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轨两用平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6384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路轨两用平台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台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路轨两用平台车。



背景技术:

目前,从地面到轨道、或者从轨道到地面的货物都要进行搬运,才能实现货物的转移,其过程繁重、效率低下;特别是在地铁轨道的货物搬运中,非常需要能够实现轨道与地面道路切换使用的运输工具;另外,在货物搬运中对接的高度各不相同,这会导致无法实现快速搬运。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轨两用平台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路轨两用平台车,包括:车架,可沿着竖直方向升降;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车架连接的输入曲柄;地面轮,与所述输入曲柄的一端连接;当所述车架下降时,所述输入曲柄带动所述地面轮向上移动,所述地面轮移动至收起位置;所述车架上升时,所述输入曲柄带动所述地面轮向下移动,所述地面轮移动至放出位置;轨道轮,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车架上的传动输入轴,所述输入曲柄套设于所述传动输入轴上,且可绕着所述传动输入轴转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车架连接的输出曲柄,所述输入曲柄的远离所述地面轮的一端与所述输出曲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车架上的传动输出轴,所述输出曲柄套设于所述传动输出轴上,且可绕着所述传动输出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曲柄通过一连杆与所述输出曲柄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架上设有升降台,所述升降台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叉架和设置于所述叉架顶部的上平台,所述叉架包括交叉设置且活动连接的两个叉板,每个所述叉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平台和所述车架活动连接;一驱动件与其中一个所述叉板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其中一个所述叉板相对于另一个所述叉板转动,使所述上平台向远离或者靠近所述车架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上平台和所述车架上均设有滑道,每个所述叉板的上端均通过滑轮与所述滑道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叉板的下端通过所述滑轮与所述滑道连接,另一个所述叉板的下端与所述车架铰接;所述叉板与所述滑轮为铰接,所述滑轮可沿着所述滑道移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包括倾斜设置的平台升降油缸,所述平台升降油缸通过一驱动杆与两端均连接所述滑轮的所述叉板连接。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路轨两用平台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路轨两用平台车可实现地面和轨道两用,解决了车辆载体上货物要从地面载体到轨道载体必须经过的繁重的货物搬移工作的问题;

2、路轨两用平台车,可方便地在地面运行状态和轨道运行状态之间切换,无需其他辅助工序;

3、路轨两用平台车使用时,车架的升降,一方面可带动与车架连接的输入曲柄转动,输入曲柄带动地面轮向上移动或者向下移动,另一方面车架也带动轨道轮升降,使路轨两用平台车能够实现在两种不同的路况下的使用,实现车体平稳和路况适应的双作用;

4、路轨两用平台车上具有升降台,升降台的上平台的高度可以调整;

5、由于升降台的上平台的高度可以调整,从而能够实现了轨道载荷面高度调整,能够实现载荷面的对接,方便货物搬迁,或者其他作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的连杆与输入曲柄和输出曲柄连接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的连杆与输入曲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的输出曲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 车架

110 启动油缸

120 轮体支架

200 地面轮

310 输入曲柄

311 主曲柄本体

312 主曲柄轴

320 输出曲柄

321 从曲柄本体

322 曲柄从动部

323 联接头

324 定位部

330 传动输入轴

340 传动输出轴

350 连杆

400 轨道轮

510 上平台

520 下平台

600 叉架

610 叉板

620 滑道

630 滑轮

700 驱动件

710 驱动杆

800 导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包括:

车架100,可沿着竖直方向升降;

驱动机构,包括与车架100连接的输入曲柄310;

地面轮200,与输入曲柄310的一端连接;当车架100下降时,输入曲柄310带动地面轮200向上移动,地面轮200移动至收起位置;车架100上升时,输入曲柄310通过输出曲柄320带动地面轮200向下移动,地面轮200移动至放出位置;

