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安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8866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安全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安全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的运输工具。随着科技发展,电梯随处可见,如:公共场所的电梯、住宅楼的电梯以及观光电梯等等,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福祸相随,随着电梯的普及,电梯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电梯突发事故频频出现,也常常会发生电梯急速下坠甚至是自由落体下坠的情况,导致电梯内的乘坐者在极大的碰撞冲击力下受伤或者死亡。

虽然目前也有一些电梯系统的底坑内设置减震装置,但只是象征性的设置一个或几个非常简单的弹簧体,现有技术中,减少这种伤害的主要措施还是通过维修检修等使这些故障尽量避免发生,而一旦发生,根本无法缓减轿厢极大的冲击力,乘坐者受伤在所难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电梯安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梯安全系统,包括井道以及沿着所述井道上下往复运动的轿厢,所述井道的底坑内设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设置于底坑内的底部支撑板、中间支撑板、顶部支撑板以及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一弹性柱体、第二弹性柱体和第三弹性柱体,所述第一弹性柱体设置于顶部支撑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二弹性柱体设置于所述中间支撑板和顶部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弹性柱体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柱体的直径由底端至顶端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柱体与第三弹性柱体的直径均为由底端至顶端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柱体均匀设置于所述顶部支撑板上,所述第二弹性柱体均匀设置于所述中间支撑板和所述顶部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弹性柱体均匀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弹性柱体固定连接;所述底部支撑板与底坑地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柱体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间支撑板和顶部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弹性柱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支撑板的厚度小于所述顶部支撑板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电梯安全系统通过减震装置的设置,能够在电梯发生故障失去控制下坠后,显著缓冲和缓减反弹至轿厢内的力,不会使轿厢瞬间受到极大的冲击力,从而能够极大地减轻对轿厢内乘坐者的伤害。此外,该电梯安全系统还能够在发生故障后紧急逃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梯井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梯安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设有外罩的电梯轿门的截面图。

图中:

1、轿厢;2、轿门本体;3、门框;4、安全套门;5、第一密封条;6、第二密封条;7、外罩;8、底坑地面;51、第一密封层;52、隔音膜;53、第二密封层;81、第一弹性柱体;82、第二弹性柱体;83、第三弹性柱体;84、顶部支撑板;85、中间支撑板;86、底部支撑板;101、井道;103、底坑;104、减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梯安全系统,包括井道101以及沿着所述井道101上下往复运动的轿厢1,井道101的底坑103内设有减震装置104,该减震装置104包括设置于底坑103内的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一弹性柱体81,轿厢1向下运动至底坑103后首先接触到的是第一弹性体。

减震装置104还包括中间支撑板85和顶部支撑板84,中间支撑板85和顶部支撑板84之间设有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二弹性柱体82,且第二弹性柱体82固定连接于中间支撑板85和顶部支撑板84之间;顶部支撑板84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弹性柱体81固定连接。则底坑内设置顶部支撑板84,并在顶部支撑板84的上下端面均设置减震弹性体,即第一弹性柱体81和第二弹性柱体82,则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缓冲、缓减轿厢1底部与底坑的碰撞力度,从而进一步减轻对轿厢1内乘坐者的伤害。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底坑内设有与底坑地面8固定连接的底部支撑板86,底部支撑板86与中间支撑板85之间设有多根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与回弹的第三弹性柱体83,且第三弹性柱体83固定连接于底部支撑板86与中间支撑板85之间。通过多层的支撑板与弹性柱体的交替连接,能够最大程度上减轻对轿厢1内乘坐者的伤害。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弹性柱体81的直径由底端至顶端依次减小;则顶部受力面积小,使缓冲力度程连续不断的增加状态,即使减震装置给轿厢1的力呈连续逐渐增加的状态,使轿厢1内乘客不会一下子受到很大的反弹力从而造成伤害。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弹性柱体82与第三弹性柱体83的直径均为由底端至顶端依次减小,虽然在第二弹性柱体82与第三弹性柱体83的顶部均设有支撑板,但实验证明,将第二弹性柱体82与第三弹性柱体83的直径设置为从下至上逐渐减小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冲轿厢1受到的碰撞力度,从而减轻对乘客的伤害。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弹性柱体81均匀设置于顶部支撑板84上,第二弹性柱体82均匀设置于所述中间支撑板85和所述顶部支撑板84之间,第三弹性柱体83均匀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撑板86与所述中间支撑板85之间。受力更均匀,效果更好。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间支撑板85的厚度小于所述顶部支撑板84的厚度,且顶部支撑板84的厚度为2cm,中间支撑板85的厚度为4cm,减震效果更好。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弹性柱体81的设置密度为5~12个/m2,更优选为9个/m2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5所示,轿厢1上设有轿门本体,轿门本体2上设有门孔,门孔上固定连接有门框3,门框3上安装有可开合的安全套门4;安全套门4的设置能够使电梯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将其打开从而使被困人群逃出轿厢,避免发生危险。

门框3上设有第一密封条5,安全套门4上设有第二密封条6,在安全套门4关闭时,第一密封条5和第二密封条6配合且紧密靠合,使门框3和安全套门4密封连接。

第一密封条5和第二密封条6均为复合层结构且复合层结构相同,具体地,第一密封条5和第二密封条6均包括第一密封层51、隔音层52和第二密封层53,第一密封层51通过隔音层52与第二密封层53固定连接。通过将隔音层52设置于第一密封层51和第二密封层53的中间,则既能起到隔音的效果且不会影响第一密封层51和/或第二密封层53的密封效果,同时,隔音层52也不会被磨损,增加使用寿命。

安全套门4的两侧均设有能够遮蔽整个门孔的外罩7,当然也能够遮蔽设置于门孔上的门框3以及设置于门框3上的安全套门4,外罩7与轿门本体2为可拆装连接。采用外罩7将安全套门4等均遮盖,使安全套门4不直接暴露于大众视野内,更安全,且美观。

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对底部支撑板86的厚度的要求不高,只要其与底坑地面8固定连接便可。

且本实用新型对第二弹性柱体82和第三弹性柱体83的设置密度没有特别要求,具体根据所需要的弹力进行分别便可。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