桶包括内胆3,内胆3外层包裹有桶壳5,所述的内胆3和所述的桶壳5之间设置有夹缝,夹缝内填充有生石灰11。所述夹缝顶部设置有封堵面8,封堵面8上开有长弧形开口1,长弧形开口1连通有形状与长弧形开口1相对应的导管10,所述导管10的出口11设置在底部夹缝中央。所述封堵面8上还设置有若干通孔7。所述的封堵面8外侧边缘设置有一圈折边2,所述的折边2内侧设置有双面胶4。所述的桶壳5底部通过过盈配合卡接有圆桶盖6。所述的桶壳5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提手9。

具体的使用过程为:将泡面和水放入到内胆3中,并从桶壳5底部取下圆桶盖6,将圆桶盖6扣在该泡面桶的桶口处,然后将水通过长弧形开口1倒入到导管10中,水流经导管10从导管10的出口11处流出,使水与底部夹缝中中央的生石灰11反应生热,此时大量热气从通孔7里冒出,并对内胆3加热;吃面时,首先将圆桶盖6取下,抓住提手9将圆桶盖6重新放回到桶壳5底部,此时,圆桶盖6起到了底部隔热的作用,然后撕开双面胶4,并将折边2翻折,使折边2与封堵面8粘接固定,封堵住封堵面8上的通孔7和长弧形开口1,之后人们便可以食用内胆3中已经泡好的方便面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为了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上述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