轨道轮400,与车架100固定连接。

由于车架100与输入曲柄310活动连接,车架100与轨道轮400固定连接;车架100上升时,与车架100连接的输入曲柄310带动地面轮200向下移动,地面轮200移动至放出位置,同时,轨道轮400随着车架100上升,当轨道轮400的底面的水平高度高于地面轮200的底面的水平高度时,路轨两用平台车切换到了地面运行状态,地面轮200带动路轨两用平台车在地面上运行;车架100下降时,与车架100连接的输入曲柄310带动地面轮200向上移动,地面轮200移动至收起位置,同时,轨道轮400随着车架100下降,则轨道轮400的底面的水平高度低于地面轮200的底面的水平高度,路轨两用平台车切换到了轨道运行状态,轨道轮400带动路轨两用平台车在轨道上运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车架100升降,路轨两用平台车在地面运行状态和轨道运行状态之间方便地切换。

本实施例中,车架100与一启动油缸110连接,启动油缸110的活塞杆连接车架100,活塞杆的中轴线与水平面垂直,活塞杆伸缩带动车架100沿着竖直方向升降。

轨道轮400为四个,两个轨道轮400为一个轨道轮组件,两个轨道轮组件分别设置于车架100的前部和后部;地面轮200为两个,两个地面轮200相对设置,两个地面轮200处于两个轨道轮组件之间,且两个地面轮200分别设置于车架100的左部和右部。

驱动机构还包括安装于车架100上的传动输入轴330,输入曲柄310套设于传动输入轴330上,且可绕着传动输入轴330转动。车架100升降的过程中,带动车架100上的传动输入轴330升降,传动输入轴330驱动输入曲柄310转动,使输入曲柄310驱动地面轮200移动。本实施例中,输入曲柄310为两个,相应的传动输入轴330为两个。

驱动机构还包括与车架100连接的输出曲柄320,输入曲柄310的远离地面轮200的一端与输出曲柄320连接。当车架100升降时,输入曲柄310带动输出曲柄320向远离地面轮200的方向移动;输出曲柄320的设置能够使车架100升降过程中,输入曲柄310相对于车架100的转动更为平稳。

驱动机构还包括安装于车架100上的传动输出轴340,输出曲柄320套设于传动输出轴340上,且可绕着传动输出轴340转动。

为了保证传动的稳定性能,输入曲柄31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主曲柄本体311,两个主曲柄本体311通过一传动输入轴330串联连接;

输出曲柄320包括套设于传动输出轴340上的从曲柄本体321,从曲柄本体321上设有曲柄从动部322,曲柄从动部322与输入曲柄310连接。由于地面轮200为两个,相应的曲柄从动部322为两个。

输入曲柄310的一端与连杆350连接,输入曲柄310的另一端与地面轮200连接,输入曲柄310套设于传动输入轴330上的位置处于输入曲柄310的两端之间。连杆350为两个。

每个曲柄从动部322通过一联接头323与相应的连杆350连接,两个主曲柄本体311之间设置连杆350,两个主曲柄本体311和连杆350通过主曲柄轴312串联连接。

本实施例中,输出曲柄320设置于车架100的前部,输入曲柄310设置于车架100的后部,两个地面轮200设置于车架100的后部。

车架100上升时,车架100带动传动输入轴330向上移动,传动输入轴330向上移动过程中,输入曲柄310绕着传动输入轴330转动,输入曲柄310的连接地面轮200的一端向靠近输出曲柄320的方向移动,而输入曲柄310的连接连杆350的一端向远离输出曲柄320的方向移动,则连杆350带动曲柄从动部322向靠近输入曲柄310的方向移动;

车架100下降时,车架100带动传动输入轴330向下移动,传动输入轴330向下移动过程中,输入曲柄310绕着传动输入轴330转动,输入曲柄310的连接地面轮200的一端向远离输出曲柄320的方向移动,而输入曲柄310的连接连杆350的一端向靠近输出曲柄320的方向移动,则连杆350带动曲柄从动部322向远离输入曲柄310的方向移动。

本平台车使用时,平台车所能运行的轨道上设有凸台,凸台能够支撑移动至收起位置的地面轮200。

车架100上设有升降台,升降台包括设置于车架100上的叉架600和设置于叉架600顶部的上平台510,叉架600包括交叉设置且活动连接的两个叉板610,每个叉板610的两端分别与上平台510和车架100活动连接;一驱动件700与其中一个叉板610连接,驱动件700驱动其中一个叉板610相对于另一个叉板610转动,使上平台510向远离或者靠近车架100的方向移动。

通过驱动件700驱动其中一个叉板610相对于另一个叉板610转动,从而调整上平台510与车架100之间的距离。由于升降台的上平台510的高度可以调整,从而能够实现了轨道载荷面高度调整,能够实现载荷面的对接,方便货物搬迁,或者其他作业工作。

本实施例中,叉架600为两组,两组叉架600相对设置,便于平稳传动。

上平台510和车架100上均设有滑道620,每个叉板610的上端均通过滑轮630与滑道620连接;其中一个叉板610的下端通过滑轮630与滑道620连接,另一个叉板610的下端与车架100铰接;叉板610与滑轮630为铰接,滑轮630可沿着滑道620移动。

两个叉板610的与滑轮630连接的上端,以及其中一个叉板610的与滑轮630连接的下端均可沿着滑道620移动,而另一个叉板610的下端与车架100铰接,则该另一个叉板610的下端只能相对于车架100转动。驱动件700驱动两端均连接滑轮630的叉板610转动,则另一叉板610也同时转动,从而使两端均连接滑轮630的叉板610的下端与另一个叉板610的上端相对移动或相背移动;叉板610与滑轮630铰接,两个叉板610转动过程中,两个叉板610的上端的移动轨迹一直沿着滑道620,当两端均连接滑轮630的叉板610的下端与另一个叉板610的上端相对移动,上平台510下降;当两端均连接滑轮630的叉板610的下端与另一个叉板610的上端相背移动,上平台510上升。

驱动件700包括倾斜设置的平台升降油缸,平台升降油缸通过一驱动杆710与两端均连接滑轮630的叉板610连接。该结构便于平台升降油缸驱动该叉板610转动,也对叉板610起到定位作用。

路轨两用平台车还包括导向轮800,导向轮800与车架100活动连接。导向轮800用于对运行路线进行导向。导向轮800与一轮体支架120连接,从曲柄本体321上还设有定位部324,定位部324与轮体支架120活动连接。车架100升降过程中,导向轮800和轮体支架120相对于水平面的位置保持不变。本实施例中,启动油缸110设置于轮体支架120上。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采用的路轨两用平台车的使用方法,路轨两用平台车用于地面运行或者轨道运行;当路轨两用平台车用于地面运行时,驱动车架100上升,输入曲柄310带动地面轮200向下移动,地面轮200移动至放出位置,同时,轨道轮400随着车架100上升;轨道轮400的底面的水平高度高于地面轮200的底面的水平高度,地面轮200带动路轨两用平台车在地面上运行;当路轨两用平台车用于轨道运行时,驱动车架100下降,输入曲柄310带动地面轮200向上移动,地面轮200移动至收起位置,同时,轨道轮400随着车架100下降至轨道上;轨道轮400的底面的水平高度低于地面轮200的底面的水平高度,轨道轮400带动路轨两用平台车的在轨道上运行。

车架100上设有升降台,升降台包括设置于车架100上的叉架600和设置于叉架600顶部的上平台510,叉架600包括交叉设置且活动连接的两个叉板610,每个叉板610的两端分别与上平台510和车架100活动连接;一驱动件700与其中一个叉板610连接,驱动件700驱动其中一个叉板610相对于另一个叉板610转动,使上平台510向远离或者靠近车架100的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可用于轨道与地面的双用平台车,且平台车的上平台510高度可调。路轨两用平台车主要用于对接地面载体车辆和轨道载体车辆,载荷的车辆不移动就能够实现地面与轨道的搬运及状态切换;路轨两用平台车可调节高度,实现与对接车辆的高度相同,方便货物搬运的作业。适用于各种地铁轨道、城市轻轨等轨道与地面交通的两栖车辆载体。

本实用新型的路轨两用平台车解决了载荷地轨两用状态的繁重切换工作,可直接将平台车由地面切换到轨道、或者轨道切换到地面来使用。同时,由于高度调整的需要,可实现在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下的车辆高度调整。

本实用新型驱动轨道与地面的切换的装置与驱动平台车高度调节的装置是两套,使本实用新型的平台车更具实用性能。平台车的车体动力可以为被拖动,也可以为自主动力驱动。

综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